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74篇文章
< 1 2 20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格局 被引量:976
1
作者 刘纪远 匡文慧 +13 位作者 张增祥 徐新良 秦元伟 宁佳 周万村 张树文 李仁东 颜长珍 吴世新 史学正 江南 于东升 潘贤章 迟文峰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14,共12页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本文采用相同空间分辨率的卫星遥感信息源和相同的技术方法,对中国1980年代末到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进行定期更新。在此基础上,提出并发展土地利用动态区...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本文采用相同空间分辨率的卫星遥感信息源和相同的技术方法,对中国1980年代末到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进行定期更新。在此基础上,提出并发展土地利用动态区划的方法,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与时空特征。我们发现:1990-2010年的20年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南减北增,总量基本持衡,新增耕地的重心逐步由东北向西北移动"是耕地变化的基本特征;"扩展提速,东部为重心,向中西部蔓延"是城乡建设用地变化的基本特征;"林地前减后增,荒漠前增后减,草地持续减少"是非人工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主要特征。20世纪末与21世纪初两个10年相比,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空间格局出现了一些新特征,原有的13个土地利用变化区划单元演变为15个单元,且部分区划单元边界发生变化。主要变化格局特征为黄淮海地区、东南部沿海地区、长江中游地区和四川盆地城镇工矿用地呈现明显的加速扩张态势;北方地区耕地开垦重心由东北地区和内蒙古东部转向西北绿洲农业区;东北地区旱作耕地持续转变为水田;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南部、黄土高原和西南山地退耕还林还草效果初显。近20年间,尽管气候变化对北方地区的耕地变化有一定的影响,但政策调控和经济驱动仍然是导致我国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时空差异的主要原因。2000年后的第一个10年,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人为驱动因素已由单向国土开发为主,转变为开发与保护并重。在空间格局变化的分析方法方面,应用"动态区划法"开展世纪之交两个10年中国LUCC空间格局变化的分析,有效揭示了20年来中国LUCC"格局的变化过程",即动态区划边界的推移、区划单元内部特征的变化与单元的消长等;以及"变化过程的格局",即土地利用变化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遥感 土地利用变化 特征 空间格局 中国
原文传递
中国近期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分析 被引量:588
2
作者 刘纪远 刘明亮 +2 位作者 庄大方 邓祥征 张增祥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1031-1040,T003-T005,共13页
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动态越来越被认为是一个关键而迫切的研究课题.依据覆盖中国1990年代末期5a时间间隔的陆地卫星数据资料,研究了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依据土地利用动态度的概念。在1 km格网土地利... 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动态越来越被认为是一个关键而迫切的研究课题.依据覆盖中国1990年代末期5a时间间隔的陆地卫星数据资料,研究了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依据土地利用动态度的概念。在1 km格网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基础上,根据区域近期土地利用动态特点与社会、自然环境综合特征,设计了全国土地利用动态区划图,揭示了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空间格局.总体上,传统农作区(包括黄淮海平原、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四川盆地等)城镇居民建设用地的扩张侵占了大面积的耕地,而北方农牧交错带与西北绿洲农业区由于生产条件、经济利益和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原因,耕地开垦现象最为突出,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效果在局部地区有所体现,但截至2000年,尚未对土地覆被变化产生区域性的影响,此5 a期间森林砍伐现象依然比较严峻.本项研究,实现了中国现代土地利用动态区域单元的划分,揭示了中国现代土地利用变化的时间-空间属性并为其特征分析提供了区域格局框架.该项研究是地理科学对研究对象的“空间格局”与“时间过程”特征进行集成研究,揭示研究对象“变化过程的格局”,以及“格局的变化过程”的一次有益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中国 空间格局 土地利用区划 空间分布规律 覆被变化
原文传递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延安市羊圈沟流域为例 被引量:500
3
作者 傅伯杰 陈利顶 马克明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41-246,共6页
选择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羊圈沟流域,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野外采样分析,从小流域、坡面和单一土地利用类型三个尺度层次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土壤侵蚀、土壤养分和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发现:1996年比1984年该流域坡耕地减少了... 选择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羊圈沟流域,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野外采样分析,从小流域、坡面和单一土地利用类型三个尺度层次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土壤侵蚀、土壤养分和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发现:1996年比1984年该流域坡耕地减少了43%,林地增加了42%,草地增加了5%,土壤侵蚀量减少了24%。坡耕地—草地—林地土地利用结构具有较好的土壤养分保持能力,且前期土壤含水量低,是黄土丘陵区梁峁坡地上较好的土地利用结构类型。该流域土壤养分含量林地>草地>坡耕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壤侵蚀 丘陵区 生态环境
