期刊文献+
共找到6,60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土地整治与乡村空间重构 被引量:558
1
作者 龙花楼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019-1028,共10页
目前,中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仍缺乏重要抓手和空间支撑平台,严重影响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亟需通过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重构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搭建新平台。本文在界定... 目前,中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仍缺乏重要抓手和空间支撑平台,严重影响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亟需通过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重构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搭建新平台。本文在界定了乡村空间重构,即在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伴随乡村内生发展需求和外源驱动力综合作用下导致的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结构重新塑造,乡村地域上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的优化调整乃至根本性变革的过程,及其产业发展集聚、农民居住集中和资源利用集约3个方面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对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的影响;探讨了乡村空间重构的土地整治类型及助推机制;结合农用地整治、"空心村"整治和工矿用地整治提出了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重构的模式与途径,以及依托土地整治的以"自下而上"为主、"自上而下"为辅的乡村空间重构战略。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根基的乡村空间其重要性和基础平台作用应受到足够重视,乡村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和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的优化重构,有赖于区域农村土地整治工程技术、政策机制与模式的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治 乡村空间重构 乡村转型发展 土地利用转型 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城乡一体化发展 乡村地理学
原文传递
中国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458
2
作者 刘彦随 刘玉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5-42,共8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快速城镇化和人口非农化,在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的同时,加快了农村空心化发展,致使空心村问题日趋严峻。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农村空心化的研究进展,简要分析了相关研究的主要特点与不足,探讨了今后针对农村空心化与空心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快速城镇化和人口非农化,在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的同时,加快了农村空心化发展,致使空心村问题日趋严峻。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农村空心化的研究进展,简要分析了相关研究的主要特点与不足,探讨了今后针对农村空心化与空心村问题的创新研究领域和方向。在国家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系统分析空心化村庄用地结构与潜力、类型及演进规律,深入研究农村空心化情景模拟与调控、空心村整治规划示范与配套政策,以及空心化村庄整治与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等,既是推进乡村地域系统的理论创新和深化实证研究的需要,也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提供科技决策服务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治 农村空心化 空心村 新农村建设 中国
原文传递
论土地整治与乡村振兴 被引量:344
3
作者 龙花楼 张英男 屠爽爽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837-1849,共13页
