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西北地区下二叠统栖霞组滩相储层特征及其分布 被引量:22
1
作者 曾德铭 石新 +2 位作者 王兴志 黄勇 杨跃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5-28,共4页
四川盆地西北部下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储层为生物颗粒滩储层,目前对该套地层中的滩体类型及其特征研究较少。为此,在分析该区栖霞组储层特征的基础上,重点研究生物颗粒滩在纵向上的岩相组合、储集空间发育情况和物性特征,探讨滩体的储集... 四川盆地西北部下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储层为生物颗粒滩储层,目前对该套地层中的滩体类型及其特征研究较少。为此,在分析该区栖霞组储层特征的基础上,重点研究生物颗粒滩在纵向上的岩相组合、储集空间发育情况和物性特征,探讨滩体的储集性能与储层的平面分布。根据野外露头资料及钻井岩心的宏观及微观特征,结合物性分析结果,认为滩体形成时的古地理背景及经历的成岩作用不同,导致沉积的岩性组合、储集性能和分布差异极大。天井山—矿2井—西北乡一带的浅水高能生物滩位于栖霞组二段的中部,形成于龙门山古断裂上升盘的局部高地,由中—粗晶白云岩、生屑白云岩和云质"豹斑"石灰岩组成,累计厚度为60~90 m,滩体频繁暴露于水体之上,发生混合水云化作用和溶解作用,物性较好,是最有利的储层分布区;通口—水根头、余家沟—曾家山和鱼洞河—旺苍—巴中一带的深水低能生物滩发育于栖二段的顶部,形成于浅缓坡下部的浪基面附近,水体较深,能量较低,储集空间欠发育,为区内差—非储层分布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西北 早二叠世 碳酸盐岩 沉积特征 生物颗粒滩 沉积岩相 储集层特征 分布
下载PDF
复杂砂砾岩储集体岩相特征及识别技术——以川西北地区为例 被引量:16
2
作者 蒋裕强 张春 +4 位作者 张本健 徐昌海 王猛 房龙 胡朝阳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1-36,共6页
四川盆地川西北地区普遍发育砂砾岩储集体,具有成因类型多样、成分复杂、岩石结构差异大、储层非均质性强及不同砂砾岩体识别难度大等显著特点。为准确识别砂砾岩储集体,以剑阁、九龙山、白龙场、柘坝场及文兴场等地区为研究重点,以主... 四川盆地川西北地区普遍发育砂砾岩储集体,具有成因类型多样、成分复杂、岩石结构差异大、储层非均质性强及不同砂砾岩体识别难度大等显著特点。为准确识别砂砾岩储集体,以剑阁、九龙山、白龙场、柘坝场及文兴场等地区为研究重点,以主要发育砂砾岩储层的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三段—下侏罗统珍珠冲段为目标层段,利用岩心观察描述、分析化验及测井资料,在深入分析砂砾岩岩相与测井曲线响应特征对应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岩相—测井相数据库,采用多种测井响应交会法和多元分析技术(包括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识别出砾岩、砂岩、粉砂岩和泥岩等主要岩相;根据不同砾岩相之间物性和岩石结构的差异,将砾岩相进一步细分为颗粒支撑砾岩(包括碳酸盐岩砾、石英砂岩砾、粗砾、中砾、细砾)、杂基支撑砾岩和混合支撑砾岩相。分析结果表明:①采用上述方法测井解释符合率较高(符合率为81.7%),能有效地划分储集层和非储集层;②砾岩、砂岩、粉砂岩和泥岩岩相之间易于区别,但砾质砂岩和砂岩、泥质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有时难以有效区别,另外粗砾与中、细砾区分效果也较差,仅具一定参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三叠世-早侏罗世 砂砾岩体 岩相特征 岩心-测井相 多元分析技术 多种测井响应交会法 四川盆地西北
下载PDF
应用地应力分析技术优化九龙山构造的钻井设计 被引量:3
3
作者 邓广东 高德伟 +2 位作者 赵大鹏 范宇 周永胜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95-101,共7页
四川盆地川西地区北部九龙山构造钻井中经常出现井涌、井漏、卡钻、遇阻等钻井复杂和事故。为此,在该构造应用地应力分析技术(GMI)开展了现今地应力状态研究和岩石力学参数定量计算,先通过密度测井、水力压裂及成像测井等资料解释出上... 四川盆地川西地区北部九龙山构造钻井中经常出现井涌、井漏、卡钻、遇阻等钻井复杂和事故。为此,在该构造应用地应力分析技术(GMI)开展了现今地应力状态研究和岩石力学参数定量计算,先通过密度测井、水力压裂及成像测井等资料解释出上覆岩石应力属于中间主应力,然后应用密度、声波等测井数据,采用不同模型计算砂岩、泥岩、碳酸盐岩的岩石强度、杨氏模量、泊松比、内摩擦系数等岩石力学参数,从而获取了较准确的地层压力三曲线剖面,评估了该区地应力状态下的直井、定向井及水平井的井壁稳定性。根据该区钻井复杂和事故形成的力学根源,提出了适合该构造钻井的合理的井身结构、安全的钻井液密度窗口、钻井轨迹最佳方向等新井钻井设计优化建议。新钻5口井实际应用效果表明:钻井复杂和事故得到了显著降低,钻井周期明显缩短,由此加快了九龙山构造的勘探开发步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应力 分析技术 井身结构 钻井液密度安全窗口 钻井轨迹 推广应用 四川盆地西北 九龙山构造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储层研究 被引量:55
