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48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访中国革命:以情感的模式 被引量:163
1
作者 裴宜理 《中国学术》 2001年第4期97-121,共25页
1949年,中国共产党的胜利发生得如此之快而且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是中共和他的敌人都始料未及的。无疑,这次令世人震惊的胜利也在革命运动的研究者当中激发了数目惊人的各种分析和争论。大多数的解释很大程度上都集中于意识形态的层... 1949年,中国共产党的胜利发生得如此之快而且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是中共和他的敌人都始料未及的。无疑,这次令世人震惊的胜利也在革命运动的研究者当中激发了数目惊人的各种分析和争论。大多数的解释很大程度上都集中于意识形态的层面,认为正是民族主义和土改的实行,或者二者某种程度的结合可以说明共产党人战胜国民党对手从而获得这个令人难忘的胜利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产党人 中共 中国共产党 胜利 中国革命 民族主义 共和 革命运动 土改 国民党
原文传递
党政关系:国民党党治在地方层级的运作(1927—1937) 被引量:70
2
作者 王奇生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87-203,共17页
国民党党治在地方层级的运作 ,与中央判然不同。地方党部与地方政府分别自成系统 ,党政分离 ,互不统属 ,形成一种双重衙门体制。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政治控制体制由单轨制向双轨制的重大转变。形式上 ,党政之间平等制衡 ,互相监督 ,似不失... 国民党党治在地方层级的运作 ,与中央判然不同。地方党部与地方政府分别自成系统 ,党政分离 ,互不统属 ,形成一种双重衙门体制。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政治控制体制由单轨制向双轨制的重大转变。形式上 ,党政之间平等制衡 ,互相监督 ,似不失为一种较理想的地方政制。但在实际运作中 ,党政之间为争夺权势资源时起冲突。在权力竞争中 ,国民党中央倾向于将地方政治交由地方政府主控 ,党权在地方政治运作中日趋弱化。党治在地方层级几乎处于一种虚拟状态。这种党政分开的地方党治体制 ,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国民党的党治权威和党治基础。加之战前国民党员对政治资源的有限控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政关系 国民党 党治 中国 国民党统治时期
原文传递
“革命”与“反革命”:一九二○年代中国三大政党的党际互动 被引量:74
3
作者 王奇生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84-105,共22页
国民党的“国民革命”、共产党的“阶级革命”与青年党的“全民革命”在 1 92 0年代同时并起。革命由过去的一党独导发展为多党竞举的局面。三党对革命的积极认证和遐想式期待 ,将革命建构成为一种与自由、解放相关联的强势政治文化。... 国民党的“国民革命”、共产党的“阶级革命”与青年党的“全民革命”在 1 92 0年代同时并起。革命由过去的一党独导发展为多党竞举的局面。三党对革命的积极认证和遐想式期待 ,将革命建构成为一种与自由、解放相关联的强势政治文化。政治改革道路的不同选择不再被定义为“革命”与“改良”之争 ,或激进与温和之别 ,而是被建构为“革命”与“反革命”的圣魔两立 ,水火不容。三党对“革命”的竞相诠释 ,使得革命话语在日趋神圣化与正义化的同时 ,又蕴含着浓烈的任意性和专断性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党 共产党 青年党 国民革命” “阶级革命” “全民革命”
原文传递
民国史研究的“倒放电影”倾向 被引量:57
4
作者 罗志田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03-105,共3页
“倒放电影”这一研究方式的优点在于结局已知,研究者容易发现一些当时当事人未能注意的事物之重要性;但其副作用则是有意无意中会以后起的观念和价值尺度去评说和判断昔人,结果常常得出超越于时代的判断。既存的民国史研究就有这样... “倒放电影”这一研究方式的优点在于结局已知,研究者容易发现一些当时当事人未能注意的事物之重要性;但其副作用则是有意无意中会以后起的观念和价值尺度去评说和判断昔人,结果常常得出超越于时代的判断。既存的民国史研究就有这样的倾向,导致不够“进步”的人与事常受忽视,乏人研究。其实不进步的一面形象模糊,会直接影响到进步力量的清晰和魅力。若能更多地关注过去研究中“失语”面相并予以“发言权”,民国史的图像会更具“全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史研究 国民党 “进步” 《剑桥中华民国史》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史学研究 北洋时期 电影 章太炎 “失语”
下载PDF
张国焘关于中共成立前后情况的讲稿 被引量:61
5
作者 K.B.舍维廖夫 《百年潮》 CSSCI 2002年第2期52-57,共6页
