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 被引量:51
1
作者 陆俭明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79-84,共6页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已逐渐成为当今实现"中国梦"的一个组成部分。汉语国际教育,不言而喻,也必然要承担起传播中华文化的责任。但是,这绝不意味着文化教学要成为汉语教学的主流或主要内容。汉语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进...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已逐渐成为当今实现"中国梦"的一个组成部分。汉语国际教育,不言而喻,也必然要承担起传播中华文化的责任。但是,这绝不意味着文化教学要成为汉语教学的主流或主要内容。汉语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进行汉语言文字教学。文章从四个方面就汉语教学中所伴随的文化教学进行了清晰的说明:(1)选取哪些文化内容和文化点?(2)所选取的文化内容和文化点前后该如何安排?(3)采取什么样的呈现方式?(4)我们该持有什么样的呈现心态?文章特别强调:国人形象是中华文化传播的一个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教学 文化传播 国人形象
下载PDF
从四世同堂谈老舍笔下的国人形象 被引量:1
2
作者 骆名霞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126-126,128,共2页
老舍是具有独特特点的优秀作家,他的《四世同堂》人物众多、关系复杂,以独特的角度,熟练的手法,深刻而犀利地描写了国人的心理特点,成功刻画了软弱、封闭的国民性,在国人形象的塑造方面,生动而饱满、丰富而复杂、朴实而幽默。本文主要... 老舍是具有独特特点的优秀作家,他的《四世同堂》人物众多、关系复杂,以独特的角度,熟练的手法,深刻而犀利地描写了国人的心理特点,成功刻画了软弱、封闭的国民性,在国人形象的塑造方面,生动而饱满、丰富而复杂、朴实而幽默。本文主要分析四世同堂中老舍笔下的国人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世同堂 国人形象
原文传递
如何讲述新的中国故事?——当代中国文学的新主题与新趋势 被引量:36
3
作者 李云雷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0-97,共8页
"中国故事"是指凝聚了中国人共同经验与情感的故事,而"如何讲述新的中国故事"则是当前中国文学的一种新主题与新趋势。新近出现的一些作家作品预示着,新的时代已经超越了近代以来启蒙与救亡的总主题,中国文学正在... "中国故事"是指凝聚了中国人共同经验与情感的故事,而"如何讲述新的中国故事"则是当前中国文学的一种新主题与新趋势。新近出现的一些作家作品预示着,新的时代已经超越了近代以来启蒙与救亡的总主题,中国文学正在走出五四新文学的传统,当前不同层次的文学作品中都显现出了中国人的文化自觉;中国人的形象正在发生变化,在国外的中国人形象不再是"落后者",传统中国文化不再被视为愚昧,而国内的中国人形象也发生了变化,中国人不再以农民的形象为主要代表,而更多地以都市人群为代表;不少中国作家开始探索新的中国美学,突破西方传统小说的规范,更关注中国人独特经验与情感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文学 中国故事 国人形象 传统小说 人的形象 五四新文学 作家作品 近代以来
原文传递
美剧《绝望的主妇》中的中国人形象 被引量:6
4
作者 马玉芳 伍思静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115-116,共2页
美剧《绝望的主妇》开播以来就在美国引起了巨大轰动,并带动了以“绝望的主妇”为主题的文化现象。然而,该剧中的中国人形象备受国人指责,认为她们自私、贪婪、落后,可以说是“丑陋的中国人”。本文试图对剧中中国人形象进行分析,... 美剧《绝望的主妇》开播以来就在美国引起了巨大轰动,并带动了以“绝望的主妇”为主题的文化现象。然而,该剧中的中国人形象备受国人指责,认为她们自私、贪婪、落后,可以说是“丑陋的中国人”。本文试图对剧中中国人形象进行分析,试图找出其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原因,以期能够清除文化交流的壁垒,促进两国人民的理解与沟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剧 国人形象 主题
下载PDF
老舍笔下的英国人形象——以《四世同堂》为中心 被引量:4
5
作者 马晓冬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2-88,共7页