下载PDF
我国现阶段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宏观分析 被引量:396
4
作者 李平 李秀彬 刘学军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29-138,共10页
土地利用的基本竞争模型是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驱动力分析的理论基础。把握土地利用个体目标和社会目标的关系 ,尤其是它们之间的矛盾及其地区差异 ,是进行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宏观分析的有效途径。工业化城市化与粮食安全之间的矛盾、农业... 土地利用的基本竞争模型是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驱动力分析的理论基础。把握土地利用个体目标和社会目标的关系 ,尤其是它们之间的矛盾及其地区差异 ,是进行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宏观分析的有效途径。工业化城市化与粮食安全之间的矛盾、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是现阶段我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矛盾。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在空间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本文选取 11项自然和社会经济指标 ,分省份计算了驱动力指数。结果表明 :西部地区以生存型经济福利驱动和环境安全驱动为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驱动力指数 空间分异 中国 基本竞争模型 收益 边际效用
下载PDF
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现代过程时空特征的研究──基于卫星遥感数据 被引量:475
5
作者 刘纪远 dls.iogac.on 布和敖斯尔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29-239,T002,共12页
为实现土地利用变化现代过程的卫星遥感研究,须建立时间序列完整的空间型遥感数据平台。在此基础上,通过建模分析,可以有效地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现代过程,其中包括土地利用变化的时间动态特征和空间动态特征。为探讨基于卫星遥感数... 为实现土地利用变化现代过程的卫星遥感研究,须建立时间序列完整的空间型遥感数据平台。在此基础上,通过建模分析,可以有效地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现代过程,其中包括土地利用变化的时间动态特征和空间动态特征。为探讨基于卫星遥感数据的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现代过程研究的方法论,采用陆地卫星TM分层抽样方法,对全国土地利用类型区域组合、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和土地利用动态度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现代过程 时空特征 卫星遥感
下载PDF
21世纪初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与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531
6
作者 刘纪远 张增祥 +8 位作者 徐新良 匡文慧 周万村 张树文 李仁东 颜长珍 于东升 吴世新 江南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411-1420,共10页
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以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动态为核心的人类-环境耦合系统研究逐渐成为土地变化科学(LCS)研究的新动向。基于覆盖中国21世纪初5年间隔的遥感卫星数据获取的1km网格土地利用变化空间信息,依据近5年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分... 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以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动态为核心的人类-环境耦合系统研究逐渐成为土地变化科学(LCS)研究的新动向。基于覆盖中国21世纪初5年间隔的遥感卫星数据获取的1km网格土地利用变化空间信息,依据近5年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分异的显著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经济发展与国家宏观政策因素综合考虑,设计针对21世纪初5年新的中国土地利用动态区划图,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与驱动因素。总体上,21世纪初5年中国处于土地利用快速变化期,黄淮海平原、东南沿海地区与四川盆地城乡建设用地显著扩张,占用大规模优质农田,导致南方水田面积明显减少;西北绿洲农业发展与东北地区开垦导致北方旱地面积略有增加;受西部开发"生态退耕"政策的影响中西部地区林地面积显著增加,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成效明显,对区域土地覆盖状况的改善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一时段国土开发与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包括"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国家重大政策,加之快速的经济发展是该阶段土地利用变化格局形成的主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空间格局 驱动力 21世纪初 中国
