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3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丰水梨、砀山梨、南果梨的香气成分分析 被引量:65
1
作者 陈计峦 周珊 +2 位作者 闫师杰 马永昆 胡小松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01-303,共3页
采用SPME/GC/MS联用的方法,对丰水梨、砀山梨、南果梨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分别分离出52、27、67种成分,这3种梨共有的主要成分为乙酸乙酯、丁酸乙酯、己酸乙酯、己醛、棕榈酸异丙酯等。其它醛类等物质也有不同程度的检出。
关键词 挥发性成分 萃取/相色谱/质谱联用
下载PDF
艾燃烧生成物组分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定性分析 被引量:61
2
作者 靳然 赵百孝 +3 位作者 于密密 傅欣彤 陈有根 郭洪祝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632-636,共5页
目的深入研究艾灸效应机制,为艾灸安全性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PME-GC-MS)技术对蕲艾绒燃烧生成的烟气(即艾烟)进行定性分析。结果共分离出61个峰,其中鉴定出26种成分,检出物质分3部分,0~10 min为有呋喃... 目的深入研究艾灸效应机制,为艾灸安全性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PME-GC-MS)技术对蕲艾绒燃烧生成的烟气(即艾烟)进行定性分析。结果共分离出61个峰,其中鉴定出26种成分,检出物质分3部分,0~10 min为有呋喃结构的物质,10~40 min基本为芳香族化合物4,0~70 min为酯类、烷烃或含羟基类化合物。结论艾燃烧生成物中多数成分可用于香精香料,有少数成分在高浓度时有一定的毒性;研究艾燃烧生成物的安全性,需要进一步对检出的成分进行定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燃烧生成物 艾烟 苯酚 萃取-相色谱-质谱联用
原文传递
SPME-GC-MS结合ROAV分析单菌及复配发酵牛乳中关键性风味物质 被引量:48
3
作者 王丹 丹彤 +2 位作者 孙天松 张和平 孟和毕力格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45-152,共8页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分析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与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subsp.bulgaricus单菌及复配发酵牛乳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探讨发酵牛乳...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分析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与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subsp.bulgaricus单菌及复配发酵牛乳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探讨发酵牛乳中关键性风味物质。结果表明:本实验共鉴定出100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酸类、酮类、醛类、醇类、酯类、烷烃类和芳香族类化合物等。主成分分析表明,表征S.thermophilus单菌发酵乳的关键性风味物质是双乙酰、正壬醛和甲苯;表征L.bulgaricus单菌发酵乳的关键性风味物质是正庚醛、丁酸-2-甲基丙酯和1-庚醇;表征S.thermophilus与L.bulgaricus复配发酵乳的关键性风味物质是乙醛、3-甲基正丁醛、乙偶姻、2-壬酮、2-庚酮、醋酸乙烯酯、碳酸庚基苯基酯、甲酸乙烯酯和2-壬醇。相较于单菌发酵,复配发酵的风味物质组成、各组分相对含量及关键性风味物质均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牛乳 关键性风味物质 萃取-相色谱-质谱联用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不同品种荔枝香气成分的SPME/GC-MS分析 被引量:39
4
作者 郝菊芳 徐玉娟 +3 位作者 李春美 窦宏亮 顾海峰 胡婉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404-408,共5页
以五个荔枝品种为试材,采用SPME/GC-MS方法对其香气成分进行了分析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荔枝在香气组成和含量上差异显著,妃子笑、黑叶、白蜡、荔枝王、玉荷包中分别含有58、57、47、28、39种香气成分;五种荔枝共有的主要香气成分有1... 以五个荔枝品种为试材,采用SPME/GC-MS方法对其香气成分进行了分析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荔枝在香气组成和含量上差异显著,妃子笑、黑叶、白蜡、荔枝王、玉荷包中分别含有58、57、47、28、39种香气成分;五种荔枝共有的主要香气成分有1-甲氧基-2-丙醇、乙偶姻、3-甲基-2-庚醇、1-庚烯-3-醇、芳樟醇、2-乙基-2-丁烯醛、β-蒎烯、柠檬烯、巴伦西亚桔烯等,但其相对含量差异很大;此外,各品种也具有自己独特的香气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枝 成分 萃取/相色谱-质谱联用
