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1,83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连铸板坯结晶器浸入式水口试验研究 被引量:41
1
作者 万晓光 韩传基 +3 位作者 蔡开科 杨素波 严学模 顾武安 《钢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9期20-20,23,共2页
结合某厂两种断面的结晶器内腔尺寸 ,采用 1∶ 0 .6水模型研究方法 ,系统地研究了浸入式水口结构参数、吹气量、拉速等工艺操作参数同结晶器液面波动、流股对结晶器窄面的冲击力及涡心高度之间的关系 ,得出了适用于两种断面的合理的凹... 结合某厂两种断面的结晶器内腔尺寸 ,采用 1∶ 0 .6水模型研究方法 ,系统地研究了浸入式水口结构参数、吹气量、拉速等工艺操作参数同结晶器液面波动、流股对结晶器窄面的冲击力及涡心高度之间的关系 ,得出了适用于两种断面的合理的凹型浸入式水口。并利用水模拟实验和工厂试验进行了对比研究 ,结果表明 ,应用凹型浸入式水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坯连铸 结晶 浸入式水口 试验研究
下载PDF
“中国元素”论 被引量:52
2
作者 成阳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X期61-64,共4页
如果把"中国元素"只停留在器物层面,就容易把中国文化符号化和庸俗化。首先要把"中国元素"感性认识提高到正确的学理层面,创建一个较深层次、可供同行借鉴价值的"中国元素学"学科创新基础理论体系。"... 如果把"中国元素"只停留在器物层面,就容易把中国文化符号化和庸俗化。首先要把"中国元素"感性认识提高到正确的学理层面,创建一个较深层次、可供同行借鉴价值的"中国元素学"学科创新基础理论体系。"中国元素"本质是特有地域的国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的象征。"中国元素"应定位在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环境外在有形和内在无形的物质载体上。"中国元素"创造性转化过程中常常会在潜意识中遇到来自传统文化内在的阻力,通过传统精神心理结构对创新能力影响的分析,从创造学方面入手,以中立的角度、国际化意识进行现代诠释创意、科技与经济创新价值的应用。将"形而上之道"与"形而下之器"结合在不同的样态中来论证,只有文化和知识创新,才能找到真正为世界所认同的"中国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元素 民族精神 创新文化
原文传递
大学之“道”与大学之“器”——传统大学精神解读 被引量:36
3
作者 张传燧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8-11,共4页
“道”与“器”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问题,也是中国传统大学的基本问题。长期以来,大学“道”“器”疏离,其整体功能被严重肢解,大学之理想及其精神沉沦。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和本质,是大学存在和发展的基石。随着多元化、综合化、... “道”与“器”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问题,也是中国传统大学的基本问题。长期以来,大学“道”“器”疏离,其整体功能被严重肢解,大学之理想及其精神沉沦。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和本质,是大学存在和发展的基石。随着多元化、综合化、个性化时代的到来,人们提出了实现“道”与“器”、人文与科学、学术性和工具性、思辨理性和技术理性的整合,崇尚理性与追求功利的有机统一,重建当代大学精神的历史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传统 现代
原文传递
功率电传机载一体化电作动系统的研究 被引量:30
4
作者 沙南生 李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909-912,共4页
概述了近 1 0年国内外机载功率电传一体化电动作动系统的研究发展状况 ,已成功的机载电力作动系统主要包括电静液作动器和机电作动器 ,得出了电作动器可用于未来机载作动系统相关的一系列结论 ;归纳了采用电力作动系统的优点 ;阐述了发... 概述了近 1 0年国内外机载功率电传一体化电动作动系统的研究发展状况 ,已成功的机载电力作动系统主要包括电静液作动器和机电作动器 ,得出了电作动器可用于未来机载作动系统相关的一系列结论 ;归纳了采用电力作动系统的优点 ;阐述了发展该机载一体化电作动系统的关键技术 ,包括高性能永磁、无刷直流电机 -泵及其集成设计、冗余管理、高响应高精度控制等 ;指出了机载一体化电作动系统的研制目标和技术难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机附件 操舵系统 功率电传 电作动系统 电动静液压作动 机电作动 集成设计制造
下载PDF
明式家具的“道”、“器”之美及对现代产品设计的启示 被引量:31
5
作者 吴江 陈振益 《包装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80-281,303,共3页
首先讨论了“道”、“器”的辨证关系以及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产生的深远影响,论证了明式家具中所体现的“道器合一”思想,最后讨论了明式家具设计对现代产品设计的影响。
关键词 审美 明式家具 现代设计
下载PDF
图书馆学“人文”与“技术”性的“道”“器”辩证 被引量:17
6
作者 范兴坤 《图书馆》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共5页
