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九一八”事变后国人报纸的抗战舆论动员——以哈尔滨《国际协报》(1931年9月20日至12月23日)抗日救亡议题设置为例
1
作者 田孟龙 《新闻传播》 2023年第3期15-18,共4页
目前,学界对于“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国人报纸抗日救亡舆论动员的系统研究尚属空白。“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内外报刊均对此事件给予高度关注,作为东北新闻史上进步国人报纸之代表《国际协报》(1918—1937),在抗日救亡舆论动员中发挥了... 目前,学界对于“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国人报纸抗日救亡舆论动员的系统研究尚属空白。“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内外报刊均对此事件给予高度关注,作为东北新闻史上进步国人报纸之代表《国际协报》(1918—1937),在抗日救亡舆论动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报纸设置系列揭露日军侵华、引导民众抵御外侮的宣传议题,唱响民族抗战的舆论主调,成为东北抗日舆论动员的先锋阵地,在抗战新闻史上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 议题设置 抗战舆论动员
下载PDF
试论“九一八”事变后《国际协报》副刊的议题设置 被引量:3
2
作者 王翠荣 《黑龙江史志》 2010年第11期26-,32,共2页
"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较有影响的民办报纸《国际协报》出于对东北、对中国命运的高度关注,率先利用副刊,精心设置议题,登载大量抗日救亡文艺作品,充分发挥了媒体的力量,从而赢得了普遍赞誉,也由此使其事业走向辉煌。
关键词 “九一八”事变 国际 副刊 议题设置
下载PDF
关于肖红的诗歌创作 被引量:2
3
作者 陆文采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82年第4期198-210,共13页
诗人从他的心中滴出快乐和忧愁的血在不知不觉里已成了世界上同情的花冰心:《春水》肖红以小说蜚声于中国文坛,但肖红的创作却始于她的新诗。肖红第一次发表作品不是一九三二年写的《王阿嫂的死》,而是一九三二年春夏间写的短诗《春曲》。
关键词 诗歌创作 肖红 一九 国际 艺术特色 写作时间 诗稿 呼兰 文学生涯 思乡之情
下载PDF
论舒群的文学创作 被引量:1
4
作者 董兴泉 《绥化学院学报》 1985年第2期31-37,共7页
舒群是我国著名的现代作家、革命活动家。原名李书堂,曾用名李春阳、李旭东、李邨哲,笔名黑人、舒群。舒群的早期文学生涯开始于“九·一八”事变后,止于一九三四年三月舒群离开东北。一九三一年秋, 他在哈尔滨航务局做俄文翻译工... 舒群是我国著名的现代作家、革命活动家。原名李书堂,曾用名李春阳、李旭东、李邨哲,笔名黑人、舒群。舒群的早期文学生涯开始于“九·一八”事变后,止于一九三四年三月舒群离开东北。一九三一年秋, 他在哈尔滨航务局做俄文翻译工作的时候,就开始在《哈尔滨新报》副刊《新潮》①上发表诗歌、散文。后被聘为这家报纸的通讯员。一九三二年舒群参加革命,一边工作一边又和《国际协报》、《大同报》、《哈尔滨五日画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创作 哈尔滨新 现代作家 《新潮》 国际 早期文学 李书堂 短篇小说集 大同 周扬
下载PDF
地方媒体对江桥抗战军事报道真实性之考证 被引量:1
5
作者 刘丽丽 《兰台世界(上旬)》 2015年第1期73-74,共2页
马占山领导的江桥抗战,引起中外各界广泛关注,国内外有影响的报刊均争相报道,在媒体舆论界骤然掀起一场民族运动。本文以原始档案资料等对地方媒体关于江桥抗战军事报道的真实性予以考证,以弥补"正史"之不足。
关键词 江桥抗战 《滨江时 国际
下载PDF
萧军文学创作始年考
6
作者 铁峰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2期112-,36,共2页
