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2篇文章
< 1 2 4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族国家与国族建设 被引量:122
1
作者 周平 《政治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85-96,共12页
民族国家的根本在于,它通过一套制度安排实现和保障了民族对国家的认同。与此同时,它也构建了一个国族。其实,民族国家的制度内涵、制度优势等,都依托于国族。国族是民族国家的根基。但国族并非民族群体自然演进的结果,而是政治构建的... 民族国家的根本在于,它通过一套制度安排实现和保障了民族对国家的认同。与此同时,它也构建了一个国族。其实,民族国家的制度内涵、制度优势等,都依托于国族。国族是民族国家的根基。但国族并非民族群体自然演进的结果,而是政治构建的产物。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国族的构建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离开了国族就无法真正把握民族国家的制度内涵。民族国家建立并完成国族的构建后,还必须通过持续的国族建设来巩固和提升国族。国族的发展程度,是检验民族国家发展水平的根本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构建 建设 少数民权益
原文传递
试论族群认同和国族认同 被引量:54
2
作者 张永红 刘德一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9,共5页
本文认为,族群主要属于文化范畴,而国族则属于社会政治范畴,在族群认同和国族认同之间既存在着一致的一面,又存在着冲突的一面。对于一致的一面,我们要善加利用,以利于国族的统一和稳定;对于冲突的一面,则要通过构建包容性的价值取向、... 本文认为,族群主要属于文化范畴,而国族则属于社会政治范畴,在族群认同和国族认同之间既存在着一致的一面,又存在着冲突的一面。对于一致的一面,我们要善加利用,以利于国族的统一和稳定;对于冲突的一面,则要通过构建包容性的价值取向、平等的酬赏制度和各族群间的交流与沟通予以克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认同 认同
下载PDF
现代国家基础性的社会政治机制——基于国族的分析视角 被引量:59
3
作者 周平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9-98,206,共21页
今天以“民族”概念来指称的众多群体中,与国家结合在一起并具有国家形式的民族,即nation-state中的nation,因其突出的国家特征和意涵而被称为“国族”。国族,即一个国家的国民共同体。在长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国族应对具体社会政治... 今天以“民族”概念来指称的众多群体中,与国家结合在一起并具有国家形式的民族,即nation-state中的nation,因其突出的国家特征和意涵而被称为“国族”。国族,即一个国家的国民共同体。在长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国族应对具体社会政治问题而创制的有效方式沉淀为以人口国民化、国民整体化为基本内涵的一系列机制。这些机制对于现代国家、现代社会乃至现代文明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都具有奠基性的意义。因此,国族也成为近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基础性影响的社会政治机制,从而也构成准确认知世界近代以来历史与现实的重要视角。在全球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人口跨国流动的经常化、持续化和规模化的出现,带来了国家人口结构的变化。这一方面给国族机制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也突显了国族建设在现代国家建设中的重要性。因此,全面揭示国族的本质进而对其形成准确的认知,就成为政治学及相关学科必须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民化 民整体化 社会政治机制
原文传递
民族志:一种广义人文关系学的界定 被引量:46
4
作者 王铭铭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29-140,共12页
"民族志"之名,来自古希腊文的"民族+志",指"记录的民族学",而"民族学"则常被理解为"举各民族物质上行为上各种形态而比较他们的异同"(蔡元培)。"民族+志"这一组合是近代... "民族志"之名,来自古希腊文的"民族+志",指"记录的民族学",而"民族学"则常被理解为"举各民族物质上行为上各种形态而比较他们的异同"(蔡元培)。"民族+志"这一组合是近代的发明,与欧洲国族观念有着既相合又相离的两可关系。就多数经典民族志呈现的面貌看,尽管有将民族志视作"民族研究"的基本方法者,但民族志研究单元一般超脱于"民族",其描绘的物质、社会和精神世界,是"ethnos(民族)"的真正含义,指与近代西方"个人"不同的其他"人的观念"。在民族志中,"人"是内在差异化、人格外在化、非个人的多元复合场所,其属性不可单独以"世间性"来理解。在此意义上的"人",是含有人、神、物诸存在者之间的关系的存在者。"