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种外源性酶对牙本质粘接界面的老化作用初探 被引量:1
1
作者 邓东来 杨宏业 +3 位作者 郭景梅 黄翠 甘靖 宋芳芳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30-234,共5页
目的 比较两种外源性酶对牙本质粘接界面的老化效果,探讨酶解作为牙本质粘接耐久性实验方法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完整无龋离体第三磨牙40颗,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20颗),去除冠部釉质,暴露中部牙本质,分别用全酸蚀粘接剂(A组)... 目的 比较两种外源性酶对牙本质粘接界面的老化效果,探讨酶解作为牙本质粘接耐久性实验方法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完整无龋离体第三磨牙40颗,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20颗),去除冠部釉质,暴露中部牙本质,分别用全酸蚀粘接剂(A组)和自酸蚀粘接剂(B组)粘接,树脂塑形,切割为横截面积为0.9 mm×0.9 mm的牙本质-树脂粘接试件.每组再分为4个亚组(每亚组20个试件):即刻亚组(水储存24 h后即刻实验)、水储存老化亚组(水储存6个月)、胶原酶老化亚组(溶组织梭菌胶原酶老化12周)、酯酶老化亚组(胆固醇酯酶老化12周).各亚组相应处理后,分别测试微拉伸强度(即粘接强度,每亚组15个试件);采用体式显微镜和背散射扫描电镜观察试件断面断裂模式,并观察粘接界面纳米渗漏情况(每亚组5个试件).结果 全酸蚀粘接剂组和自酸蚀粘接剂组3个老化亚组的粘接强度均显著低于即刻亚组(P<0.05);使用全酸蚀粘接剂的胶原酶老化亚组粘接强度[(19.6±3.5) MPa]显著低于水储存老化亚组[(23.4±4.2)MPa]和酯酶老化亚组[(24.2±4.2)MPa](P<0.05);使用自酸蚀粘接剂的3个老化亚组粘接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显示,相对于即刻亚组,使用两种粘接剂的3个老化亚组粘接界面银颗粒沉积明显增多.体式显微镜显示,两种粘接剂各亚组均以粘接界面断裂为主要断裂模式.结论 溶组织梭菌胶原酶和胆固醇酯酶均能降低牙本质粘接界面的粘接强度,达到老化的目的;模拟口腔生物环境的外源性酶老化可作为新的粘接界面老化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酶类 固醇酯酶 牙粘合 粘接耐久性
原文传递
性联鱼鳞病分子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
作者 肖风丽 张学军 杨森 《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2005年第3期186-188,共3页
性联鱼鳞病是一种遗传性皮肤病,一般在出生时或生后不久即发病。它不仅累及皮肤,而且累及其他系统。该病是由类固醇硫酸酯酶基因缺失或突变引起的,目前已发现一些不同的部分缺失形式或点突变,对发病机制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在药物和基因... 性联鱼鳞病是一种遗传性皮肤病,一般在出生时或生后不久即发病。它不仅累及皮肤,而且累及其他系统。该病是由类固醇硫酸酯酶基因缺失或突变引起的,目前已发现一些不同的部分缺失形式或点突变,对发病机制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在药物和基因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为将来预防和治愈本病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发病机制 鱼鳞病 固醇硫酸酯酶 遗传性皮肤病 基因缺失 部分缺失 出生时 点突变 治疗方
下载PDF
X-连锁鱼鳞病 被引量:4
3
作者 郑晓草 王剑巧 曹先伟 《皮肤科学通报》 2020年第1期36-41,共6页
鱼鳞病是一组遗传性角化障碍性皮肤疾病,不同的鱼鳞病其基因表达,染色体定位,遗传方式均有不同。本文主要介绍X-连锁鱼鳞病。X-连锁鱼鳞病是一种较罕见的鱼鳞病,该病主要发生于男性,仅由异性合子的母亲传给男性胎儿,女性仅属携带者发病... 鱼鳞病是一组遗传性角化障碍性皮肤疾病,不同的鱼鳞病其基因表达,染色体定位,遗传方式均有不同。本文主要介绍X-连锁鱼鳞病。X-连锁鱼鳞病是一种较罕见的鱼鳞病,该病主要发生于男性,仅由异性合子的母亲传给男性胎儿,女性仅属携带者发病极少。临床表现主要为全身皮肤干燥、粗糙、黑褐色鳞屑,主要累及肢体伸侧和躯干侧面,颈部、面及耳部。目前对该病的发病机制有较深入的研究,是由编码类固醇硫酸盐的类固醇硫酸酯酶基因的缺失或突变引起的遗传病。对其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的特异性表现,确诊依靠生化及基因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连锁鱼鳞病 基因缺失 固醇硫酸酯酶基因
下载PDF
两X-性连遗传鱼鳞病家系类固醇硫酸酯酶基因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刘安 肖生祥 +4 位作者 谭升顺 焦婷 刘艳 李晓莉 周少娜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023-1025,共3页