不久前,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K·B·舍维廖夫教授给本刊寄来了新发现的两份珍贵档案材料:张国焘关于中共成立情况的两次讲课稿.据舍维廖夫先生称,讲稿写在1929年印制的笔记本上,估计是在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共党史教研室成立后... 不久前,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K·B·舍维廖夫教授给本刊寄来了新发现的两份珍贵档案材料:张国焘关于中共成立情况的两次讲课稿.据舍维廖夫先生称,讲稿写在1929年印制的笔记本上,估计是在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共党史教研室成立后为莫斯科中山大学撰写的.由于张国焘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参加了中共一大及中共创立前后的许多重要活动,因此他早年撰写的这两份讲稿,无疑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我们特予刊登,以飨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共 上海 陈公博 反帝运动 劳动组合 守常 国民党 长辛店 长新店 周佛海 李达 李汉俊 无产阶级专政 工人阶级专政
原文传递
工人、资本家与国民党——20世纪30年代一例劳资纠纷的个案分析 被引量:48
6
作者 王奇生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18,共16页
20世纪 30年代初期发生在上海的一起劳资纠纷案件 ,引发全沪工人与资本家两大阶级的激烈对垒 ,并激起资本家阶级向国民党党权的严重挑战。此案展示了声称代表“全民”的国民党 ,在应对一场规模宏大的劳资冲突时 ,如何左右为难、两不讨... 20世纪 30年代初期发生在上海的一起劳资纠纷案件 ,引发全沪工人与资本家两大阶级的激烈对垒 ,并激起资本家阶级向国民党党权的严重挑战。此案展示了声称代表“全民”的国民党 ,在应对一场规模宏大的劳资冲突时 ,如何左右为难、两不讨好的尴尬处境 ,及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工人阶级是如何表达自己声音的 ,并提示对当时在“赤化”和“黄色”两大系统之外的工会组织和工人运动尚有进一步探讨的余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人阶级 国民党 代表 工会组织 案件 工人运动 社会弱势群体 年代 资本家 劳资纠纷
原文传递
民国时期县长的群体构成与人事嬗递──以1927年至1949年长江流域省份为中心 被引量:45
7
作者 王奇生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97-115,共19页
国民党执政以后,县长的选任、资格、待遇、出路、职责等,都较帝政时代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随着国家不断向社会基层扩张、渗透,县不再是国家对地方控制和统治的终点,县长也由直接治理百姓的“治事之官”逐渐蜕变为承转公文的“治官之... 国民党执政以后,县长的选任、资格、待遇、出路、职责等,都较帝政时代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随着国家不断向社会基层扩张、渗透,县不再是国家对地方控制和统治的终点,县长也由直接治理百姓的“治事之官”逐渐蜕变为承转公文的“治官之官”。这种变化正是从封建王朝国家体制向近代政党国家体制的转变过程中,国家与社会关系结构变迁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长 长江流域 民国时期 湖北省 国民政府时期 档案馆藏 群体构成 国民党 回避制度 内政部
原文传递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与人民委员会对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 被引量:53
8
作者 毛泽东 《江西社会科学》 1981年第S1期94-122,共29页
(一)目前形势与苏维埃运动的胜利 同志们!自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以来已经整整两年了。两年来的事变的发展完全显示了帝国主义国民党统治的更进一步的动摇与崩溃,苏维埃运动的剧烈的开展与胜利! 今天我们所处的时期,正是中国革命形... (一)目前形势与苏维埃运动的胜利 同志们!自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以来已经整整两年了。两年来的事变的发展完全显示了帝国主义国民党统治的更进一步的动摇与崩溃,苏维埃运动的剧烈的开展与胜利! 今天我们所处的时期,正是中国革命形势更进一步尖锐化的时期。也正是全世界紧紧地逼近到革命与战争的第二个新周期的时期。 社会主义世界与资本主义世界的对立,现在是极端尖锐化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维埃 苏区 红军 国民党 帝国主义 苏维埃法 革命战争 苏维埃政权 苏维埃代表大会 苏维埃政府
下载PDF
展读遗篇泪满襟——记李达和吕振羽的交往 被引量:50
9
作者 江明 《文献》 1980年第4期12-22,共11页
