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胃癌筛查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7
1
作者 黄永波 张妍 王峻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6年第12期1756-1758,共3页
胃癌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严重疾病之一,我国每年约有17万人死于胃癌,几乎接近全部恶性肿瘤死亡人数的1/4,且每年还有2万以上新发胃癌患者。早期发现并检测其浸润范围及有无远处转移对疾病分期、选择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都很重要。磁共振(M... 胃癌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严重疾病之一,我国每年约有17万人死于胃癌,几乎接近全部恶性肿瘤死亡人数的1/4,且每年还有2万以上新发胃癌患者。早期发现并检测其浸润范围及有无远处转移对疾病分期、选择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都很重要。磁共振(MR)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已经成功应用于急性脑梗死、脑缺血、脑脓肿与脑转移的鉴别诊断等,近年来,快速序列——平面回波成像序列(echoplanarimaging,EPI)的发展使DWI应用于体部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诊断 扩散加权成像 浸润范围 回波成像 脑脓肿 鉴别诊断 急性脑梗死 脑转移 脑缺血 早期胃癌
下载PDF
光学相干层析成像在外周血管临床应用的进展
2
作者 王艺皓 黄献琛 张喜成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3年第2期178-182,共5页
近年来,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发展迅速。它使用近红外光代替声波,利用类似超声波脉冲回波成像的方式^([1,2]),通过干涉法测量光在不同深度组织的折射率,从而生成高分辨的组织内部横截面图像^([3])。目前... 近年来,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发展迅速。它使用近红外光代替声波,利用类似超声波脉冲回波成像的方式^([1,2]),通过干涉法测量光在不同深度组织的折射率,从而生成高分辨的组织内部横截面图像^([3])。目前OCT已被应用于临床多个领域,包括视神经病变^([4,5])、皮肤癌^([6])、牙科^([7])和血管等。OCT在冠状动脉的应用已比较成熟[8,9],在评估斑块性质、血管壁钙化以及观测支架方面优于IVUS^([10])。目前已有多项研究将OCT应用于周围血管,并证实其在外周动脉疾病的诊治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神经病变 外周动脉疾病 光学相干层析成像 周围血管 外周血管 超声波脉冲 回波成像 血管壁钙化
下载PDF
磁共振中的人体器官局部成像技术 被引量:1
3
作者 施金泉 曾晓庄 石奇才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1990年第1期7-10,共4页
一、引言在磁共振成像(MRI)中,通常的成像区域为头部25.6cm,身体41.0cm,利用2DFT自旋回波扫描时,当采用256×256数据矩阵时,相应的分辨力为头部1mm,身体1.6mm,但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往往只关心局部组织的信息,要求在局部组织内有较... 一、引言在磁共振成像(MRI)中,通常的成像区域为头部25.6cm,身体41.0cm,利用2DFT自旋回波扫描时,当采用256×256数据矩阵时,相应的分辨力为头部1mm,身体1.6mm,但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往往只关心局部组织的信息,要求在局部组织内有较高的分辨力。例如在研究胎儿,脑垂体,脊椎,心脏时,希望成像区域(FOV)只局限于这些感兴趣区(ROI),在这些区域内,图像有较高的分辨力,即所谓的Zoom技术。为了提高空间分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辨力 自旋回波 成像区域 人体器官 成像序列 回波成像 数据矩阵 图像边缘 表面线圈 核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三维动脉自旋标记在神经系统非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4
作者 江娇美 漆学良 张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2804-2806,共3页
动脉自旋标记(arterial spin labeling,ASL)采用首过灌注成像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射频脉冲标记动脉血中的水质子,这些动脉血流经成像平面后形成灌注成像,此图像与未标记的静态图像信号相减得一幅灌注加权图像。
关键词 动脉自旋标记 成像平面 快速自旋回波 回波成像 射频脉冲 静态图像 脑血管疾病 成像范围 灌注成像 LABELING
下载PDF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09年第32卷总目次
5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09年第6期609-624,共16页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病人 MRI 肖恩华 士正 加权成像 血管成像 影像学 回波成像 放射学 杂志 目次
下载PDF
T2加权梯度回波成像对血管征的易感性在鉴别卒中亚型中的意义
6
作者 Cho K.-H. Kim J.S. +1 位作者 Kwon S.U. 谢琰臣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神经病学分册)》 2006年第3期49-50,共2页