下载PDF
不同产地鲜辣椒发酵郫县豆瓣的品质分析 被引量:32
5
作者 王雪梅 孙文佳 +4 位作者 李亚隆 胡超琼 李佳釔 车振明 刘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13-221,共9页
以5种不同产地的二荆条辣椒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郫县豆瓣发酵过程中理化指标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差异性。首先评价不同产地辣椒发酵郫县豆瓣的理化性质,包括总酸、氨基酸态氮、还原糖、水分、色价、辣度等。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 以5种不同产地的二荆条辣椒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郫县豆瓣发酵过程中理化指标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差异性。首先评价不同产地辣椒发酵郫县豆瓣的理化性质,包括总酸、氨基酸态氮、还原糖、水分、色价、辣度等。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SPME-GCMS)联用技术结合电子鼻对其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总酸、色价在毕节二荆条-豆瓣中均最高,而在朝天二荆条-豆瓣中均最低;泸州二荆条-豆瓣中还原糖、水分含量最高,氨基酸态氮含量最低;氨基酸态氮与辣度均最高的为简阳二荆条-豆瓣;梓潼二荆条-豆瓣辣度、还原糖和水分含量均最低。5种郫县豆瓣共检测出176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有41种为共有香气成分。毕节二荆条-豆瓣与泸州二荆条-豆瓣中醛类物质含量较多,其余3种郫县豆瓣中酯类物质含量较多。电子鼻结果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线性判别分析法处理,发现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分别达到99.81%、99.35%,说明传感器识别度高、样品间区分度好。研究表明SPME-GC-MS技术结合电子鼻能够对5种不同产地辣椒发酵郫县豆瓣的风味进行很好地分析和区分。由辣椒品种不同引起郫县豆瓣色价、辣度、风味等品质指标的差异,可指导开发不同适应性豆瓣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荆条辣椒 郫县豆瓣 萃取-相色谱-质谱联用 电子鼻 挥发性风味物质
下载PDF
1-MCP处理对‘亚特’猕猴桃果实香气的影响 被引量:26
6
作者 马婷 任亚梅 +3 位作者 张艳宜 王涛 张爽 樊明涛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76-281,共6页
为研究不同剂量(0.2、0.6、1.0 μL/L)1-甲基环丙烯(1-methylcyclopropene,1-MCP)处理对‘亚特’猕猴桃香气成分的影响,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and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SPME-GC-MS... 为研究不同剂量(0.2、0.6、1.0 μL/L)1-甲基环丙烯(1-methylcyclopropene,1-MCP)处理对‘亚特’猕猴桃香气成分的影响,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and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SPME-GC-MS)联用和电子鼻技术对可食期对照果及3种剂量1-MCP处理果的香气物质进行测定及分析。结果表明,经SPME-GC-MS测定,对照果及3种处理果中共检测出45种香气成分,正己醛、(E)-2-己烯醛、丁酸乙酯和1-辛烯-3-醇等对果实香气贡献较大。3种剂量1-MCP处理果的香气含量均低于对照,0.6 μL/L 1-MCP处理果香气含量最高;经电子鼻测定,对照果、0.2、0.6、1.0 μL/L 1-MCP处理果的香气物质差异显著,用主成分分析法可以将各组果实完全区分开。综上,从保留香气角度考虑,不建议‘亚特’猕猴桃贮藏前进行1-MCP处理,但从对果实香气影响最小、并延长贮藏期和货架期的角度考虑,建议用‘亚特’猕猴桃1-MCP处理的最适剂量为0.6 μ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特’猕猴桃 1-甲基环丙烯 萃取-相色谱-质谱联用 电子鼻
下载PDF
基于SPME-GC-MS和电子鼻分析方法分析薏仁饮料贮藏过程风味化合物变化 被引量:26
7