乡村振兴的核心目的是系统构建人口、土地、产业等多种发展要素的耦合格局。土地整治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肩负着为人口集聚、产业发展提供资源支撑的基础性作用。本文基于影响乡村发展的关键要素阐释了新时代乡村振兴和土地整治的内涵及其... 乡村振兴的核心目的是系统构建人口、土地、产业等多种发展要素的耦合格局。土地整治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肩负着为人口集聚、产业发展提供资源支撑的基础性作用。本文基于影响乡村发展的关键要素阐释了新时代乡村振兴和土地整治的内涵及其互馈关系,剖析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土地整治的区域实施路径。最后,就未来乡村振兴视角下土地整治的方向进行了展望与讨论。结论如下:(1)乡村振兴的内涵在于为应对乡村内部要素的流失与衰退,通过经济、政治及文化建设等手段激发内部动力和吸纳外部资源来重新组合、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乡村人口、土地和产业等发展要素,从而优化要素结构、提升地域功能、重塑乡村形态,实现乡村地域经济、社会及生态的全面复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格局;(2)乡村振兴视角下土地整治要激活乡村人口、土地和产业等关键发展要素,统筹物质空间振兴与精神内核提升;(3)开展农村土地整治要与区域自然本底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按照分区统筹、分类施策的原则在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框架下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模式与路径;(4)未来有必要重塑土地整治的价值取向,在统一空间规划体系下统筹土地整治规划与乡村振兴规划,大力发展土地整治与多功能农业相结合的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转型发展 乡村振兴 土地整治 土地利用转型 发展要素 区域模式
原文传递
试论国土空间整体保护、系统修复与综合治理 被引量:159
4
作者 白中科 周伟 +3 位作者 王金满 赵中秋 曹银贵 周妍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1,共11页
研究目的:基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分析国土空间"整体保护、系统修复与综合治理"的缘由、案例、内涵与实现途径,为美丽国土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研究方法:文献资料综合分析法、系统回顾法、实证分析... 研究目的:基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分析国土空间"整体保护、系统修复与综合治理"的缘由、案例、内涵与实现途径,为美丽国土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研究方法:文献资料综合分析法、系统回顾法、实证分析法、类比分析法和趋势外推法等。研究结果:(1)中国地理结构的先天脆弱性、人类经济活动对地球表层的剧烈扰动、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等国情,倒逼中国必须进行国土空间"整体保护、系统修复与综合治理";(2)举证反思了以往国土空间黑土地、盐碱地、河漫滩、工矿用地、荒漠、河流湖泊、流域开发利用与保护等工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3)提出了国土空间"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要素层面、认知层面、原理层面、修复层面、管理层面的逻辑关系与思想内涵,以及科学技术有所突破、管理机制形成合力、专业学科内涵得以拓展的实现途径。研究结论:生态系统管理是解决发展与保护之间问题的重要方法论,是破解国土空间"整体保护、系统修复与综合治理"过程中生态要素的综合性与管理事权的部门化、生态空间的连续性与区域的政区化、生态工程的长期性与行政管理的届次化三大矛盾的重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治 “两山论” “绿水青山” “金山银山” 国土空间 整体保护 系统修复 综合治理
下载PDF
中国土地整治战略重塑与创新 被引量:149
5
作者 郧宛琪 朱道林 汤怀志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8,共8页
中国土地整治自1997年发展至今,内容不断丰富、功能不断拓展,对于实行中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的作用越来越显著。该文回顾了近20 a来土地整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认为中国土地整治经过3个阶段的发展,正在经历1次新的... 中国土地整治自1997年发展至今,内容不断丰富、功能不断拓展,对于实行中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的作用越来越显著。该文回顾了近20 a来土地整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认为中国土地整治经过3个阶段的发展,正在经历1次新的调整,迈向以生态理念为导向的第4阶段。当前,中国土地整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土综合整治实践程度较低,资源环境压力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建设用地整治的实施效果区域差别大,土地生态整治实践水平不高,土地整治资金稳定性不足。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一要创新理念,引导土地整治向绿色化为主导特征的方向转变;二要顺应发展要求,重构土地整治新战略,稳定布局、消除障碍、阻止退化、修复污染,分类型、分区域、分程度规划组织土地整治工程项目;三要重点建设生态良田,使中国高标准生态良田达到6.67×107 hm^2以上;四要依托土地整治工程实施全面节地战略;五要推进土地综合整治,优化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六要加强示范建设、完善政策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治 土地利用 创新 土地整治战略
下载PDF
土地整治发展的理论视野、理性范式和战略路径 被引量:150
6
作者 吴次芳 费罗成 叶艳妹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718-1722,共5页