人"的这些内容,曾被界定为"文化"的诸"因子"或"方面",而近一个世纪的民族志研究表明,"文化"最好被理解为人文关系的总体状态。人文关系,是"己"与广义的"它"之间的关系,是"世内存在者"与"世界"的关系。所有这些关系分布在大小不一的社会共同体中,即使我们观察的是一个范围狭小的村庄,这些关系依然可以得到清楚的表现。对民族志书写者而言,所有地方,都是"世界性的",在人文关系的"世界"中,"己"与"它"的关联性被分解为几类关系及其认知,但其本来面目是浑然一体的。它"因地制宜",形成人中心、神中心、物中心的形貌,相互之间存在差异,但在等级与互惠的复合性意义上,却普遍一致,从而使场景远离"我者"的民族志,总是关乎于"己"——作为众多"世界"中的一个,这包括"民族",但不等于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关系 己/它 世界哲学
原文传递
先秦文献中的“族”与“族类”观 被引量:35
5
作者 郝时远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6-46,共11页
中国古代的“族”字原指氏族军事组织 ,后具有了分类学意义 ,西周时期主要指宗族。随着国家组织的发展 ,血缘关系意义上的周氏宗族组织成为统治阶级力量 ,同族的观念也在国家形式的政治层面渐次扩大 ,中原“诸夏”为同族 ,蛮夷戎狄为“... 中国古代的“族”字原指氏族军事组织 ,后具有了分类学意义 ,西周时期主要指宗族。随着国家组织的发展 ,血缘关系意义上的周氏宗族组织成为统治阶级力量 ,同族的观念也在国家形式的政治层面渐次扩大 ,中原“诸夏”为同族 ,蛮夷戎狄为“他族”。先秦文献中的“五方之民”是最具民族志意义的记载 ,“非我族类 ,其心必异”对“族类”关系的影响是一个方面 ,而以当时“中国”之“教”来教化天下的观念 ,则产生了“有教”则无“族类”之分的观念或事实。春秋战国时期的“族类”观与今天理解的“民族”具有渊源关系和内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时期 文献 类” 字义 分类学 社会等级结构
原文传递
国族、民族与族群:作为国族的中华民族如何可能 被引量:41
6
作者 许纪霖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20,共11页
国族、民族和族群,是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长期以来,作为国族的中华民族,与诸如汉、满、蒙、藏、回这样的原生性民族,都被称为民族,在理论概念和实践层面都带来了不少混乱。大多数的现代民族国家,国族内部有多个民族,民族内外有多个族... 国族、民族和族群,是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长期以来,作为国族的中华民族,与诸如汉、满、蒙、藏、回这样的原生性民族,都被称为民族,在理论概念和实践层面都带来了不少混乱。大多数的现代民族国家,国族内部有多个民族,民族内外有多个族群。国族不等同于主体民族,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与族群组成的,是与现代国家同构的、具有国民身份同一性的国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 主义
原文传递
国族是什么? 被引量:36
7
作者 厄内斯特·勒南 陈玉瑶 《世界民族》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9-69,共11页
普法战争期间,德国吞并了位于德法交界的阿尔萨斯一洛林地区,一些德国历史学家纷纷从血缘、文化方面的论据出发,为德国兼并该地区的合理性进行辩护。在此背景下,勒南于1882年3月11日在索邦大学发表了题为"国族是什么?"的著名... 普法战争期间,德国吞并了位于德法交界的阿尔萨斯一洛林地区,一些德国历史学家纷纷从血缘、文化方面的论据出发,为德国兼并该地区的合理性进行辩护。在此背景下,勒南于1882年3月11日在索邦大学发表了题为"国族是什么?"的著名演讲。通过回顾历史上出现过的人类聚集体形式及其发展历程,指出现代国族是朝着同一方向前进的诸多事实导致的历史结果。驳斥了当时流行的国族建立论说(即语言说、宗教说、利益说、地理说,特别是德意志浪漫主义历史学家提出的种族说),指出以上任何元素均不足以建立国族。结论是"国族是一个灵魂,一种精神原则","它的存在就是日复一日的公民投票"。虽然未明确提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归属问题,但是表明:"如果说有人有权利就此被征求意见,那肯定是所有居民",旨在驳斥德国浪漫主义历史学家所持的种族决定论。在法兰西现代历史中,这种意志主义国族观深刻地影响了其现代国族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浪漫主义 历史学家 现代历史 洛林地区 阿尔萨斯 普法战争 精神原则
原文传递
单一民族国家还是多民族国家:近代中国构建现代国家的解决方案之争 被引量:29
8
作者 陈建樾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3-103,共11页