作者 赵泽伟 丁筑红 +2 位作者 许培振 顾苑婷 丁小娟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4期276-281,共6页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和电子鼻分析技术,通过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薏仁饮料保温贮藏过程中风味化合物、风味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7℃贮藏35 d,样品共检测...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和电子鼻分析技术,通过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薏仁饮料保温贮藏过程中风味化合物、风味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7℃贮藏35 d,样品共检测出39种主要的挥发性化合物,醛、醇、酮、烃、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随贮藏时间延长而增加;贮藏期间ROAV不小于1的关键风味化合物有9种,按贡献度大小依次为1-辛烯-3-醇、壬醛、3-甲基丁醛、己醛、辛醛、2-甲基丁醛、1-戊醇、辛醇、1-己醇;薏仁油脂氧化产生的醛、酮、酸和醇等挥发性化合物是薏仁饮料风味的主要成分;采用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能有效区分不同贮藏时间薏仁饮料,主成分分析显示样品贮藏初期和贮藏中后期的数据无重叠,其挥发性化合物存在差异,聚类分析结果将不同贮藏时间样品分为6类,区分效果较好;通过主成分分析、ROAV和挥发性化合物相对含量变化,由此判定薏仁饮料贮藏期间品质劣变的特征性化合物为壬醛、己醛、辛醛、1-辛烯-3-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薏仁饮料 萃取-相色谱-质谱联用 电子鼻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下载PDF
不同储存条件对浓香花生油风味及综合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3
8
作者 邓金良 刘玉兰 +2 位作者 王小磊 陈宁 宋立里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231-237,共7页
将浓香花生油置于室外自然环境中的钢制储油罐,分别采用常规储存、添加叔丁基对二苯酚(tertiary butylhydroquinone,TBHQ)储存、充氮储存18个月,每月定期取油样,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及气相色谱-嗅闻仪对花生油中挥... 将浓香花生油置于室外自然环境中的钢制储油罐,分别采用常规储存、添加叔丁基对二苯酚(tertiary butylhydroquinone,TBHQ)储存、充氮储存18个月,每月定期取油样,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及气相色谱-嗅闻仪对花生油中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定量检测和风味嗅闻评价,并检测其酸价、过氧化值和VE、甾醇含量,研究不同储存条件对花生油风味及综合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浓香花生油中共分离鉴定出9类64种挥发性风味成分,其中吡嗪类和醛类占挥发性风味成分总量的一半以上,这两类挥发性风味成分构成了浓香花生油特有的坚果香味、烧烤味、甜香味等基础风味。花生油经常规储存、添加TBHQ储存、充氮储存18个月后,吡嗪类物质相对含量从36.42%分别降低至16.33%、21.92%、27.02%,醛类物质相对含量从23.82%分别增加至24.61%、2.26%、17.52%,花生油的坚果味、烘烤味、甜香味及总体风味等明显减弱,酸败味增强;与常规储存相比,添加TBHQ和充氮储存均能有效延缓花生油特征风味物质、VE、甾醇的损失,将保质期分别延长至18个月以上和10个月;但添加TBHQ储存的花生油中检测出了TBHQ分解产物——叔丁基对苯醌。因此,充氮储存花生油不仅可以避免抗氧化剂添加对油脂的污染,也可以达到保质保鲜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花生油 叔丁基对二苯酚 充氮储存 挥发性风味成分 萃取-相色谱-质谱联用 相色谱-嗅闻 综合品质
下载PDF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吴茱萸挥发油成分 被引量:18
9
作者 娄方明 李群芳 +1 位作者 黄燮南 邱维维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248-1253,共6页