李达同志是最早在我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之一,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桃李满天下,我党不少骨干和著名学者都曾受过他的教诲,吕振羽同志就是他早期的学生之一。振羽青年时期曾师事李老,崇敬之情,终身不替。李老对振羽亦深为器重... 李达同志是最早在我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之一,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桃李满天下,我党不少骨干和著名学者都曾受过他的教诲,吕振羽同志就是他早期的学生之一。振羽青年时期曾师事李老,崇敬之情,终身不替。李老对振羽亦深为器重,他们相交甚笃。李老给振羽的信,劫后幸存无几,现选四封发表于《文献》丛刊。从中不仅反映了他们之间的深挚情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达 马克思主义哲学 吕振羽 老师 中国政治思想史 现代社会学 中国社会史 经济学 国民党 中国大学
原文传递
毛泽东为什么放弃新民主主义——关于俄国模式的影响问题 被引量:47
10
作者 杨奎松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136-151,1,共16页
毛泽东为什么放弃新民主主义——关于俄国模式的影响问题杨奎松1995年春,中央文献研究室出版了《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一年以后,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龚育之在一次会议上,就毛泽东在七大讲话及报告中突出强调中国“需... 毛泽东为什么放弃新民主主义——关于俄国模式的影响问题杨奎松1995年春,中央文献研究室出版了《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一年以后,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龚育之在一次会议上,就毛泽东在七大讲话及报告中突出强调中国“需要资本主义的广大发展”问题,介绍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 社会主义 非资本主义 民族资产阶级 共产国际 中国革命 无产阶级 国民党 共产党人
原文传递
孙中山与共产党——基于俄国因素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36
11
作者 杨奎松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72,共72页
孙中山在其生命的最后几年 ,曾与中共合作 ,成功地改组了国民党 ,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在中国的兴起。但是 ,孙中山最初同意接纳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 ,从一开始就有着复杂的政治背景。这其中 ,苏联和共产国际的作用尤为引人注目。十分明显 ... 孙中山在其生命的最后几年 ,曾与中共合作 ,成功地改组了国民党 ,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在中国的兴起。但是 ,孙中山最初同意接纳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 ,从一开始就有着复杂的政治背景。这其中 ,苏联和共产国际的作用尤为引人注目。十分明显 ,孙中山看重的 ,很大程度上并不是这个当时在全国才只有区区几百人的政治小团体 ,尽管他相当欣赏中共党员所具有的工作热情和献身精神 ,并不惜委以重任 ,然而他的基本意图只是要借助这种办法来推进国民党在组织上的发展。只要注意到孙中山对马克思主义的批评 ,及坚持共产组织和苏维埃制度不适用于中国的态度 ,就不难看出他绝难按照共产党人的意志改造国民党。国共之间的矛盾冲突在孙中山在世时之所以没有发展到不可收拾的程度 ,一个重要的原因仅仅在于孙中山太过自信 ,并且独断独行。一旦孙中山不在 ,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冲突就难免会以相当尖锐的形式公开表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中共党员 国民党 共产党人 苏维埃制度 适用 国共两党 国民革命运动 共产国际 俄国
原文传递
战时大学校园中的国民党:以西南联大为中心 被引量:45
12
作者 王奇生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25-147,共23页
抗战时期,大学校园既是国共较量的重要舞台,也是国民党内不同派系角逐的场所。学界分合的背后,除了政治理念的明争,亦有派系因素的潜存。学界与执政当局的关系,在紧张和对峙的既有认知之外,更有亲近与同情的面向。战时大学党部中,西南... 抗战时期,大学校园既是国共较量的重要舞台,也是国民党内不同派系角逐的场所。学界分合的背后,除了政治理念的明争,亦有派系因素的潜存。学界与执政当局的关系,在紧张和对峙的既有认知之外,更有亲近与同情的面向。战时大学党部中,西南联大区党部办得最具声色,约半数教授加入了国民党。但联大同时也包容其他党派的教授与学生。联大教授群是一个多元分化的群体,其中既有闻一多那样的“民主斗士”,亦有姚从吾这样的“坚贞党员”。正是不同党派知识精英在西南联大的共存和共处,才建构起这座极具包容性的“民主堡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联大 国民党 三青团 姚从吾 朱家骅
原文传递
论台湾民主化进程中的国家认同问题 被引量:34
13