下载PDF
2010-2015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格局与新特征 被引量:469
7
作者 刘纪远 宁佳 +10 位作者 匡文慧 徐新良 张树文 颜长珍 李仁东 吴世新 胡云锋 杜国明 迟文峰 潘涛 宁静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89-802,共14页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人类活动对地球表层及全球变化影响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Landsat 8 OLI、GF-2等遥感图像和人机交互解译方法,获取的土地利用数据实现了中国201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遥感动态监测。应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年变化率...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人类活动对地球表层及全球变化影响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Landsat 8 OLI、GF-2等遥感图像和人机交互解译方法,获取的土地利用数据实现了中国201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遥感动态监测。应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年变化率等指标,从全国和分区角度揭示了2010-2015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2010-2015年中国建设用地面积共增加24.6×10~3km^2,耕地面积共减少4.9×10~3km^2,林草用地面积共减少16.4×10~3km^2。2010-2015年与2000-2010年相比,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空间格局基本一致,但分区变化呈现新的特征。东部建设用地持续扩张和耕地面积减少,变化速率有所下降;中部建设用地扩张和耕地面积减少速度增加;西部建设用地扩张明显加速,耕地面积增速进一步加快,林草面积减少速率增加;东北地区建设用地扩展持续缓慢,耕地面积稳中有升,水旱田转换突出,林草面积略有下降。从"十二五"期间国家实施的主体功能区布局来看,东部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与优化和重点开发区的国土空间格局管控要求基本吻合;中部和西部地区则面临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相关土地利用类型实现有效保护的严峻挑战,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有效管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时空特征 卫星遥感 主体功能区 中国
原文传递
土壤质量与土壤质量指标及其评价 被引量:414
8
作者 刘占锋 傅伯杰 +1 位作者 刘国华 朱永官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901-913,共13页
土壤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可以为人类生产食物和纤维,并维持地球生态系统。土壤也是植物生长的媒介、水、热和化合物的源、水分的过滤器和废物分解的生物介质。土壤与水、气和植物互作并抑制环境的波动。土壤可以调节很多控制水气质... 土壤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可以为人类生产食物和纤维,并维持地球生态系统。土壤也是植物生长的媒介、水、热和化合物的源、水分的过滤器和废物分解的生物介质。土壤与水、气和植物互作并抑制环境的波动。土壤可以调节很多控制水气质量和促进植物生长的生态过程。土壤质量概念的引入使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土壤,也有助于合理地使用和分配劳力、能源、财政和其它投入。土壤质量也提供了一个通用的概念使得专业人员、生产者和公众明白土壤的重要性。此外,它也是一个评价管理措施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影响的评价工具。土壤质量由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组成,MDS已被科学家们提出用于土壤质量评价。国际上比较常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多变量指标克立格法、土壤质量动力学方法、土壤质量综合评分法和土壤相对质量法。人类对土地不和谐地利用和管理可以导致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发生改变和加快土壤性质变化的速度,当前世界各地土壤退化相当严重,已日益威胁到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在探讨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综述了近年来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理化质量和生物质量的影响进展,以引起国内外学者对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质量影响研究的重视,从而为探讨土地利用对土壤质量影响的机理和规律以及退化土地的恢复和区域土地资源管理以及土地的持续利提供理论依据。土壤质量未来的研究应该集中在土壤质量指标与评价方法;土壤质量变化的发生条件、过程、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与时空规律性;尺度问题的研究;土壤质量保持与提高的途径及其关键技术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壤质量 壤质量指标 壤质量评价 土地利用变化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的解释 被引量:290
9
作者 李秀彬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95-203,共9页
用途转移和集约度变化构成土地利用变化的两种基本类型。土地特性自身的变化、土地使用者个体经济行为分析及社会群体土地管理行为分析 ,构成土地利用变化解释的理论框架。从土地特性考察 ,多宜性和限制性是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基本条件... 用途转移和集约度变化构成土地利用变化的两种基本类型。土地特性自身的变化、土地使用者个体经济行为分析及社会群体土地管理行为分析 ,构成土地利用变化解释的理论框架。从土地特性考察 ,多宜性和限制性是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基本条件。人类对土地利用的结果 ,总是趋向于使土地的多宜性降低和功能类型减少。竞租曲线、转移边际点以及打破土地利用空间均衡的条件分析 ,是土地利用变化经济分析的理论基础 ;“土地利用 -环境效应 -体制响应”反馈环的作用机制 ,构成社会群体土地管理行为分析的理论框架。土地利用变化的机理模型 ,目前主要以新古典经济学和地租理论为基础。多视角的探索可能是土地利用变化机理综合分析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理论建设 机理模型