4
作者 曾德铭 王兴志 +4 位作者 张帆 宋章强 张若祥 朱永刚 李跃刚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3期253-266,共14页
根据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野外剖面及钻井岩心的宏观及微观特征,结合常规物性资料,对其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岩性与物性、纵向分布等基本特征以及沉积和成岩作用等主要控制因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探讨了主要储层的形成与... 根据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野外剖面及钻井岩心的宏观及微观特征,结合常规物性资料,对其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岩性与物性、纵向分布等基本特征以及沉积和成岩作用等主要控制因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探讨了主要储层的形成与演化过程,预测了有利储层分布。该套地层的储层集中分布于雷口坡组雷三段中亚段,主要岩石为砂屑白云岩、藻粘结白云岩和晶粒白云岩;以溶蚀孔隙占绝对优势,溶洞和原生孔隙较少,裂缝起到连通孔隙的作用。该套储层属于中孔中低渗的孔隙型和中孔高渗的裂缝—孔隙型。它是在内碎屑滩和藻粘结颗粒滩沉积体的基础上经受了表生期和埋藏期岩溶作用的改造,以粒间溶孔、藻粘结“格架”溶孔和晶间溶孔为主的岩溶型储层,主要受沉积和成岩作用及其他因素控制,滩体和岩溶发育部位相叠合的中坝—双鱼石区块,为良好储层的分布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西北 中三叠统 雷口坡组 储层 沉积作用 成岩作用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三叠世雷口坡期岩相古地理 被引量:38
5
作者 林良彪 陈洪德 张长俊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3期51-58,共8页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发育有蒸发台地、局限台地和开阔台地3种沉积亚相,其中局限台地是主要的沉积亚相。雷口坡一至五期沉积环境经历了水体逐渐加深→变浅→加深的过程:一期,在广元—旺苍、梓潼—三台等地区发育了蒸发台地沉...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发育有蒸发台地、局限台地和开阔台地3种沉积亚相,其中局限台地是主要的沉积亚相。雷口坡一至五期沉积环境经历了水体逐渐加深→变浅→加深的过程:一期,在广元—旺苍、梓潼—三台等地区发育了蒸发台地沉积,且梓潼地区膏湖分布范围较广;二期,蒸发台地范围缩小,仅发育于旺苍和梓潼地区,其它地区为局限台地沉积;三期,水体加深,旺苍地区为开阔台地沉积,梓潼地区已无膏湖沉积;四期,主体为局限台地沉积,梓潼地区膏盆沉积再次发育;五期演变为开阔台地沉积,水体又加深。海平面升降变化是控制沉积相发育和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西北 中三叠世 雷口坡期 岩相古地理
下载PDF
古岩溶地貌恢复及地质意义——以川西北中二叠统茅口组为例 被引量:39
6
作者 唐大海 肖笛 +5 位作者 谭秀成 李海云 谢继容 刘宏 杨迅 张本健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89-695,共7页
在沉积与构造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残厚法对川西北中二叠统茅口组顶部古岩溶地貌进行恢复。区内古岩溶地貌为溶丘平原特征,可划分为岩溶台地、岩溶斜坡和岩溶沟槽3个二级岩溶地貌单元。岩溶台地上的溶丘、残丘与岩溶斜坡为最有利的岩... 在沉积与构造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残厚法对川西北中二叠统茅口组顶部古岩溶地貌进行恢复。区内古岩溶地貌为溶丘平原特征,可划分为岩溶台地、岩溶斜坡和岩溶沟槽3个二级岩溶地貌单元。岩溶台地上的溶丘、残丘与岩溶斜坡为最有利的岩溶储集岩发育区,是下一步勘探部署的有利地区。地震剖面显示剥蚀作用导致岩溶沟槽的茅口组顶部地层缺失,岩溶沟槽地层多剥蚀至茅三段或茅二段。岩溶台地地层保存有茅三段或茅四段。横跨岩溶台地和岩溶沟槽的地震剖面显示,北西和北东向侵蚀槽是中二叠世末期基底断裂活动导致的地层差异抬升与侵蚀所致,继承性发展形成了长兴组沉积期北西向的广元—旺苍和北东向的江油—广元海槽。建议重视那些与较深水台洼、台槽毗邻的浅水型碳酸盐台地发育区的地质研究与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西北 中二叠统 茅口组 古岩溶 古地貌 侵蚀槽
下载PDF
川西北下二叠统栖霞组有利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被引量:35
7
作者 蒋志斌 王兴志 +3 位作者 曾德铭 鲁铁梅 王保全 张金友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1-109,共9页
