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76篇文章
< 1 2 1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三议 被引量:50
1
作者 田青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0-35,共6页
本文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存在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探讨,提出自己的观点。作者把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看成是连结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以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把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当成... 本文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存在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探讨,提出自己的观点。作者把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看成是连结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以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把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当成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需求 民族团结 国家统一 社会稳定
下载PDF
习近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路探析 被引量:52
2
作者 邓磊 罗欣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4-30,共7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内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凝聚民族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习近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坚...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内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凝聚民族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习近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价值取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思想基础、各民族共同富裕的物质条件、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保障,是习近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理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区域自治 国家统一 民族团结
下载PDF
边疆治理视野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探析 被引量:39
3
作者 李崇林 《新疆社会科学》 CSSCI 2010年第4期40-42,共3页
在边疆治理中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进行研究,特别是对关于认同整合进行研究,事关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和统一。文章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错位以及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三个方面进行探析,对于多民族国家边... 在边疆治理中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进行研究,特别是对关于认同整合进行研究,事关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和统一。文章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错位以及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整合三个方面进行探析,对于多民族国家边疆的稳定和国家统一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疆治理 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 边疆稳定 国家统一
下载PDF
国家统一司法考试与我国司法官遴选:基本认识与框架设计思路 被引量:18
4
作者 姚建宗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2002年第2期3-9,共7页
我国已经确定从2002年起,将初级检察官考试、初级法官考试和律师资格考试合并进行国家统一司法考试。本文从这一背景入手,探讨了国家统一司法考试与我国法律人才选拔的关系,研究了我国国家统一司法考试设计的基本思路,并在此基... 我国已经确定从2002年起,将初级检察官考试、初级法官考试和律师资格考试合并进行国家统一司法考试。本文从这一背景入手,探讨了国家统一司法考试与我国法律人才选拔的关系,研究了我国国家统一司法考试设计的基本思路,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对于我国包括法官和检察官在内的司法官透选以及我国司法官的培训的多方面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考试 国家统一 司法官 检察官 律师资格考试 中国 法律人才 基本认识 基本思路 遴选
原文传递
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科学内涵 被引量:25
5