清末以来,如何以及怎样在中国建立现代国家,一直有着不同的解决方案,这一争论在当下关于民族问题的讨论中,依然不断浮现。民族国家,是国家形态的现代发展。在具体分类上,民族国家分为单一民族国家和多民族国家;民族国家的不同类型,决定... 清末以来,如何以及怎样在中国建立现代国家,一直有着不同的解决方案,这一争论在当下关于民族问题的讨论中,依然不断浮现。民族国家,是国家形态的现代发展。在具体分类上,民族国家分为单一民族国家和多民族国家;民族国家的不同类型,决定了处理国内民族问题的不同路径和不同方向。中国从历史到现实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如何认识历史国情和现实国情,是近代以来如何建构现代国家的主要争议焦点,也是选择不同的基本政治制度和民族政策的分水岭。这一争论延续至今,并成为改革开放四十年间争论的主轴议题,因此对于统一多民族的国家治理、民族政策和未来方向,具有重要且关键的意义和价值。本文围绕这一议题,初步整理和概括呈现了这一解决方案之争的历史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一民 多民 现代 问题
原文传递
关于民族国家的思考 被引量:17
9
作者 张树青 刘光华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9-34,共6页
本文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宏观分析和审视, 认为: 1. 民族国家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一个有特定历史含义的范畴, 它本质上意味着国内所有族体在国家范围内的统一 (形成国族) 和对国家的一致认同。2. 民族国家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条件: ... 本文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宏观分析和审视, 认为: 1. 民族国家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一个有特定历史含义的范畴, 它本质上意味着国内所有族体在国家范围内的统一 (形成国族) 和对国家的一致认同。2. 民族国家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条件: 主权独立、中央集权制、民主化和统一的国内市场。3. 构建民族国家是现代国家政治努力的重大目标。因此, 在现实中, “民族国家”又不仅是一个纯粹的学术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国族认同的构建 被引量:17
10
作者 吴开松 解志苹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6-40,共5页
在单一民族国家,由于民族界限同国家界限一致,民族认同与国族认同不存在冲突,而在多民族国家,两者的关系则变得颇为敏感。当民族利益与国族利益冲突,民族利益由于国族利益而无法实现时,少数民族对资源利益权威性分配的主体的认同就会降... 在单一民族国家,由于民族界限同国家界限一致,民族认同与国族认同不存在冲突,而在多民族国家,两者的关系则变得颇为敏感。当民族利益与国族利益冲突,民族利益由于国族利益而无法实现时,少数民族对资源利益权威性分配的主体的认同就会降低甚至消失,不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稳定和发展。因此,对于多民族国家来说,实现民族认同到国族认同的转变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在区分民族认同、国族认同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影响我国国族认同的不利因素,并探讨构建中华国族认同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城本位 认同 认同
下载PDF
作为国族的中华民族何时形成 被引量:26
11
作者 许纪霖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28-135,168,共8页
族群、民族和国族是三个不同的概念,长期以来学术界不自觉地将它们混淆,遂形成了关于中华民族何时形成的种种争议。汉民族只是多元一体的国族中"多元"中的一元,绝非中华民族"一体"本身。无论从概念的严谨性、还是... 族群、民族和国族是三个不同的概念,长期以来学术界不自觉地将它们混淆,遂形成了关于中华民族何时形成的种种争议。汉民族只是多元一体的国族中"多元"中的一元,绝非中华民族"一体"本身。无论从概念的严谨性、还是历史的真实性而言,国族意义上的中华民族皆不可能出现于近代之前,作为民族的汉民族与作为国族的中华民族,既要看到二者之间的历史关联,又要尊重中华民族这一国族中其他民族和族群的历史存在与文化尊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
下载PDF
晋南已发现的西周国族初析 被引量:23
12
作者 张天恩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0-56,共7页
山西南部地区陆续发现了多处西周墓地,著名的有曲沃县天马-曲村晋国墓地及北赵晋侯墓地,黎城西关、浮山桥北、绛县横水墓地等。由于缺少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者普遍将这些遗存均作为西周封国的遗存看待。该文通过考古资料、历史渊源和地... 山西南部地区陆续发现了多处西周墓地,著名的有曲沃县天马-曲村晋国墓地及北赵晋侯墓地,黎城西关、浮山桥北、绛县横水墓地等。由于缺少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者普遍将这些遗存均作为西周封国的遗存看待。该文通过考古资料、历史渊源和地理环境等方面的综合研究,认为对这些墓地尚不宜一概而论,他们实际存在着国与族的差别,即诸侯国、封国以及采邑的差异。从族群来源上讲有来自关中地区姬周系统的虞、晋、杨等诸侯或封国,也有出自晋南古族帝尧后裔黎国,还有源自殷商遗民的先国,以及出于戎狄文化系统的倗氏。只有更清楚的区分出众多西周墓地所属是国还是族的差别,才能较好的认识周王朝对晋南统治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南 西周