目的:研究吴茱萸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为吴茱萸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固相微萃取法提取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挥发油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并采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的相对质量分数。结果:共鉴定出97个成分,相对质量分数... 目的:研究吴茱萸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为吴茱萸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固相微萃取法提取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挥发油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并采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的相对质量分数。结果:共鉴定出97个成分,相对质量分数和为96.80%,其中相对质量分数较高的有β-香叶烯(24.16%)、β-水芹烯(18.77%)、(Z)-罗勒烯(14.35%)。结论:吴茱萸挥发油具有丰富的化学成分,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能全面快速地获得其组成信息,可应用于吴茱萸挥发油成分的快速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茱萸 挥发油 萃取-相色谱-质谱联用
原文传递
基于SPME-GC-MS和电子鼻分析薏苡仁油加速氧化过程挥发性成分变化 被引量:18
10
作者 赵泽伟 丁筑红 +1 位作者 顾苑婷 丁小娟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220-226,共7页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和电子鼻技术分析薏苡仁油氧化期间风味化合物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薏苡仁油加速氧化期间特征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为醛类、酮类、醇类化合物。新鲜油中相对气味活度值大于1的关键挥发性成分贡献度从大到...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和电子鼻技术分析薏苡仁油氧化期间风味化合物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薏苡仁油加速氧化期间特征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为醛类、酮类、醇类化合物。新鲜油中相对气味活度值大于1的关键挥发性成分贡献度从大到小依次为(E)-2-壬稀醛、(E,E)-2,4-癸二烯醛、(E)-2-癸烯醛、(E,Z)-2,6-壬二烯醛、1-辛烯-3-酮、癸醛,赋予青草气味、油脂味、西瓜样品味;随着氧化时间的延长油脂品质劣变,60℃加速氧化30 d时醛类化合物相对含量为73.815%,与新鲜油相比,小分子醛、酸及醇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增加;薏苡仁油加速氧化后关键风味化合物新增壬醛、辛醛、己醛、(E)-2-辛烯醛,赋予其酸败气味;电子鼻线性判别分析明显区分新鲜油与氧化油以及氧化初期及后期风味物质差异。结果表明(E)-2-壬稀醛、(E,E)-2,4-癸二烯醛等为新鲜薏苡仁油的特征化合物,壬醛、辛醛、己醛等小分子化合物为薏苡仁油加速氧化后的特征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薏苡仁油 萃取-相色谱-质谱联用 电子鼻 线性判别分析
下载PDF
高压脉冲电场对牛奶中风味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14
11
作者 王艳芳 杨瑞金 +1 位作者 赵伟 梁琦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43-46,共4页
本实验采用SPME-GC-MS联用的方法,对鲜牛乳、UHT灭菌牛奶和高压脉冲电场(PEF)处理(35kV/cm,400μS,200Hz)牛乳的风味成分进行分析。从鲜牛乳、UHT灭菌乳和PEF处理乳分别鉴定出19、17、18种主要挥发性化合物。通过对不同处理方式牛乳挥... 本实验采用SPME-GC-MS联用的方法,对鲜牛乳、UHT灭菌牛奶和高压脉冲电场(PEF)处理(35kV/cm,400μS,200Hz)牛乳的风味成分进行分析。从鲜牛乳、UHT灭菌乳和PEF处理乳分别鉴定出19、17、18种主要挥发性化合物。通过对不同处理方式牛乳挥发性风味成分的比较研究,PEF处理较UHT处理对牛乳中风味物质影响较小,且产生较少的与蒸煮味相关的含硫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脉冲电场 牛乳 风味物质 萃取-相色谱-质谱联用
下载PDF
茉莉花茶挥发性成分在窨制过程中的变化研究 被引量:15
12
作者 安会敏 欧行畅 +3 位作者 熊一帆 张扬波 李适 黄建安 《茶叶通讯》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7-74,共8页
