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17篇文章
< 1 2 8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的分布及其与土壤颗粒组成关系 被引量:231
1
作者 王洪杰 李宪文 +1 位作者 史学正 于东升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44-46,50,共4页
对四川紫色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表层及剖面养分的分布特征及其与颗粒含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林地、水田具有较高的土壤氮素和有机质(与旱地、果园、裸地均达到了显著差异),且林地剖面养分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几何... 对四川紫色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表层及剖面养分的分布特征及其与颗粒含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林地、水田具有较高的土壤氮素和有机质(与旱地、果园、裸地均达到了显著差异),且林地剖面养分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几何级数下降,但土壤磷素含量相对较低。(2)受施肥状况的影响,经济园林土壤磷素普遍偏高。(3)旱坡地的表层养分与底层养分含量差异不大,说明该区旱坡地土壤可能存在较大的养分流失与淋失现象,坡面径流、壤中径流携带的养分不容忽视。(4)土壤中大部分养分含量与土壤颗粒含量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土壤全氮、碱解氮与粉粒(0.002~0.02mm)含量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与砂粒(0.02~2mm)含量之间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土壤有机质与粉粒含量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砂粒含量之间呈极显著的负相关;而土壤全磷情况正好相反,与粉粒含量呈现极显著的负相关,与砂粒含量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只有碱解氮与粘粒(<0.002mm)含量之间的相关性达到了5%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壤养分 分布 壤颗粒组成 紫色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被引量:194
2
作者 章家恩 刘文高 胡刚 《土壤与环境》 CSCD 2002年第2期140-143,共4页
选取了6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分别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及其与土壤养分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总量各有差异,具体表现为干鱼塘底泥>菜地>水稻田>果园>粮作旱地>荒草地;但从土壤微生... 选取了6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分别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及其与土壤养分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总量各有差异,具体表现为干鱼塘底泥>菜地>水稻田>果园>粮作旱地>荒草地;但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来看,则表现为粮作旱地>菜地>果园>荒地>水稻田>鱼塘底泥。土壤中微生物总量与微生物多样性指数二者的变化趋势不一致,因此评价土壤生物多样性指数应将二者结合起来。微生物数量与土壤大多数养分含量(除有效磷和全钾之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即土壤微生物数量随土壤养分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壤微生物数量 壤肥力
下载PDF
江苏省区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效应分析 被引量:244
3
作者 李颖 黄贤金 甄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2期102-107,共6页
土地利用是造成碳排放的主要原因,为了分析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效应,以江苏省为例,分别计算并分析了1995~2004年间这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江苏省主要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结果表明,建设用地和耕地是主要碳源,建设用地碳排... 土地利用是造成碳排放的主要原因,为了分析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效应,以江苏省为例,分别计算并分析了1995~2004年间这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江苏省主要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结果表明,建设用地和耕地是主要碳源,建设用地碳排放每年可达1.09×108t,对碳排放的贡献高达96%以上;耕地每年碳排放可达2.02×106t;林地为主要的碳汇,其总吸收量约为每年1.90×103t(含少量草地)。从土地利用变化的边际碳源/汇效应来看,江苏省建设用地面积每变化1km2,其边际碳源/汇效应为6.7692t;耕地为0.0422t;林地为5.7700t。同时对江苏省2010年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到2010年江苏省碳排放会有明显增加,面临的碳减排任务十分严峻。依据相关分析结果,论文从碳减排角度提出了土地利用的相关政策建议,并提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相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碳源/汇 江苏省