作者 林震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2001年第2期67-77,共11页
台湾民主化进程中,“中华民国”在推动民主改革的同时也成为解构的对象,这使台湾社会的国家认同观出现分裂,在消解与捍卫对“中华民国”的认同的斗争中,民进党为首的反对派成功地瓦解了部分台湾人对“中华民国”的认同;国民党逐渐... 台湾民主化进程中,“中华民国”在推动民主改革的同时也成为解构的对象,这使台湾社会的国家认同观出现分裂,在消解与捍卫对“中华民国”的认同的斗争中,民进党为首的反对派成功地瓦解了部分台湾人对“中华民国”的认同;国民党逐渐居于下风,“中华民国”成为一团介于“真实”与幻想之间的模糊体。90年代开始,在突破外部环境约束的过程中,两种对立的国家认同观在“中华民国”缩小化的基础上培育了共同点直至最后实现了合流,但仍然没有解决“中华民国”的认同危机。总之,民主化的进行不但没有强化台湾人对“国家”的认同,反而使台湾社会在国家认同问题上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只有恢复被威权统治损害了的国家统一的价值和声誉,才是消除台湾社会国家认同危机的根本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主化 国家认同 互动关系 台湾省 政治 民进党 国民党
下载PDF
时间、仪式维度中的“总理纪念周" 被引量:33
14
作者 陈蕴茜 《开放时代》 CSSCI 2005年第4期63-81,共19页
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孙中山崇拜运动,将“孙中山”符号通过时间、空间、仪式、传媒等多向度渗入社会日常生活,而以时间为轴的建构体现于总理(国父)纪念周与纪念日的设置。纪念周是规模最大、频度最高、影响最大的时间符... 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孙中山崇拜运动,将“孙中山”符号通过时间、空间、仪式、传媒等多向度渗入社会日常生活,而以时间为轴的建构体现于总理(国父)纪念周与纪念日的设置。纪念周是规模最大、频度最高、影响最大的时间符号,本文从制度时间与仪式操演的双重维度,考察国民党如何通过纪念周制度时间在社会各个层面的推广来实现其对社会的控制与意识形态传输,揭示纪念周制度所隐含的现代政治权力技术。同时,考察社会各界对纪念周的不同反应以及抗战时期纪念周的特殊功能。由于国民党脱离底层民众,政治腐败,纪念周的推行并未使国民党完全实现对民众党化意识形态的塑造。但总体而言,孙中山符号通过纪念周而得到广泛传输,构成生活在民国时期人们的集体记忆,影响着1949年后人们接受孙中山符号的新生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念 时间 仪式 总理 意识形态 1949年 国民党 孙中山 日常生活 双重维度 政治权力 抗战时期 政治腐败 集体记忆 民国时期 符号 社会 山崇拜 传输 民众
原文传递
皖南事变的发生、善后及结果 被引量:37
15
作者 杨奎松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49,共49页
蒋介石国民党并未有过一个明确的旨在处心积虑消灭皖南新四军军部的蓄谋。皖南事变的发生存在着某种必然性 ,这是因为 ,它与国民党坚持限制中共军队发展 ,要求其限期离开长江两岸北移冀察的强硬态度有关 ,且与中共中央必欲独立自主 ,坚... 蒋介石国民党并未有过一个明确的旨在处心积虑消灭皖南新四军军部的蓄谋。皖南事变的发生存在着某种必然性 ,这是因为 ,它与国民党坚持限制中共军队发展 ,要求其限期离开长江两岸北移冀察的强硬态度有关 ,且与中共中央必欲独立自主 ,坚持大力发展经营华中地区的政策有关。但它同时也具有相当的偶然性 ,因为它也与中共方面出于对国民党的高度戒备心理 ,拖延北移时间且必欲选择一条出乎国民党人意料的北移路线 ,和国民党恰好在皖南新四军逾期南下之日 ,完成了围堵部署 ,封住了新四军南进东去之路的巧合有关。同样 ,事变发生后 ,蒋介石也不曾有过要在更大范围内对中共动武的计划。换言之 ,并不存在着美苏及国际舆论的反对和日本人的突然进攻 ,打乱了国民党人发动更大规模的剿共战争的阴谋的情况。而就中共中央来说 ,受到莫斯科态度的影响 ,它在这段时间里对国民党的政策估计和对事变的应对态度 ,也曾有过一个颇为复杂的变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南事变 蒋介石 国民党 新四军 中国共产党
原文传递
战前中国的区乡行政:以江苏省为中心 被引量:32
16
作者 王奇生 《民国档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6-77,共12页
国民党执掌全国政权后,自上而下构筑了一条党政并行的政治双轨。但在战前,其党的组织触角基本上止于县城,而行政轨道则逐渐延伸到县以下乡村社会。国家政权的下延,与20世纪乡村政治文化生态的衰颓相激荡。自治名义下的区乡组织实际成为... 国民党执掌全国政权后,自上而下构筑了一条党政并行的政治双轨。但在战前,其党的组织触角基本上止于县城,而行政轨道则逐渐延伸到县以下乡村社会。国家政权的下延,与20世纪乡村政治文化生态的衰颓相激荡。自治名义下的区乡组织实际成为国家政权的行政末梢;原本偏重政治控制的保甲,最终沦为社会征取的重要工具。区乡保甲体制的相继建立,恰逢其会地为土豪劣绅提供了一个纵横驰骋的舞台。国家政权的深化与地方精英的恶化相伴随,乡村社会日益沦为贫穷与动荡交错的深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党 区乡行政 保甲制度
下载PDF
村民自治在中国的缘起和发展 被引量:19
17