当前中国土地整治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缺少必要和充分的理论准备、理性范式和战略思考。缺乏理论指导的事业发展是带有盲目性的,而土地整治的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可以为土地整治的发展提供依据和指导。理论基础和战略是关系到土地整治系... 当前中国土地整治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缺少必要和充分的理论准备、理性范式和战略思考。缺乏理论指导的事业发展是带有盲目性的,而土地整治的基础理论问题研究可以为土地整治的发展提供依据和指导。理论基础和战略是关系到土地整治系统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惟有重视基础理论研究,才能不断推进土地整治由初级向高级阶段发展。通过规范分析和逻辑分析,研究表明:土地整治的理论视野应当从实体形态到功能系统;土地整治的理性范式包括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和交换理性;土地整治的工程定位应当从项目区到生态农场;土地整治的战略路径应从应急目标到系统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治 功能系统 理性范式 生态农场 战略路径
原文传递
再论矿区生态系统恢复重建 被引量:142
7
作者 白中科 周伟 +3 位作者 王金满 赵中秋 曹银贵 周妍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9,共9页
研究目的:基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剖析国土空间矿区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目标、对象、方法、途径。研究方法:"理论方法—工程技术—试验示范—标准规程—监测监管—推广应用"互逆研究范式。研究结果:(1... 研究目的:基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剖析国土空间矿区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目标、对象、方法、途径。研究方法:"理论方法—工程技术—试验示范—标准规程—监测监管—推广应用"互逆研究范式。研究结果:(1)从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角度,将矿区生态系统演变划分为三个阶段、四种类型、三个过程,以及不同恢复重建方案对效益的影响;(2)从技术经济角度佐证原脆弱生态系统、极度退化生态系统、不可逆转生态系统、重建生态系统正向演替与逆向演替的可能;(3)从地上光温资源、地表水土资源和地下矿产资源变化角度,将矿区生态系统演变划分为极不稳定生态系统、不稳定生态系统、低稳定生态系统、高稳定生态系统4种模式;(4)通过大量的实践,在系统诊断矿区生态系统受损特征与恢复重建的学科支撑基础上,提出并验证了矿区"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景观重现、生物多样性重组与保护"的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实现途径;(5)讨论了矿区生态恢复重建研究具有普适意义、提供中国方案的国情差异认知、学科交叉认知、规划决策认知和环境规制认知。研究结论:为国土空间矿区生态系统恢复重建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治 土地复垦 生态恢复重建 矿区 方法论 实践论 环境规制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评估土地整治对生境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40
8
作者 钟莉娜 王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50-255,共6页
土地整治通过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方式再组织和再优化影响生境斑块之间物质流、能量流的循环过程,从而改变区域生境质量和分布格局。该文以大安市土地整治重大项目为例,采用InVEST模型分析了土地整治对生境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1)土地... 土地整治通过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方式再组织和再优化影响生境斑块之间物质流、能量流的循环过程,从而改变区域生境质量和分布格局。该文以大安市土地整治重大项目为例,采用InVEST模型分析了土地整治对生境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1)土地整治前(2008年)、整治中(2011年)、整治后(2014年),耕地、草地和盐碱地均为项目区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2)土地整治后,大量的盐碱地和草地转变为耕地,耕地面积由整治前的14.43%上升到71.19%;3)土地整治中,项目区的生境质量得分由整治前的0.194下降到0.189,整治后又上升到0.214;4)土地整治工程改善了项目区的生境质量,但整治完成后生境质量改善效果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在整治完成3~4 a时,生境质量仅比整治前提高了0.06左右,整治完成4 a之后,生境质量开始逐渐好转。研究结果可为土地整治工作中的生境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模型 土地整治 生境质量 影响 InVEST模型
下载PDF
中国土地整治转型发展战略导向研究 被引量:136
9
作者 严金明 夏方舟 马梅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10,共8页