下载PDF
青藏高原草地土壤有机碳库及其全球意义 被引量:181
4
作者 王根绪 程国栋 沈永平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93-700,共8页
定量分析了青藏高原各类草地 0~ 0 65m深度范围内有机碳储量 ,结果表明 :青藏高原总面积为 1 60 2 7× 1 0 8hm2 的草地有机碳量达到 335 1 973× 1 0 8tC ,其中以高原草甸土和高原草原土有机碳积累量为主 ,两者之和达到 2 3... 定量分析了青藏高原各类草地 0~ 0 65m深度范围内有机碳储量 ,结果表明 :青藏高原总面积为 1 60 2 7× 1 0 8hm2 的草地有机碳量达到 335 1 973× 1 0 8tC ,其中以高原草甸土和高原草原土有机碳积累量为主 ,两者之和达到 2 32 36× 1 0 8tC ,占全国土壤有机碳量的 2 3 44% ,是全球土壤碳库的2 4% .在有机碳储量分析的基础上 ,按土壤碳释放的两种主要途径 :土壤呼吸作用和土地利用方式变化与草地退化 ,对草地土壤碳排放进行了估算 ,揭示出青藏高原草地土壤通过呼吸每年排放的CO2 达到 1 1 78× 1 0 8tC·a- 1 ,约占中国土壤呼吸总量的 2 8 3 % ,明显高于全国乃至全球平均值 ;近 30a来 ,青藏高原草地土壤由于土地利用变化和草地退化所释放的CO2 估计约有 30 2 3× 1 0 8tC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有机碳 壤呼吸作用 土地利用方式 气候变化
下载PDF
不同利用方式与坡位土壤物理性质及养分特征分析 被引量:149
5
作者 高雪松 邓良基 张世熔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3-56,60,79,共6页
以四川盆地西缘山地的典型坡面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地形部位条件下土壤物理性质和养分的分异特征,结果表明,3个坡面地形部位(上坡位,中坡位,下坡位) ,下坡位土壤物理结构性能较好,而人工林与坡耕地、荒草地相比较,人工林更... 以四川盆地西缘山地的典型坡面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地形部位条件下土壤物理性质和养分的分异特征,结果表明,3个坡面地形部位(上坡位,中坡位,下坡位) ,下坡位土壤物理结构性能较好,而人工林与坡耕地、荒草地相比较,人工林更能增强土壤的结构性。土壤养分分异特征表明,在不同利用类型条件下,土壤有机质、氮素和阳离子交换量CEC在人工林中含量最高,且与其他两种利用类型中的含量差异显著,有机质、碱解氮和CEC三者含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相关分析表明,土壤表层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呈极显著正相关。而坡面位置中,与上坡位,中坡位相比,下坡位土壤养分含量普遍要高,其中CEC含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相关分析表明,CEC与土壤粘粒呈极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壤物理性质 坡位 特征分析 土地利用方式 阳离子交换量 壤养分含量 分异特征 显著水平 含量差异 壤有机质 CEC 人工林 四川盆 结构性能 差异显著 壤表层 壤粘粒 共同作用 养分特征 碱解氮 分析表 正相关 坡面
下载PDF
密云水库小流域土地利用方式与氮磷流失规律 被引量:94
6
作者 王晓燕 王一峋 +4 位作者 王晓峰 王振刚 汪清平 胡秋菊 蔡新广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0-33,共4页
在密云水库石匣小流域对农田、林果地、荒草坡、村庄等 4种不同类型的非点源污染发生区 ,进行降雨、径流量、径流水质同步监测 ,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小区地表径流和泥沙中氮磷污染物的流失情况。结果表明 ,径流中总磷的浓度以村庄最高 ... 在密云水库石匣小流域对农田、林果地、荒草坡、村庄等 4种不同类型的非点源污染发生区 ,进行降雨、径流量、径流水质同步监测 ,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小区地表径流和泥沙中氮磷污染物的流失情况。结果表明 ,径流中总磷的浓度以村庄最高 ,其次为坡耕地、林果地和荒草坡。村庄径流的溶解态磷浓度为荒草坡径流的 10倍。不同地表径流中的溶解态氮浓度的差别较大 ,村庄最高 ,其次是耕地、荒草坡、林果地。在降雨初期 ,随着径流量的增大 ,径流中总氮的浓度迅速降低 ,呈线性递减 ;此后随着径流的减少 ,总氮的浓度下降速度极其缓慢。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吸附态磷占总磷的比重都在 90 %以上 ,与泥沙结合的吸附态磷的浓度远大于溶解态磷的浓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氮磷流失 小流域 密云水库 非点源污染
下载PDF
黄土区渭北旱塬苹果基地对区域水循环的影响 被引量:118
7
作者 黄明斌 杨新民 李玉山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13,共7页