迄今为止,学界对老舍创作中的异国影响有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但对老舍作品中的另一异国因素:异国人形象的塑造仍关注不多。作者以《四世同堂》为核心,分析作品中英国人富善先生这一他者形象如何从不同角度引发了对“自我”的反思;进而指... 迄今为止,学界对老舍创作中的异国影响有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但对老舍作品中的另一异国因素:异国人形象的塑造仍关注不多。作者以《四世同堂》为核心,分析作品中英国人富善先生这一他者形象如何从不同角度引发了对“自我”的反思;进而指出老舍赋予英国人富善形象的情感认同以及对其缺陷的分析,不仅使富善在老舍笔下的英国人中具有了独特性,并透射出老舍对殖民主义的警惕以及对异国文化的反思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 国人形象 《四世同堂》
原文传递
国民素描与国际叙事:社交媒体中外籍网红的他者视角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彭华新 李海敏 《传媒观察》 CSSCI 2024年第6期92-101,共10页
历史上中国人形象一般由游历者、记者、导演等传播者进行“他塑”,文学、新闻、电影等传统媒介成为“他塑”的传播形态。社交媒体出现后,一种较为新颖且具独特影响力的传播形态开始出现,即微博、抖音、西瓜视频上拥有巨大粉丝量的外籍网... 历史上中国人形象一般由游历者、记者、导演等传播者进行“他塑”,文学、新闻、电影等传统媒介成为“他塑”的传播形态。社交媒体出现后,一种较为新颖且具独特影响力的传播形态开始出现,即微博、抖音、西瓜视频上拥有巨大粉丝量的外籍网红,这一群体通过分享在中国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体验,成为以“他者”视角传播中国人形象的新兴力量。在叙事过程中,外籍网红创新使用采访对话、实拍记录、剧情演绎的形式策略,灵活运用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客观、真实、生动呈现了中国人的多元形象。由此反思中国的国际叙事,亦可通过借用他者视角来创新叙事模式、呈现立体中国、寻求文化共性、降低文化折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媒体 洋网红 国人形象 国际叙事
原文传递
外籍留学生对中国人形象认知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姚君喜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4-66,共3页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方法对150名外籍留学生进行了访问,重点考察外籍留学生对于中国人形象认知的主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总体而言,被调查的外籍留学生对中国人形象认知持积极评价;来自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的外籍留学生对中国人形象的评...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方法对150名外籍留学生进行了访问,重点考察外籍留学生对于中国人形象认知的主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总体而言,被调查的外籍留学生对中国人形象认知持积极评价;来自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的外籍留学生对中国人形象的评价差异显著;以前是否来过中国的外籍留学生对中国人形象的评价未见显著差异;有无宗教信仰的外籍留学生对中国人形象的评价未见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籍留学生 国人形象 评价 实证研究
下载PDF
日本动漫中的中国人形象探究 被引量:5
8
作者 侯迎忠 林川 《江汉学术》 2018年第5期109-116,共8页
中国人的海外形象伴随着国家发展在世界各地呈现出不同景象,日本作为亦敌亦友的"他者"是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之一。日本文化如何建构中国人形象不仅体现于新闻报道,而且更多地隐藏于以动漫为主的娱乐文化,在其中是否存在丑化... 中国人的海外形象伴随着国家发展在世界各地呈现出不同景象,日本作为亦敌亦友的"他者"是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之一。日本文化如何建构中国人形象不仅体现于新闻报道,而且更多地隐藏于以动漫为主的娱乐文化,在其中是否存在丑化中国人形象的问题说法不一。通过混合研究的方法,利用内容分析法挖掘形象变迁之脉络,借助叙事学分析方法来解读日本动漫建构中国人形象的深层次逻辑,不仅可以归纳出建构中国人形象的常用符码,分析出中国男性与女性在日本动漫中不同的变化过程与发展趋势,还可以发现中国人形象的变化映射了日本对中国发展的复杂情感以及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曲解,表现出对中国又爱又恨的两面性。随着日本动漫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其对中国文化元素的使用和借鉴,可为我国对外传播的"借力打力"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动漫 国人形象 文化他者
下载PDF
《伦敦新闻画报》中晚清中国人形象的图文表现艺术 被引量:5
9
作者 季念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1-146,共6页