萧军是哪年开始文学写作的,似乎早有定论,毋庸再议,实则不然。“九一八”事变后,萧军离开东北军,与方未艾到吉林省舒兰县城策动当地驻军抗日。失败后,于1932年初逃到抗日呼声高涨的哈尔滨。不久,哈尔滨陷落。他滞留在小客栈里,写点东西... 萧军是哪年开始文学写作的,似乎早有定论,毋庸再议,实则不然。“九一八”事变后,萧军离开东北军,与方未艾到吉林省舒兰县城策动当地驻军抗日。失败后,于1932年初逃到抗日呼声高涨的哈尔滨。不久,哈尔滨陷落。他滞留在小客栈里,写点东西送到报馆去,想借此消磨时日(当时除长期撰稿人,不付稿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军 文学创作 文学写作 叙事散文 “九一八”事变 萧红 文学生涯 石杰 国际 中岛真雄
下载PDF
楚图南与哈尔滨 被引量:1
7
作者 高龙彬 《黑龙江史志》 2008年第11X期4-4,2,共2页
四、楚图南与"灿星社"1985年2月17日,《生活报》刊发了早年曾在省六中、法大(哈尔滨法政大学,笔者注)读书的孔祥霖的回忆文章《省六中与楚图南老师》。此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楚图南在省六中以教师的身份作掩护从事革命活动。
关键词 孔祥霖 革命活动 国际 赵惜梦 左翼作家 “九一八”事变 文艺月刊 女子中学 社会科学概论 编辑权
下载PDF
“东北女作家中的拓荒者”:白朗在伪满洲国——以《大同报》《国际协报》的文艺副刊为中心
8
作者 吴璇 《现代中文学刊》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5-71,共7页
白朗是东北作家群中的重要成员之一。她在伪满洲国建立初期由哈尔滨报坛步入文坛,是《大同报》副刊《夜哨》的主要撰稿者,也是《国际协报》副刊《文艺》、《国际公园》的主编。白朗在这两份报纸上的文学成就让同代乃至后继作家念念不忘... 白朗是东北作家群中的重要成员之一。她在伪满洲国建立初期由哈尔滨报坛步入文坛,是《大同报》副刊《夜哨》的主要撰稿者,也是《国际协报》副刊《文艺》、《国际公园》的主编。白朗在这两份报纸上的文学成就让同代乃至后继作家念念不忘,梁山丁曾将她与萧红并称为"东北女作家中的拓荒者"。本文集中关注白朗在伪满洲国时期的文学活动,首先呈现她在这一时期参加革命文艺运动的情况,这是她展开文学活动的背景;其次,依次分析白朗在《大同报》以及《国际协报》副刊上的文学创作和编辑活动,由此展现其作为"拓荒者"初登文坛时的全貌和独具个性的创作特色。透过白朗我们亦得以窥探到伪满洲国初期集结于报纸副刊上的抵抗文学的状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朗 伪满洲国 大同 国际 文艺副刊
下载PDF
哈尔滨左倾报刊对萧红创作的影响——以《大同报》两份文艺副刊为例
9
作者 朱燕颐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4-91,共8页
哈尔滨是萧红生命中一座重要的城市,1927年,17岁的萧红来到这里,进入"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学校"求学。这是一所校风严谨守旧的女校,却有着喜爱新文学、向学生大量推介新文学作家作品的国文老师,萧红也因此得到新文学启蒙... 哈尔滨是萧红生命中一座重要的城市,1927年,17岁的萧红来到这里,进入"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学校"求学。这是一所校风严谨守旧的女校,却有着喜爱新文学、向学生大量推介新文学作家作品的国文老师,萧红也因此得到新文学启蒙。另外,因未婚夫不告而别被困东兴顺旅店又被救出、得以与萧军结缘并共同在商市街生活的经历,不仅正式开启了萧红的文学创作之路,也成为萧红一生创作的重要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副刊 国际 《大同 东北沦陷期 情爱小说 金剑啸 生存处境 梁山丁 伪满洲国 新文学作家 底层人民 哈尔滨
下载PDF
《国际协报》:萧红文学梦开始的地方
10
作者 肖毛 《创作评谭》 2021年第6期59-62,共4页
在哈尔滨的靖宇街一处路口,有一座巴洛克风格的米黄色建筑,房间举架极高,虽然只是二层楼,看起来却好像四层,窗户细长,每扇窗户之间,用带着花叶装饰的柱子加以分隔,看起来典雅而不失庄重。在这座建筑的墙下钉着一块黑牌子,上面写的是—... 在哈尔滨的靖宇街一处路口,有一座巴洛克风格的米黄色建筑,房间举架极高,虽然只是二层楼,看起来却好像四层,窗户细长,每扇窗户之间,用带着花叶装饰的柱子加以分隔,看起来典雅而不失庄重。在这座建筑的墙下钉着一块黑牌子,上面写的是—哈尔滨市不可移动文物国际协报原社址1919年《国际协报》社由长春迁此。该报是哈尔滨发刊时间较长、影响较大的一家报纸。哈尔滨市人民政府二零一六年九月八日立《国际协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梦 国际 巴洛克风格 不可移动文物 萧红 窗户 哈尔滨市