Background and Purpose -In contrast to platelet-rich white thrombi, red thrombi in the heart are rich in fibrin and trapped erythrocytes. The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effect of deoxygenated hemoglobin in red thrombi ma... Background and Purpose -In contrast to platelet-rich white thrombi, red thrombi in the heart are rich in fibrin and trapped erythrocytes. The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effect of deoxygenated hemoglobin in red thrombi may result in hypointense signals on T2*-weighted gradient echo imaging (GRE). We tested the hypothesis that a GRE susceptibility vessel sign (SVS) is specific for cardioembolic stroke. Methods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examined data from acute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who underwent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GRE an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 within 24 hours of stroke onset and who had symptomatic occl usion of large intracranial arteries in the circle of Willis. Hypointense signals within vascular cisterns on GRE corresponding to symptomatic vascular occlusio n were termed “GRE SVS.”Recanalization was assessed on follow-up MRA performe d within 7 days of onset.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GRE SVS and stroke subtypes and subsequent recanalization were explored. Results -Of the 95 patients who me t the inclusion criteria, GRE SVS was observed in 45 (47.4%). GRE SVS was more commonly associated with cardioembolic stroke patients (31 of 40, 77.5%) than w ith other stroke subtypes (14 of 55, 25.5%; P < 0.001). In 66 patients who unde rwent follow-up MRA, GRE SVS was associated with subsequent recanalization (P < 0.001). Mult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GRE SVS wa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cardioembolic stroke and subsequent recanalization (odds ratio, 10.75 and 4.2 6; 95%CI, 3.68 to 31.47 and 1.12 to 16.30). Conclusions -GRE SVS may predict c ardioembolic stroke and subsequent recanalization. Identifying clot composition may be important in choosing the optimal treatment based on clot characteristics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波成像 T2加权 红色血栓 白色血栓 急性缺血性卒中 去氧血红蛋白 弥散加权成像 磁共振血管成像
下载PDF
3D-TOF-SPGR对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前诊断价值 被引量:1
7
作者 曲艺 孙正巍 +1 位作者 杨东波 蒋传路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2期162-164,共3页
目的探讨三维时间飞跃扰相稳态梯度回波(3D-TOF-SPGR)序列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由两名有经验的神经放射科医师,采用盲法分析32例临床诊断为原发性面肌痉挛病人的3D-TOF-SPGR序列图像,并与开颅应用微血管减压... 目的探讨三维时间飞跃扰相稳态梯度回波(3D-TOF-SPGR)序列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由两名有经验的神经放射科医师,采用盲法分析32例临床诊断为原发性面肌痉挛病人的3D-TOF-SPGR序列图像,并与开颅应用微血管减压术术中结果比较。结果 32例原发性面肌痉挛病人术前3D-TOF-SPGR序列图像显示血管神经压迫症状侧阳性率为84.4%,非症状侧阳性率为6.3%,差异有显著性(P=0.000)。与术中结果比较,其诊断的灵敏度为87.10%,特异度为100%,约登指数为0.87,一致率为87.5%,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20%。结论 3D-TOF-SPGR序列成像是原发性面肌痉挛的术前影像学诊断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波成像 面部单侧痉挛 减压术 外科 诊断