目的研究X性连锁遗传鱼鳞病(XLI)家系基因突变,探讨基因突变与临床表现的关系,为进一步开展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奠定基础。方法抽取不同地区两个家系中患者、正常人及与这些家系无关的50例正常人的外周血,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应用PCR... 目的研究X性连锁遗传鱼鳞病(XLI)家系基因突变,探讨基因突变与临床表现的关系,为进一步开展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奠定基础。方法抽取不同地区两个家系中患者、正常人及与这些家系无关的50例正常人的外周血,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应用PCR方法扩增外周血基因组DNA类固醇硫酸酯酶(STS)基因的第1、2和10外显子。结果两个家系中的患者STS基因均部分缺失,既仅有第1外显子,而无其他外显子。家系中正常人和与该家系无关的50例正常人未发现这种缺失。结论该两XLI家系存在STS基因部分缺失,该缺失引发出XLI特有的皮肤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醇硫酸酯酶 基因 缺失 X性连锁遗传鱼鳞病
下载PDF
X-性连锁鱼鳞病一家系类固醇硫酸酯酶基因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徐宏俊 臧东杰 +1 位作者 周城 张建中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03-204,共2页
目的检测一个中国汉族人x-性连锁鱼鳞病家系的类固醇硫酸酯酶(STS)基因突变情况。方法收集1个x-性连锁鱼鳞病家系的临床资料,提取外周血DNA,通过PCR扩增外周血基因组DNA类固醇硫酸酯酶基因的第1和第10外显子,以表型正常家系成员及5... 目的检测一个中国汉族人x-性连锁鱼鳞病家系的类固醇硫酸酯酶(STS)基因突变情况。方法收集1个x-性连锁鱼鳞病家系的临床资料,提取外周血DNA,通过PCR扩增外周血基因组DNA类固醇硫酸酯酶基因的第1和第10外显子,以表型正常家系成员及5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结果家系内全部患者均存在STS基因的完全缺失,即10个外显子均缺失,家系中正常人及对照者未发现上述缺失。结论STS基因的完全缺失可能为导致该家系临床表型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醇硫酸酯酶 酯酶基因 病家系 鱼鳞病 X-性连锁 外周血DNA x-性连锁 STS基因
原文传递
类固醇硫酸酯酶在乳腺癌和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范志松 张慧 +8 位作者 刘巍 范忠林 王玉栋 陈勇 耿翠芝 李海平 刘运江 刘月平 王小玲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2-67,共6页
目的:探讨类固醇硫酸酯酶(steroid sulfatase,STS)蛋白及其mRNA在乳腺癌组织及相对应的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以及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分别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RT-PCR法检测40例乳腺癌患者乳腺癌组织及其对应的癌旁正常... 目的:探讨类固醇硫酸酯酶(steroid sulfatase,STS)蛋白及其mRNA在乳腺癌组织及相对应的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以及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分别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RT-PCR法检测40例乳腺癌患者乳腺癌组织及其对应的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STS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同时分析STS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STS蛋白主要表达于乳腺癌细胞和正常乳腺组织上皮细胞的细胞质内,有3例患者乳腺癌细胞的细胞核中可见STS蛋白的表达,乳腺间质组织未见STS蛋白表达。乳腺癌组织及正常乳腺组织中STS蛋白的表达水平与其mRNA的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乳腺癌组织中STS蛋白的阳性表达率(70.0%)明显高于其对应的正常乳腺组织(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分层分析显示,绝经前、淋巴结转移和病理分期较晚的乳腺癌患者,其乳腺癌组织中STS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其对应的正常乳腺组织(P<0.05)。结论:乳腺癌组织可能通过高表达STS以促进自身合成雌激素,提高肿瘤局部的雌激素水平,从而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同时,随着肿瘤的生长,肿瘤局部合成的雌激素在肿瘤生长中的作用可能越来越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硫酸酯酶 雌激素类 免疫组织化学 固醇硫酸酯酶
下载PDF
X-性连锁鱼鳞病一家系STS基因及其侧翼序列检测 被引量:1