作者 王鉴 刘莹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22,共9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当前我国民族理论研究的热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科学内涵包括概念内涵、理论内涵、实践内涵三个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概念内涵之核心在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当前我国民族理论研究的热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科学内涵包括概念内涵、理论内涵、实践内涵三个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概念内涵之核心在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自觉意识,让民族团结理念内化于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理论内涵包括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工作理论和国家治理现代化教育理论,重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话语意识,让民族团结有理有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内涵在于通过民族团结教育、国家统一教育、民族复兴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团结共同体意识,让民族团结理念外显于行。只有全面深入地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科学内涵,才能有效地贯彻落实“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民族团结 国家统一 民族复兴
下载PDF
治理现代化的中国意蕴 被引量:25
6
作者 陈明明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32-33,共2页
在中国语境中,治理不仪具有充分释放市场机制、限制政府不当干预的意义,还有如何在市场体制环境下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问题◆治理并不仅仅是着眼于“多元、多中心”而来的分权式的活动,它还应该纳入有助于克服分散化、地... 在中国语境中,治理不仪具有充分释放市场机制、限制政府不当干预的意义,还有如何在市场体制环境下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问题◆治理并不仅仅是着眼于“多元、多中心”而来的分权式的活动,它还应该纳入有助于克服分散化、地方经济“诸侯化”,保证国家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语境 治理 现代化 政府宏观调控 市场机制 市场体制 地方经济 国家统一
下载PDF
清帝《逊位诏书》在中华民族统一上的法律意义 被引量:25
7
作者 杨昂 《环球法律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25,共18页
辛亥革命南北议和的结果是清帝逊位,以禅让模式终结当时统治中国的清帝国。清帝《逊位诏书》成为帝国主权转移至民国的重要合法性文献,对中华民国建政意义深远。作为原帝国所辖领土的辽阔的边疆民族地区因此被当然合法地纳入民国法统之... 辛亥革命南北议和的结果是清帝逊位,以禅让模式终结当时统治中国的清帝国。清帝《逊位诏书》成为帝国主权转移至民国的重要合法性文献,对中华民国建政意义深远。作为原帝国所辖领土的辽阔的边疆民族地区因此被当然合法地纳入民国法统之下,中华民族成为一个统一的政治实体,一个完整继承清帝国的主权国家。然而西方列强及国内少数分裂主义分子图谋瓜分、分裂中国的野心不死。因此,在辛亥革命中,中央、边疆民族与列强及分裂主义之间展开了关于中华民族宪政合法性及国际承认的政治博弈,虽然最终我们基本捍卫了领土主权完整,但仍需保持警惕,应建构我们自己的理论话语以应对西方的理论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逊位 禅让 民国法统 边疆地区 国家统一
原文传递
论反分裂国家法律机制的问题意识与完善方向 被引量:23
8
作者 周叶中 《法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8,共8页
在反分裂国家斗争总体形势向好的前提下,从理论和实践面向来看,反分裂国家法律机制仍面临诸如问题界分有待明确、法律机制有待完善等困境。因此,应通过对反分裂国家斗争法律属性的再认知、完善《宪法》和《反分裂国家法》的配套建设、... 在反分裂国家斗争总体形势向好的前提下,从理论和实践面向来看,反分裂国家法律机制仍面临诸如问题界分有待明确、法律机制有待完善等困境。因此,应通过对反分裂国家斗争法律属性的再认知、完善《宪法》和《反分裂国家法》的配套建设、创新以法治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反分裂话语体系等途径,实现反分裂国家法律机制的系统性建构。同时,应在坚持"和平统一"方针的前提下,为反分裂国家斗争划定政策底线,谋划最终措施,从事前、事后两个层面做好以非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法律准备,并就国家统一后台湾地区治理中的反分裂措施做好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分裂国家 台湾问题 国家统一 法律机制 非和平方式
原文传递
私有制与所有权?——古代中国土地权利状态的法理分析 被引量:21
9
作者 邓建鹏 《中外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1-202,共22页
当代中国法律史教科书或论著大多将自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的变法改革之后的古代中国定性为私有制社会。这些著作通常认为,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即在秦国范围内废除了井田制,进一步承认所有土地都可以私有和买卖,由... 当代中国法律史教科书或论著大多将自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的变法改革之后的古代中国定性为私有制社会。这些著作通常认为,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即在秦国范围内废除了井田制,进一步承认所有土地都可以私有和买卖,由国家统一收税,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从而首次将法律与确认土地货财的所有权联系起来在许多学者看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中国 所有权 法理分析 土地权利 状态 中国法律史 土地私有制 国家统一 教科书 井田制 商鞅 社会 改革 赋税 买卖