图书馆学中的"人文"与"技术"观的碰撞是我国图书馆学界近年的争议热点,本文在对图书馆学研究中的人文观点、技术观点以及它们的论争做出评析的基础上,通过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与"器"的概念... 图书馆学中的"人文"与"技术"观的碰撞是我国图书馆学界近年的争议热点,本文在对图书馆学研究中的人文观点、技术观点以及它们的论争做出评析的基础上,通过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与"器"的概念辩证来类比"人文"与"技术"的关系,认为应该从人文与技术的互相彰显、互相促进出发,科学认识人文对技术发展的引导作用,正确评价技术对人文的实证和表现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 技术
下载PDF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评析 被引量:17
7
作者 史宁中 《古代文明》 CSSCI 2010年第3期37-41,共5页
本文首先在(《系辞》文本语境中分析了“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词语含义;然后,梳理比对了历代学者对这句话的解释;进而,在对“形”加以定义的基础上,分析了“形”、“道”、“器”的关系,论证了三者作为中国古代基... 本文首先在(《系辞》文本语境中分析了“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词语含义;然后,梳理比对了历代学者对这句话的解释;进而,在对“形”加以定义的基础上,分析了“形”、“道”、“器”的关系,论证了三者作为中国古代基本哲学术语的总体含义。最后,本文就这一基本哲学术语所体现的中国古代哲学的思维共性与差别做出了评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象 存在
下载PDF
基于时变相量小信号模型的逆变器并联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 被引量:13
8
作者 高范强 王平 +4 位作者 李耀华 李子欣 朱海滨 胜晓松 董贯洁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3期75-84,共10页
在逆变器无线并联系统中,下垂控制器的参数会影响功率均分的动态响应和稳定性。传统的方法是利用准稳态相量的小信号模型来辅助设计下垂控制器。然而,交流信号的准稳态相量在分析动态响应较快的逆变器并联系统时会受到局限。以使用下垂... 在逆变器无线并联系统中,下垂控制器的参数会影响功率均分的动态响应和稳定性。传统的方法是利用准稳态相量的小信号模型来辅助设计下垂控制器。然而,交流信号的准稳态相量在分析动态响应较快的逆变器并联系统时会受到局限。以使用下垂控制的400 Hz逆变器并联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该系统基于时变相量的小信号模型。理论分析表明,传统的小信号模型在设计并联系统参数时有局限性。与传统的模型相比,所建立的基于时变相量的小信号模型考虑了下垂调节的暂态过程,解释了传统模型扩大了系统参数选择范围的原因,并对并联系统的参数提供了更加精确的选择范围。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该小信号模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变相量 小信号模型 下垂控制 400Hz逆变 并联控制
下载PDF
形而上与形而下:后形而上学的解读——王船山的道器之辨及其哲学意蕴 被引量:13
9
作者 陈赟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93-100,共8页
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总结者 ,王船山对于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的区分作出了不同于宋明儒家的理解。他的理解主要从两个前提出发 :第一 ,之谓与谓之之辨 ,通过这两个语词的区分 ,王船山明确了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区分不是世界固有区域的客观划... 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总结者 ,王船山对于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的区分作出了不同于宋明儒家的理解。他的理解主要从两个前提出发 :第一 ,之谓与谓之之辨 ,通过这两个语词的区分 ,王船山明确了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区分不是世界固有区域的客观划分 ,而是根据主体的存在方式才作出的主观性划分 ;第二 ,有无与隐显之辨 ,通过这个讨论 ,王船山告诉我们 ,形而上与形而下之别是隐显之别 ,而不是有无之辨。王船山对形上、形下的如上解读意味着把哲学之思从形而上学框架内解放出来的努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而上 形而下 后形而上学 "谓之"
下载PDF
术以证道:植物染色术对中国传统服饰色彩美学之道的影响 被引量:14
10
作者 宋炀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15年第4期37-42,共6页
研究传统物质文化,从"术"与"道"、"器"的关系上讲,对"术"的研究极为必要,"术"可"上明道,下立器",术是承上启下的纽带,对传统造物之术的研究可引导我们一辨传统文化的"... 研究传统物质文化,从"术"与"道"、"器"的关系上讲,对"术"的研究极为必要,"术"可"上明道,下立器",术是承上启下的纽带,对传统造物之术的研究可引导我们一辨传统文化的"道器"与"天人"关系。本文通过传统服饰的染色之术探索传统服饰审美之道与服饰色彩的器物关系。植物染色对中国传统服饰色彩美学之道的形成具有直接影响。首先,术可明道:植物染的色彩特征影响中国传统服饰色彩审美观的形成;其次,术以立器:植物染的工艺技术特征影响传统服饰装饰风格的形成;再次,道术大同:植物染的造物技术顺同传统服饰色彩的社会等级之道;最后,器以载道:植物染的色彩属性承载着传统服饰色彩的社会艺术属性。总之,植物染色技术与传统服饰色彩美学之道休戚相关,其中凝聚着大量文化信息和民族生存发展的信息。作为一种传统的染色技艺,其中蕴含的技术特征、造物理念、审美特征、文化属性等载物之道已经形成一种固定的民族色彩审美系统。作为一种实现和支撑传统服饰色彩之道的重要染色术,植物染有着不可被化学染色取代的文化性和符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染 中国传统服饰 色彩美学体系