窨制是茉莉花茶香气形成的关键工序。本研究以茶花比1:1拼合窨制的茉莉花茶为材料,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窨制过程中(12 h,14 h,16 h,18 h,20 h)茉莉花茶挥发性成分及其相对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检... 窨制是茉莉花茶香气形成的关键工序。本研究以茶花比1:1拼合窨制的茉莉花茶为材料,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窨制过程中(12 h,14 h,16 h,18 h,20 h)茉莉花茶挥发性成分及其相对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检测到的茉莉花茶挥发性成分共69种,包含10种醇类化合物、29种碳氢化合物、24种酯类化合物和6种其他类型化合物。其中酯类化合物含量最高,占花茶挥发性成分总量的60%左右;其次是醇类化合物,约占30%。每组化合物均有一个主导成分,其中醇类化合物中以芳樟醇为主;碳氢化合物中以α-法呢烯为主;酯类化合物中以乙酸苄酯为主;其他化合物中吲哚的含量最高。醇类化合物和酯类化合物在花茶窨制过程中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碳氢化合物和其他化合物呈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茉莉花茶 窨制时间 挥发性成分 萃取-相色谱-质谱联用
下载PDF
SPME-GC-MS结合GC-O对浓香花生油特征风味物质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安骏 孟祥永 +3 位作者 陈铁柱 陈吉江 闫永 曹斌辉 《粮食与食品工业》 2018年第4期34-37,共4页
构成花生油的不同种类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对花生风味作用影响是不同的。固相微萃取(SPME)是现代色谱分析工作的样品预处理技术,其简便经济、效率高、选择性好。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SPME-GC-MS)及气相-嗅闻器(GC-O)的... 构成花生油的不同种类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对花生风味作用影响是不同的。固相微萃取(SPME)是现代色谱分析工作的样品预处理技术,其简便经济、效率高、选择性好。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SPME-GC-MS)及气相-嗅闻器(GC-O)的方法,将萃取、富集、进样、检测、嗅闻连用和结合,具有较高的分析速度和分析灵敏度,在香精香料行业和食品行业已得到广泛应用,油脂行业也普遍采用此方法。通过上述方法,对浓香花生油中具体风味物质产生香味的层次和特征构成进行了尝试性分析。结果发现,杂环类化合物、醛类化合物、酮类化合物、酯类化合物是特征性风味类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油 风味物质 萃取-相色谱-质谱联用
下载PDF
高湿挤压技术制备持香型仿肉制品工艺 被引量:13
14
作者 寻崇荣 薛洪飞 +5 位作者 刘宝华 江连洲 谢凤英 李杨 隋晓楠 王中江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92-298,共7页
以大豆分离蛋白和谷朊粉为挤压原料、天然呈味粉末油脂为香气调味料,利用高湿挤压技术制备持香型仿肉制品。通过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仿肉制品挥发性风味化合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确定谷朊粉质量分数、水分质量分数、挤压... 以大豆分离蛋白和谷朊粉为挤压原料、天然呈味粉末油脂为香气调味料,利用高湿挤压技术制备持香型仿肉制品。通过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仿肉制品挥发性风味化合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确定谷朊粉质量分数、水分质量分数、挤压温度及螺杆转速对挥发性风味物质保留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结果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对高湿挤压工艺制备持香型仿肉制品进行优化,确定高湿挤压最优工艺参数为谷朊粉质量分数20%、挤压温度150℃、螺杆转速300 r/min,响应值总挥发性风味物质保留率有最优值,为44.07%。而总挥发性风味物质保留率随水分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减小,为不影响仿肉制品的咀嚼性,固定原料水分质量分数为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肉 高湿挤压 风味 萃取-相色谱-质谱联用
下载PDF
SPME-GC-MS法测定艾烟中苯酚的含量 被引量:12
15
作者 于密密 靳然 +3 位作者 赵百孝 傅欣彤 陈有根 郭洪祝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870-1873,共4页