通过对苹果地、农田和其他塬面主要土地利用方式的比较研究 ,发现苹果地土壤入渗速率大、降雨产流率低和存在生物利用型土壤干层。这些水文学性质将增强土壤 -植物 -大气间垂直水分交换 ,削弱降雨转化为地表径流和地下水的比例 ,最终影... 通过对苹果地、农田和其他塬面主要土地利用方式的比较研究 ,发现苹果地土壤入渗速率大、降雨产流率低和存在生物利用型土壤干层。这些水文学性质将增强土壤 -植物 -大气间垂直水分交换 ,削弱降雨转化为地表径流和地下水的比例 ,最终影响区域地表和地下水资源的数量。另外土壤干层的出现还削弱了土壤水库对年际和季节性干旱的调节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循环 土地利用方式 苹果基 壤水
下载PDF
土地利用方式对缙云山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125
8
作者 李鉴霖 江长胜 郝庆菊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4695-4704,共10页
土壤团聚体对土壤肥力、质量和土壤的可持续利用等有很大的影响,是水、肥保蓄与释供功能的物质基础.通过湿筛法,将缙云山林地、撂荒地、果园和坡耕地这4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进行粒径分组,得到大团聚体(>2 mm)、中间团聚体(0.25~2 mm)... 土壤团聚体对土壤肥力、质量和土壤的可持续利用等有很大的影响,是水、肥保蓄与释供功能的物质基础.通过湿筛法,将缙云山林地、撂荒地、果园和坡耕地这4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进行粒径分组,得到大团聚体(>2 mm)、中间团聚体(0.25~2 mm)、微团聚体(53μm^0.25 mm)以及粉+黏团聚体(<53μm)的质量分数,测定各粒径团聚体中的有机碳含量,并计算0~60 cm土壤深度内各粒径土壤团聚体的有机碳储量.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具有重要影响.林地的开垦行为会导致大团聚体的破碎化,果园及坡耕地>0.25 mm的大团聚体含量分别为44.62%和32.28%,分别比林地降低38.58%(P<0.05)和91.52%(P<0.05),土壤结构趋于恶化;而坡耕地闲置为撂荒地后,则会促使粉+黏团聚体向粒径大的微团聚体及中间团聚体转化,使土壤结构趋于改善.在0~60 cm土层内,果园及坡耕地土壤颗粒的MWD(平均质量直径)和GMD(几何平均直径)值均显著低于林地(P<0.05),而坡耕地撂荒后,MWD和GMD值均显著升高(P<0.05),表明林地开垦为果园和坡耕地导致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降低,容易被水分散,而坡耕地弃耕撂荒会增强团聚体的稳定性,提高土壤抵抗外力破坏的能力.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各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在0~60 cm的土壤深度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各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储量表现为:大团聚体有机碳储量为林地(14.98Mg·hm-2)>撂荒地(8.71 Mg·hm-2)>果园(5.82 Mg·hm-2)>坡耕地(2.13 Mg·hm-2),中间团聚体有机碳储量为撂荒地(35.61 Mg·hm-2)>林地(20.38 Mg·hm-2)>果园(13.83 Mg·hm-2)>坡耕地(6.77 Mg·hm-2),微团聚体有机碳储量为撂荒地(22.44 Mg·hm-2)>林地(10.20 Mg·hm-2)>果园(6.80 Mg·hm-2)>坡耕地(5.60 Mg·hm-2);粉+黏团聚体有机碳储量为撂荒地(22.21 Mg·hm-2)>林地(17.01 Mg·hm-2)>果园(16.70 Mg·hm-2)>坡耕地(9.85 M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壤团聚体 稳定性 壤有机碳 缙云山
原文传递
北京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铅的积累 被引量:110
9
作者 郑袁明 陈同斌 +2 位作者 陈煌 郑国砥 罗金发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91-797,共7页
通过对北京市菜地、稻田、果园、绿化地、麦地以及自然土壤等土地利用类型600个土壤的监测分析,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铅积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全部土壤样品中铅浓度的几何平均值为26.6mg/kg,显著高于北京市土壤背景值(24.6m... 通过对北京市菜地、稻田、果园、绿化地、麦地以及自然土壤等土地利用类型600个土壤的监测分析,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铅积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全部土壤样品中铅浓度的几何平均值为26.6mg/kg,显著高于北京市土壤背景值(24.6mg/kg),呈现出明显的积累趋势。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铅积累有明显影响,其中绿化地土壤的平均铅浓度最高,依次为果园、菜地、稻田、自然土壤,麦地平均铅浓度最低,绿化地土壤的铅浓度要显著高于除果园外的其他土地利用类型。果园土壤的铅浓度同样与其他大多数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有较显著的差别。以基线值为标准,除自然土壤外,其他5种土地利用类型下均有不同程度的样品超标:果园超标率最高(21.4%),其他分别为绿化地18.2%,菜地11.1%,稻田8.3%,麦地5.2%;样品总体的超标率为7.2%。从行政区域来看,城区土壤的铅浓度高于近郊区,近郊区要明显高于远郊区土壤,超标样点主要分布在昌平、朝阳、大兴、丰台、海淀、石景山区等城区或近郊区,因而土壤铅浓度有从城市中心区向外逐渐降低的趋势。在本研究中,大气沉降、垃圾填埋以及农药施用等人类活动可能是影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铅积累浓度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重金属 北京 垃圾填埋 土地利用方式 壤铅 北京市 积累 土地利用类型 几何平均值 果园 自然 壤样品