下载PDF
典籍翻译的道与器——潘文国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14
11
作者 王宇弘 潘文国 《中国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3-101,共9页
本访谈于第十届全国典籍翻译学术研讨会期间进行,就典籍翻译领域的重要问题对潘文国教授进行了专访,主要内容包括:典籍翻译的特殊性;典籍翻译的四个核心问题(译什么,给谁看,谁来译,怎么译);典籍翻译的"道"(指导原则);典籍翻译... 本访谈于第十届全国典籍翻译学术研讨会期间进行,就典籍翻译领域的重要问题对潘文国教授进行了专访,主要内容包括:典籍翻译的特殊性;典籍翻译的四个核心问题(译什么,给谁看,谁来译,怎么译);典籍翻译的"道"(指导原则);典籍翻译的"器"(操作标准);典籍翻译的主要矛盾及解决办法;学术型翻译与普及型翻译。访谈从"道"与"器"的视角涵盖了典籍翻译领域的诸多热点问题,汇聚了潘文国教授在这一领域的精彩观点,对典籍翻译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籍翻译 潘文国 访谈
原文传递
《内经》形脏神脏“器”的概念相互关系及解剖结构 被引量:13
12
作者 周波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12期83-86,共4页
目的:形脏、神脏、"器"的概念和解剖。方法:研究《内经》中三者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对比体内类似"器"的解剖结构。结论:形脏(四),就是指心、肺、肝、肾四脏的实体;《内经》里有一个被命名为"器"的人... 目的:形脏、神脏、"器"的概念和解剖。方法:研究《内经》中三者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对比体内类似"器"的解剖结构。结论:形脏(四),就是指心、肺、肝、肾四脏的实体;《内经》里有一个被命名为"器"的人体解剖的概念,其结构就是以经肝门静脉回流静脉血的器官为主体,合并尿液的排出通道而构成的器官组合体。在四形脏和"器"内,各存在着一个由毛细血管网组成的微观结构,这种结构就是神脏(五)。据此认为,《内经》对脏腑,在实体认识的基础上,还存在一个基于微循环的微观认识:神脏(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基础 内经 形脏 神脏 解剖学 毛细血管网 微循环
下载PDF
道与器:关于“律”的文化解说 被引量:13
13
作者 徐忠明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5-73,共9页
《易经.系辞》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用语,或可解读传统中国法律之律的精神根源和制度功能。鉴于法律之律与历律、音律之间的渊源关联,从而赋予法律"法天之学"和"精密计算"的精神品格;... 《易经.系辞》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用语,或可解读传统中国法律之律的精神根源和制度功能。鉴于法律之律与历律、音律之间的渊源关联,从而赋予法律"法天之学"和"精密计算"的精神品格;承袭早期中国的法吏传统,缘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和战争的特殊背景,这种具有确定性、统一性和计算性特征的律,满足了帝国集权统一与行政科层组织的需要;伴随秦汉时期儒法帝国的最终形成,律与礼义、道德、情理出现了合流的趋势,由此形成了传统中国法律与司法的基本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解读 制度功能
下载PDF
从“觚”到“觚不觚”看中国古代道器设计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被引量:10
14
作者 王子怡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4-57,共4页
通过对“觚”与“觚不觚”的解读、“器”与“具”的分析,探讨中国古代道器观及其的设计思想,指出器物的设计制造是一种社会性的生产,道器的设计不仅重视造形、利用,更重视对使用者理想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的引导与塑造,道器的设计最... 通过对“觚”与“觚不觚”的解读、“器”与“具”的分析,探讨中国古代道器观及其的设计思想,指出器物的设计制造是一种社会性的生产,道器的设计不仅重视造形、利用,更重视对使用者理想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的引导与塑造,道器的设计最终是对人的发展和完善,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统一关系的创造。这种设计思想对中国当代设计立足当代大众的生活文化,探寻新时代的创造源泉,具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载PDF
论杨宪益文学翻译思想 被引量:12
15
作者 欧阳友珍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00-104,共5页
杨宪益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学界对其翻译思想进行研究却不多。对散见于其译作的前言后序以及翻译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涉及的翻译思想进行梳理、整合,可以发现杨宪益深受我国传统哲学与美学的影响,从认识论、方法论及价值论等方面... 杨宪益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学界对其翻译思想进行研究却不多。对散见于其译作的前言后序以及翻译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涉及的翻译思想进行梳理、整合,可以发现杨宪益深受我国传统哲学与美学的影响,从认识论、方法论及价值论等方面继承和丰富了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从形而上翻译的本质和形而下翻译的标准、方法和策略层面来看,杨宪益翻译思想蕴含着"道"与"器"的辩证统一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宪益 翻译思想 “道” 现代诠释
