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可尔因矿田党坝稀有金属矿床中带和南带伟晶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2
1
作者 谭华 费光春 +6 位作者 蔡云华 朱汇派 罗小龙 回子奇 袁彦伟 李天瑞 恽虎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1-72,共12页
党坝稀有金属矿床位于四川可尔因矿田东南部,是近年来新发现超大型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包括北带、中带和南带三段伟晶岩。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北带的伟晶岩。本次研究以党坝稀有金属矿床中带、南带伟晶岩为研究对象,在详细的地... 党坝稀有金属矿床位于四川可尔因矿田东南部,是近年来新发现超大型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包括北带、中带和南带三段伟晶岩。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北带的伟晶岩。本次研究以党坝稀有金属矿床中带、南带伟晶岩为研究对象,在详细的地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伟晶岩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工作。结果表明,党坝矿床中带和南带伟晶岩脉具有高硅(67.43%~79.03%,平均74.97%)、高铝(13.79%~21.17%,平均16.12%)、低钙镁(0.12%~0.47%,平均0.28%和0.03%~0.06%,平均0.04%)及过铝质(A/CNK=1.35~2.22)的特征;微量元素总体富集Rb,U,Ta,Nb,Hf,Y,相对亏损Ba,Sr,Zr,Ti等元素;稀土元素总量低(ΣREE=1.34×10^(-6)~4.98×10^(-6)),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具有壳源的特征。党坝矿床中带及南带的伟晶岩属于LCT(Li-Cs-Ta)型,为西康群原岩中富黏土的泥质岩低程度部分熔融的产物,与矿区西南部的白云母钠长花岗岩无直接的成因联系。伟晶岩中稀有金属富集强弱与伟晶岩浆迁移距离、演化程度和侏倭组地层中控矿裂隙的发育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带和南带伟晶岩 地球化学 稀有金属矿床 部分熔融 四川可尔因
原文传递
川西李家沟锂多金属矿区晚三叠世花岗细晶岩脉的成因:地球化学、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的证据 被引量:3
2
作者 罗伟 彭静 +2 位作者 金廷福 杨波 庞良武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6-47,共12页
李家沟锂多金属矿床位于松潘-甘孜褶皱造山带东南缘,是近年来在区内发现的超大型锂多金属矿床,矿区内广泛发育花岗细晶岩脉。本文对花岗细晶岩脉进行了全岩地球化学测试、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分析,探讨其岩石成因及地质意义。花岗细... 李家沟锂多金属矿床位于松潘-甘孜褶皱造山带东南缘,是近年来在区内发现的超大型锂多金属矿床,矿区内广泛发育花岗细晶岩脉。本文对花岗细晶岩脉进行了全岩地球化学测试、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分析,探讨其岩石成因及地质意义。花岗细晶岩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200±2 Ma,属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岩石具高硅(w(SiO_(2))=73.27%~75.14%)、富铝(w(Al_(2)O_(3))=14.8%~15.25%)、富碱(w(Na_(2)O+K_(2)O)=4.86%~8.08%)、贫钙(w(CaO)=0.45%~1.45%)的特征,A/CNK值均大于1.1,属中钾-高钾钙碱性强过铝质S型花岗岩。微量元素表现出Rb、Th、U、K的正异常和Ba、Sr、P、Ti相对负异常。稀土元素显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及弱的负Eu异常(δEu=0.68~0.81)。岩石中锆石ε_(Hf)(t)值和对应的二阶模式年龄(t_(DM2))较为均一,分别为-6.36~-3.39和1 424~1 616 Ma。研究表明,花岗细晶岩脉形成的构造背景为松潘-甘孜洋(古特提斯支洋)闭合后的后碰撞造山阶段,源岩为古老地壳变杂砂岩。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锂矿化花岗伟晶岩与花岗细晶岩为同一源区不同源岩(变泥质岩和变杂砂岩)部分熔融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Hf同位素 S型花岗岩 后碰撞 古特提斯 李家沟锂多金属矿床 四川可尔因地区
下载PDF
四川可尔因地区锂矿床构造环境及外围找矿前景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彭杰 邹林 《世界有色金属》 2021年第4期50-51,共2页
四川可尔因地区含有规模较大的锂矿床,针对该矿床进行矿产资源开发具有良好的前景,为了更加清晰地找出四川可尔因地区锂矿床的矿产资源分布特点,开展对其构造环境及外围找矿前景分析研究。通过成矿构造条件、岩浆岩构造、围岩构造、构... 四川可尔因地区含有规模较大的锂矿床,针对该矿床进行矿产资源开发具有良好的前景,为了更加清晰地找出四川可尔因地区锂矿床的矿产资源分布特点,开展对其构造环境及外围找矿前景分析研究。通过成矿构造条件、岩浆岩构造、围岩构造、构造环境地球化学特征,对其构造环境分析,并得出该矿床外围伟晶岩周围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矿山开采企业可重点对该区域进行勘查和找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可尔因地区 锂矿床 构造环境 外围找矿前景
下载PDF
川西可尔因地区斯曼错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罗伟 彭静 +3 位作者 金廷福 杨波 庞良武 周志敏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27-539,共13页
为探讨川西可尔因地区斯曼错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岩体的岩石成因及其地质意义,对该岩体开展了全岩元素地球化学分析、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该岩体的成岩年龄为(202.4±1.9)Ma;SiO_(2)含量高(69.96%~71.74%),富K(K_(2)... 为探讨川西可尔因地区斯曼错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岩体的岩石成因及其地质意义,对该岩体开展了全岩元素地球化学分析、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该岩体的成岩年龄为(202.4±1.9)Ma;SiO_(2)含量高(69.96%~71.74%),富K(K_(2)O/Na_(2)O=1.30~1.44),强过铝质(A/CNK=1.15~1.19),属S型花岗岩;相对亏损Ti、Nb、Ta、P,富集Rb、Th、U,具弱的负Eu异常;锆石ε_(Hf)(t)值为-6.44~-3.83,二阶段模式年龄(t_(DM2))为1452~1616 Ma。研究表明,斯曼错岩体可能为以变质杂砂岩为主的古老地壳物质,在较高温条件下部分熔融形成,构造背景为由挤压向伸展转换的后碰撞阶段。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斯曼错岩体与李家沟花岗伟晶岩型锂矿为同一源区不同岩性(变质杂砂岩和富锂泥质岩)部分熔融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成 锆石U-PB定年 锂矿床 花岗伟晶岩 四川可尔因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