《伦敦新闻画报》中丰富而生动的晚清中国人形象得益于其图文结合的表现艺术,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图像与文字互释,包括以图释文,用图像为文字增添直观性、可感性;以文注图,用文字为图像重建语境、锚定意义;图像与文字互补,包括以图像... 《伦敦新闻画报》中丰富而生动的晚清中国人形象得益于其图文结合的表现艺术,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图像与文字互释,包括以图释文,用图像为文字增添直观性、可感性;以文注图,用文字为图像重建语境、锚定意义;图像与文字互补,包括以图像弥补文字空间性的不足和以文字弥补图像时间性的不足;图像与文字背离,包括图文营造氛围之扞格和图写实与文写情的对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敦新闻画报》 晚清 国人形象 图文艺术
下载PDF
西方视野下的中国人形象测量研究——基于词汇联想法的发现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结海 曲玉萍 +1 位作者 吴瑛 康岚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1-24,29,共5页
西方视野下中国人形象测量的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本研究首次采用词汇联想法对西方受众眼中的中国男性、中国女性形象进行直接测量,结果发现中国男性、中国女性形象都由身体形象和个性形象两大部分组成,其中每部分都包含若干个正面... 西方视野下中国人形象测量的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本研究首次采用词汇联想法对西方受众眼中的中国男性、中国女性形象进行直接测量,结果发现中国男性、中国女性形象都由身体形象和个性形象两大部分组成,其中每部分都包含若干个正面形象维度和负面形象维度。中国男性形象和中国女性形象之间最大的差异体现在中国男性身体形象偏负面,中国女性身体形象偏正面,而在个性形象方面两者表现出了很大的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人形象 词汇联想法 西方受众 个性形象
下载PDF
赛珍珠儿童作品《水牛娃》中的反东方主义书写
11
作者 徐耀宇 《海外英语》 2024年第5期193-195,共3页
赛珍珠在其创作的儿童作品《水牛娃》中,借一位曾在中国生活过的美国母亲之口,塑造了诚实勇敢、热心善良的中国人形象。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东方主义思维下西方人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向西方真实再现了一个充满文化底蕴的中国。从后殖... 赛珍珠在其创作的儿童作品《水牛娃》中,借一位曾在中国生活过的美国母亲之口,塑造了诚实勇敢、热心善良的中国人形象。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东方主义思维下西方人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向西方真实再现了一个充满文化底蕴的中国。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出发,研究赛珍珠在《水牛娃》中的反东方主义书写能看出她为加强东西方文化间的理解与交流做出的巨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东方主义 赛珍珠 文化差异 国人形象 《水牛娃》
下载PDF
美国文学中的中国人形象综述与对比分析——从西方对东方的他者化到自我同胞的他者化 被引量:3
12
作者 朱伏娇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124-126,共3页
异质文化语境中考察异国或异国人形象的建构正在成为国内文学研究界的一个新热点。针对美国文学中的中国人形象问题,本文在综述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美国作家笔下的中国人形象,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人形象,和海外华文文学中的中国人... 异质文化语境中考察异国或异国人形象的建构正在成为国内文学研究界的一个新热点。针对美国文学中的中国人形象问题,本文在综述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美国作家笔下的中国人形象,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人形象,和海外华文文学中的中国人形象三方面展开对比分析,借助赛义德的"东方主义"话语理论,引出在西方政治经济的权力话语支配下中国人形象他者化论题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人形象 他者化 美国主流文学 华裔美国文学 美国华文文学
下载PDF
Chinese Fables and Folk Stories 副文本与晚清时期中国人形象塑造
13
作者 徐德荣 李婕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8-84,共7页