下载PDF
医用核磁共振及其发展
8
作者 金宗达 朱建民 《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 CAS 1993年第3期60-61,53,共3页
尽管早在1949年核磁共振的物理现象就分别被Bloch和Purcell相继发现,但直到70年代早期,才由Damadian和Lauterbur将其应用到临床。医用核磁共振是一门高新技术。其主要构造和控制技术包括超导技术、恒定低温物理技术、电力和机械工程技... 尽管早在1949年核磁共振的物理现象就分别被Bloch和Purcell相继发现,但直到70年代早期,才由Damadian和Lauterbur将其应用到临床。医用核磁共振是一门高新技术。其主要构造和控制技术包括超导技术、恒定低温物理技术、电力和机械工程技术以及先进的电脑技术等。磁场强度当原子核带上磁性后,偶极距便位于核磁共振的磁场内,它们可吸收有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并重新发射信号,这种吸收和重新发射电磁波特性便构成了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研究结果显示,重新发射电磁波信号强度与磁场强度成正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脉冲 特定频率 机械工程技术 低温物理 主要构造 物理现象 偶极 BLOCH 回波成像 成像序列
下载PDF
MR扩散加权成像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研究 被引量:146
9
作者 赵斌 蔡世峰 +1 位作者 高佩虹 彭洪娟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97-500,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MR imaging, DW-MRI)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在乳腺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DW-MRI采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echo-planar imaging, EPI)技术, 扩散敏...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MR imaging, DW-MRI)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在乳腺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DW-MRI采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echo-planar imaging, EPI)技术, 扩散敏感系数(b值)分别为0、500、1000 s/mm2.计算26个正常乳腺、手术病理证实的24个恶性病灶、30个良性病灶分别在b=1000~0、1000~500、500~0 s/mm2时的ADC值,比较良恶性病变、正常腺体间ADC值差异的统计学意义及b=1000~0、1000~500、500~0 s/mm2间ADC值差异的统计学意义.结果乳腺良、恶性病变、正常腺体间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565.74,P<0.01),恶性病变ADC值明显低于良性病变和正常腺体组织,良性病变 ADC 值明显低于正常腺体组织;3组b值间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1.30,P<0.01),b值越低,ADC值越大;把恶性肿瘤ADC值95%可信区间上界(1.01×10-3)mm2/s定为良恶性病变鉴别的界值,诊断敏感性为64.0%,特异性为96.7%.结论根据ADC值可以对乳腺良恶性病变做出鉴别诊断,其特异性较高,但敏感性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良恶性病变 MR扩散加权成像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ADC值 表观扩散系数 平面回波成像 鉴别诊断 腺体组织 良性病变 500 诊断敏感性 统计学 乳腺病变 单次激发 正常乳腺 病理证实 可信区间 恶性肿瘤 特异性 b值 病灶
原文传递
脑梗死在扩散加权像上信号强度及表面扩散系数变化的时间过程 被引量:37
10
作者 肖学宏 孔祥泉 +7 位作者 刘定西 江利 彭振军 徐海波 于群 熊茵 梁波 戴文 《中华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25-329,共5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在扩散加权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上信号强度、表面扩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变化的时间过程及两者的关系。方法56例脑梗死病人计107个病灶接受MRDWI检查,计算病变的信号强度比值(si... 目的探讨脑梗死在扩散加权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上信号强度、表面扩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变化的时间过程及两者的关系。