下载PDF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空间分析测算模型 被引量:270
10
作者 刘盛和 何书金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33-540,共8页
论文首先从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涵义出发,细分出未变化部分、转移部分和新增部分等3种空间类型,并据此对现有测算土地利用变化速率的数量分析和动态度模型进行了评析,提出了修正后的空间分析测算模型,旨在更为精细和准确地测算各土地利... 论文首先从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涵义出发,细分出未变化部分、转移部分和新增部分等3种空间类型,并据此对现有测算土地利用变化速率的数量分析和动态度模型进行了评析,提出了修正后的空间分析测算模型,旨在更为精细和准确地测算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程度;并以北京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作为案例,对3种模型的测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空间分析测算模型由于细分并同时考虑了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转移及新增过程,能更为准确地测算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程度与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分析测算模型 土地利用变化 数量模型 动态度模型 空间分析模型 GIS 动态变化程度
下载PDF
基于转移矩阵的土地利用变化信息挖掘方法探讨 被引量:269
11
作者 刘瑞 朱道林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544-1550,共7页
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变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为基础,构建了土地利用净变化量、交换变化量、总变化量的计算方法,并计算了随机状态下各地类间相互转换的理论频数,通过实际转换量与理论转换量进行对比,构建判断土地... 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变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为基础,构建了土地利用净变化量、交换变化量、总变化量的计算方法,并计算了随机状态下各地类间相互转换的理论频数,通过实际转换量与理论转换量进行对比,构建判断土地利用转换规则的方法,从而能够更加清晰地判断土地利用变化的系统过程。应用上述方法对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临邑县耕地总变化量最大,其次是园林地和未利用地,最后是建设用地和其他土地,其中耕地几乎全部都是交换变化,而未利用地则相反,园林地和其他土地以交换变化为主,建设用地以净变化为主;从新增的角度来说,未利用地转化为其他土地最具有转换优势,其次是未利用地转换为园林地;从流失的去向看,其他土地转换为园林地最具转换优势,其次是耕地转换为园林地。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获取各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信息,更清晰地辨别土地利用类型间的转换规则,能够为土地利用空间分析和建模提供更有用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转移矩阵 转换规则
原文传递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径流的影响 被引量:218
12
作者 史培军 袁艺 陈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1041-1049,T001,共10页
土地利用所引起的流域下垫面变化严重影响着洪涝灾害的致灾过程。以深圳市为例 ,探讨下垫面条件对流域径流过程的影响 ,应用美国农业部水土保持局 ( Soil Conservation Service)研制的小流域设计洪水模型—— SCS模型对深圳市部分流域... 土地利用所引起的流域下垫面变化严重影响着洪涝灾害的致灾过程。以深圳市为例 ,探讨下垫面条件对流域径流过程的影响 ,应用美国农业部水土保持局 ( Soil Conservation Service)研制的小流域设计洪水模型—— SCS模型对深圳市部分流域进行了径流过程的模拟 ,重点分析了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类型、前期土壤湿润程度等下垫面因素以及降雨因素对降雨 -径流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 ,土地利用的变化使径流量趋于增大 ;降雨强度越大、前期土壤湿润程度越大 ,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量的影响越小。降雨 -径流的空间格局随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类型、前期土壤湿润程度而发生变化 ,CN值 ( Curve Number)的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城市用地和水体 ;低值区主要出现在林地、灌草地、果园等植被覆盖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降雨-径流关系 SCS模型 深圳 洪涝灾害
下载PDF
吉林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研究 被引量:239
13
作者 王宗明 张柏 张树清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5-61,共7页