下载PDF
土壤环境质量指导值与标准研究I·国际动态及中国的修订考虑 被引量:107
10
作者 王国庆 骆永明 +1 位作者 宋静 夏家淇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66-673,共8页
介绍了国际上土壤质量指导值的研究动态、指导原则及应用功能,提出对中国现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进行修订的若干考虑。基于风险的土壤质量指导值/标准已是国际发展的必然趋势。基于风险的土壤质量指导值/标准的制定,需考虑不同的土地利用... 介绍了国际上土壤质量指导值的研究动态、指导原则及应用功能,提出对中国现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进行修订的若干考虑。基于风险的土壤质量指导值/标准已是国际发展的必然趋势。基于风险的土壤质量指导值/标准的制定,需考虑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设置各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一般暴露途径、暴露参数(如暴露周期和暴露频率)和临界风险受体。基于风险的土壤质量指导值/标准多用于污染场地/土壤的风险管理,是潜在污染场地/土壤健康风险初步识别和预测的依据。中国现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修订,需对标准的功能和宗旨、制定方法论、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污染物迁移对其他环境介质的影响、污染物的种类等方面予以考虑。现行标准修订的最终目的是要建立保护生态和人体健康的“土壤环境和健康质量指导值/标准”,服务于污染场地/土壤的识别及风险管理,同时还需制定保护土壤资源的“土壤自然质量指导值/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壤环境质量 中国 国际动态 标准研究 土地利用方式 环境质量标准 壤质量 污染场 风险管理 污染物迁移 研究动态 应用功能 健康风险 环境介质 人体健康 标准修订 壤资源 暴露 制定 方法论 识别 保护 生态
下载PDF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被引量:111
11
作者 王清奎 汪思龙 +2 位作者 高洪 刘艳 于小军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60-363,共4页
通过对地带性常绿阔叶林、杉木人工林、农田、竹林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质总量、活性有机质及其组分的研究,发现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质和活性有机质各组分的影响差异显著,其中阔叶林含量最高,杉木人工林低于阔叶林,竹林和农... 通过对地带性常绿阔叶林、杉木人工林、农田、竹林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质总量、活性有机质及其组分的研究,发现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质和活性有机质各组分的影响差异显著,其中阔叶林含量最高,杉木人工林低于阔叶林,竹林和农田最低。这些差别主要是由于凋落物的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壤有机质 活性有机质
下载PDF
北京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镉含量特征 被引量:110
12
作者 郑袁明 罗金发 +4 位作者 陈同斌 陈煌 郑国砥 吴泓涛 周建利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42-548,共7页
通过对北京市菜地、稻田、果园、绿化地、麦地以及自然土壤6种土地利用类型共595个土壤样品的调查分析,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绿化地、麦地以及自然土壤与背景值没有显著差别;菜地、稻田、果园的镉含量... 通过对北京市菜地、稻田、果园、绿化地、麦地以及自然土壤6种土地利用类型共595个土壤样品的调查分析,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绿化地、麦地以及自然土壤与背景值没有显著差别;菜地、稻田、果园的镉含量显著高于背景值。6种土地利用类型中,菜地土壤的镉含量最高,其次为稻田和果园,绿化地以及麦地土壤镉的含量最低。与土壤基线值相比,果园样品有9.5%的样品超出,绿化地与菜地分别有7.7%和4.6%超出。在全部土壤样品中,共有19个样品超标,超标率为3.2%。石景山、门头沟、丰台、海淀等地区的样品超标较多,应该合理规划这些地区的农业土地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土地利用 重金属 土地利用类型 含量特征 壤镉 北京市 壤样品 土地利用方式 农业土地利用 自然 绿化
下载PDF
陕北长城沿线地区土地退化态势分析 被引量:89
13
作者 刘彦随 Jay Gao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43-450,共8页