研究目的:立足国家战略发展的宏观背景,针对土地整治出现的突出问题,重新认知土地整治的本质和功能,进而探索土地整治转型发展的战略导向。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比较分析。研究结果:土地整治面临着新的转型背景和发展需求,亟需针对当前认... 研究目的:立足国家战略发展的宏观背景,针对土地整治出现的突出问题,重新认知土地整治的本质和功能,进而探索土地整治转型发展的战略导向。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比较分析。研究结果:土地整治面临着新的转型背景和发展需求,亟需针对当前认知偏于狭仄、定位整体偏低、理念创新不足、协调统筹有限、模式趋于同化、社会参与缺乏等问题,界定其本质为"对人地关系的再调适",分析其功能为"满足人的‘三生’提升诉求",并进一步提出促进土地整治实现转型发展的"十大战略导向"。研究结论:土地整治的定位要从"土地本身"到"高位统筹",理念要从"注重数量"到"四位一体",阶段要从"粮食生产"到"永续发展",核心要从"以地为本"到"以人为本",目标要从"保护耕地"到"优化三生",对象要从"单项推进"到"要素综合",范畴要从"项目承载"到"全域协同",模式要从"同质同化"到"差别整治",路径要从"自上而下"到"上下结合",资金要从"财政负担"到"多元共投"。只有如此,土地整治才能应时所需、切实成为新形势下统筹城乡发展、服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目标的有力抓手和重要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治 本质功能 战略导向 转型发展
下载PDF
土地整治加强生态景观建设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对策 被引量:101
10
作者 郧文聚 宇振荣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9,19,共7页
论文针对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需求以及中国土地利用现存问题,通过对国内外土地整治理论、方法和技术以及相关案例的研究,分析了发达国家土地整治目标和任务,讨论了中国未来农村土地整治发展的多功能性战略和任务,提出了土地整治加强生... 论文针对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需求以及中国土地利用现存问题,通过对国内外土地整治理论、方法和技术以及相关案例的研究,分析了发达国家土地整治目标和任务,讨论了中国未来农村土地整治发展的多功能性战略和任务,提出了土地整治加强生态景观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对策。主要结论为:在理论方面,应充分认识乡村景观美学和文化价值,维系和提升地域景观特征;加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关系的研究,提高土地利用多功能性,构建城乡一体化绿色基础设施;加强流域水文过程研究,提高水土安全水平。在规划设计方面,应做好3个层次的工作:战略规划上,应在已有规定和规范的内容基础上,整合景观特征保护和提升、生态网络、水土安全和游憩网络等规划,完善和提升城乡一体化绿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规划上,应加强生态景观建设理论在项目总体规划实践中的应用,大力提升土地整治在食物和能源生产、景观塑造、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安全和休闲游憩等方面的多功能性;项目工程设计上,应加强场地分析和生物生境修复,强化生态设计、景观持续性设计、以及乡村景观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在沟路林渠等景观要素上的应用。鉴于中国土地整治在生态景观建设理论认识、技术研发和推广上的艰巨性、长期性,提出了"十二五"土地整治应加强生态景观建设的重点对策:提高土地整治规划的综合性和科学性;做好土地整治生态景观规划和建设示范;加快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科技支撑和学科建设;把握农地和村庄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关键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治 乡村景观 生态系统服务 新农村建设
下载PDF
基于AHP与模糊综合评价的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后效益评价 被引量:94
11
作者 杨俊 王占岐 +2 位作者 金贵 程丙银 侯现慧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036-1042,共7页
对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后效益评价进行科学研究,对于规范与指导土地整治的实践活动,实现土地整治的科学决策具有重要意义。以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土地整治项目为例,以相关研究理论为指导,在充分收集项目区基础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由1... 对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后效益评价进行科学研究,对于规范与指导土地整治的实践活动,实现土地整治的科学决策具有重要意义。以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土地整治项目为例,以相关研究理论为指导,在充分收集项目区基础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由15个指标所组成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将景观效益作为一个独立的评价方面,拟为土地整治效益评价的完善做出有益探索。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因子的权重,以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评价模型,对项目区土地整治前后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景观效益和综合效益进行了评价研究。研究表明项目实施使得各效益均有明显提高,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另外,景观效益潜力巨大,在今后的项目实施中应得到更多的重视,并将其作为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后效益评价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治 效益评价 层次分析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 长阳