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吉林省土地利用动态数据为基础,应用Costanza等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所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结果表明,从1980年到2000年,吉... 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吉林省土地利用动态数据为基础,应用Costanza等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所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结果表明,从1980年到2000年,吉林省草地、水域和湿地面积大量减少,其它类型土地面积在增加;由于耕地的生态价值系数相对较小,湿地和水域的生态价值系数较高,耕地面积的增加不能弥补由于湿地、水域减少造成的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整体下降,使得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显著减少。吉林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1980年的12365.14×106$减少到2000年的10700.38×106$,减少率为13.46%,净减少值为1664.76×106$,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每年变化率为0.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价值 吉林省
下载PDF
1976年以来北洛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人类活动程度的响应 被引量:269
14
作者 吴琳娜 杨胜天 +3 位作者 刘晓燕 罗娅 周旭 赵海根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4-63,共10页
土地利用变化是反映人类活动程度的重要因子,分析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规律,是揭示人类活动程度的有效方式。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采用人机交互图像处理方法获取北洛河流域1976年、1998年和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从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变化是反映人类活动程度的重要因子,分析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规律,是揭示人类活动程度的有效方式。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采用人机交互图像处理方法获取北洛河流域1976年、1998年和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从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转移方向和土地利用程度方面,全面分析1976年以来北洛河流域人类活动作用下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1976.1998年和1998-2010年间北洛河流域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从0.61增加到6.66;耕地和草地面积减少,减小速度分别从2.00%和2.69%增加到26.20%和23.33%,林地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面积增加,前者增加速度从5.93%增到59.68%,后者增加速度从6.59%减小到3.52%。②两个时段土地利用类型转移方向都呈现出耕地和草地主要转化为林地,少部分耕地转化为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的特点;③流域各县土地利用程度综合变化指数从-2-1之间,扩大为.27~4之间。证明流域内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逐渐增大;主要表现为耕地、草地、林地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的相互转化;影响区域主要分布在流域上游吴旗县、富县、甘泉、黄陵县和洛川县;而人类活动作用导致的林地面积增大程度远远大于耕地和草地面积减小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面积增加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人类活动 北洛河流域
原文传递
深圳市土地利用动态趋势分析 被引量:148
15
作者 摆万奇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12-116,共5页
在分析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与驱动力的基础上 ,将城镇用地细化为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和第三产业用地 ,并将它们与耕地和工业投资、人口增长、收入水平、水资源状况等主要驱动力纳入统一的总体结构中 ,采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 ,定量地描述它... 在分析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与驱动力的基础上 ,将城镇用地细化为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和第三产业用地 ,并将它们与耕地和工业投资、人口增长、收入水平、水资源状况等主要驱动力纳入统一的总体结构中 ,采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 ,定量地描述它们的动态关系。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基本模拟结果显示 ,城镇用地的长期变化趋势是一种“S”型的增长规律 ,从1980年至2030年是城镇用地变化的快速增长阶段。在城镇用地的变化过程中 ,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和第三产业用地在总的城镇用地中所占的比例在经过一个较长时期的波动后 ,大约从2020年开始基本保持稳定的状态。耕地的变化趋势是持续下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驱动力 系统动力学 深圳市
下载PDF
环渤海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206
16
作者 朱会义 何书金 张明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69-678,共10页