7
作者 张露霞 邓伟平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21-723,共3页
目的检测一个中国X-性连锁鱼鳞病(XLI)家系类固醇硫酸酯酶(STS)基因及其侧翼序列突变情况。方法收集家系患者临床资料,抽取该家系中患者、表型正常者及与该家系无关的50例健康人外周血,提取外周血DNA,PCR扩增外周血基因组DNA的STS基因... 目的检测一个中国X-性连锁鱼鳞病(XLI)家系类固醇硫酸酯酶(STS)基因及其侧翼序列突变情况。方法收集家系患者临床资料,抽取该家系中患者、表型正常者及与该家系无关的50例健康人外周血,提取外周血DNA,PCR扩增外周血基因组DNA的STS基因及侧翼序列。结果家系中全部患者均存在STS基因及侧翼序列DXS1139-DXS22S1缺失,而表型正常者及50例健康人未发现这种缺失。结论 STS基因及侧翼序列缺失是导致该家系患者临床表型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醇硫酸酯酶 侧翼序列 X-性连锁鱼鳞病
下载PDF
X-性联锁遗传鱼鳞病一家系STS基因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何玉清 张锡宝 +6 位作者 曾抗 张三泉 刘玉梅 罗权 罗育武 刘福荣 林仕英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9年第7期511-513,共3页
研究X-性联锁遗传鱼鳞病(XLI)一家系基因突变情况,检测基因突变与临床表现的关系,为进一步开展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奠定基础。抽取该家系中患者、正常人及与这些家系无关的100例正常人的外周血,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应用PCR方法扩增外... 研究X-性联锁遗传鱼鳞病(XLI)一家系基因突变情况,检测基因突变与临床表现的关系,为进一步开展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奠定基础。抽取该家系中患者、正常人及与这些家系无关的100例正常人的外周血,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应用PCR方法扩增外周血基因组DNA类固醇硫酸酯酶(SIS)基因的第1、2和10外显子。结果:该家系中的患者STS基因全部缺失,家系中正常人和与该家系无关的100例正常人未发现这种缺失。该缺失引发出XLI特有的皮肤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性联锁遗传鱼鳞病 固醇硫酸酯酶 基因突变 缺失
下载PDF
STS和AROM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兰凤 刘巍 +4 位作者 程魏 牛素彦 焦婷 王雪峰 蒋滢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12年第6期516-519,共4页
目的探讨类固醇硫酸酯酶(STS)和芳香化酶(AROM)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2例乳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STS和AROM的表达情况。结果 STS在乳腺癌和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1%(60/... 目的探讨类固醇硫酸酯酶(STS)和芳香化酶(AROM)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2例乳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STS和AROM的表达情况。结果 STS在乳腺癌和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1%(60/82)和39.0%(32/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AROM在乳腺癌和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5%(48/82)和39.0%(32/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在乳腺癌组织中,STS表达与HER-2表达呈正相关(r=0.269,P=0.015),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无关;AROM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相关(r=0.268,P=0.015),与其他临床病理特征无关;STS与AROM表达之间无相关性(r=-0.040,P=0.720)。结论 STS和AROM表达均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中STS途径比AROM途径可能更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醇硫酸酯酶 芳香化酶 乳腺癌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X-连锁隐性遗传性鱼鳞病家系的致病基因检测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莉 娄桂予 +4 位作者 张冰 于雪菡 秦利涛 杨科 廖世秀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9年第7期694-696,共3页