方法56例脑梗死病人计107个病灶接受MRDWI检查,计算病变的信号强度比值(signalintensityratio,SIR)、ADC及相对ADC(rADC),根据DWI和T2WI上病灶等或高信号的变化,将病灶信号分为Ⅰ-Ⅵ型,并统计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早期及慢性晚期梗死病变信号类型的分布。结果超急性期、急性或、亚急性期、慢性早期及慢性晚期梗死的SIR随梗死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分别为165.11%、196.82%。178.79%、101.68%、68.83%,而rADC呈上升趋势,分别为71.30%、52.46%、76.78%、106.73%。158.78%。梗死灶的SIR和rADC在超急性和急性期呈明显负相关(P<0.01);超急性及急性期脑梗死信号类型主要表现为Ⅰ、Ⅱ型,亚急性期多表现为Ⅱ、Ⅲ型,慢性早期多为Ⅳ、Ⅴ型,慢性晚期多为Ⅵ型。结论超急性和急性期脑梗死DWI上高信号可反映ADC下降,而亚急性期及慢性早期高信号无法明确ADC的变化;DWI和T2WI信号强度变化相结合,可从影像学角度大致对脑梗死进行分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磁共振成像 平面回波成像 信号处理
原文传递
MR平面回波快速成像技术应用研究 被引量:23
11
作者 韩鸿宾 谢敬霞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410-413,共4页
目的 结合不同类型EPI成像技术的特点 ,研究不同对比度EPI在颅脑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各类颅脑疾病患者 136例所有病例行常规的MR扫描及EPI。结果 ①应用EPI扩散加权像 (及ADC图 )与EPI T2 加权像对超急性期脑中风的诊... 目的 结合不同类型EPI成像技术的特点 ,研究不同对比度EPI在颅脑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各类颅脑疾病患者 136例所有病例行常规的MR扫描及EPI。结果 ①应用EPI扩散加权像 (及ADC图 )与EPI T2 加权像对超急性期脑中风的诊断灵敏性与特异性均为 10 0 % ,联合TSE T2 WI与T1WI的灵敏性与特异性分别为 0 %与 42 85 % (χ2 =14 0 8,P <0 0 1)。②常规MRI上胆脂瘤表现为长T1、长T2 信号 ,与囊肿无法鉴别。在扩散加权像上表现为等或稍高信号。扩散值平均为 8 75× 10 -4 mm2 /s。蛛网膜囊肿肿瘤坏死或囊变区在扩散加权像上表现为低信号 ,扩散值接近水。③血供丰富的肿瘤在对比剂通过高峰图像 (CPI)上表现为信号明显下降 ,而血供下降的肿瘤或病变表现为信号升高或信号不变。通过BLI与CPI的对比 ,发现了 3例隐匿性肿瘤瘤灶。结论 EPI可提供扩散、T2 、脑血流灌注反转恢复等多种新的对比度成像。合理综合运用各种EPI序列与常规MR序列有助于提高颅脑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具有重大临床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平面回波成像 颅脑疾病 诊断
下载PDF
三倍回波化学位移梯度回波成像与活体^1H-MRS对肝脏脂肪含量定量分析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24
12
作者 B.Guiu J.M.Petit +4 位作者 R.Loffroy D.Ben Salem S.Aho D.Masson 范丽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09年第2期176-177,共2页
目的 以活体^1H-MRS作为参考标准,评价三倍回波梯度回波序列对肝脏脂肪含量的量化。方法 此前瞻畦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所有病人签署了书面知情同意书。37例2型糖尿病病人(男31例,女6例,平均年龄56岁)采用3.0 T MR设备先对... 目的 以活体^1H-MRS作为参考标准,评价三倍回波梯度回波序列对肝脏脂肪含量的量化。方法 此前瞻畦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所有病人签署了书面知情同意书。37例2型糖尿病病人(男31例,女6例,平均年龄56岁)采用3.0 T MR设备先对肝脏第VII段行单体素^1H-MRS,经T1和T2衰减的校正,通过4.7ppm(1ppm表示10^-6)水峰和1.3ppm甲基计算肝脏脂肪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H-MRS 梯度回波成像 脂肪含量 肝脏 定量分析 化学位移 活体 梯度回波序列
下载PDF
颈髓软化扩散张量成像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8
13
作者 郑奎宏 马林 +2 位作者 郭勇 郭行高 梁丽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003-1005,共3页
目的探讨颈髓软化扩散张量成像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平面回波成像技术对12例颈髓软化患者和36例健康志愿者行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并测量其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各向异性分数(FA)值、第1本征值(λ1)、第2本征值(λ2)以及... 目的探讨颈髓软化扩散张量成像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平面回波成像技术对12例颈髓软化患者和36例健康志愿者行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并测量其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各向异性分数(FA)值、第1本征值(λ1)、第2本征值(λ2)以及第3本征值(λ3)。