原文传递
论加强青年大学生政治观教育 被引量:19
10
作者 王兴国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138-140,共3页
本文从当前青年大学生政治观的特点和表现入手 ,论述了以江泽民“讲政治”理论为指导 ,加强青年大学生维护国家统一和主权完整 ;同一切非马克思主义思想作斗争 ;树立大局意识 ,维护中央权威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把祖国和人民利益放... 本文从当前青年大学生政治观的特点和表现入手 ,论述了以江泽民“讲政治”理论为指导 ,加强青年大学生维护国家统一和主权完整 ;同一切非马克思主义思想作斗争 ;树立大局意识 ,维护中央权威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把祖国和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方面的政治观教育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政治观教育 国家统一 “三个代表” 政治素质
下载PDF
三次台湾海峡军事斗争决策研究 被引量:18
11
作者 牛军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7-50,共14页
195 0年代及 1 990年代 ,中国人民解放军曾经三次在台湾海峡地区采取军事行动 ,这些行动从本质上讲都是中国政府不断追求国家最终统一过程中的特殊阶段和特殊方式。不同时期发生的三次军事斗争各有其具体目的和作用 ,而历次决策则存在... 195 0年代及 1 990年代 ,中国人民解放军曾经三次在台湾海峡地区采取军事行动 ,这些行动从本质上讲都是中国政府不断追求国家最终统一过程中的特殊阶段和特殊方式。不同时期发生的三次军事斗争各有其具体目的和作用 ,而历次决策则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点 ,如决策目标的多样性、有限性和政策调整的随机性 ,由此导致了决策过程相当复杂。从更广泛的角度看 ,三次台海军事斗争都是在中美关系恶化或很不稳定的情况下发生的 ,中国的决策都含有对美国的政策做出反应的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人民解放军 台湾省 军事斗争 美国 国家统一
原文传递
中国历代武举制度述略 被引量:14
12
作者 王树宏 刘建平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122-124,共3页
运用文献资料法,通过对武举起源的探讨和对历代武举制度发展的研究,认为武举制度起源于"武选",开创于唐,完备于宋,衰亡于清,为封建统治阶级选拔了一定数量的武艺人才,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武举制度 历代 述略 中国 封建统治阶级 文献资料法 制度发展 制度起源 中央集权 积极作用 国家统一 武艺
下载PDF
论一九二八年的东北易帜 被引量:16
13
作者 曾业英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78-106,共29页
东北易帜是北洋中央政权覆灭的产物 ,也是蒋介石、张学良本着国家统一方针 ,经过长达 6个月的和平谈判 ,最后由蒋介石作出全面让步的结果。所谓东北易帜经历京津易帜、热河易帜、滦东易帜、东三省易帜“四个步骤” ,仅是研究者的主观臆... 东北易帜是北洋中央政权覆灭的产物 ,也是蒋介石、张学良本着国家统一方针 ,经过长达 6个月的和平谈判 ,最后由蒋介石作出全面让步的结果。所谓东北易帜经历京津易帜、热河易帜、滦东易帜、东三省易帜“四个步骤” ,仅是研究者的主观臆想 ,与历史实际相去甚远。张学良多次推迟易帜 ,固然有日本干涉的外来因素 ,但不容否认也有其借此“巩固个人地盘与权利”的主观意愿。张学良是东北易帜的最大赢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28年 蒋介石 张学良 国家统一 东北易帜事件 日本 和平
原文传递
论突发事件语言应急能力提升 被引量:17
14
作者 方寅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06-108,共3页
语言在人类社会中被广泛使用,突发事件和语言之间也存在联系。一方面,语言因素常常与族群认同、国家统一以及政治经济等各种因素紧密联系,部分情况下会演变为突发事件的诱因,如跨境语言处理不当就有可能会对国家安全、民族团结与复兴等... 语言在人类社会中被广泛使用,突发事件和语言之间也存在联系。一方面,语言因素常常与族群认同、国家统一以及政治经济等各种因素紧密联系,部分情况下会演变为突发事件的诱因,如跨境语言处理不当就有可能会对国家安全、民族团结与复兴等方面产生不良影响;另一方面,语言问题也可能是影响突发事件应急的重要要素,因为应急过程中既少不了通过语言来收集、传达信息,也少不了通过语言来组织、调配所需的人、财、物等各项要素。故此,我们根据这两方面情况将突发事件语言应急能力界定为“运用、学习和研究突发事件应急相关的各种语言因素的能力”。这里说的各种语言因素包括与各种语言文字相关的各种知识、能力、技术及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因素 突发事件 能力提升 人类社会 族群认同 政治经济 国家统一 国家安全
下载PDF
“代表全国”:20世纪上半叶的国语标准论争 被引量:16
15
作者 王东杰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7-100,161,共24页
国语标准的确立曾在20世纪上半叶激起广泛论争,其实质是如何塑造一个既能凝聚国人普遍认同又满足各种群体平等诉求的一体性文化,焦点则是何种语言能够"代表全国",以及谁有权力确定这个资格。论战交杂了不同地域、阶级意识的冲... 国语标准的确立曾在20世纪上半叶激起广泛论争,其实质是如何塑造一个既能凝聚国人普遍认同又满足各种群体平等诉求的一体性文化,焦点则是何种语言能够"代表全国",以及谁有权力确定这个资格。论战交杂了不同地域、阶级意识的冲突,寄托了不同政治群体各异的"国家"理想。他们提出的具体方案其实相差不大,但微小的差异却被赋予了极为重要的政治意义,各派立场也因而互不相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语 国家统一 国民平等 地域意识 阶级意识
原文传递
规范管理 完善制度 全面推进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在全国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被引量:16