以陕北长城沿线农牧交错区为例,运用遥感与GIS技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1985~1998年土地利用类型转换及土地退化时空规律、趋势和机制等进行了评价与分析。研究表明:该区土地退化的主导类型是土地沙漠化。从成因分析,土... 以陕北长城沿线农牧交错区为例,运用遥感与GIS技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1985~1998年土地利用类型转换及土地退化时空规律、趋势和机制等进行了评价与分析。研究表明:该区土地退化的主导类型是土地沙漠化。从成因分析,土地沙漠化主要是长期以来的人口超载、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和高强度的土地开发行为激发了地表自然过程的退化性演替,致使潜在的自然环境脆弱性转化为现实的破坏。过去13年土地退化程度总体上在不断加剧,而且退化类型正向多样化发展。最后,依据评价与分析结果,进一步对该区土地退化防治和沙漠化土地生态恢复的措施与对策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 沙漠化 人类驱动力 农牧交错区 陕西 土地利用方式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岩溶山地土壤团粒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78
14
作者 李阳兵 谢德体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22-125,共4页
研究了 5种利用方式对岩溶山地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的影响。结果表明 :>0 .2 5 mm水稳定性团聚体为草坡 >林地 >弃耕地 >果园 >耕地 ;林地、草坡的土壤表层和亚表层水稳定性团聚体以 >2 mm为主 ,而果园、弃耕地、耕地... 研究了 5种利用方式对岩溶山地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的影响。结果表明 :>0 .2 5 mm水稳定性团聚体为草坡 >林地 >弃耕地 >果园 >耕地 ;林地、草坡的土壤表层和亚表层水稳定性团聚体以 >2 mm为主 ,而果园、弃耕地、耕地土壤 >2 mm的水稳定性团聚体较小。水稳定性团聚体以及团聚的水稳性均与有机质的含量呈正相关 ,林地、草坡开垦后 ,土壤有机质分解加快或补充减少是土壤团聚体水稳定性下降及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坡耕地退耕后 ,土壤团聚体可得到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山 壤团聚体 土地利用方式
下载PDF
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及其保护研究 被引量:106
15
作者 角媛梅 程国栋 肖笃宁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33-741,共9页
文化景观及其保护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对景观概念及其研究的演变 ,以及文化景观及其主要研究内容与进展进行了总结 ,并具体探讨了地处云南南部亚热带山地的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概念、特征、结构和功能及其保护措施。
关键词 哈尼梯田文化景观 景观保护 云南 土地利用方式
下载PDF
农户行为的影响因素、基本特点与制度启示 被引量:60
16
作者 池泽新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68-371,共4页
本文认为农户行为受农产品商品率、兼业程度、资产专用性程度、土地利用方式、农产品市场结构和农户行为角色等因素的影响 ;其基本特点表现为农户行为与价格机制调节方向既存在一致性 ,又存在不一致性 ;提出稳定农户行为的基本思路是 :... 本文认为农户行为受农产品商品率、兼业程度、资产专用性程度、土地利用方式、农产品市场结构和农户行为角色等因素的影响 ;其基本特点表现为农户行为与价格机制调节方向既存在一致性 ,又存在不一致性 ;提出稳定农户行为的基本思路是 :在坚持农户作为市场农业微观运行基本主体的前提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农户 农户行为 特点 组织制度创新 市场农业 农产品商品率 兼业程度 资产专用性程度 土地利用方式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地表径流磷输出及其季节性分布特征 被引量:86
17
作者 高超 朱继业 +5 位作者 朱建国 宝川靖和 王登峰 周娟娟 高翔 窦贻俭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543-1549,共7页
在太湖流域利用为期3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侵蚀和径流磷流失特征.结果表明,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都是竹园<板栗园<蔬菜地<玉米-油菜轮作.旱耕地上玉米-油菜轮作和蔬菜种植条件下磷的主要流失途径为泥沙搬运,磷... 在太湖流域利用为期3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侵蚀和径流磷流失特征.结果表明,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都是竹园<板栗园<蔬菜地<玉米-油菜轮作.旱耕地上玉米-油菜轮作和蔬菜种植条件下磷的主要流失途径为泥沙搬运,磷的年均流失量分别为2.67kg·hm-2和2.79 kg·hm-2,而竹园和板栗园则分别只有0.28 kg·hm-2和0.66 kg·hm-2.土壤侵蚀和磷流失主要发生在6~8月降雨集中分布的梅雨和台风季节.旱地上板栗园与玉米-油菜轮作2种利用方式的经济收益接近,但前者土壤侵蚀和磷流失量分别只有后者的6.7%和24.7%,在太湖地区种植板栗是值得鼓励的土地利用方式.稻田水旱(水稻-油菜)轮作条件下,磷主要随农田排水流失,降雨时间和施肥等农事活动的间隔长短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磷的年流失量,3次最大的流失事件中磷的流失量可达到全年磷流失的70%以上.稻田水旱轮作方式磷的年均流失量为0.93 kg·hm-2,分别只有旱地玉米-油菜轮作和蔬菜地的34.8%和33.3%.因此,根据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磷输出量的差异及其季节分布特征合理调整土地利用格局,并在暴雨集中期尽量减少施肥和翻耕等农事活动,可以降低农田生态系统磷的输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非点源污染 土地利用方式 表径流 养分流失