结果ADC图与FA图均能显示颈髓软化区之异常信号,其ADC值为(1512.44±450.16)×10-6mm2/s,FA值为(407.81±86.14)×10-3,λ1值为(2229.31±417.19)×10-6mm2/s,λ2值为(1416.01±379.05)×10-6mm2/s,λ3值为(1401.48±589.18)×10-6mm2/s,2λ1/(λ2+λ3)值为1.67±0.23。颈髓软化患者病变区的ADC、λ1、λ2、λ3值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其FA值与2λ1/(λ2+λ3)值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λ1与λ2、λ3值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λ1大于λ2与λ3。结论DTI是一种显示颈髓软化的可靠检查手段,软化灶的各向同性扩散明显增高,其各向异性扩散明显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疾病 磁共振成像 扩散 平面回波成像
下载PDF
正常颈髓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6
14
作者 张劲松 葛雅丽 +5 位作者 宦怡 魏梦绮 赵海涛 杨春敏 杨焱 常英娟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70-474,共5页
目的 探讨正常人颈髓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DWI)的可行性、技术特点及研究意义。资料与方法 对5名健康志愿者采用PhilipsGyroscanIntera 1 .5T磁共振系统 ,在平面回波成像 (EPI)基础上进行不同参数扫描 ,分析比较各自影像特点并计算... 目的 探讨正常人颈髓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DWI)的可行性、技术特点及研究意义。资料与方法 对5名健康志愿者采用PhilipsGyroscanIntera 1 .5T磁共振系统 ,在平面回波成像 (EPI)基础上进行不同参数扫描 ,分析比较各自影像特点并计算平均表观弥散系数 (ADC)及相对ADC值 (RA比值 )。结果 采用层厚 5mm ,导航校正多次激发SE EPI弥散序列 (MS DWEPI)可以取得较好的颈髓DW图像 ,颈髓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 ,平行于白质纤维的弥散梯度可得到较高的ADC值。在颈髓矢状位成像测量的平均ADC值为 1 .0 6± 0 .1 3× 1 0 -3 mm2 /s(0 .86~ 1 .1 8×1 0 -3 mm2 /s) ,RA比值为 3.1 2± 0 .4 8(2 .5 6~ 5 .6 8)。结论  1 .5T磁共振系统可以进行颈髓DW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髓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平面回波成像 平均表观弥散系数 ADC RA比值
下载PDF
味觉刺激前后ADC值的计算在急性或慢性腮腺炎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8
15
作者 T.Ries C.Arndt +4 位作者 M.Regier J.Graessner M.C.Cramer F.Reitmeier 胡涛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08年第A06期524-525,共2页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扩散加权平面回波成像(DW-EPI)在急性或慢性复发性腮腺炎病人味觉刺激前后腮腺生理变化定量分析中的价值。
关键词 扩散加权平面回波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唾液腺 炎症 腮腺炎
下载PDF
DTI常用扫描序列原理及比较 被引量:11
16
作者 王海燕 赵斌 于富华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6年第4期402-404,共3页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是利用水分子的弥散各向异性进行成像,可用于脑白质纤维研究,常用扫描技术包括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EPI),线阵扫描弥散成像,导航自旋回波弥散加权成像(LSDI),半傅立叶探测单发射快速自旋回波成像等。每种成像技...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是利用水分子的弥散各向异性进行成像,可用于脑白质纤维研究,常用扫描技术包括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EPI),线阵扫描弥散成像,导航自旋回波弥散加权成像(LSDI),半傅立叶探测单发射快速自旋回波成像等。每种成像技术各有其优缺点,EPI扫描时间短,图像信噪比高,但存在化学位移伪影、磁敏感性伪影、几何变形;LSDI精确度高,几乎无伪影及变形,但扫描时间过长;导航自旋回波弥散加权成像运动伪影少,但扫描时间长;半傅立叶探测单发射快速自旋回波成像扫描时间短,但图像模糊。综合比较,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是用于临床研究较适宜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张量成像 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 线阵扫描弥散成像 导航自旋回波弥散加权威像 半傅立叶探测单发 射快速自旋回波成像
下载PDF
Rs-EPI与Ss-EPI在头及膝关节3T弥散成像中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14
17
作者 郗艳 刘慧 +1 位作者 姚伟武 李梅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9-54,共6页
