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浇注温度对消失模铸造固-液复合Al-Mg双合金界面层的影响 被引量:10
1
作者 李广宇 樊自田 +3 位作者 蒋文明 江再良 刘鑫旺 刘富初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27-531,共5页
采用消失模铸造工艺制备了固-液复合Al-Mg双合金,通过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能谱分析(EDS)和X射线衍射仪(XRD)等研究了浇注温度对Al-Mg双合金界面层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浇注温度升高,界面层厚度增加。当浇注温度为730℃时,A... 采用消失模铸造工艺制备了固-液复合Al-Mg双合金,通过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能谱分析(EDS)和X射线衍射仪(XRD)等研究了浇注温度对Al-Mg双合金界面层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浇注温度升高,界面层厚度增加。当浇注温度为730℃时,Al-Mg双合金界面层较为致密,且厚度均匀;当浇注温度较低时,Al-Mg双合金界面层存在较多孔隙缺陷;浇注温度较高时,Al-Mg双合金界面层各处厚度不均匀。在不同浇注温度下,Al-Mg双合金铸件界面处都形成了3个不同的反应层,分别是靠近Mg基体侧的Mg17Al12+δ-Mg共晶组织层、中间的Mg_(17)Al_(12)+Mg_2Si层和靠近Al基体侧的Al3Mg2+Mg2Si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失模铸造 -复合 Al-Mg双合金 界面反应层
原文传递
铝/钢双金属液-固复合技术研究进展
2
作者 杨广 赵枢明 +3 位作者 钟亮 陈大辉 庄辛鹏 朱秀荣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91-597,共7页
铝/钢双金属复合材料在航天航空、汽车制造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强化铝/钢双金属复合材料界面结合是本领域的研究重点和难点。总结了国内外对于铝/钢双金属复合材料界面强化的研究现状,包括含不同元素的热浸镀法、增加磁场及添加超声... 铝/钢双金属复合材料在航天航空、汽车制造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强化铝/钢双金属复合材料界面结合是本领域的研究重点和难点。总结了国内外对于铝/钢双金属复合材料界面强化的研究现状,包括含不同元素的热浸镀法、增加磁场及添加超声波振动等方法。综述了其复合机理,包括中间相的形成长大及其影响因素,中间相的种类、分布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等。最后,提出了铝/钢双金属复合材料未来研究方向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 铝/钢双金属 复合机理 界面强化
原文传递
钢/铝双金属固-液复合工艺研究
3
作者 张达 周建溢 +4 位作者 孙建波 黄志求 张云龙 焦玉凤 胡明 《铸造技术》 CAS 2024年第6期593-599,共7页
研究冲击射流固-液复合法制备钢/铝复合材料,预先对钢基体表面预处理,在浇铸过程中改变钢基体的移动速度,使得铝液与钢基体产生不同程度强化换热作用。利用SEM、XRD、EDS及导热仪检测分析钢/铝复合层的组织形貌、成分及导热性,用万能力... 研究冲击射流固-液复合法制备钢/铝复合材料,预先对钢基体表面预处理,在浇铸过程中改变钢基体的移动速度,使得铝液与钢基体产生不同程度强化换热作用。利用SEM、XRD、EDS及导热仪检测分析钢/铝复合层的组织形貌、成分及导热性,用万能力学试验机测量其剪切强度。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钢基体移动速度升高,铝液对钢基体冲击射流换热量减小,复合界面由Fe/Al金属间化合物组成,钢基体表面镀锌层起到了润湿、漫流、保护作用,有效提升了钢/铝之间结合强度。在浇铸温度810℃,钢基体移动速度为12 mm/s时,测得结合强度为19.1 MPa,测得最高热导率为88.23 W/(m·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射流强化换热 钢/铝双金属 -复合 镀锌