原文传递
光电传感器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9
16
作者 徐伟 《科技创新导报》 2010年第12期42-42,44,共2页
本文着重介绍了光电二极管,光敏电阻以及反射式光电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并以光控灯为例,说明在实际生活当中,公共场所节能灯的节能实现过程,最后介绍了传感器的优势以及未来走向。
关键词 光电传感 光敏电阻 节能灯
下载PDF
艺术人类学视野下的“器”与“道” 被引量:11
17
作者 王建民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6,共6页
中国古代有关"器"与"道"关系的争论,当是中国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器"与"道"的关系可以在人类学的立场上加以重新讨论。经由被视为艺术的承载物或本体的器物,考察生产器物过程中的社... 中国古代有关"器"与"道"关系的争论,当是中国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器"与"道"的关系可以在人类学的立场上加以重新讨论。经由被视为艺术的承载物或本体的器物,考察生产器物过程中的社会关系、社会组织、社会结构,认识和理解艺术生产的美学观,以及与器物相关的时间观、空间观、道德观、伦理观和宇宙观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此种过程,亦是追寻当代人类学物的研究的诸种学术理论积累和转换之路。在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应当重新链接以往被割裂的"器"与"道"关系的知识脉络,不仅关注人们如何生产器物,更应重视在现实场景中器物对于人的社会关系和文化观念的再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人类学 艺术品 工艺品
下载PDF
湘西凤凰旅游纪念品设计的“道”与“器” 被引量:10
18
作者 康红娜 《包装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6-28,40,共4页
以旅游纪念品的市场现状为启示,分析了"道"与"器"的关系,论述了湘西凤凰旅游纪念品"千篇一律"、"道"与"器"脱离的现象。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立足于湘西凤凰特色民族文化的旅游纪念品... 以旅游纪念品的市场现状为启示,分析了"道"与"器"的关系,论述了湘西凤凰旅游纪念品"千篇一律"、"道"与"器"脱离的现象。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立足于湘西凤凰特色民族文化的旅游纪念品设计策略:在"道"与"器"相互作用的关系中,秉承道在器中,器不离道的设计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纪念品 民族文化
下载PDF
基于交叉耦合效应的车用内置式永磁电机转子位置估计 被引量:10
19
作者 Hanan M.Habbi 黄苏融 +1 位作者 高瑾 朱培骏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124-133,共10页
该文提出一种基于滑模观测器和基于凸极效应信号注入相结合的、考虑电机中电感交叉耦合效应的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无速度传感器控制方法。系统在硬件在环平台中实验。直轴和交轴电感间的交叉耦合效应由有限元法算得。所提出的方法能使内... 该文提出一种基于滑模观测器和基于凸极效应信号注入相结合的、考虑电机中电感交叉耦合效应的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无速度传感器控制方法。系统在硬件在环平台中实验。直轴和交轴电感间的交叉耦合效应由有限元法算得。所提出的方法能使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获得更好的运行性能。硬件在环平台验证了Matlab/Simulink的结果。样机实验得到的结果与Matlab仿真以及硬件在环实验的结果相吻合。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算法是有效的,硬件在环平台在一定程度上能模拟样机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位置传感转子位置估计 硬件在环 滑模观测 高频信号注入 交叉饱和 永磁同步电动机
下载PDF
道、器、形之间——中西哲学形而上学的通汇 被引量:7
20
作者 余治平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62-68,共7页
器是物自身,形是人心对器的感知,而道又是对形的抽象提升。形在道、器之间,形的存在与意义常被人们所忽略。器、道、形三者之外还有一个“心”字,最为重要,是构成世界、组建社会存在的基础与前提。但它与器是永远有隔的。器是人心的界... 器是物自身,形是人心对器的感知,而道又是对形的抽象提升。形在道、器之间,形的存在与意义常被人们所忽略。器、道、形三者之外还有一个“心”字,最为重要,是构成世界、组建社会存在的基础与前提。但它与器是永远有隔的。器是人心的界限。作为最凝练、最具有概括性的道学,哲学不关乎器,至少不直接与器相联系,而只是对关于器的所有道学的再度总结。科学直接关乎对象,而哲学则是最高程度的形而上,始终与对象保持一定距离。最严肃、最艰苦而又最具有征服力的哲学追求一定是指向本体之物(器)的。“物是什么”不可问,“哲学是什么”也不可答。问不可问之问,说不可说之说,把哲学推向其本身永远无法企及的境地,这是哲学家永远不可超越的游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而上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