原文传递
中国土地整治文献分析与研究进展 被引量:93
12
作者 王军 钟莉娜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8-96,F0003,共10页
研究目的:分析30年来土地整治的文献特点,提出土地整治的研究热点和主要进展,为中国土地整治的理论构建和深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归纳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30年来,中国土地整治文章数量总体上呈现先上升... 研究目的:分析30年来土地整治的文献特点,提出土地整治的研究热点和主要进展,为中国土地整治的理论构建和深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归纳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30年来,中国土地整治文章数量总体上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土地整治的研究尺度多为行政区尺度,对自然区域尺度和多尺度的研究较为少见;土地整治新增耕地的数量与质量研究、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和土地整治的效益评价是当前的研究热点。研究结论:中国土地整治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诸多不足,以下几方面的研究仍需加强:(1)重视土地整治本质内涵及核心理论与目标的研究;(2)提高土地整治数量与质量研究的同时注重对生态潜力以及粮食产能和粮食安全的研究;(3)深化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4)探索土地整治效益评价的新方法;(5)注重土地整治研究中的尺度界定和多尺度耦合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治 文献分析 综述 研究进展 中国
下载PDF
中国国土综合整治近40年内涵研究综述:阶段演进与发展变化 被引量:92
13
作者 夏方舟 杨雨濛 严金明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8-85,共8页
研究目的:梳理和总结近40年来中国国土综合整治的文献研究,分析各个时期国土综合整治的阶段演进与发展变化,总结新时期国土综合整治的核心内涵。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国土综合整治相关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起历经起... 研究目的:梳理和总结近40年来中国国土综合整治的文献研究,分析各个时期国土综合整治的阶段演进与发展变化,总结新时期国土综合整治的核心内涵。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国土综合整治相关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起历经起始、发展、演变和延拓4个阶段,在内涵理念上经历了重规划、重协调、重工程与重统筹4个过程,已然成为以服务国家顶层战略为导向,统筹推进现代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的综合平台和重要抓手。研究结论:新时期国土综合整治内涵是以提高国土利用效率和效益、保障国土资源永续利用、改善生态景观环境为主要目的,以全区域、全要素和全周期为特征,利用整理、开发、修复、治理和保护等一系列手段,通过"山水林田湖草路村城"综合整治提升人类生活和生产条件、保育生态空间,最终促进人与自然可持续统筹发展的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治 国土综合整治 阶段演进 内涵变化
下载PDF
中国山区农村土地利用转型解析 被引量:90
14
作者 张佰林 高江波 +2 位作者 高阳 蔡为民 张凤荣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03-517,共15页
山区土地开发及其导致的资源环境问题是农业社会人地关系紧张的体现,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劳动力转移减轻了山区农村土地的人为扰动,由此驱动土地利用发生转型,引发一系列自然和社会经济效应。按照"土地利用转型—驱动力—效应—响... 山区土地开发及其导致的资源环境问题是农业社会人地关系紧张的体现,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劳动力转移减轻了山区农村土地的人为扰动,由此驱动土地利用发生转型,引发一系列自然和社会经济效应。按照"土地利用转型—驱动力—效应—响应"的分析框架,剖析中国山区农村土地利用转型的特征和规律,提出山区农村土地整治的响应措施。研究表明:(1)山区农村土地利用转型体现出土地利用形态在长期变化过程中的趋势性转折,显性形态转型即由农业社会的耕地扩张和林地收缩演变为城镇化进程中的耕地收缩和林地恢复性增长,隐性形态转型即伴随上述过程发生的土地边际化及生态功能恢复;(2)社会经济因素主导山区农村土地利用转型过程,劳动力转移引发土地人为扰动减轻是直接驱动力,务农机会成本上升、恶劣的生存环境等引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是更为根本的驱动力;(3)山区农村土地利用转型降低了土地生态系统脆弱性并提高了其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其社会经济效应应聚焦山区农村发展与农户生计安全层面,并亟需实证研究的支撑;(4)当前山区农村土地利用转型是自然恢复和生态优化的良性过程,有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山区农村土地整治要顺应其土地利用转型规律,目标导向从耕地数量增加转向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福祉协同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驱动力 效应 土地整治 山区 中国