据宏观、微观及地球化学特征等综合分析,川西北下二叠统栖霞组储层段主要的建设性成岩作用有同生-准同生期溶解、埋藏期溶解、构造抬升期溶解、混合水白云石化、埋藏白云石化及重结晶作用。其中埋藏期溶蚀和埋藏白云石化作用对储集层的... 据宏观、微观及地球化学特征等综合分析,川西北下二叠统栖霞组储层段主要的建设性成岩作用有同生-准同生期溶解、埋藏期溶解、构造抬升期溶解、混合水白云石化、埋藏白云石化及重结晶作用。其中埋藏期溶蚀和埋藏白云石化作用对储集层的储集空间贡献最大,其产生的晶间孔、晶间溶孔、洞、缝是现今该层段主要的储集空间;其次是重结晶作用。重结晶作用对储集空间的直接贡献不大,但重结晶作用提高了岩石的有效孔隙度和渗透率从而为后期的溶蚀作用提供了条件;而同生期的溶解作用形成的孔隙由于后期的压实、胶结等作用破坏而几乎消失殆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白云岩 栖霞组 孔隙演化 四川盆地西北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茅口组岩相古地理、古岩溶地貌恢复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32
8
作者 钟原 杨跃明 +7 位作者 文龙 罗冰 肖笛 李明隆 陈聪 赵立可 芦飞凡 谭秀成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1-93,共13页
基于野外剖面、地震、测井及钻井等资料分析,结合大地构造背景,对四川盆地西北部(简称川西北)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岩相古地理及古岩溶地貌特征进行恢复并探讨其油气地质意义。研究表明,川西北地区茅口组可进一步划分为LSC1、LSC2、LSC3共... 基于野外剖面、地震、测井及钻井等资料分析,结合大地构造背景,对四川盆地西北部(简称川西北)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岩相古地理及古岩溶地貌特征进行恢复并探讨其油气地质意义。研究表明,川西北地区茅口组可进一步划分为LSC1、LSC2、LSC3共3个长期旋回,分别对应茅一段、茅二段、茅三段。受上扬子地块北缘勉略古洋盆扩张所形成的伸展构造及地幔柱隆升产生的基底断裂控制,在北西西及北东方向产生构造分异,沉积基底自北向南呈幕式沉降,导致茅一段—茅三段沉积体系由碳酸盐台地逐渐演变为台地-斜坡-广海陆棚共存的特征。根据残余厚度恢复出岩溶高地、岩溶斜坡、岩溶洼地等古岩溶地貌单元,岩溶地貌单元是在沉积地貌基础上继承性发展形成的。沉积相及古岩溶地貌对于油气储集具有重要意义,高能滩与溶丘组合、台缘斜坡与岩溶斜坡组合是川西北地区茅口组最优质的储集区带组合类型,将优质储集相带叠合古岩溶地貌,对这两类储集区带平面展布特征进行预测。研究结果将为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勘探部署提供新的思路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二叠统 茅口组 层序地层 岩相古地理 古岩溶地貌 沉积相 四川盆地西北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栖霞组相控早期高频暴露岩溶特征及启示 被引量:30
9
作者 李明隆 谭秀成 +6 位作者 罗冰 张亚 张本健 芦飞凡 苏成鹏 肖笛 钟原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6-82,共17页
文章介绍了一类准同生期云化叠合早期暴露岩溶成因的深层—超深层孔洞型碳酸盐岩储层。基于区内露头与钻井资料,开展了岩石学、储层地质学及地球化学研究,发现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发育泥晶灰岩—生屑泥晶灰岩—泥亮晶颗粒灰岩的向上... 文章介绍了一类准同生期云化叠合早期暴露岩溶成因的深层—超深层孔洞型碳酸盐岩储层。基于区内露头与钻井资料,开展了岩石学、储层地质学及地球化学研究,发现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发育泥晶灰岩—生屑泥晶灰岩—泥亮晶颗粒灰岩的向上变粗型和亮晶颗粒云岩—中晶云岩—细粉晶藻云岩的向上变细型两类向上变浅序列。两类序列早期高频暴露岩溶具有如下特征:①旋回顶部存在暴露不整合面,并见下一旋回初始海泛沉积物充填于先期岩溶系统和向微地貌高地超覆现象。②旋回上部的多孔基岩受优势岩溶通道切割形成近原地角砾。③部分旋回顶部发育斑块状岩溶系统,其内为陆源黏土、粉屑和少量角砾充填。④少数旋回内部发育岩溶洞穴角砾岩,角砾间多为碳酸盐岩渗流粉砂充填。⑤暴露面之下稳定碳、氧同位素存在一定负偏现象。进一步开展储层物性分析发现,岩溶作用强度较强时,优质储层主要发育于旋回的下部,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基岩保留的粒间孔经过云化与溶扩而形成的小型孔洞;岩溶作用强度较弱时,优质储层主要发育于旋回的中上部,储层储集空间为基岩保留的粒间孔经过云化与溶扩而形成的小型孔洞;岩溶作用强度适中时,优质储层主要发育于旋回的中部,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洞穴垮塌角砾间的残余孔洞。这些叠合准同生期云化作用的白云岩为基岩的早期暴露岩溶作用形成的孔洞至今仍然被保留下来,并作为有效储集空间。因此认为不同强度的早期高频暴露岩溶作用是栖霞组储层储集空间形成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高频暴露岩溶 深层—超深层 孔洞成因 四川盆地西北 中二叠统 栖霞组
下载PDF