下载PDF
Cu/Al固-液复合界面演化CLSM原位观察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黄华贵 叶丽芬 +1 位作者 刘文文 杜凤山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4期127-130,共4页
为研究Cu/Al固-液复合界面的微观形貌及其动态演化规律,利用共聚焦激光扫描高温显微镜(CLSM)对Cu/Al扩散偶在快速加热至Al液相温度610℃及其保温过程中的固-液复合界面进行了原位观察。并结合复合界面扫描电镜和X射线能谱仪分析结果,探... 为研究Cu/Al固-液复合界面的微观形貌及其动态演化规律,利用共聚焦激光扫描高温显微镜(CLSM)对Cu/Al扩散偶在快速加热至Al液相温度610℃及其保温过程中的固-液复合界面进行了原位观察。并结合复合界面扫描电镜和X射线能谱仪分析结果,探讨了CLSM下界面图像视觉变化与连接界面反应扩散迁移的对应关系,以及CLSM原位观察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高温反应扩散和局部熔合是Cu/Al固-液复合界面结合的主要机制,复合层主要为Al_2Cu。且在无压力作用下,界面夹杂物和氧化层物会严重削弱界面的结合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Al复合材料 -复合 反应扩散 共聚焦激光扫描高温显微镜 原位观察
下载PDF
固-液铸轧异形双金属线截面形状预测模型
5
作者 孟凯 黄华贵 +1 位作者 季策 张俊鹏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73-480,495,共9页
为研究短流程异形截面双金属线制备工艺,本文提出了非圆孔型固-液铸轧复合异形截面双金属线制备工艺,并以铜包钢线为研究对象,利用Deform有限元软件对非圆孔型固-液铸轧复合双金属线的截面形状进行研究,建立了异形截面双金属线的截面形... 为研究短流程异形截面双金属线制备工艺,本文提出了非圆孔型固-液铸轧复合异形截面双金属线制备工艺,并以铜包钢线为研究对象,利用Deform有限元软件对非圆孔型固-液铸轧复合双金属线的截面形状进行研究,建立了异形截面双金属线的截面形状预测模型。本文利用铸轧实验机成功制备了不同截面形状的双金属线,其截面形状与预测模型相符,预测模型的准确性在98%以上;基于截面形状预测模型,系统性地分析了设计参数对双金属线截面形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 铸轧 双金属线 铜包钢线 预测模型 异形截面 截面形状 有限元
下载PDF
加压条件下固-液复合法制备Cu/Al复合材料 被引量:3
6
作者 张亚 宋克兴 +2 位作者 刘亚民 赵培峰 张彦敏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1-104,共4页
在加压条件下采用固-液复合法制备了Cu/Al复合材料,并对复合材料界面层的硬度、抗拉强度及微观组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加压条件下固-液复合法可以制备出抗拉强度达38.24 MPa且Cu/Al复合界面结合良好的复合材料;界面层硬度显著高于... 在加压条件下采用固-液复合法制备了Cu/Al复合材料,并对复合材料界面层的硬度、抗拉强度及微观组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加压条件下固-液复合法可以制备出抗拉强度达38.24 MPa且Cu/Al复合界面结合良好的复合材料;界面层硬度显著高于两侧基体硬度;界面层靠近铜侧区域容易出现断裂现象,生成的脆性相CuAl2是造成复合材料断裂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 CU AL复合材料 界面层 CuAl2
原文传递
热处理对消失模铸造固-液复合Al/Mg双金属界面组织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蒋文明 李广宇 +3 位作者 管峰 朱俊文 于洋 樊自田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050-1056,共7页