原文传递
面向乡村振兴的农村土地整治转型与创新思考 被引量:90
15
作者 孔雪松 王静 +1 位作者 金志丰 佴玲莉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5-102,共8页
研究目的:面向乡村振兴的战略需求,分析当前农村土地整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农村土地整治转型和创新的思考,为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国土资源保障。研究方法:文献归纳法、理论分析法和图示法。研究结果:(1)传统农村土地整治存在"... 研究目的:面向乡村振兴的战略需求,分析当前农村土地整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农村土地整治转型和创新的思考,为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国土资源保障。研究方法:文献归纳法、理论分析法和图示法。研究结果:(1)传统农村土地整治存在"三不"倾向,即理论研究不足、空间逻辑不强与规划论证不力,由此带来了"三化"问题,即整治模式固化、复合功能弱化和人地关系泛化;(2)农村土地整治正面临由土地分散整治向空间统筹治理转型、由问题导向向目标导向转型和由以地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型;(3)新时期亟需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创新,积极倡导城乡统筹型土地整治、探索多功能导向型生产空间整治、推广人居环境改善型公共空间治理及聚焦绿色发展型生态空间治理。研究结论:乡村振兴为农村土地整治转型与创新提供了驱动力,农村土地整治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着力点。农村土地整治需兼具规划视角的城乡统筹性与设计视角的空间联动性,在重视土地生产功能提升的基础上,挖掘土地整治蕴含的社会功能与生态服务价值,实现乡村地域要素聚集、结构优化与功能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治 农村 乡村振兴 转型升级 创新
下载PDF
土地整治与化肥减量——来自中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政策的准自然实验证据 被引量:85
16
作者 梁志会 张露 张俊飚 《中国农村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3-144,共22页
本文利用中国2005-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分析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政策对单位面积化肥用量的影响。基准回归结果表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政策具有显著的化肥减量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在化肥用量分布维度,对于化肥用量位... 本文利用中国2005-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分析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政策对单位面积化肥用量的影响。基准回归结果表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政策具有显著的化肥减量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在化肥用量分布维度,对于化肥用量位于低分位点的省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政策实施带来的化肥减量效应更为明显;在农业功能区定位维度,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政策在粮食主产区实施具有显著的化肥减量效应,在非粮食主产区不显著;在自然地理区位维度,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政策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实施具有显著的化肥减量效应,但在东部地区不显著。进一步的影响机制分析发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政策通过增加地块规模及提高农业横向分工水平与纵向分工水平从而促进化肥减量施用。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地块规模增加对农业横向分工水平与纵向分工水平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以及农业横向分工与纵向分工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政策具备了化肥减量的自我实现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治 化肥减量 高标准基本农田 双重差分法
原文传递
中国的农地细碎化及其治理之道 被引量:82
17
作者 田孟 贺雪峰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8-96,共9页
农村土地细碎化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当前两种主要的反土地细碎化思路,即土地流转和土地整治,虽然效果明显,但是存在相应不足。通过土地调整来反土地细碎化,具有可行性。破解土地细碎化问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允许土地调整符合当前农村... 农村土地细碎化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当前两种主要的反土地细碎化思路,即土地流转和土地整治,虽然效果明显,但是存在相应不足。通过土地调整来反土地细碎化,具有可行性。破解土地细碎化问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允许土地调整符合当前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农民的实际需要,不仅有利于归并地权和地块,解决细碎化问题,便利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而且有助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将农民真正有效地组织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细碎化 土地流转 土地整治 土地调整