16
作者 王晓初 《中国人才》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6-10,共5页
一、积极探索,改革创新,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一直实行与机关相同的人事管理制度,新进人员主要采用国家统一分配、组织调配和吸收录用等方式。这样的选人用人方式存在着选才视野狭窄,... 一、积极探索,改革创新,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一直实行与机关相同的人事管理制度,新进人员主要采用国家统一分配、组织调配和吸收录用等方式。这样的选人用人方式存在着选才视野狭窄,缺乏竞争机制,信息不公开,缺少客观标准等弊端,在一些地区和单位给用人上的腐败和不正之风造成了可乘之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开招聘工作 人事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 座谈会 计划经济体制 用人方式 改革创新 国家统一
原文传递
论当代中国国家认同和国家统一的基础——基于民族主义与宪法爱国主义的考量 被引量:13
17
作者 石茂生 程雪阳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0-53,共4页
当下中国的国家认同和爱国主义主要是建立在民族主义之上,然而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后冷战的结束和世界范围内公民更加自由和普遍的流动,公民对于民族的认同和对于国家的认同并不必然联系,因此仅仅诉诸于民族主义已经不足以维系公民对国... 当下中国的国家认同和爱国主义主要是建立在民族主义之上,然而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后冷战的结束和世界范围内公民更加自由和普遍的流动,公民对于民族的认同和对于国家的认同并不必然联系,因此仅仅诉诸于民族主义已经不足以维系公民对国家的普遍认同,也无法有效维护国家的统一。因此,如何在一个后民族国家时代重构公民的爱国主义价值观就成为每个国家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宪法爱国主义理论或许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即在依托和整合民族、文化、语言、历史传统等价值的基础之上,将公民对于宪法的认同作为国家认同和爱国主义的主要价值来源,从而保障国家的统一与社会的和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认同 民族主义 宪法爱国主义 国家统一
原文传递
关于“文化台独”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7
18
作者 姚同发 《台湾研究》 CSSCI 2001年第3期52-55,63,共5页
所谓“文化台独”,是为“台独”制造舆论的一种社会文化思潮,是台湾分裂势力推行“台独”分裂图谋的手段之一。“文化台独”伴“台独”而生,随“台独”而行,它是“台独”的一面招魂幡。民进党执政后,“文化台独”日益猖撅,向民众大量灌... 所谓“文化台独”,是为“台独”制造舆论的一种社会文化思潮,是台湾分裂势力推行“台独”分裂图谋的手段之一。“文化台独”伴“台独”而生,随“台独”而行,它是“台独”的一面招魂幡。民进党执政后,“文化台独”日益猖撅,向民众大量灌输“台湾非中国”、“台湾人非中国人”、“台湾文化非中国文化”的理念,图谋泯灭台湾人民的中国心、民族情,破坏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础。对“文化台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台独"思潮 中国 台湾省 国家统一 危害
原文传递
检察制度起源辨析——兼论检察机关的职能定位 被引量:8
19
作者 陈国庆 石献智 《人民检察》 北大核心 2005年第05S期19-22,共4页
判断检察制度起源的标准是,该机构代表国家统一行使对犯罪的追诉权,且其追诉能够阻却个人的起诉权。检察制度起源于法国,在起源上不存在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区分。创制检察机关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建立一个客观公正的官署守护法律,使客... 判断检察制度起源的标准是,该机构代表国家统一行使对犯罪的追诉权,且其追诉能够阻却个人的起诉权。检察制度起源于法国,在起源上不存在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区分。创制检察机关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建立一个客观公正的官署守护法律,使客观的法律意志得到贯彻和执行,反对法院专制和法官擅断。因此,不能认为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中仅处于原告当事人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检察机关 制度起源 职能定位 辨析 国家统一 英美法系 大陆法系 客观公正 法律意志 刑事诉讼 追诉权 起诉权 当事人 犯罪 区分 执行 法官 专制 法院 原告
原文传递
族群—地方性知识、区域自治与国家统一——从法律的“普适性知识”和“地方性知识”说起 被引量:14
20
作者 谢晖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53-164,共12页
法律不仅是地方性知识,而且是族群性知识,这一观念是对"法律一元意识形态论"的一种否定,是以法律多元的立场开启了一种新的法律意识形态。法律的族群—地方性知识理念,为族群和地方的自治开启了法律的学理前提。地方性知识表... 法律不仅是地方性知识,而且是族群性知识,这一观念是对"法律一元意识形态论"的一种否定,是以法律多元的立场开启了一种新的法律意识形态。法律的族群—地方性知识理念,为族群和地方的自治开启了法律的学理前提。地方性知识表明,地方自治主要是一个涉及区域—地理边界的概念;但族群性知识表明,族群自治又是一个必然涉及文化—社会边界的自治。这两种自治之间,有时候是统一的,更多的时候则是冲突的,因此,寻求在两者基础上构造一种复杂的自治体系,就是国家治理之必然。族群—地方性知识,及其所致的地方自治表面上是对国家统一的威胁,但国家统一可分为压制型统一和契约型统一。因此,族群—地方性知识及其必然所要求的地方自治,是推进国家契约型统一,实现国家有机团结的重要事实—理念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群—地方性知识 自治 区域—地理边界 文化—社会边界 国家统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