研究了不同热处理方式对消失模铸造固-液复合Al/Mg双金属界面组织的影响,探索适合Al/Mg双金属铸件的热处理新工艺。结果表明,均匀化退火+空冷的热处理方式会使Al/Mg双金属界面层产生裂纹缺陷,主要由于在较快的冷却速度下,基体和界面金... 研究了不同热处理方式对消失模铸造固-液复合Al/Mg双金属界面组织的影响,探索适合Al/Mg双金属铸件的热处理新工艺。结果表明,均匀化退火+空冷的热处理方式会使Al/Mg双金属界面层产生裂纹缺陷,主要由于在较快的冷却速度下,基体和界面金属间化合物的膨胀系数不同,界面处应力较大,易开裂;而均匀化退火+炉冷的方式下Al/Mg双金属界面层未产生裂纹缺陷,且在Al基体和Al_(3)Mg_(2)+Mg_(2)Si反应层间产生了一个由Al(Mg)固溶体+Mg_(2)Si组成的新扩散层。随着均匀化退火时间的增加,新的扩散层厚度不断增加,界面处Al_(12)Mg_(17)+δ-Mg共晶反应层的δ-Mg晶粒尺寸逐渐增大,镁基体中的Al_(12)Mg_(17)相不断固溶到初生相中。多级均匀化退火+时效处理相比于单级均匀化退火更能使界面层的组织和成分均匀,并促使镁基体中的Al_(12)Mg_(17)相呈细小层片状析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失模铸造 -复合 Al/Mg双金属 热处理 界面层
原文传递
铜/铝固-液复合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宋克兴 张亚 +1 位作者 张彦敏 国秀花 《铸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55-658,共4页
利用压力条件下固-液复合法,在不同的铝液浇注温度下制备铜/铝复合材料,并对复合界面的结合性能和组织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铜板预热温度400℃、单位压力1 000 MPa等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铝液浇注温度720℃时制备出的铜/铝复合... 利用压力条件下固-液复合法,在不同的铝液浇注温度下制备铜/铝复合材料,并对复合界面的结合性能和组织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铜板预热温度400℃、单位压力1 000 MPa等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铝液浇注温度720℃时制备出的铜/铝复合材料抗拉强度最大,约为40.07 MPa;冶金复合界面层内部又分为不同的内层,且随着浇注温度的升高,内层数增加;沿着铝基体到铜基体的方向界面层各内层相分别为α-Al+CuAl2、CuAl2、CuAl,且各内层厚度逐渐减薄;拉伸断裂易发生在含CuAl2的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 界面层 金属间化合物
下载PDF
铝包铜复合导电头的界面组织及失效机制 被引量:2
9
作者 魏艳妮 罗永光 +2 位作者 曲洪涛 谭世友 梁淑华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21-425,共5页
采用固-液复合方法制备了铝包铜复合导电头,利用扫描电镜(SEM)及能谱仪(EDS),对Cu/Al复合界面的微观组织形貌及相组成进行分析,并采用剪切试验、微观硬度测试、涡流导电仪及电化学测试对Cu/Al复合界面的结合强度、微观硬度、界面导电性... 采用固-液复合方法制备了铝包铜复合导电头,利用扫描电镜(SEM)及能谱仪(EDS),对Cu/Al复合界面的微观组织形貌及相组成进行分析,并采用剪切试验、微观硬度测试、涡流导电仪及电化学测试对Cu/Al复合界面的结合强度、微观硬度、界面导电性及耐腐蚀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固-液复合法制备的铝包铜导电头Cu/Al界面由大量金属间化合物与Al基体的混合物相组成,界面过渡层平均宽度约为500μm,存在分布不均匀且尺寸较大的类孔型缺陷及细小的裂纹,界面连接强度较低,为6~10 MPa,界面耐腐蚀性和导电性较差。导电头使用前后Cu/Al异质界面组织及性能对比分析表明,铝包铜导电头界面失效的主要原因是界面大量缺陷和较厚的界面过渡层致使界面处导电性变差,从而在通电时电阻发热严重恶化界面,最终导致失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 导电头 微观组织 界面性能
原文传递
二硫化钼膜在不同润滑条件下的摩擦学性能分析 被引量:13
10