目的分析1个X-连锁隐性遗传性鱼鳞病(X-linked ichthyosis, XLI)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收集1个XLI家系4例患者及21例表型正常者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后,采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检测4例患者基因组重复或缺失,采用二代测序法检测先... 目的分析1个X-连锁隐性遗传性鱼鳞病(X-linked ichthyosis, XLI)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收集1个XLI家系4例患者及21例表型正常者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后,采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检测4例患者基因组重复或缺失,采用二代测序法检测先证者基因突变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该家系4例患者、21例表型正常者及100例健康对照组人群胎盘类固醇硫酸酯酶(placental steroid sulfatase, STS)基因可疑突变进行验证。结果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显示XLI家系4例患者均未检测到与XLI相关的200 kb以上基因组重复或缺失;二代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STS基因第10外显子缺失突变;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示4例患者STS基因第10外显子为半合子缺失突变,Ⅲ:3、Ⅲ:4、Ⅲ:8及Ⅳ:5 STS基因第10外显子为杂合缺失突变,该家系余成员及100例健康对照人群均未发现STS基因第10外显子缺失突变。结论 STS基因第10外显子缺失突变可能是该XLI家系的致病机制,二代测序联合荧光定量PCR是XLI家系致病基因诊断的准确、高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连锁鱼鳞病 胎盘类固醇硫酸酯酶 二代测序
原文传递
遗传性皮肤病
11
《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 1994年第1期18-19,共2页
940148 性联隐性鱼鳞病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鱼鳞病的Southern杂交分析/胡稚兰…//中华皮肤科杂志.-1993,26(14).-216~218 性联隐性鱼鳞病的发病机理是X染色体短臂末端二区二带三亚带(Xp22.3)的STS基因缺失,引起表皮类固醇硫酸酯酶缺乏,... 940148 性联隐性鱼鳞病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鱼鳞病的Southern杂交分析/胡稚兰…//中华皮肤科杂志.-1993,26(14).-216~218 性联隐性鱼鳞病的发病机理是X染色体短臂末端二区二带三亚带(Xp22.3)的STS基因缺失,引起表皮类固醇硫酸酯酶缺乏,不能将表皮角质层细胞的类固醇硫酸盐分解为游离类固醇和硫酸盐,导致类固醇硫酸盐在角质层堆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皮肤病 鱼鳞病 固醇硫酸酯酶 角质层细胞 表皮角质层 中华皮肤科杂志 先天性角化不良 短臂 脱色斑 斑点状
下载PDF
遗传性皮肤病
12
《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 2005年第6期12-13,共2页
关键词 皮肤病 疾病 固醇硫酸酯酶 遗传性 色素失禁症 色素失调症
下载PDF
STS EST和AROM与乳腺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张兰凤 康明 +2 位作者 王维娜 张彩云 刘巍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1600-1603,共4页
乳腺癌是妇女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内分泌治疗是乳腺癌内科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但仅33%~50%的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有效,造成治疗失败的原因可能与癌组织局部高水平的雌激素有关,其产生的重要原因是肿瘤组织自身合成的雌激素,在乳腺癌... 乳腺癌是妇女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内分泌治疗是乳腺癌内科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但仅33%~50%的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有效,造成治疗失败的原因可能与癌组织局部高水平的雌激素有关,其产生的重要原因是肿瘤组织自身合成的雌激素,在乳腺癌发生和发展中作用可能比外周血中的雌激素更为重要。在乳腺癌中主要有两个途径影响雌激素的局部合成,即类固醇硫酸酯酶(steroid sulfatase,STS)和芳香化酶(aromatase,AROM)途径。类固醇硫酸酯酶和雌激素硫酸转移酶(estrogen sulfotransferase,EST)是硫酸酯酶途径雌激素合成与代谢的两个重要酶,芳香化酶是芳香化酶途径的重要酶。本文对STS、EST、AROM在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中的研究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醇硫酸酯酶 雌激素硫酸转移酶 芳香化酶 乳腺癌 内分泌治疗