目的:同常规Ss-EPI-DWI序列对照,探讨读出方向分段采样序列RESOLVE序列(即Rs-EPIDWI序列)在头颅和膝关节3T弥散成像中的优势与可行性。方法:收集15例健康志愿者的头颅和膝关节Ss-EPI、Rs-EPI序列图像,由两名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放射科医... 目的:同常规Ss-EPI-DWI序列对照,探讨读出方向分段采样序列RESOLVE序列(即Rs-EPIDWI序列)在头颅和膝关节3T弥散成像中的优势与可行性。方法:收集15例健康志愿者的头颅和膝关节Ss-EPI、Rs-EPI序列图像,由两名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放射科医生根据Likert 7分评分系统对图像磁敏感畸变伪影、运动伪影、模糊效应、图像整体质量进行评分并记录。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性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两名阅片者之间相关性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结果:Rs-EPI序列图像的磁敏感畸变伪影、运动伪影、模糊效应和图像整体质量明显优于Ss-EPI弥散图像(P<0.01),除头颅畸变伪影相关性(r=0.50,P=0.06)无统计学意义外,两名阅片者的其他评分呈密切正相关(r=0.65-0.89,P<0.01)。结论:RESOLVE序列可提高DWI图像质量,降低畸变伪影、运动伪影及模糊效应。RESOLVE改善头颅畸变伪影在阅片医师间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段采样 弥散加权成像 平面回波成像 伪影
下载PDF
基于复合灵敏度编码的高分辨率磁共振扩散成像原理及其临床应用 被引量:12
18
作者 刘琴 周智鹏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67-170,共4页
通过结合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和复合灵敏度编码(multiplexed sensitivity-encoding,MUSE)来校正回波平面成像中运动引起的相位变化,基于MUSE的高分辨率扩散成像(multiplexed sensitivity-encoding diffusion-w... 通过结合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和复合灵敏度编码(multiplexed sensitivity-encoding,MUSE)来校正回波平面成像中运动引起的相位变化,基于MUSE的高分辨率扩散成像(multiplexed sensitivity-encoding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MUSE-DWI)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图像变形、减少磁敏感伪影,提高成像质量。与传统DWI相比,MUSE-DWI具有改进的矩阵反演条件、更好的信噪比以及更高的空间分辨率。目前,MUSE算法通过联合多种MRI技术进一步提高了成像质量,并且已经在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就MUSE成像技术、MUSE基本原理、多技术联合MUSE成像,以及MUSE-DWI的临床应用做出简要的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复合灵敏度编码 扩散加权成像 平面回波成像
下载PDF
平面回波成像(EPI)在腹部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2
19
作者 郭友 胡道予 王承缘 《放射学实践》 2003年第1期73-75,共3页
关键词 平面回波成像 腹部 临床应用
下载PDF
RS-EPI与SS-EPI序列在眼眶弥散加权成像中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刘俊 许晓泉 吴飞云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72-875,共4页
目的探讨分段读出平面回波成像(RS-EPI)在眼眶DWI中应用的可行性,并与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SSEPI)对照。方法选取42名健康受试者,进行眼眶RS-EPI(RS-EPI组)和SS-EPI(SS-EPI组)扫描。对2组图像的正常解剖结构显示能力、脂肪抑制效果、伪... 目的探讨分段读出平面回波成像(RS-EPI)在眼眶DWI中应用的可行性,并与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SSEPI)对照。方法选取42名健康受试者,进行眼眶RS-EPI(RS-EPI组)和SS-EPI(SS-EPI组)扫描。对2组图像的正常解剖结构显示能力、脂肪抑制效果、伪影(主要眶尖和颞骨处)及图像综合质量进行评分;定量分析2组图像中玻璃体SNR、眼球前后和左右方向的几何变形率(GDR)、玻璃体和脑桥的ADC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RS-EPI对正常解剖结构的显示能力(P=0.009 0)、减少伪影能力(P<0.000 1)及图像的综合质量(P<0.000 1)均优于SS-EPI。两者脂肪抑制效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3 9)。RS-EPI的眼球前后和左右方向GDR(P=0.001 4、0.001 7)及SNR(P=0.004 0)较SS-EPI显著降低;而两组图像玻璃体、脑桥的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43 8、0.126 2)。结论眼眶3.0T MR成像中,RS-EPI可提供较常规SS-EPI质量更高的DWI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眶 扩散磁共振成像 平面回波成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