作者 曹萍 白越 +1 位作者 黄敦新 高庆嘉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8-21,共4页
通过MoS2膜/钢、钢/钢摩擦副在干摩擦、油和脂润滑条件下的球-盘式摩擦学试验,对比分析润滑条件、载荷、速度对MoS2膜摩擦因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油和脂润滑条件下,MoS2膜在零速启动、中低速情况下的动、静摩擦因数均比... 通过MoS2膜/钢、钢/钢摩擦副在干摩擦、油和脂润滑条件下的球-盘式摩擦学试验,对比分析润滑条件、载荷、速度对MoS2膜摩擦因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油和脂润滑条件下,MoS2膜在零速启动、中低速情况下的动、静摩擦因数均比MoS2干膜和钢/钢摩擦副要低;MoS2膜在干摩擦、油和脂润滑条件下,摩擦因数均随载荷增加而降低,表明法向载荷越高,MoS2膜的减摩性能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润滑 边界润滑 MOS2 摩擦因数
下载PDF
WS_2薄膜/空间液体润滑剂复合润滑体系的摩擦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权鑫 孙嘉奕 翁立军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65-672,共8页
采用射频溅射技术制备了WS2薄膜,考察了WS2/全氟聚醚(815Z)和WS2/聚烯烃取代环戊烷(P201)两种固/液复合润滑体系的真空摩擦学性能.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三维表面轮廓仪对磨损表面的微观形貌进行了分析,采用X射线能量色散谱(EDS)和... 采用射频溅射技术制备了WS2薄膜,考察了WS2/全氟聚醚(815Z)和WS2/聚烯烃取代环戊烷(P201)两种固/液复合润滑体系的真空摩擦学性能.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三维表面轮廓仪对磨损表面的微观形貌进行了分析,采用X射线能量色散谱(EDS)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了磨损表面元素的组成和化学状态.探讨了两种固/液复合润滑体系的摩擦磨损特性和失效机理.结果表明:WS2/815Z复合润滑体系中,二者相容性较差,摩擦系数较高、波动较大,且表现出较高的磨损率;WS2薄膜与P201的相容性较好,组成的复合润滑体系表现出较低且平稳的摩擦系数和较低的磨损率,具有良好的协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S2薄膜 全氟聚醚 聚烯烃取代环戊烷 /复合润滑体系 摩擦磨损
下载PDF
不同黏度合成油下CrN/TiN多层薄膜的摩擦学特性研究
12
作者 张全德 陈庆春 +3 位作者 苏桐 赵勤 郭峰 王晓波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71-180,共10页
目的探究在不同黏度合成酯润滑油的作用下,CrN/TiN多层薄膜的摩擦学性能及协同润滑机制。方法选用聚α烯烃(PAO)与三羟甲基丙烷辛癸酸酯(TME)复配,得到不同黏度梯度的合成油。利用全自动黏度测定仪、倾点测试仪、开口闪点测定器和傅里... 目的探究在不同黏度合成酯润滑油的作用下,CrN/TiN多层薄膜的摩擦学性能及协同润滑机制。方法选用聚α烯烃(PAO)与三羟甲基丙烷辛癸酸酯(TME)复配,得到不同黏度梯度的合成油。利用全自动黏度测定仪、倾点测试仪、开口闪点测定器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分别对合成油的运动黏度(40、100℃)、倾点、闪点和表面官能团进行表征。利用反应磁控溅射技术在316不锈钢和单晶硅片基底表面制备CrN/TiN多层薄膜。采用X射线衍射仪和FIB-TEM表征手段对薄膜的微观结构进行分析,并用纳米压痕仪和划痕仪测试了薄膜的力学性能。利用球-盘式摩擦试验机表征薄膜在干摩擦和油润滑条件下的摩擦学性能,利用XPS对摩擦实验后的磨痕元素价态进行表征。结果CrN/TiN薄膜具有典型的面心立方结构(FCC)、异质多层结构,且其硬度可达32.2 GPa。在干摩擦条件下,与裸316基体相比,经表面镀制CrN/TiN薄膜后平均摩擦因数由0.95降至0.71,磨损深度由25.0μm降至16.8μm。在合成油作用下,316不锈钢-GCr15钢球(钢-钢摩擦副)、CrN/TiN多层薄膜-GCr15钢球(CrN/TiN多层薄膜-钢摩擦副)2种摩擦配副的摩擦因数和磨损率随着合成油黏度的增加均呈现降低趋势,且在同一黏度条件下薄膜试样的磨损率更低。结论CrN/TiN多层薄膜在PAO与TME复配获得的一系列不同黏度合成油的作用下,随着合成油黏度的增加,薄膜的磨损率和磨损深度逐渐下降,其减摩抗磨性能得到显著提升。通过磨痕表面的XPS分析可知,合成油中极性的酯基吸附在滑动界面,增强了油膜的承载性能,从而减缓了对偶间的摩擦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N/TiN多层薄膜 聚α烯烃 多元醇酯 摩擦学性能 -复合润滑