川西北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23
10
作者 郝毅 周进高 +3 位作者 张建勇 倪超 谷明峰 辛勇光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3年第1期68-74,共7页
本文以四川盆地西北部钻井岩心及露头剖面样品的镜下岩石学特征为基础,以微区多参数实验分析数据为依据,对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储层进行了研究。认为栖霞组白云岩储层类型主要为结晶型白云岩及残余颗粒型白云岩。储集空... 本文以四川盆地西北部钻井岩心及露头剖面样品的镜下岩石学特征为基础,以微区多参数实验分析数据为依据,对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储层进行了研究。认为栖霞组白云岩储层类型主要为结晶型白云岩及残余颗粒型白云岩。储集空间主要为晶间孔、晶间溶孔、粒间孔、溶蚀孔洞以及裂缝。白云岩储层的发育主要受到沉积微相、早期白云石化作用、晚期白云石化作用、溶蚀作用以及构造作用等因素控制。其中浅滩沉积微相是储层形成的环境基础;早期白云石化作用是储层保存的重要条件;溶蚀作用及构造裂缝是储层改善的关键因素;而晚期白云石的生成则对储集空间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西北 中二叠统 栖霞组 白云岩储层 控制因素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栖霞组砂糖状白云岩特征及成因机制--以广元上寺剖面为例 被引量:20
11
作者 李明隆 谭秀成 +4 位作者 苏成鹏 芦飞凡 张本健 潘政屹 肖笛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91-610,共20页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栖霞组砂糖状白云岩储层勘探获得重大突破,但钻探结果表明此类砂糖状白云岩发育层位和规模变化极大,因而对其成因的把握是这类白云岩储层分布预测的关键。本文以四川盆地西北部上寺剖面栖霞组为例,通过宏微观岩...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栖霞组砂糖状白云岩储层勘探获得重大突破,但钻探结果表明此类砂糖状白云岩发育层位和规模变化极大,因而对其成因的把握是这类白云岩储层分布预测的关键。本文以四川盆地西北部上寺剖面栖霞组为例,通过宏微观岩石学、碳氧同位素和电子探针分析发现砂糖状白云岩具有如下特征:①主要分为层状白云岩与斑块状白云岩两类,其中层状白云岩主要位于栖二段中部,斑状白云岩则分布较为广泛,位于栖一段底部和栖二段层状白云岩上部与下部;②层状白云岩由中-粗晶白云石构成,呈砂糖状,阴极射线下发红光,MgO/CaO为0.68,δ13CPDB和δ18OPDB均值为2.42‰与-6.18‰;③栖一段底部白云质灰岩内的白云石化斑块由细-粉晶白云石构成,阴极射线下多不发光,MgO/CaO为0.54,δ13CPDB和δ18OPDB均值为1.69‰与-1.23‰;④栖二段顶部与底部斑块均呈砂糖状,阴极射线下顶部为具有不发光的核心与发红光环带的细晶白云石组成,而底部为发暗红光的中粗晶白云石组成,MgO/CaO分别为0.59和0.68,δ13CPDB和δ18OPDB均值分别为2.16‰、-6.50‰和3.32‰、-3.75‰。基于以上野外工作与室内分析结果认为,①栖霞组底部发育两个准同生暴露面,其下为斑状岩溶系统,岩溶系统多被白云石化;②栖霞组顶部发育早成岩期暴露面,岩溶分带清晰可见,岩溶系统均被白云石化;③砂糖状白云岩是由于重卤水回流渗透白云石化与热液白云石化叠合形成,但由于岩溶发育的位置与程度的不同导致两期白云石化叠合的结果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西北 中二叠统栖霞组 白云岩成因 岩溶 回流渗透白云石化 热液白云石化
下载PDF
高产水平井的突破与四川盆地深层常规气藏巨大的勘探开发潜力 被引量:16
12
作者 张本健 方进 +9 位作者 尹宏 杨华 杨迅 王宇峰 裴森奇 胡欣 李荣容 孙志昀 王强 尹瀚翔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9,共9页
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区(以下简称川西北)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气藏天然气资源丰富,该区双鱼石构造中二叠统栖霞组气藏属于超深、高温、高压的构造-岩性复合圈闭气藏,受滩体发育、成岩作用及构造作用等的影响,其储层非均质性强、单井测试产气量... 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区(以下简称川西北)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气藏天然气资源丰富,该区双鱼石构造中二叠统栖霞组气藏属于超深、高温、高压的构造-岩性复合圈闭气藏,受滩体发育、成岩作用及构造作用等的影响,其储层非均质性强、单井测试产气量差异较大。为了提升天然气勘探开发效益,实现"稀井、高产",利用岩心分析、测井、地震等资料,基于油气勘探开发一体化、地质工程一体化的工作思路,综合分析并确定了该区栖霞组气藏天然气富集高产的关键因素;进而利用三维地震资料,明确了栖霞组气藏优质储层的平面分布规律;同时大力推广应用新工艺新技术,连续在该构造获得了SYX131、SYX133两口高产水平井,栖霞组气藏测试天然气日产量分别达123.97×10^4 m^3和142.51×10^4 m^3,创造了该区天然气高产的新纪录。