198 5到 1995年间 ,环渤海地区占总面积 30 %的土地发生了利用方式的变化 ,耕地变化是其核心类型。耕地变化的主要流向依次为农村居住用地、林草地、城市居住建设用地以及果园和水域。本文通过对耕地流向及其与人口变化、农业经济发展... 198 5到 1995年间 ,环渤海地区占总面积 30 %的土地发生了利用方式的变化 ,耕地变化是其核心类型。耕地变化的主要流向依次为农村居住用地、林草地、城市居住建设用地以及果园和水域。本文通过对耕地流向及其与人口变化、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等进行分析 ,确认土地管理政策、人均居住用地的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渤海 土地利用变化 驱动机制 人口 农业经济增长 城市化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对草原生态系统土壤碳贮量的影响 被引量:180
17
作者 李凌浩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00-302,共3页
本文概述了长期非持续性土地利用(草原开垦和过度放牧)对草原生态系统土壤碳贮量影响的有关研究成果和进展,指出了今后这方面研究的重点内容和对策。
关键词 壤碳贮量 土地利用变化 草原 开垦 过度放牧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贮量的影响 被引量:193
18
作者 吴建国 张小全 徐德应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593-599,共7页
通过对比分析六盘山林区典型天然次生林 (杂灌林、山杨和辽东栎林 )与农田、草地及农田、草地与人工林 (13、18和 2 5年生华北落叶松 )邻近样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及其在土壤剖面上分布的差异 ,研究了天然次生林变成农田或草地及农田... 通过对比分析六盘山林区典型天然次生林 (杂灌林、山杨和辽东栎林 )与农田、草地及农田、草地与人工林 (13、18和 2 5年生华北落叶松 )邻近样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及其在土壤剖面上分布的差异 ,研究了天然次生林变成农田或草地及农田或草地造林后对土壤有机碳贮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土壤有机碳含量方面 ,农田和草地比天然次生林分别低 5 4 %和 2 7% ,差异主要在 0~ 5 0cm土层 ;农田和草地比人工林分别低 4 2 %和 2 6 % ,差异主要在 0~ 4 0cm土层 .土壤有机碳密度方面 ,农田和草地比天然次生林分别低35 %和 14 % ,差异主要在 0~ 5 0cm土层 ;农田比人工林低 2 3% ,草地比人工林高 4 % ,差异主要在 0~ 30cm土层 .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随土层加深而递减的幅度比农田或草地大 .这些差异主要由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土壤有机碳输入与输出及根系分布的变化所致 .结果说明六盘山林区天然次生林破坏变成草地或农田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 (主要是 0~ 5 0cm土层 )将下降 ,而农田中造林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 (主要是 0~ 30cm土层 )又将增加 ,草地上造林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而密度变化不大 .另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壤有机碳 含量与密度
下载PDF
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及人文驱动力机制研究 被引量:141
19
作者 龚道溢 史培军 +3 位作者 陈浮 陈刚 包浩生 彭补拙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04-210,共7页
利用多期遥感影像 ,对土地利用进行了测量。再运用GIS软件进行空间叠加求得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转移矩阵 ,分析马山区11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过程。结果表明 :1988~1998年之间农业景观为主的农田、林地显著减少 ,城镇沿公路迅速向... 利用多期遥感影像 ,对土地利用进行了测量。再运用GIS软件进行空间叠加求得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转移矩阵 ,分析马山区11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过程。结果表明 :1988~1998年之间农业景观为主的农田、林地显著减少 ,城镇沿公路迅速向外扩张 ,旅游度假区沿湖岸不断扩大且呈集中化趋势。这一变化趋势的驱动力是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外资大量涌入、城镇人口增长和农副产品的价格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影像 土地利用变化 人文驱动力机制 城市边缘区 测量 转移矩阵
下载PDF
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人类驱动机制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被引量:133
20
作者 张惠远 赵昕奕 +1 位作者 蔡运龙 殷静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36-142,共7页
根据土地利用和相关的社会经济状况及其变化特征分析,提出了表征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人类驱动因素的指标,分析了二者的联系以探讨人类驱动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指出了人类驱动因素在解释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的贡献,为协调... 根据土地利用和相关的社会经济状况及其变化特征分析,提出了表征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人类驱动因素的指标,分析了二者的联系以探讨人类驱动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指出了人类驱动因素在解释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的贡献,为协调喀斯特地区土地资源和人类活动的关系提供依据,为进一步进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积累方法和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人类驱动因素 驱动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