原文传递
一个料峭、滋润、芬芳的春天——论肖军早期的文学活动
11
作者 杨有业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1984年第1期64-69,共6页
高梁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鬼子兵……——《东北抗战民歌》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流亡曲·在松花江上》正当他沉醉于将来有一天能带兵打仗的时候,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军的炮声,震醒了... 高梁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鬼子兵……——《东北抗战民歌》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流亡曲·在松花江上》正当他沉醉于将来有一天能带兵打仗的时候,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军的炮声,震醒了他终身当军官的美梦,并且,永远地改变了他人生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亡曲 肖军 日本鬼子 人生的道路 九一八 文艺活动 日本帝国主义 国际 《呼兰河传》 顽强不屈
下载PDF
1918~1937年《国际协报》的办报宗旨和实践
12
作者 王翠荣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6-9,共4页
创办于1918年、终刊于1937年的《国际协报》,作为东北新闻史中民办报纸的代表,经历了民国和东北沦陷两大特殊历史时期,其在东北沦陷前后不尽相同的办报实践使最初确定的办报宗旨未能完全实现,在日本势力影响下,该报的命运也便成为东北... 创办于1918年、终刊于1937年的《国际协报》,作为东北新闻史中民办报纸的代表,经历了民国和东北沦陷两大特殊历史时期,其在东北沦陷前后不尽相同的办报实践使最初确定的办报宗旨未能完全实现,在日本势力影响下,该报的命运也便成为东北国人报纸的历史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势力影响 国际 宗旨 新闻实践
下载PDF
我与赵一曼在哈尔滨
13
作者 方未艾 方朔 《名人传记》 2015年第10期45-50,共6页
初次接头在哈尔滨公园,她穿一身古铜色毛织的上衣和裙子 1932年9月,我由东三省商报社转到哈尔滨国际协报社担任副刊编辑。一天,同我单线联系的金伯阳同志给我传达了党的指示,要我很好地利用副刊,来作为宣传革命和团结进步人士的阵地。... 初次接头在哈尔滨公园,她穿一身古铜色毛织的上衣和裙子 1932年9月,我由东三省商报社转到哈尔滨国际协报社担任副刊编辑。一天,同我单线联系的金伯阳同志给我传达了党的指示,要我很好地利用副刊,来作为宣传革命和团结进步人士的阵地。我那时刚参加党的工作,没有读过马列主义著作,对于党内的文件和宣传品也读得不多,对党当时的方针政策理解得也不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一曼 国际 毛织 副刊编辑 对我说 吴健 莫斯科中山大学 同我 杨莹叔 革命理论
原文传递
2010年《北京印刷学院学报》总目次
14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I0001-I0004,共4页
关键词 北京印刷学院 李业 国际 胶印机 橡皮印刷机 郭庆 喷码 孝章 连续出版物 杨少波 喷墨油墨 目次 李立坚 黄蓓 控制系统设计 吴丹 李振华 印刷机
下载PDF
党和人民的喉舌 团结抗战的号角——抗战初期鲁西北聊城《抗战日报》
15
作者 李冬春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9年第3期82-88,共7页
1938年5月中共鲁西北特委在华北敌后鲁西北聊城创刊的四开铅印《抗战日报》,在只有近七个月的出版战斗历程中,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它以鲜明的无产阶级报刊特点,成为团结抗战的号角,对于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动员鲁西北... 1938年5月中共鲁西北特委在华北敌后鲁西北聊城创刊的四开铅印《抗战日报》,在只有近七个月的出版战斗历程中,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它以鲜明的无产阶级报刊特点,成为团结抗战的号角,对于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动员鲁西北人民团结抗战,做出了重大贡献,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日 鲁西北地区 新闻事业 抗战初期 战斗历程 四开 抗日根据地 青年记者 国际 编辑方针
