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际近视研究院关于病理性近视的报告 被引量:4
1
作者 张望(译) +3 位作者 刘康(译) 高建华(译) 陈卓(译) 范国平(译)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66-387,共22页
在世界范围内,病理性近视是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病理性近视与高度近视有明显差异。高度近视是指高度近视性屈光不正,而病理性近视是指眼底存在典型的并发症(相当于或比弥漫性脉络膜萎缩更严重的后巩膜葡萄肿或近视性黄斑病变)。病理性... 在世界范围内,病理性近视是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病理性近视与高度近视有明显差异。高度近视是指高度近视性屈光不正,而病理性近视是指眼底存在典型的并发症(相当于或比弥漫性脉络膜萎缩更严重的后巩膜葡萄肿或近视性黄斑病变)。病理性近视通常发生在高度近视眼,但其并发症,特别是后巩膜葡萄肿,也可能发生在非高度近视眼中。由于近年来眼科成像技术的进展,客观和准确地诊断病理性近视已成为可能。特别是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发现了一些新的病变,如圆顶状黄斑和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广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已能成功地显示大葡萄肿的整个范围。针对并发症的新疗法已经被证明是有效的,如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近视性黄斑新生血管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近视,特别是儿童近视,在世界范围内呈快速增长趋势。在近视增加的同时,高度近视的患病率也在增加。然而,尚不清楚病理性近视是否会随着近视发病率的增加而增加。此外,还不清楚的是导致病理性近视的基因是否与一般近视相同,或者病理性近视是否与其他近视在基因上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性近视 近视性黄斑病变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基因分析 近视性黄斑新生血管 近视性黄斑劈裂 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 圆顶黄斑
下载PDF
高度近视圆顶状黄斑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2
2
作者 姚爱琳 楚艳华 《国际眼科纵览》 2023年第2期131-137,共7页
圆顶状黄斑(dome-shaped macula,DSM)是一种渐进性发展的病理状态,特征是黄斑部视网膜色素上皮向内凸起,凸起高度>50μm,多出现于高度近视眼中。DSM的形成主要与玻璃体黄斑牵引、中心凹处巩膜和脉络膜的相对增厚、黄斑区Bruch膜的缺... 圆顶状黄斑(dome-shaped macula,DSM)是一种渐进性发展的病理状态,特征是黄斑部视网膜色素上皮向内凸起,凸起高度>50μm,多出现于高度近视眼中。DSM的形成主要与玻璃体黄斑牵引、中心凹处巩膜和脉络膜的相对增厚、黄斑区Bruch膜的缺损有关。DSM常伴有浆液性视网膜脱离、脉络膜新生血管、黄斑劈裂等并发症,从而增加对视力损害的风险。对于无症状的DSM主要采取定期随访观察。出现浆液性视网膜脱离及显著视觉症状时,半剂量光动力疗法、补充激光光凝或口服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可能有一定疗效,但长期疗效尚待验证。相干光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以及相关眼底影像检查为临床诊治提供了客观依据,其中OCT最为直观便捷,可显示黄斑的圆拱形特点及合并的其他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顶黄斑 高度近视 黄斑/病理生理学
原文传递
高度近视圆顶状黄斑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特点及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的疗效分析
3
作者 尹小芳 叶祖科 +3 位作者 吾敏辉 汤秀容 罗书科 卢彦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06-712,共7页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圆顶状黄斑(DSM)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临床特征及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的疗效。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高度近视DSM合并CNV患者23例2...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圆顶状黄斑(DSM)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临床特征及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的疗效。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于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高度近视DSM合并CNV患者23例23只眼纳入研究。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OCT仪测量DSM高度以及黄斑中心凹厚度(CMT)、脉络膜厚度(ChT)。根据OCT图像特征将DSM分为水平、垂直方向椭圆形凸起和圆形凸起。参照文献标准将CNV分为中心凹下CNV和中心凹旁CNV。患眼均给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或康柏西普(IVR或IVC)0.05 ml治疗。治疗方案为1+按需治疗。首次行IVR、IVC治疗分别为17、6只眼,并据此再分为IVR组、IVC组。治疗后随访时间≥1个月。观察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后BCVA、眼压、CMT、ChT的变化。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23例23只眼中,男性7例7只眼,女性16例16只眼;右眼、左眼分别为11、12只眼;年龄(49±16)岁;logMAR BCVA 0.94±0.39。DSM形态呈水平、垂直方向椭圆形凸起和圆形凸起分别为13(56.52%,13/23)、6(26.09%、6/23)、4(17.39%,4/23)只眼。圆顶高度为(97.83±46.14)μm。CMT、ChT分别为(276.39±98.35)、(49.48±31.66)μm。IVR组17例17只眼中,男性4例,女性13例。IVC组6例6只眼中,男性3例、女性3例。末次随访时,患眼logMAR BCVA、CMT分别为0.60±0.39、(209.96±71.38)μm;与治疗前比较,BCVA显著提高,CMT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8、2.62,P=0.005、0.010)。治疗后1个月、末次随访时,IVR组、IVC组患眼BCVA提高程度(t=1.47、1.35)、眼压变化(t=−0.20、−0.56)、ChT降低厚度(t=0.80、−0.6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IVR组、IVC组患眼CMT分别较治疗前降低(57.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顶黄斑 高度近视 脉络膜新生血管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
原文传递
病理性近视眼后巩膜葡萄肿相关的眼底改变 被引量:4
4
作者 易彩娇 王启常 《国际眼科纵览》 2017年第5期295-299,共5页
后巩膜葡萄肿是病理性近视的特征性标志,可引起多种眼底病变,严重影响视力.随着磁共振三维成像(three-dimens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3D-MRI)、超广角眼底照相和相干光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使用... 后巩膜葡萄肿是病理性近视的特征性标志,可引起多种眼底病变,严重影响视力.随着磁共振三维成像(three-dimens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3D-MRI)、超广角眼底照相和相干光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使用,实现了对后巩膜葡萄肿相关病变的研究,发现了后巩膜葡萄肿边缘放射性抬高束、后巩膜葡萄肿边缘视网膜脉络膜皱褶、圆顶状黄斑、盘周脉络膜空腔、Bruch膜裂孔等眼底改变.本文就近年来对病理性近视眼后巩膜葡萄肿相关眼底改变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巩膜葡萄肿 放射性抬高束 脉络膜皱褶 圆顶黄斑
原文传递
圆顶状黄斑与屈光状态的关系及常见并发症
5
作者 王鸽纯 袁非 《国际眼科纵览》 2023年第4期339-344,共6页
圆顶状黄斑(dome-shaped macula,DSM)在OCT上表现为黄斑部视网膜脉络膜向内隆起。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主要认为与局部巩膜增厚的适应性代偿有关。DSM可发生于近视、正视或远视眼,在高度屈光不正的患者中更为常见,在高度近视人... 圆顶状黄斑(dome-shaped macula,DSM)在OCT上表现为黄斑部视网膜脉络膜向内隆起。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主要认为与局部巩膜增厚的适应性代偿有关。DSM可发生于近视、正视或远视眼,在高度屈光不正的患者中更为常见,在高度近视人群中患病率约为10%~20%。DSM的常见并发症有浆液性视网膜脱离、脉络膜新生血管、视网膜劈裂、黄斑裂孔、黄斑前膜等,目前对于DSM与并发症的出现是伴随关系还是因果关系有待进一步确认。无症状的DSM需随访观察,若出现并发症并明显损害视功能时,可采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光凝、光动力疗法或手术等方法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顶黄斑 相干光断层扫描 高度近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