下载PDF
溅射二硫化钼膜在不同润滑条件下的摩擦学性能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黄敦新 白越 +1 位作者 黎海文 吴一辉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56-261,共6页
通过MoS2膜/钢、钢/钢摩擦副分别在干摩擦、油和脂润滑条件下的球-盘式摩擦学试验,对比分析了润滑条件、载荷、滑动速度对MoS2膜摩擦系数的影响.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对膜层磨损形貌进行表征,研究润滑条件对膜层磨损寿命的影响.结果表... 通过MoS2膜/钢、钢/钢摩擦副分别在干摩擦、油和脂润滑条件下的球-盘式摩擦学试验,对比分析了润滑条件、载荷、滑动速度对MoS2膜摩擦系数的影响.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对膜层磨损形貌进行表征,研究润滑条件对膜层磨损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122仪表油和FAG脂润滑下,MoS2膜在零速启动、中低速情况下的动、静摩擦系数均比MoS2干膜和钢/钢摩擦副的要低;固-液复合润滑时的MoS2膜的耐磨性均比干膜摩擦时有所降低,MoS2干膜的磨损率约为8.1×10-7mm3/(N.m),在油和脂润滑时其磨损率分别约为2.4×10-5mm3/(N.m)和5.5×10-6mm3/(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润滑 边界润滑 MOS2 摩擦 磨损
下载PDF
氧化石墨烯-离子液体溶液在金属界面的超滑机理研究
14
作者 葛翔宇 柴志远 +2 位作者 石秋雨 刘燕斐 王文中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63-273,共11页
利用氧化石墨烯(GO)纳米片作为离子液体水溶液[IL(aq)]添加剂制得IL(aq)+GO复合溶液.利用该溶液润滑轴承钢摩擦副时获得了超低的摩擦系数(μ≈0.009),达到超滑水平.分析结果表明,IL在轴承钢表面形成的化学反应膜(含磷化物和氟化物等)和... 利用氧化石墨烯(GO)纳米片作为离子液体水溶液[IL(aq)]添加剂制得IL(aq)+GO复合溶液.利用该溶液润滑轴承钢摩擦副时获得了超低的摩擦系数(μ≈0.009),达到超滑水平.分析结果表明,IL在轴承钢表面形成的化学反应膜(含磷化物和氟化物等)和流体膜具有较好的减摩性,但摩擦系数无法达到超滑水平.而GO在轴承钢表面形成的GO吸附膜可承担部分载荷,并将剪切界面从钢/钢界面转变为GO层间低剪切滑移,进一步降低接触区的摩擦阻力,进而实现超滑.该研究中利用二维材料和液体分子的共同作用在金属摩擦副上实现超滑,为固-液复合溶液以及超滑的工程应用提供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滑 减摩 氧化石墨烯 离子 -复合
下载PDF
不同分子结构聚酰亚胺固-液复合摩擦学行为与润滑机理研究
15
作者 李哲 段春俭 +4 位作者 高传平 张晟卯 张平余 王廷梅 王齐华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97-409,共13页