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区栖霞组溶孔、溶洞型白云岩储层厚度、裂缝发育程度与天然气产能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②地震剖面上表现为栖霞组顶部"复波"或中上部"弱波峰"反射特征,储层越发育,"复波"或"弱波峰"特征越明显;③水平井钻井及大规模裸眼分段酸化改造等新工艺、新技术是实现该区天然气高产的重要工程保障。结论认为,两口高产水平井的突破,揭示了川西北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气藏具备常规气规模效益勘探开发的巨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西北 双鱼石构造 中二叠统 碳酸盐岩气藏 白云岩储集层 超深高温高压气藏 富集高产 水平井
下载PDF
碳酸盐岩储层多尺度孔洞缝的识别与表征--以川西北双鱼石构造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储层为例 被引量:15
13
作者 王俊杰 胡勇 +3 位作者 刘义成 何溥为 兰雪梅 文雯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8-57,共10页
对于具有强非均质性的多尺度储集空间的碳酸盐岩储层,仅采用单一的测试手段难以识别出所有的储集空间。为了给碳酸盐岩油气藏精细刻画及高效开发提供技术支撑,以四川盆地西北部双鱼石构造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储层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发... 对于具有强非均质性的多尺度储集空间的碳酸盐岩储层,仅采用单一的测试手段难以识别出所有的储集空间。为了给碳酸盐岩油气藏精细刻画及高效开发提供技术支撑,以四川盆地西北部双鱼石构造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储层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发育多个尺度的孔洞缝,采用岩心图像采集仪和双能CT对不同尺度岩心的孔洞缝进行刻画,借助三维可视化软件对重构孔隙空间进行定量化分析,实现了不同尺度下孔洞缝的搭配关系表征以及储集类型划分,并建立了一套基于几何学参数识别裂缝、溶洞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该区栖霞组储层发育多个尺度的孔洞缝储集空间,可划分为3大类6种类型,孔隙以晶间溶孔、晶间孔为主,溶洞以小洞为主,裂缝以斜交缝为主;(2)建立起了一套基于几何学参数识别裂缝、溶洞的方法,球形度小于0.43、球半径比小于0.41为裂缝识别标准,等效球半径大于2 mm为溶洞识别表征;(3)栖霞组储层的孔隙以直径介于0.02~2.00 mm的大孔隙为主,溶洞以2.00~10.00mm的小洞为主,发育多个级别的裂缝;(4)栖霞组白云岩储集类型以裂缝-孔洞型、裂缝-孔隙型为主,缝洞发育程度是影响该储层物性的关键因素,栖霞组裂缝发育的储集类型占比超过50%,渗流能力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西北 中二叠世 栖霞期 碳酸盐岩 白云岩储集层 多尺度表征 几何学参数 孔洞缝搭配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北部上三叠统须三段储层超致密与气藏超压成因 被引量:14
14
作者 王雪柯 李伟 +2 位作者 张本健 裴森奇 陈竹新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5-35,共11页
关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储层致密、气藏超压的相关研究较多,但是对于致密储层的形成机理、异常超高压的展布特征与形成机制、热演化作用对大规模致密气聚集的影响等研究则尚不够系统和深入。为此,利用近期获得的大量钻... 关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储层致密、气藏超压的相关研究较多,但是对于致密储层的形成机理、异常超高压的展布特征与形成机制、热演化作用对大规模致密气聚集的影响等研究则尚不够系统和深入。为此,利用近期获得的大量钻井资料,研究该区须家河组三段(以下简称须三段)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结合烃源岩热演化和成岩作用演化分析储层致密的原因;在分析气藏流体温度压力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构造运动分析气藏超压的形成机制;最后在归纳总结大型超压气藏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大规模超压天然气聚集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须三段极致密储层是强成岩压实与沉积物提供大量碳酸盐岩碎屑导致的强钙质胶结的共同结果;②须三段储层经历了深埋下的高热演化,储层最致密的地区既是热演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也是致密气的主要发育区,超高压致密气的形成受强成岩作用以及白垩纪末期高热演化的影响明显;③剑阁地区须三段砂/砾岩成岩压实使孔隙度下降了20%,安县构造运动使龙门山隆升为须家河组沉积提供的大量碳酸盐岩物源是碳酸盐胶结导致储层致密化的重要原因,使孔隙度损失了10%~20%;④该区坳陷带气藏异常高压的形成并非构造挤压造成的,而是因断裂不发育、生烃增压与构造反转导致泄压不畅所致,形成极致密储层超高压发育区;⑤龙门山、米仓山断裂带前缘断裂发育导致压力释放,为常压区,储层物性也好于坳陷带。