下载PDF
1934年哈尔滨《国际协报·文艺》周刊研究
16
作者 田雷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26-28,共3页
1934年存在的《国际协报.文艺》周刊印证了20世纪30年代哈尔滨作者群的文艺贡献,折射了这一时期日伪政权文化殖民统治的加厉,凸显了左翼文艺思潮在现代哈尔滨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价值。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文艺》周刊实现了文化传承功能,... 1934年存在的《国际协报.文艺》周刊印证了20世纪30年代哈尔滨作者群的文艺贡献,折射了这一时期日伪政权文化殖民统治的加厉,凸显了左翼文艺思潮在现代哈尔滨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价值。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文艺》周刊实现了文化传承功能,作为"弱者的强音"的《国际协报》副刊走过了从哈尔滨作者群的文艺阵地到"东北作家群的摇篮"过渡的历史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 《文艺》周刊 哈尔滨作者群
下载PDF
抗战文学的先锋阵地——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翠荣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87-190,共4页
狭义的抗战文学一般指创作于1937-1945年间的反映与日本侵略者作斗争的文学,但广义的抗战文学却应向前追溯至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从此时起,对日作战已成为影响国人精神生活的重大时代内容,而报纸文艺副刊则成为抗战文学的... 狭义的抗战文学一般指创作于1937-1945年间的反映与日本侵略者作斗争的文学,但广义的抗战文学却应向前追溯至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从此时起,对日作战已成为影响国人精神生活的重大时代内容,而报纸文艺副刊则成为抗战文学的重要土壤。"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比较有影响的私营进步报纸《国际协报》率先利用副刊,刊载大量抗日救亡文艺作品,充分发挥了媒体的力量,成为中国抗战文学的先锋阵地,从而在现代新闻史和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印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一八”事变 国际》副刊 抗战文学
下载PDF
东北作家群的原生媒介土壤探析
18
作者 王翠荣 孙峰 《新闻传播》 2020年第21期8-10,共3页
活跃在20世纪三十年代中期的东北作家群是东北沦陷初期"北满作家群"转移到关内而迅速扬名的团体,这个团体的出现与著名私营报纸——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息息相关。后者因一贯的进步倾向使其成为左翼作家创作的核心阵地,从... 活跃在20世纪三十年代中期的东北作家群是东北沦陷初期"北满作家群"转移到关内而迅速扬名的团体,这个团体的出现与著名私营报纸——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息息相关。后者因一贯的进步倾向使其成为左翼作家创作的核心阵地,从而为沦陷区的东北文坛带来一抹亮色,也为以萧红、萧军为代表的热血青年最终走向全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作家群 东北沦陷初期 “北满作家群” 国际》副刊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