晚清时期,西人译者通常较少为西方民众客观、正面地译介中国人形象。但1908年在美国出版的Chinese Fables and Folk Stories是一个难得的正面案例,这本编译而成的故事集不仅塑造了正面的中国人形象,且取得了良好传播效果,其形象译介方... 晚清时期,西人译者通常较少为西方民众客观、正面地译介中国人形象。但1908年在美国出版的Chinese Fables and Folk Stories是一个难得的正面案例,这本编译而成的故事集不仅塑造了正面的中国人形象,且取得了良好传播效果,其形象译介方式值得探析。本研究聚焦副文本,发现译者以注释、点评、插图等多种形式正面阐释中国文化符号,将这些符号的美好品质投射到中国人的形象上,打破了刻板印象的桔。本研究对当今中国文化外译中的中国形象自塑方法和文化符号阐释方式均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人形象 中国文化符号 副文本 民间故事 民间文化外译
原文传递
在自我和他者之间——老舍作品中的英国人形象 被引量:2
14
作者 马晓冬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54-59,共6页
迄今为止,学界对老舍创作中的异国影响有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但对老舍作品中的另一异国因素:异国人形象的塑造仍关注不多。而作为一位旅居英国近五年并在英国生活期间走上文坛的作家,老舍塑造的英国人形象就很值得关注。从老舍的整个创作... 迄今为止,学界对老舍创作中的异国影响有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但对老舍作品中的另一异国因素:异国人形象的塑造仍关注不多。而作为一位旅居英国近五年并在英国生活期间走上文坛的作家,老舍塑造的英国人形象就很值得关注。从老舍的整个创作背景看,老舍是以一种通过他者反观自我的文化思路来塑造英国人形象的;而且在不同时期的文字中他笔下的英国人形象是有所变化的。可以说,这种异国形象的塑造不仅折射出自我与他者的现实关系,也反映了作家对自我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 国人形象 《四世同堂》
下载PDF
八零后,怎么办? 被引量:3
15
作者 杨庆祥 《十月》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0-121,共32页
一、失败的“实感” 1 2011年1月17日,在国家主席胡锦涛访美前夕,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筹拍的《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的大型电子显示屏上循环播放,据相关媒体报道:“这则宣传片以中国红为主色调,在短短60... 一、失败的“实感” 1 2011年1月17日,在国家主席胡锦涛访美前夕,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筹拍的《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的大型电子显示屏上循环播放,据相关媒体报道:“这则宣传片以中国红为主色调,在短短60秒钟时间内,展示了包括邰丽华、吴宇森、宋祖英、刘欢、郎平、姚明、丁俊晖、袁隆平、吴敬琏、杨利伟在内的,涵盖文艺、体育、商界、智库、模特、航天等各行各业的数十位杰出华人,以‘智慧、美丽、勇敢、才能、财富’等诠释中国人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国家形象 国务院新闻办 电子显示屏 国人形象 国家主席 循环播放 纽约时报 媒体报道
原文传递
向西方阐释中国——析电影《大地》所塑造的中国人形象 被引量:2
16
作者 宋静 钟再强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6期73-75,共3页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人形象逐渐恶化,这种印象一直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此后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人形象发生了重大转变,正面的中国人形象开始得到西方人的认同。在此转变过程中,美国女作家赛珍珠的小说《大地》及由其改...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人形象逐渐恶化,这种印象一直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此后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人形象发生了重大转变,正面的中国人形象开始得到西方人的认同。在此转变过程中,美国女作家赛珍珠的小说《大地》及由其改编的同名电影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塑造了真实可信的中国人形象,架起了西方人了解中国和中国人的桥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 西方人 国人形象
下载PDF
试析赛珍珠小说《大地》中的中国人形象 被引量:3
17
作者 宋静 钟再强 《黑河学刊》 2009年第5期51-53,共3页