结论认为,该区大规模超高压致密气藏的形成机制复杂、影响因素多样,紧密的源储组合关系、白垩纪末期的高热演化生烃增压、喜马拉雅期构造反转与地层隆升剥蚀、圈闭围岩极好的封闭能力所引起的极致密储层泄压不畅等原因,造就了该区异常超高压天然气的大规模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致密储集层 异常高压 生烃增压 构造反转 天然气异常聚集 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区 晚三叠世
下载PDF
台地边缘滩相埋藏白云石化作用及其油气地质意义——论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的成因 被引量:13
15
作者 裴森奇 王兴志 +4 位作者 李荣容 杨迅 龙虹宇 胡欣 汪晓星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2-29,共8页
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是四川盆地西北部海相碳酸盐岩气藏重要的储集层,关于其成因观点众多,目前尚无统一的认识。为了给川西北地区的油气储层预测提供地质依据,利用薄片鉴定、阴极发光、扫描电镜、能谱、X射线衍射及碳/氧同位素测试等... 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是四川盆地西北部海相碳酸盐岩气藏重要的储集层,关于其成因观点众多,目前尚无统一的认识。为了给川西北地区的油气储层预测提供地质依据,利用薄片鉴定、阴极发光、扫描电镜、能谱、X射线衍射及碳/氧同位素测试等分析手段,在综合分析该区栖霞组白云岩露头及钻井岩心样品的岩石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了台地边缘滩相埋藏白云岩的形成机理,并讨论了其对储层形成的油气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区栖霞组白云岩发育中—粗晶他形镶嵌状白云石,晶体以自形—半自形为主,结晶程度高,有序度中—高,白云石化作用彻底,原岩结构已经彻底消失,具有晚期白云石化作用的岩相学特征;②栖霞组白云石化作用持续较高的埋藏温度,白云石最晚的生长时间为中—晚三叠世;③栖霞组白云岩具有与同时期海水相似的碳、氧、锶同位素特征,是在浅—中等埋藏阶段,由于原始沉积孔隙水盐度升高及Mg/Ca值增加引起的埋藏白云石化作用而形成的。结论认为,川西北地区栖霞组白云岩未保留原岩结构、白云石化作用彻底、形成大量晶间孔、改善了储层物性并促使晚期溶蚀孔洞的形成,对该区天然气成藏具有重要的储层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气藏 白云岩储集层 埋藏白云石化 地球化学特征 油气地质意义 四川盆地西北 中二叠统栖霞组
下载PDF
龙门山山前复杂构造带双鱼石构造栖霞组超深层整装大气田的形成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杨雨 姜鹏飞 +7 位作者 张本健 肖笛 汪华 雷程 张亚 陈骁 刘冉 李亚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1,共11页
以往在四川盆地西北部龙门山山前复杂构造带以冲断推覆带的勘探为主且主要集中在中深层,近期该区中二叠统天然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发现了双鱼石构造栖霞组超深层整装大气田,并且揭示出一个油气规模成藏的勘探新领域——冲断掩伏带与前... 以往在四川盆地西北部龙门山山前复杂构造带以冲断推覆带的勘探为主且主要集中在中深层,近期该区中二叠统天然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发现了双鱼石构造栖霞组超深层整装大气田,并且揭示出一个油气规模成藏的勘探新领域——冲断掩伏带与前缘背冲带原地构造超深层。为了给下一步油气勘探部署提供依据和参考,基于对生储盖组合以及圈闭等油气成藏要素的分析,总结了双鱼石构造栖霞组气藏的形成机制与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该区栖霞组储层受台地边缘滩微相的控制,叠合早成岩期岩溶与白云石化作用改造,形成以溶蚀晶间孔为主要储集空间的孔隙型储层;(2)栖霞组气藏天然气的来源包括下寒武统筇竹寺组泥页岩和中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泥灰岩,该区规模发育下寒武统与中二叠统优质烃源岩,为气藏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气源;(3)栖霞组储层与寒武系、二叠系烃源岩组成“下生上储”和“自生自储”的近源高效源储组合,烃源断层有效沟通源岩和储层,其上发育茅口组泥灰岩直接盖层和三叠系膏岩区域盖层,生、储、盖组合良好;(4)受龙门山推覆构造挤压作用以及双滑脱层夹持的影响,双鱼石构造栖霞组以层内原地背冲背斜构造为特征,与晶粒白云岩共同作用并形成了构造—岩性复合圈闭,不同构造高带上的钻井属于同一个压力系统,展现出整装气藏的特征,含气面积合计达到1900 km2。结论认为,较之于冲断推覆带,原地构造超深层构造变形弱,断层在沟通下部烃源岩的同时又未破坏圈闭的封盖性,油气早期成藏后得以稳定保存至今,这是双鱼石构造栖霞组天然气能够规模成藏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西北 龙门山山前带 中二叠统栖霞组 超深层整装大气田 原地构造 生储盖组合 气藏形成