原文传递
耕地质量观的演变与再认识 被引量:83
18
作者 杜国明 刘彦随 +2 位作者 于凤荣 刘美 郑惠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4期243-249,共7页
耕地质量对农业效益、粮食安全、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具有重要影响。明确耕地质量概念、构成、特点和影响因素,对于加强耕地质量基础理论研究、推动土地整治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耕地质量管理实践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在梳理当前... 耕地质量对农业效益、粮食安全、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具有重要影响。明确耕地质量概念、构成、特点和影响因素,对于加强耕地质量基础理论研究、推动土地整治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耕地质量管理实践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在梳理当前3种主要耕地质量观、剖析质量与土地质量内涵的基础上,阐述了新的耕地质量观。主要结论如下:1)当前主要存在基于耕地自然属性、自然-经济双重属性和多重属性的3种耕地质量观,他们既存在先后演化关系,又同时并存、互有区别;2)质量是产品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土地质量是土地满足某种利用类型特定要求的能力和程度;3)耕地质量是耕地本身的特性满足农业生产并获取经济利润,以及满足人类福祉的程度,包括地力质量、工程质量、空间质量、生态环境质量、美学与文化质量;4)耕地质量具有生产性、内在性、综合性、空间性和时间性,耕地质量受到自然要素、工程要素和社会因素及其组合特征的影响。在耕地质量的理论研究与管理实践中,应充分考虑耕地质量的综合性,防止以偏概全;应将耕地质量的客观性与耕地质量需求的主观性有机统一;应根据耕地评价目的、监测的空间尺度和时间频率,科学构建耕地质量指标及评价指标体系,以科学合理地评价耕地质量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农业 耕地质量 土地整治 高标准农田 影响因素 质量提升
下载PDF
土地综合研究与土地资源工程 被引量:79
19
作者 刘彦随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8,共8页
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中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领域面临的问题日益突出,现有的土地资源学科知识积累、研究取向、技术手段,难以为破解重大现实问题提供有效支撑,加强土地资源工程研究与实践势在必行。论文提出了土地资源工程... 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中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领域面临的问题日益突出,现有的土地资源学科知识积累、研究取向、技术手段,难以为破解重大现实问题提供有效支撑,加强土地资源工程研究与实践势在必行。论文提出了土地资源工程研究的主要目标与内容,开展了典型案例工程的实证分析,探讨了土地资源工程研究的地域模式及其作用。研究认为,土地资源工程是指对可供农林牧业或其他各业利用的土地资源进行调查评价、规划设计、开发整治、保护利用的综合性技术及其集成应用,通常包括土地资源的调查、评价、规划、设计、开发、整治、保护、利用等相关工程技术。新时期发展中国土地资源工程学,应注重土地资源工程的理论体系、区域诊断、技术方法、规范标准、运行模式、绩效评估、体制机制的综合研究,尤其针对当前土地资源的地域性、稀缺性、退化性、低效性问题,亟需加强多学科交叉与综合集成,强调公众参与、充分吸收地方化知识,研制面向区域、对象与问题的土地资源工程关键技术,探索构建多主体参与的行动者网络,全面创新有效推进土地资源工程发展的体制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科学 资源科学 土地综合研究 土地整治 土地资源工程
原文传递
中国土地复垦目标与内涵扩展 被引量:69
20
作者 胡振琪 赵艳玲 程玲玲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2004年第3期3-8,共6页
研究目的:对照中国土地复垦工作与国外的差别和中国加入WTO的要求,提出中国土地复垦概念与内涵扩展的必要性和具体建议。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归纳分析法。研究结果:中国对土地复垦的界定和真正重视始于20世纪80年代,复垦一词来源于国... 研究目的:对照中国土地复垦工作与国外的差别和中国加入WTO的要求,提出中国土地复垦概念与内涵扩展的必要性和具体建议。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归纳分析法。研究结果:中国对土地复垦的界定和真正重视始于20世纪80年代,复垦一词来源于国外,由于国内外复垦的重点有所不同,加之国外资料的缺乏和深入理解分析不够,对土地复垦概念与内涵的理解产生了很大差异,有的甚至希望更名或认为已经发展到生态重建阶段。研究结论:中国土地复垦目标与内涵应按照国际通行的概念与内涵进行扩展并与国际接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土地复垦 目标定义 内涵 土地质量 耕地保护 生态恢复 土地生产效能 土地整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