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热固性聚酰亚胺(TPI)材料,利用DMA242C型动态热机械分析仪、万能试验机以及接触角测量仪等对其机械性能、热学性能以及表面基础油PAO10的润湿性能进行表征,并与商业化的热塑性聚酰亚胺YS-20作对比,考察了两种不同分... 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热固性聚酰亚胺(TPI)材料,利用DMA242C型动态热机械分析仪、万能试验机以及接触角测量仪等对其机械性能、热学性能以及表面基础油PAO10的润湿性能进行表征,并与商业化的热塑性聚酰亚胺YS-20作对比,考察了两种不同分子结构的聚酰亚胺(PI)在PAO10润滑下的摩擦学行为.球-盘摩擦试验结果表明,无论是在模拟的多次“启-停”往复运动,还是模拟一次“启-停”的旋转接触运动,TPI与PAO10的固-液复合体系均具有优异的抗磨减摩性能,主要归因于TPI与PAO10之间较好的润湿性与物理吸附作用.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进一步验证了空间化学交联TPI的空间化学交联结构增强了其表面与PAO10之间的物理吸附作用,有助于提高边界膜的构筑速度与承载能力,进而改善了两者复合体系的摩擦学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亚胺 分子结构 基础油 -复合润滑 摩擦学行为
下载PDF
压力条件下固-液复合法制备铜/锌复合材料的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宋克兴 张亚 +2 位作者 张彦敏 赵培峰 王海燕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6-19,共4页
采用压力条件下固-液复合法,在不同的锌液浇注温度下制备了铜/锌复合材料,并对其界面结合质量、组织成分和硬度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铜板预热温度440℃,锌液浇注温度420℃时,可以获得厚度约为8μm、冶金结合良好的复合界面,此时... 采用压力条件下固-液复合法,在不同的锌液浇注温度下制备了铜/锌复合材料,并对其界面结合质量、组织成分和硬度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铜板预热温度440℃,锌液浇注温度420℃时,可以获得厚度约为8μm、冶金结合良好的复合界面,此时界面层抗拉强度大于40.86MPa,超过铸态锌基体的抗拉强度;随着锌液浇注温度的升高,界面层厚度增加,抗拉强度降低,界面层生成的金属间化合物(CuZn)增多;界面层硬度显著高于基体硬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复合 界面层 金属间化合物
下载PDF
类金刚石薄膜固-液复合润滑体系真空摩擦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沙春生 李荣斌 +4 位作者 宋晓航 张珩 张如林 王馨 郭立杰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6-140,共5页
为了改善类金刚石(DLC)膜在真空环境下的摩擦磨损性能,以满足其在航天领域的应用需求。本文通过离子注入与沉积技术制备了显微硬度高于20 GPa、膜基附着力大于200 mN的掺钨DLC膜,并探讨了该薄膜与几种常用的真空润滑油脂:聚α-烯烃(PAO,... 为了改善类金刚石(DLC)膜在真空环境下的摩擦磨损性能,以满足其在航天领域的应用需求。本文通过离子注入与沉积技术制备了显微硬度高于20 GPa、膜基附着力大于200 mN的掺钨DLC膜,并探讨了该薄膜与几种常用的真空润滑油脂:聚α-烯烃(PAO,201润滑油)、全氟聚醚(Z25)、LH201、Braycote 601EF、Braycote 602EF复合润滑体系的真空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DLC基固-液复合润滑体系能够有效改善DLC膜在高真空条件下的快速失效问题,是DLC膜在高真空环境下的一种有效延寿途径。相较于601EF、602EF,DLC-LH201复合润滑体系具有更好的真空摩擦磨损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金刚石膜 -复合润滑 摩擦磨损 真空环境
下载PDF
黏度、极性及配副因素在DLC薄膜固液复合设计中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汤金柱 丁奇 +1 位作者 胡丽天 秦宝锋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0-186,共7页