下载PDF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controlled by tectonics and induced differential subsidence:A perspective in the Permian Liangshan and Qixia Formations,northwestern Sichuan Basin,China 被引量:10
17
作者 ZHONG Yuan YANG Yue-ming +5 位作者 WEN Long LUO Bing XIAO Di TAN Xiu-cheng ZHAO Li-ke LI Ming-lo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11期3398-3416,共19页
Based on field observation,core description and well logging analysis,the tectonic-sedimentary framework of the Liangshan and Qixia Formations in the northwestern Sichuan Basin,China is deeply discussed.Two long-term ... Based on field observation,core description and well logging analysis,the tectonic-sedimentary framework of the Liangshan and Qixia Formations in the northwestern Sichuan Basin,China is deeply discussed.Two long-term sequence cycles were identified,denoted as LSC1 and LSC2,respectively.The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was established,suggesting the Liangshan Formation to be not isochronously deposited.Paleogeomorphy before deposition of LSC1 was reconstructed by the impression method.LSC1 was featured by thin,low-energy shoal deposits in the high topography,and thick inter-shoal sea and open sea deposits in the low topography.Meanwhile,paleogeomorphy before deposition of LSC2 was reconstructed using the residual thickness method,which was demonstrated to have primary high-energy,thick shoal deposits in the high topography,and thin inter-shoal and open sea deposits in the low topography.The results show that differential tectonic subsidence has already taken place during the Qixia Period,and thus the Dongwu Movement should occur earlier than previously expected.Meanwhile,pre-depositional paleogeomorphy has obvious controlling effects on the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illing and sedimentary facies distribution.Results of this study were expected to provide practical guidance to fin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sedimentary evolution process and prediction of high-quality reservoir distrib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quence stratigraphy paleogeomorphy sedimentary facies Qixia Formation PERMIAN northwest Sichuan Basin
下载PDF
致密砂岩气藏油气轻烃特征及其地质意义——以四川盆地西北部须家河组气藏为例 被引量:9
18
作者 王玮 沈忠民 +2 位作者 裴森奇 戴鸿鸣 黄东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18-827,共10页
