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代大学国文教材编选出版特点及价值取向博弈--以《西南联大国文选》和《部定大学国文选》为中心的考察
1
作者 张筱菲 郭清杨 《出版发行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6-102,共7页
教材是教育教学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从教材出版的角度研析20世纪三四十年代《西南联大国文选》和《部定大学国文选》两种大学国文教材的编写过程及具体内容,探讨围绕其展开的有关大学国文教材价值取向的论争博弈,... 教材是教育教学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从教材出版的角度研析20世纪三四十年代《西南联大国文选》和《部定大学国文选》两种大学国文教材的编写过程及具体内容,探讨围绕其展开的有关大学国文教材价值取向的论争博弈,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后者的“复古”倾向,扭转学界对这部教材的一贯看法。一方面,教材承担着知识再生产的重要价值,古文更为成熟,适合用作范本;另一方面,战争频仍之际,《部定大学国文选》解决了教材短缺、选讲不一等问题,为延续中华文脉、统一思想提供了物质支撑。近代大学国文教材的编选出版及其意义影响,对当今我国大学语文教材改革和创新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国文 教材出版 国文教材 国文课程 近代中国
下载PDF
在母语课程的源流中重新审视课程目标的取向——兼与徐林祥、杨九俊二位先生商榷 被引量:7
2
作者 张毅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6-43,共8页
"语文"一词产生于19世纪末,非叶圣陶于1949年创造。"语文"与"国文"不是同一概念,中学语文课程经国文课程继承了晚清早已经独立设科的经学和中国文学的衣钵,二科合一科,任务之重远远超出了语文课程本身的... "语文"一词产生于19世纪末,非叶圣陶于1949年创造。"语文"与"国文"不是同一概念,中学语文课程经国文课程继承了晚清早已经独立设科的经学和中国文学的衣钵,二科合一科,任务之重远远超出了语文课程本身的负荷,也造成课程目标模糊和课程内容混杂的问题,而旷日持久的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论争也源于此。须给语文课程减负,促成母语课程框架下的语文科和文学科的分科教学,使母语课程真正走上科学化建设的轨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文课程 语文课程 课程目标 分科教学
下载PDF
中学国文的教授(节录)
3
作者 胡适 《语文学习》 2003年第4期34-36,共3页
关键词 中学 议论文 学术文 教授 国文课程
原文传递
北大预科国文课程与新文化运动的互动——《学术文录》与1917年前后的“整理国故”
4
作者 张慎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7-115,共9页
1917年前后编定的《学术文录》讲义推动了北大预科国文课程体系的变迁。“学术文”逐渐从原来的“文章”“讲读”课程中孕育出来,成为北大预科国文课中独立的教学内容。1919年后,受“整理国故”潮流的影响,课程更名为“国故论著集要”,... 1917年前后编定的《学术文录》讲义推动了北大预科国文课程体系的变迁。“学术文”逐渐从原来的“文章”“讲读”课程中孕育出来,成为北大预科国文课中独立的教学内容。1919年后,受“整理国故”潮流的影响,课程更名为“国故论著集要”,《学术文录》也改名为《中国学术论著集要》。1924年,“国故论著集要”从北大预科的国文课程体系中独立出来,成为与国文并驾齐驱的必修课。这也是“国故概要”课程在北大预科国文课程体系中从萌芽、诞生到独立发展的过程。《学术文录》的编撰也是“整理国故”思潮的先声。钱玄同的佚文《学术文录上编叙目》梳理并重估了从先秦到清末的中国学术思想,发掘其中的现代内涵,展现了钱玄同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骁将”重估“国学”传统时的复杂学术资源与现代思想眼光。《中国学术论著集要》在坊间被一印再印,《叙目》入选高中国文教材,并被指定为高中生国文必读篇目,证明了《学术文录》的广泛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大预科国文课程 《学术文录》 新文化运动 整理国故 钱玄同
原文传递
浙江大学抗战西迁时期“大一国文”课程研究
5
作者 田正平 金漪佳 《教育史研究》 2019年第4期48-57,共10页
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主义的兴起及学生国文水平的下滑,使得“大一国文”课程应运而生。从1904年至1952年,四十余年间,全国至少有23所大学开设“大一国文”课程,浙江大学即是其中之一。在“通才”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浙江大学对“大一国... 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主义的兴起及学生国文水平的下滑,使得“大一国文”课程应运而生。从1904年至1952年,四十余年间,全国至少有23所大学开设“大一国文”课程,浙江大学即是其中之一。在“通才”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浙江大学对“大一国文”课程的学分设置、教学目标、授课方式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将“大一国文”从边缘化课程转变为通识课程之一。抗战西迁时期,浙江大学的“大一国文”体现出课程设置从未间断、师资延聘汇聚一流、课程目标明确、制度保障严格、注重传统文化典籍的学习与传承等特征。研究抗战西迁时期浙江大学“大一国文”的开展情况,有利于丰富对民国时期高等院校“大一国文”教育及通识教育的总体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大学 抗战西迁时期 “大一国文课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