目的:建立艾燃烧生成物——艾烟中苯酚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使用DB-5MS毛细管柱(30 m×0.25 mm×0.25μm),程序升温,高纯氦气为载气,电离方式为EI源,选择检测离子为m/z 94,对艾燃烧生成物中... 目的:建立艾燃烧生成物——艾烟中苯酚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使用DB-5MS毛细管柱(30 m×0.25 mm×0.25μm),程序升温,高纯氦气为载气,电离方式为EI源,选择检测离子为m/z 94,对艾燃烧生成物中的苯酚含量进行定量测定。结果:苯酚线性范围为0.0063~0.0295 mg·L-1(r=0.9964),回收率为94.0%(RSD=3.0%,n=5)。各批次艾绒样品燃烧的苯酚生成含量为0.679~2.238 mg·g-1,生成艾烟浓度为8.3~27.2 mg·m-3。结论:本方法简单、快速,灵敏度高,可用于艾烟中的苯酚含量测定,将各批次艾绒样品燃烧产生的艾烟中苯酚的含量折合成艾灸诊室浓度,符合国家要求的标准,为艾烟定量分析及其安全性研究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艾叶 艾绒 艾条 艾燃烧生成物 苯酚含量 艾灸诊室浓度 艾烟安全性研究 萃取-相色谱-质谱联用
原文传递
不同海域不同品种坛紫菜(Pyropia haitanensis)挥发性成分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2
16
作者 李微 阿曼尼萨·买买提 +3 位作者 徐继林 骆其君 于珊珊 朱鸶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47-156,共10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多变量数据分析,对不同品种、不同养殖海域、不同收割期坛紫菜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栽培在2个海域的2种品种坛紫菜中,共检测到115种挥发性组分,其中,烃类和醛酮类物质的...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多变量数据分析,对不同品种、不同养殖海域、不同收割期坛紫菜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栽培在2个海域的2种品种坛紫菜中,共检测到115种挥发性组分,其中,烃类和醛酮类物质的含量和种类占据了极大优势。主成分分析(PCA)显示,坛紫菜的挥发性组分有明显的品种和地区性差异,不同品种间的主要差异组分有8-十七碳烯、1-十七碳烯、壬醛、2-乙烯基-6-甲基吡嗪、辛醛等成分,不同海域的主要差异组分有8-十七碳烯、壬醛、2-乙烯基-6-甲基吡嗪、1-十七碳烯、苯乙烯等。另外,不同收获期坛紫菜挥发性成分的变化跟养殖海域有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坛紫菜 挥发性成分 萃取-相色谱-质谱联用 主成分分析(PCA)
下载PDF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云木香挥发油成分 被引量:12
17
作者 娄方明 李群芳 张倩茹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13-518,共6页
目的:利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云木香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为云木香的挥发油成分分析提供新方法。方法:固相微萃取法提取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挥发油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并采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的相对质量... 目的:利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云木香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为云木香的挥发油成分分析提供新方法。方法:固相微萃取法提取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挥发油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并采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的相对质量分数。结果:样品在110℃下平衡30 min,吸附15 min,100μm PDMS纤维头能有效地吸附云木香挥发油成分。GC-MS共鉴定出52个成分,其中相对质量分数较高的有7,10,13-十六碳三烯醛(40.06%)、去氢木香烃内酯(17.60%)、α-芹子烯(4.05%)、α-姜黄烯(4.22%)。结论:云木香挥发油具有丰富的化学成分,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能全面快速地获得其组成信息,可应用于云木香挥发油成分的快速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木香 挥发油 萃取-相色谱-质谱联用
原文传递
9种海洋硅藻挥发性成分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1
18