作者 肖立辉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0-13,共4页
在中国,农村问题往往是革命和建设的起点。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共产党正是在广大的农村发动土地革命,并带领农民赢得革命的胜利。七八十年代,也正是在农村率先掀起了土地承包责任制的改革,从而在根本上松动了农村僵化的经济关... 在中国,农村问题往往是革命和建设的起点。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共产党正是在广大的农村发动土地革命,并带领农民赢得革命的胜利。七八十年代,也正是在农村率先掀起了土地承包责任制的改革,从而在根本上松动了农村僵化的经济关系。作为当前政治学界、社会学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民自治 乡村社会结构 人民公社体制 人民公社化运动 家族组织 农民起义 农村社会 国家力量 国民党 血缘群体
下载PDF
走向“政治解决”的“中国文艺复兴”──五四前后思想文化运动与政治运动的关系 被引量:33
18
作者 罗志田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120-152,共33页
走向“政治解决”的“中国文艺复兴”──五四前后思想文化运动与政治运动的关系罗志田关于文学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学界已有的研究不可谓不多,但文学革命主要人物之一的胡适晚年以为,文学革命“这一运动时常被人误解了”。周作人则更... 走向“政治解决”的“中国文艺复兴”──五四前后思想文化运动与政治运动的关系罗志田关于文学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学界已有的研究不可谓不多,但文学革命主要人物之一的胡适晚年以为,文学革命“这一运动时常被人误解了”。周作人则更早就指出:对民国初年的文学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中国文艺复兴 周作人 思想文化运动 国民党 社会主义 政治运动 政治解决 陈独秀 五四运动
原文传递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原因探析——不以中共军事政策为主线 被引量:28
19
作者 黄道炫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80-113,共34页
193 3— 1 93 4年国共间的第五次“围剿”和反“围剿” ,是一次拥有各自疆界、政权和社会组织的两个政权之间具有总体战性质的战争 ,战争以中共的失利而告结束。中共失利的原因 ,除广为人知的军事政策的不智外 ,还和交战另一方国民党方... 193 3— 1 93 4年国共间的第五次“围剿”和反“围剿” ,是一次拥有各自疆界、政权和社会组织的两个政权之间具有总体战性质的战争 ,战争以中共的失利而告结束。中共失利的原因 ,除广为人知的军事政策的不智外 ,还和交战另一方国民党方面战略战术的变化有关 ,而中共军事政策错误本身 ,除“左”倾主观因素外 ,也和对手的压力和逼迫密切相关。作为一场国民党方面发动、中共被迫应战的持久消耗战 ,苏区人力、物力等作战资源难以应付持久消耗的需要 ,而“左”倾领导下中共政治资源的削弱 ,进一步限制了中共作战能力的发挥 ,这些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到了战争的最终成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事政策 中国共产党 国民党 “左”倾路线 蒋介石 反“围剿”战争
原文传递
从“容共”到“容国”——1924—1927年国共党际关系再考察 被引量:25
20
作者 王奇生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7-85,共49页
192 4— 1 92 7年间国共关系演变的复杂情形 ,实际远非过去人们认知中的“容共”或“联共”等语词所能简单概括。其时国共对相互关系的认知和表述既不尽一致 ,而且随着两党力量对比的变化 ,这种认知和表述亦发生相应的变化。无论“容共... 192 4— 1 92 7年间国共关系演变的复杂情形 ,实际远非过去人们认知中的“容共”或“联共”等语词所能简单概括。其时国共对相互关系的认知和表述既不尽一致 ,而且随着两党力量对比的变化 ,这种认知和表述亦发生相应的变化。无论“容共”还是“联共” ,都难以单独完整表述该时期国共关系的动态变化过程。 1 92 5年后 ,加入国民党的中共党员只是其中一部分而非全部 ;与此同时 ,大批国民党青年转入共产党。国共关系的初始形式在发生改变 ,亦即由初期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的单向流动 ,发展为两党党员之间的双向互动。到后期 ,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者渐少 ,而国民党青年转入中共者日多。另一方面 ,中共意识形态的强势宣导 ,中共对国民党地方组织和民众运动的日趋“包办” ,以及中共组织严密与国民党组织散漫的强烈反差 ,使国民党人感到共产党大有“反客为主”的态势 ,担心国民党“容共” ,将转化为共产党“容国”。国民党人对共产党“容国”的危机意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容共” “容国” 国共党际关系 国民党 中国共产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