下载PDF
鹤山几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碳储量研究 被引量:69
18
作者 李跃林 彭少麟 +2 位作者 赵平 任海 李志安 《山地学报》 CSCD 2002年第5期548-552,共5页
对鹤山几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碳的研究 ,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碳储量存在差异。各种土地利用方式下 ,无论林地果园还是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在同一深度不同土地利用下有机碳含量比较一般为 :林地 ... 对鹤山几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碳的研究 ,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碳储量存在差异。各种土地利用方式下 ,无论林地果园还是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在同一深度不同土地利用下有机碳含量比较一般为 :林地 >果园 >草地。全氮的变化趋势也与有机碳一样 ,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递减 ,C N比为 10左右 ,其变化的幅度不明显。土壤有机碳储量的计算有如下结果 :林地为 12 5 .82t·hm- 2 ;果园为 74 .6 6t·hm- 2 ;草地为88.5 3t·hm- 2 。据此认为 ,植树造林及森林保护是缓解大气CO2 浓度上升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壤有机碳 土地利用方式 碳储量 鹤山 果园 植树造林 二氧化碳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红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70
19
作者 姚槐应 何振立 黄昌勇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51-54,共4页
试验采用碳素利用(BIOLOG)及磷酸酯脂肪酸(PLFA)法,研究了8种供试红壤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多样性和结构多样性。两种方法均表明土地利用方式能显著影响微生物的多样性。采用磷酸酯脂肪酸法无需培养就能鉴别土壤微生物的组成结构,试验表明总... 试验采用碳素利用(BIOLOG)及磷酸酯脂肪酸(PLFA)法,研究了8种供试红壤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多样性和结构多样性。两种方法均表明土地利用方式能显著影响微生物的多样性。采用磷酸酯脂肪酸法无需培养就能鉴别土壤微生物的组成结构,试验表明总PLFA含量与微生物生物量呈显著相关。碳素利用法的研究结果显示,茶叶园土中微生物对各类碳源的利用能力均很低,呈现出非常独特的微生物功能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红壤 壤微生物多样性 碳素利用 磷酸酯脂肪酸
下载PDF
城市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73
20
作者 金赞芳 王飞儿 +1 位作者 陈英旭 小仓纪雄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52-258,共7页
用N同位素分析方法并结合调查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分析 ,对杭州市城区 2 1口水井取样分析以确定杭州城市地下水的水质结果显示 :本地区地下水硝酸盐污染严重 ,杭州城市地下水水质属于Ⅲ类水标准 ,不宜饮用。有 4 0 5 %样品的NO3 N含量... 用N同位素分析方法并结合调查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分析 ,对杭州市城区 2 1口水井取样分析以确定杭州城市地下水的水质结果显示 :本地区地下水硝酸盐污染严重 ,杭州城市地下水水质属于Ⅲ类水标准 ,不宜饮用。有 4 0 5 %样品的NO3 N含量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 (N10mgL-1)。我们发现不同的土地利用区有不同的NO3 N水平 (N 0 0 4~ 34 4 1mgL-1)。同时我们引进N同位素方法以辨明NO3 N污染源 :居住区地下水δ15NNO3值为 10 4‰~ 2 2 0‰ ,农业区δ15NNO3值的为 17 5‰~ 19 5‰。生活污水是城市浅层地下水的主要NO3 N污染源。在居住区还存在点源污染 ,如化粪池 ;种植蔬菜施用的有机肥则是农业区的NO3 N污染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下水污染 硝酸盐污染 成因 氮同位素 污染源 土地利用方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