对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化有着深厚感情的赛珍珠,本着向西方世界阐释中国的目的,创作了小说《大地》,向西方读者展示了旧中国农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塑造了个性鲜活、有血有肉的中国人群像,为改变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人心目中扭曲的中国人... 对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化有着深厚感情的赛珍珠,本着向西方世界阐释中国的目的,创作了小说《大地》,向西方读者展示了旧中国农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塑造了个性鲜活、有血有肉的中国人群像,为改变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人心目中扭曲的中国人形象做出了巨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赛珍珠 《大地》 国人形象
下载PDF
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人形象演变及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胜 《当代中国话语研究》 2015年第1期37-48,共12页
好莱坞电影中中国人形象日渐增多,且充满了对中国人的负面解读。作为好莱坞比较常见的文化范型,这种影视叙事模式是以好莱坞视角解读中国文化,对此符号形象的征用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世界人民对中国人的形象认知。好莱坞试图通过电影... 好莱坞电影中中国人形象日渐增多,且充满了对中国人的负面解读。作为好莱坞比较常见的文化范型,这种影视叙事模式是以好莱坞视角解读中国文化,对此符号形象的征用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世界人民对中国人的形象认知。好莱坞试图通过电影建构中国人形象模式,发掘出有利于西方文化范式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拓展的因素,即否定他者、肯定自我,从而表现出西方文化的优越性。随着中国经济的复兴与强大,好莱坞电影在商业妥协中也在不断变化叙事范式,在对中国人形象的描述日趋正向的同时,仍然存在对其否定的情愫,充满了对中国人形象的焦虑与担忧。中国人作为西方文化的他者形象,从负面衬托到与之抗衡。在好莱坞新近电影中不断得到鲜明表现,另一方面好莱坞电影也在不断修正其电影文化宣传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策略 文化范型 他者 国人形象 文化焦虑
原文传递
代入现代人视角——近年大陆影视叙事中外国人形象的新功能 被引量:2
19
作者 杨春宇 胡鸿保 《民族艺术》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81-85,共5页
本文的目的在于概括20世纪90年代大陆电影作品中塑造出的一类外国人形象,这类形象不再仅仅是作为观众窥视的对象而出现,他们担负着为剧情穿针引线、导引观众视角的叙事功能。笔者着重探讨了这一类型形象背后隐藏着的欲望机制,认为他们... 本文的目的在于概括20世纪90年代大陆电影作品中塑造出的一类外国人形象,这类形象不再仅仅是作为观众窥视的对象而出现,他们担负着为剧情穿针引线、导引观众视角的叙事功能。笔者着重探讨了这一类型形象背后隐藏着的欲望机制,认为他们代表的实际上是一种从现代出发涉入历史的视角。这些作品当中充斥着历史、性别和国族几组关系之间错综复杂的隐喻和倒置,外国人之眼同时也是现代人之眼,在现代化进程中渐行渐远的国人正在借助这些异邦人士的目光重新审视和表述着自己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 国人形象 电影 电视 大陆地区 功能 性别 欲望机制 现代人 现代史 历史
原文传递
村上春树长篇小说中的“中国人”形象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研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13年第6期117-120,共4页
村上春树是一位立足于日本社会,认真思索日本与东亚国家关系的作家,他在长篇小说《且听风吟》(1979)、《1973年的弹子球》(1980)、《寻羊冒险记》(1982)这一青春三部曲中塑造了中国人“杰”,在《天黑之后》(2004)塑造了中国... 村上春树是一位立足于日本社会,认真思索日本与东亚国家关系的作家,他在长篇小说《且听风吟》(1979)、《1973年的弹子球》(1980)、《寻羊冒险记》(1982)这一青春三部曲中塑造了中国人“杰”,在《天黑之后》(2004)塑造了中国妓女郭冬莉和中国人黑社会组织中的一名男子。村上塑造中国人形象的目的何在?通过这些描述又体现出怎样的意识形态的变迁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人 国人形象 长篇小说 村上春树 《且听风吟》 日本社会 黑社会组织 国家关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