下载PDF
中国何以须要一个国族? 被引量:22
13
作者 周平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6-114,共9页
作为现代民族的中华民族,在中华现代国家构建的进程中一步步地凝聚成型,并在新中国成立时实现了与国家的结合,从而完成了自身的构建并成为中国的国族。中华民族既有在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中形成的特殊性,但更蕴涵着人口国民化、国民整体... 作为现代民族的中华民族,在中华现代国家构建的进程中一步步地凝聚成型,并在新中国成立时实现了与国家的结合,从而完成了自身的构建并成为中国的国族。中华民族既有在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中形成的特殊性,但更蕴涵着人口国民化、国民整体化等国族的一般机制,体现出国族的一般性特征。中华民族所蕴涵的人口国民化、国民整体化等一系列机制的构建和成熟,对古老中国向现代文明转型所必须的现代国家制度、社会结构等的建立,提供了基础性的支撑,发挥了根本性的影响。中华民族成为了中华现代国家的基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国家发展目标的今天,中华民族的地位和状况与国家发展的相关性又得到前所未有的凸显,并关乎国家发展目标的实现。作为国族的中华民族,对于近代以来中国的不可或缺性,是中国历史发展必然性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制 人口民化 民整体化
下载PDF
文学地理与国族想象:台湾的鲁迅,南洋的张爱玲 被引量:23
14
作者 王德威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13年第3期5-20,共16页
一、前言 在二十世纪文学发展史上,"中国"这个词作为一个地理空间的坐标,一个政治的实体、一个文学想象的界域,曾经带给我们许多论述、辩证和启发。世间到了二十一世纪,面对新的历史情境,当我们探讨当代中国文学的时候,对眼前的"中... 一、前言 在二十世纪文学发展史上,"中国"这个词作为一个地理空间的坐标,一个政治的实体、一个文学想象的界域,曾经带给我们许多论述、辩证和启发。世间到了二十一世纪,面对新的历史情境,当我们探讨当代中国文学的时候,对眼前的"中国"又要做出什么样的诠释?而这些诠释又如何和变动中的阅读和创作经验产生对话关系?这是一个庞大的题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想象 文学地理 张爱玲 当代中文学 鲁迅 台湾地区 南洋
下载PDF
国内近百年来民族和族群研究评述 被引量:12
15
作者 祁进玉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71-81,共11页
本研究以综述的形式,对近百年来我国学者和有关政治家的一种“民族”观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民族”概念在中国近现代政治风云变幻的背景下的演进与歧变一一梳理。以期在全球化的今天,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术界)对“民族”概念与族群概念有... 本研究以综述的形式,对近百年来我国学者和有关政治家的一种“民族”观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民族”概念在中国近现代政治风云变幻的背景下的演进与歧变一一梳理。以期在全球化的今天,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术界)对“民族”概念与族群概念有一个正确的把握。从一种概念的历史演进的分析,提供一种人类学研究中极为强调的“整体观”研究体系,以扭转在近年来的许多研究中出现的对“民族”的片面的、局部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歧变 文化化
下载PDF
试论族群认同和国族认同 被引量:11
16
作者 张永红 刘德一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8-101,共4页
族群主要属于文化范畴,而国族则属于社会政治范畴,在族群认同和国族认同之间既存在着一致的一面,又存在着冲突的一面。对于一致的一面,我们要善加利用,以利于国族的统一和稳定;对于冲突的一面,则要通过构建包容性的价值取向、平等的酬... 族群主要属于文化范畴,而国族则属于社会政治范畴,在族群认同和国族认同之间既存在着一致的一面,又存在着冲突的一面。对于一致的一面,我们要善加利用,以利于国族的统一和稳定;对于冲突的一面,则要通过构建包容性的价值取向、平等的酬赏制度和各族群间的交流与沟通予以克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认同 认同
下载PDF
中国电影史研究的主体性、整体观与具体化 被引量:17