四川盆地西北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凝析油样品的C_7及C_5-C_7轻烃分布显示出油气主要来源于富含腐殖型干酪根的煤系泥岩与煤岩,该区油气样品的K_1值平均为1.04,整体相关性较好;K_2值差异较大,相关系数也较低,母体—子体比值梓潼... 四川盆地西北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凝析油样品的C_7及C_5-C_7轻烃分布显示出油气主要来源于富含腐殖型干酪根的煤系泥岩与煤岩,该区油气样品的K_1值平均为1.04,整体相关性较好;K_2值差异较大,相关系数也较低,母体—子体比值梓潼凹陷须家河组呈现出较强的离散型。利用庚烷值、异庚烷值及MANGO稳态催化动力学等方法计算表明,天然气处于成熟—高成熟演化阶段,明显低于该区烃源岩实测成熟度及天然气δ^(13)C_1值计算的成熟度。梓潼凹陷须家河组凝析油及天然气轻烃星状指纹图分析显示,同一构造不同层位、同一层位不同构造油气可对比性较差,表明该区油气藏内部砂体之间的连通性较差,油气成藏以近源短距离运聚为主。由于该区储层早期已达致密演化阶段,从而导致在封闭—半封闭的地质环境中,天然气受不同热演化阶段天然气的累积效应影响,而凝析油受到同源不同期的天然气多次气侵而产生"蒸发分馏"效应影响,导致部分轻烃参数在应用过程中出现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烃 庚烷值 异庚烷值 MANGO稳态催化轻烃参数 “蒸发分馏”作用 致密砂岩气藏 四川盆地西北
下载PDF
7000 m以深复杂断裂成组气藏开发早期评价技术--以川西北双鱼石构造栖霞组气藏为例 被引量:9
19
作者 任利明 张连进 +4 位作者 王俊杰 兰雪梅 唐青松 温梦晗 文雯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73-81,共9页
四川盆地西北部(以下简称川西北)双鱼石构造中二叠统栖霞组气藏天然气勘探开发潜力大,尚处于开发早期阶段,由于该区地质条件特殊、动静态资料缺乏,导致对该气藏认识不足,尚未实现整体规模效益开发。为了有效预测开发早期复杂气藏的开发... 四川盆地西北部(以下简称川西北)双鱼石构造中二叠统栖霞组气藏天然气勘探开发潜力大,尚处于开发早期阶段,由于该区地质条件特殊、动静态资料缺乏,导致对该气藏认识不足,尚未实现整体规模效益开发。为了有效预测开发早期复杂气藏的开发前景并给后续气藏整体效益开发提供支撑,基于新钻井及其试采资料,结合数字岩心、灰色关联法及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应用,系统评价了双鱼石构造栖霞组气藏的地质及气藏工程特点,总结了控制气井高产的影响因素,评估了气藏的开发前景。研究结果表明:①川西北双鱼石构造栖霞组气藏具有明显“分带分层”特征,由西向东划分的6个构造高带共发育局部圈闭14个,圈闭面积共计246.4 km^(2),总体为台地—台地边缘沉积,角砾状白云岩和砂糖状白云岩为有利的储集岩相;②储层具有特低—低孔隙度、低渗透率特征,裂缝—孔洞型和裂缝—孔隙型是主要的储渗空间类型;③该气藏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天然气性质,整体发育大型构造—岩性复合圈闭,为超深复杂断裂成组气藏;④采用容积法估算该气藏地质储量超过1000×10^(8)m^(3),试采井总动态储量为150×10^(8)m^(3),气井产能差异较大,水平井(大斜度井)井型提产效果显著,基于灰色关联法明确了控制高产井的主要地质因素为沉积相;⑤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预测双鱼石构造栖霞组气藏采气速度为2.61%,稳产年限为11.34年,采收率为6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西北 双鱼石构造 中二叠统栖霞组 成组气藏 超深层 复杂断裂 开发早期评价 大数据分析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北部深层低幅度构造建模及成像 被引量:9
20
作者 王艳香 苏勤 +3 位作者 乐幸福 张军舵 刘威 袁焕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9-117,I0011,I0012,共11页
为落实四川盆地西北部龙门山前带构造圈闭细节,开展了低幅度构造成像、网格层析速度建模和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研究。龙门山前带地表地下构造复杂,采用构造正演模拟的方法研究其动力学成因;利用自适应微测井约束初至层析静校正技术解决该... 为落实四川盆地西北部龙门山前带构造圈闭细节,开展了低幅度构造成像、网格层析速度建模和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研究。龙门山前带地表地下构造复杂,采用构造正演模拟的方法研究其动力学成因;利用自适应微测井约束初至层析静校正技术解决该区影响低幅度构造成像的静校正问题;应用各向异性动校正技术解决在大炮检距处产生的动校过量问题,提高了浅部陡倾地层及深部低幅度构造的速度分析精度;将约束层析的近地表速度模型和沿层层析获得的中深层速度模型融合,充分利用钻井数据等多信息指导初始速度模型的建立,利用网格层析优化速度模型并偏移,为地震资料解释提供了准确可靠的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西北 深部低幅度构造 自适应微测井约束层析静校正 层控网格层析 构造物理模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