作者 陈姣 徐继林 +2 位作者 李艳 周成旭 严小军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2期35-40,共6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通过SIMCA-P分析软件,对硅藻门下处于生长平台后期的9种海洋硅藻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平台后期硅藻的挥发性成分中,醛类物质的含量和种类占据了很大的优势,壬醛、2,4-辛...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通过SIMCA-P分析软件,对硅藻门下处于生长平台后期的9种海洋硅藻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平台后期硅藻的挥发性成分中,醛类物质的含量和种类占据了很大的优势,壬醛、2,4-辛二烯醛、2-己烯醛、2-壬烯醛、2,4-庚二烯醛等是硅藻挥发性成分的主要构成物质,十四烷、十五烷、1-十五烯、十六烷等烷烃类是硅藻中含量仅次于醛类物质的挥发性成分,3,5-辛烯基-3-酮等短链酮类和1-辛烯基-3-醇是硅藻中含量较高的酮类和醇类物质,9种硅藻中均检测二甲基硫的存在。差异性较大的挥发性物质主要有壬醛、8-十七碳烯、1-戊烯-3-酮、1-己烯-3-醇、2,6-二甲基-苯酚,它们决定了不同的硅藻有着各自不同的风味。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挥发性物质对硅藻的饵料价值、养殖生物的肉质风味、水环境的异味形成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硅藻 挥发性成分 萃取-相色谱-质谱联用
下载PDF
基于SPME-GC-MS技术分析曲霉型豆豉生产过程中的挥发性成分变化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李金林 万亮 +3 位作者 王维亚 黄丽 王筱兰 涂宗财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252-257,共6页
豆豉是中国传统发酵豆制品,为探清江西曲霉型豆豉风味物质的形成过程,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coupled with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SPME-GC-MS)技术,在对比研究DVB/CAR/PDMS、P... 豆豉是中国传统发酵豆制品,为探清江西曲霉型豆豉风味物质的形成过程,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coupled with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SPME-GC-MS)技术,在对比研究DVB/CAR/PDMS、PDMS/DVB、Carboxen/PDMS、PDMS 4种萃取头萃取效果基础上,分析豆豉生产制曲、后酵及干燥三阶段挥发性成分。结果显示,PDMS/DVB萃取头最适合豆豉挥发性成分萃取,制曲阶段检出24种成分,含呋喃1种、吡嗪5种、醛4种、醇3种、酮2种、酸2种、酚4种、其他3种;后酵样品检出45种成分,包括呋喃3种、吡嗪4种、醛7种、醇5种、酮2种、酸4种、酯11种、硫化物2种、酚5种、其他2种。干豆豉鉴定出50种物质,为呋喃3种、吡嗪6种、醛7种、醇7种、酮2种、酸4种、酯11种、硫化物2种、酚5种、其他3种。研究表明,制曲阶段初步形成了少量挥发性物质,后酵阶段挥发性物质在数量和含量上得到显著增加,是豆豉风味形成的主要阶段,干燥会略微改变风味物质含量,但对豆豉整体风味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萃取-相色谱-质谱联用 曲霉型豆豉 制曲 后酵 干燥 挥发性成分
下载PDF
不同贮藏期冷却滩羊肉煮制后挥发性气味物质的变化 被引量:9
20
作者 单启梅 罗瑞明 +1 位作者 杨波 毕永昭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65-271,共7页
为研究不同贮藏期冷却滩羊肉煮制后挥发性气味物质的变化,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结合电子鼻技术对0~4℃不同贮藏期(0、2、4、6、8、10 d)冷却滩羊肉煮制后产生的挥发性气味物质进行测定,并从宏观角度对挥发性气味物质的气味强度... 为研究不同贮藏期冷却滩羊肉煮制后挥发性气味物质的变化,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结合电子鼻技术对0~4℃不同贮藏期(0、2、4、6、8、10 d)冷却滩羊肉煮制后产生的挥发性气味物质进行测定,并从宏观角度对挥发性气味物质的气味强度进行分析。最终共检测到38种挥发性气味物质,包括醛类19种、醇类11种、酮类4种、酸类3种、杂环类1种,不同贮藏期肉中挥发性气味物质的种类分别为0 d 24种、2 d 26种、4 d 30种、6 d 32种、8 d 31种、10 d 29种,随贮藏期的延长先增加后减少。通过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法确定不同贮藏期冷却滩羊肉煮制后关键香气成分的变化,其中己醛、辛醛、庚醛、(E)-2-辛烯醛、壬醛、苯甲醛、1-戊醇、1-己醇、1-辛烯-3-醇、2-戊基呋喃为不同贮藏期滩羊肉中共有的关键香气成分,其中醛类物质占主导地位,对煮制滩羊肉的风味贡献较大,其ROAV先增大后减小,贮藏至第4天最大。电子鼻测定结果显示贮藏至第4天的冷却滩羊肉经煮制后产生的气味强度较大,煮制滩羊肉的风味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羊肉 萃取-相色谱-质谱联用 电子鼻技术 挥发性味物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