17
作者 李道新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82-92,共11页
主体性、整体观与具体化,既是迄今为止中国电影史研究必然提出的三项议程,也是在研究主体、研究观念和研究方法领域寻求突破的重要途径。本文以为,需要检视和反思"中国电影"、"华语电影"与"跨国电影"研... 主体性、整体观与具体化,既是迄今为止中国电影史研究必然提出的三项议程,也是在研究主体、研究观念和研究方法领域寻求突破的重要途径。本文以为,需要检视和反思"中国电影"、"华语电影"与"跨国电影"研究中的难题和问题,通过跟西方文化观念和欧美电影理论所构筑的话语权力进行对话与商讨,在全球化语境里重建中国电影历史研究的主体性;与此同时,也有必要在理性消退、价值冲突、知识碎片的互联网时代,正视因历史和现实所造成的中国电影的独特境遇及其两岸格局和国族意识,搭建一个跨代际、跨地域的时空分析框架,在后现代主义与后殖民主义、文化认同与国族认同的张力之间,确立中国电影史研究的整体观。在此过程中,主张一种具体化的中国电影史研究,亦即尽可能回到历史现场并充分关注中国电影本身的丰富性、复杂性甚至矛盾性,并依循战争(1895—1949)、冷战(1949—1979)与全球化或后冷战(1979—2015)的历史分期,将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的反殖民化运动、后殖民化体验和全球化拓展整合在一种差异竞合、多元一体的叙述脉络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 电影史 华语电影 电影研究 全球化语境 香港电影 早期电影 台湾电影 主体性意识
原文传递
异化的国族,错位的寓言——黎紫书《野菩萨》 被引量:16
18
作者 王德威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2-105,共4页
黎紫书对中国大陆读者也许仍然是个陌生的名字,但在海外她早已名满华语创作圈。黎紫书崛起于马来西亚的华文文学奖,过去十多年来也不断得到台湾、香港的各项文学奖项肯定。《野菩萨》是黎紫书近年的新作结集出版,因此特别值得有心读... 黎紫书对中国大陆读者也许仍然是个陌生的名字,但在海外她早已名满华语创作圈。黎紫书崛起于马来西亚的华文文学奖,过去十多年来也不断得到台湾、香港的各项文学奖项肯定。《野菩萨》是黎紫书近年的新作结集出版,因此特别值得有心读者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菩萨 异化 寓言 大陆 马来西亚 文学奖 读者
下载PDF
从“民族”概念的流变反思中国民族理论建设 被引量:15
19
作者 钱雪梅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60-75,共16页
"民族"(nation)概念原生于欧洲,自进入中国以来便争议不断;核心概念分歧在某种程度上已成民族理论建设的重大障碍。nation不单是抽象的概念,它已随着欧洲人扩及全球,不仅成为范式重构了亚非拉的历史叙事和社会关系,而且确立... "民族"(nation)概念原生于欧洲,自进入中国以来便争议不断;核心概念分歧在某种程度上已成民族理论建设的重大障碍。nation不单是抽象的概念,它已随着欧洲人扩及全球,不仅成为范式重构了亚非拉的历史叙事和社会关系,而且确立为世界政治的基本图式,即所谓民族国家体系。中国的民族理论建设需要正视现实,包括中国社会已经民族化的事实,以及中国大一统文化观念的强大生命力等。民族概念是民族理论的基石,但我们不能继续困顿于概念争议中,而应该根据国情重新界定其内涵,以此摆脱西方术语的羁绊。民族理论建设需要重新发现中国社会内在的团结力和生命力,需要确立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除了核心概念界定以外,民族理论建设的关键是界定并厘清个人、民族、国族、国家这四大支点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
下载PDF
晚清女报中的国族论述与女性意识——1907年的多元呈现 被引量:15
20
作者 夏晓虹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8-132,共15页
1907年是中国女报界迅速扩展的一年,当年最少有十种杂志面世。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中国女报》《中国新女界杂志》与《天义报》。三份刊物共同的特点是,编辑均为女性,且都有留学或居留日本的经历。尤其是三家女报的同中有异及各自独特的探... 1907年是中国女报界迅速扩展的一年,当年最少有十种杂志面世。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中国女报》《中国新女界杂志》与《天义报》。三份刊物共同的特点是,编辑均为女性,且都有留学或居留日本的经历。尤其是三家女报的同中有异及各自独特的探求,使其在同一对话场域中展现出多元的样态。而无论是秋瑾主办的《中国女报》之提倡民族主义、期待"汉侠女儿"的出现,燕斌主持的《中国新女界杂志》之宣导国家主义、呼唤"女国民"的诞生,还是何震编辑的《天义报》之标举无政府主义、推崇女虚无党的实践,都从不同的角度与层面切近了女性与国族的关系论述,从而丰富了近代中国的思想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女报》 《中新女界杂志》 《天义报》 女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