下载PDF
两个X连锁鱼鳞病家系中类固醇硫酸酯酶基因缺失
14
作者 李颂 许哲 +2 位作者 杨勇 涂平 朱学俊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12期81-84,共4页
检测2个中国X连锁鱼鳞病家系中的基因突变。用PCR方法扩增类固醇硫酸酯酶(STS)基因的10个外显子,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第一个家系中先证者的STS基因6、7外显子缺失,第二个家系先证者的整个STS基凶缺失。本研究明确了这两个家系中的... 检测2个中国X连锁鱼鳞病家系中的基因突变。用PCR方法扩增类固醇硫酸酯酶(STS)基因的10个外显子,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第一个家系中先证者的STS基因6、7外显子缺失,第二个家系先证者的整个STS基凶缺失。本研究明确了这两个家系中的基因突变,从而为这两个家系的后代进行产前诊断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连锁鱼鳞病 固醇硫酸酯酶 基因缺失 聚合酶链反应 诊断 STS基因
下载PDF
鱼鳞病伴发的肾脏病
15
作者 沈菲 梅小斌 《药学服务与研究》 CAS CSCD 2011年第3期227-229,共3页
先天性与获得性鱼鳞病以及肾脏病都是临床常见疾病。丝聚蛋白、角蛋白、类固醇硫酸酯酶(STS)、转谷氨酰胺酶-1(TGM-1)等基因位点的突变或缺失可导致鱼鳞病。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富含TGM-1,STS缺失使胆固醇硫酸盐聚集在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 先天性与获得性鱼鳞病以及肾脏病都是临床常见疾病。丝聚蛋白、角蛋白、类固醇硫酸酯酶(STS)、转谷氨酰胺酶-1(TGM-1)等基因位点的突变或缺失可导致鱼鳞病。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富含TGM-1,STS缺失使胆固醇硫酸盐聚集在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引起TGM-1功能障碍,从而导致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裂隙膜功能障碍和蛋白尿,引起肾脏病的发生和发展。鱼鳞病伴发的肾脏病可表现为蛋白尿、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盂肾炎和肾功能衰竭,也可表现为肾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鳞病 肾脏病 固醇硫酸酯酶 转谷氨酰胺酶-1 综述
下载PDF
多重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X-连锁鱼鳞病家系女性携带者
16
作者 朱海燕 李海波 +8 位作者 邬玲仟 朱湘玉 李洁 杨滢 朱瑞芳 吴星 段红蕾 张颖 胡娅莉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6期3246-3249,共4页
目的分析一个汉族X-连锁鱼鳞病家系中类固醇硫酸酯酶(STS)基因的致病突变,明确家系中3名女性可能携带者身份,并比较不同方法在STS基因缺失突变检测中的应用。方法采用普通PCR方法,对家系中男性先证者进行STS基因10个外显子的扩增... 目的分析一个汉族X-连锁鱼鳞病家系中类固醇硫酸酯酶(STS)基因的致病突变,明确家系中3名女性可能携带者身份,并比较不同方法在STS基因缺失突变检测中的应用。方法采用普通PCR方法,对家系中男性先证者进行STS基因10个外显子的扩增,明确是否存在缺失。采用多重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F-PCR)方法对X-连锁鱼鳞病家系部分女性成员进行STS基因定量分析。并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进行验证。结果普通PCR方法检测到先证者STS基因第1—10号外显子缺失;多重QF-PCR方法检测到先证者母亲为STS基因缺失突变携带者,先证者妹妹及表妹均不存在该缺失。FISH检测结果与QF-PCR结果相同。结论对于STS基因完全缺失型患者及女性携带者,多重QF—PCR和FISH两种方法均能有效检测,但多重QF—PCR方法对STS基因缺失的检测操作方便、自动化程度高、检测通量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酶链反应 X-连锁鱼鳞病 固醇硫酸酯酶基因
原文传递
Steroid sulfatase inhibitor in the treatment of breast cancer. A phase Ⅰ clinical trial
17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M0004-M0004,共1页
关键词 固醇硫酸酯酶抑制剂 治疗 乳腺癌 临床实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