本文中系统研究了类金刚石(Diamond-like carbon,简称DLC)固体润滑薄膜与一系列不同黏度的烷烃、醇类液体润滑介质的复合润滑性能,并深入探讨了介质黏度、极性及摩擦配副在固液复合设计中的影响规律.我们发现所用DLC薄膜在所考察润滑介... 本文中系统研究了类金刚石(Diamond-like carbon,简称DLC)固体润滑薄膜与一系列不同黏度的烷烃、醇类液体润滑介质的复合润滑性能,并深入探讨了介质黏度、极性及摩擦配副在固液复合设计中的影响规律.我们发现所用DLC薄膜在所考察润滑介质中均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及亲和性,而摩擦行为则呈现较大的差异:在非极性烷烃化合物润滑环境下,DLC/DLC和钢/钢摩擦副的摩擦系数随介质黏度的增加改变不大,钢/DLC摩擦副的摩擦系数则随着介质黏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在极性的醇类介质中,钢/钢摩擦副的摩擦系数随着介质黏度的增大先下降后急剧上升,而钢/DLC和DLC/DLC摩擦副的摩擦系数随介质黏度的升高而降低.总之,介质黏度、极性和摩擦配副对体系润滑行为有很大影响,在进行固液复合润滑体系设计时,需综合考虑三者的相互作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LC薄膜 -复合润滑 混合润滑 配副
下载PDF
电镀铜处理对铝/铝双金属固-液铸造复合界面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雨轩 秦榕 +4 位作者 高翔 王晗 张驰 谢孟秦 王金国 《煤矿机械》 2016年第10期55-57,共3页
采用镶铸技术实现过共晶Al-Si合金缸套与亚共晶Al-Si合金缸体的一体化结合是实现轿车全铝发动机缸体制造的一种发展方向,由于固态铝合金在复合成型过程中容易生成阻碍2种合金冶金结合的氧化膜,成为镶铸技术在全铝发动机缸体制造过程中... 采用镶铸技术实现过共晶Al-Si合金缸套与亚共晶Al-Si合金缸体的一体化结合是实现轿车全铝发动机缸体制造的一种发展方向,由于固态铝合金在复合成型过程中容易生成阻碍2种合金冶金结合的氧化膜,成为镶铸技术在全铝发动机缸体制造过程中的难点。探讨了在固态Al-24Si合金表面电化学镀Cu处理,采用液-固双金属复合成型方法 ,实现了亚共晶Al-6Si与Al-24Si合金复合成型,复合界面成冶金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成型 铝/铝铸造复合 电镀铜 冶金结合
下载PDF
钛硅碳衍生碳涂层在真空中的摩擦与磨损行为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福燕 孟军虎 +2 位作者 王廷梅 王齐华 吕晋军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84-689,共6页
采用高温氯化法(800℃,5%Cl2+Ar)制备了钛硅碳衍生碳涂层(CDC@Ti_3SiC_2).通过真空浸渍处理,将1-己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离子液体(LP106)浸渍到多孔层状结构的CDC@Ti_3SiC_2涂层中,得到固-液复合润滑涂层(CDC@Ti_3SiC_2-LP106).以Si_... 采用高温氯化法(800℃,5%Cl2+Ar)制备了钛硅碳衍生碳涂层(CDC@Ti_3SiC_2).通过真空浸渍处理,将1-己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离子液体(LP106)浸渍到多孔层状结构的CDC@Ti_3SiC_2涂层中,得到固-液复合润滑涂层(CDC@Ti_3SiC_2-LP106).以Si_3N_4球为摩擦配副,分别考察了Ti_3SiC_2、CDC@Ti_3SiC_2和CDC@Ti_3SiC_2-LP106涂层在两种真空模式下的摩擦磨损性能.这两种真空模式分别为固定真空度(10–4Pa)和改变真空度(由105Pa逐渐减小至10–4Pa).随着真空度的增大,CDC@Ti_3SiC_2涂层的摩擦系数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相比较而言,CDC@Ti_3SiC_2-LP106涂层的摩擦系数低且对真空度变化不敏感.在两种真空模式下,CDC@Ti_3SiC_2和CDC@Ti_3SiC_2-LP106涂层均显著减小了Ti_3SiC_2的摩擦系数,但其抗磨损性能并没有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物衍生碳 真空浸渍 -复合润滑 TI3SIC2 摩擦和磨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