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接收函数研究程海断裂带莫霍面深度和地壳内S波速度结构特征 被引量:3
1
作者 陈佳 高琼 +1 位作者 王军 邓嘉美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2-80,共9页
利用程海断裂带附近27个数字地震台站远震波形资料,提取每一个台站的接收函数,计算出各台站莫霍面深度同时利用时间域线性反演方法,获得了各个台站下方的横波速度。结果显示:程海断裂带莫霍面深度从南部42km增至北部的54km,南部和北部... 利用程海断裂带附近27个数字地震台站远震波形资料,提取每一个台站的接收函数,计算出各台站莫霍面深度同时利用时间域线性反演方法,获得了各个台站下方的横波速度。结果显示:程海断裂带莫霍面深度从南部42km增至北部的54km,南部和北部莫霍面深度有明显的不同。从程海断裂带下方不同深度S波速度剖面可以看出,宾川及其北东部地区中下地壳存在明显的低速层,此低速层可能与还没有固结的热物质有关。而永胜南部地区,地壳中S波速度垂直变化剧烈,低速异常高速异常交替丛生,这可能是此区地震频发的主要原因。同时,本文对宽频带地震仪和短周期地震仪得到的接收函数进行了初步的对比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海断裂带 接收函数 横波速度 喜马拉雅 宾川主动源
下载PDF
基于地震台阵数据的场地效应研究
2
作者 耿冠世 《国际地震动态》 2015年第3期46-47,共2页
在地震工程学领域,强地面运动场地效应由于直接关系到地震灾害的破坏性而受到关注。但在中国大陆地区,强震资料相对匮乏,因此,如何利用其他观测资料来研究场地效应就成为地震研究人员希望解决的课题。将一组数字地震仪器按照设定的结构... 在地震工程学领域,强地面运动场地效应由于直接关系到地震灾害的破坏性而受到关注。但在中国大陆地区,强震资料相对匮乏,因此,如何利用其他观测资料来研究场地效应就成为地震研究人员希望解决的课题。将一组数字地震仪器按照设定的结构进行离散的架设,这样的一组仪器被称为地震台阵,地震台阵系统是为了监测微弱地震信号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地震观测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场地效应 华北 背景噪声 频率波数谱 喜马拉雅 H/V谱比 卓越频率
下载PDF
基于喜马拉雅台阵的内蒙古地震监测能力薄弱区拾震能力分析
3
作者 翟浩 刘芳 +6 位作者 贾昕晔 郭伟 赵艳红 苏日亚 徐岩 娜热 刘永梅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0年第4期90-99,共10页
基于中国地震科学台阵资料及内蒙古、甘肃地震台网资料,采用结合台阵策略的震相拾取深度学习方法APP,开展内蒙古地震监测能力薄弱区——阿拉善右旗拾震能力研究。研究结果显示,APP方法检测到了人工目录中97.8%的地震,地震拾取总数为人... 基于中国地震科学台阵资料及内蒙古、甘肃地震台网资料,采用结合台阵策略的震相拾取深度学习方法APP,开展内蒙古地震监测能力薄弱区——阿拉善右旗拾震能力研究。研究结果显示,APP方法检测到了人工目录中97.8%的地震,地震拾取总数为人工目录地震数的22倍。经tomoDD方法定位后,地震深度分布较符合内蒙古西部的地质构造特征。对震源深度与断裂位置间相关性的初步分析显示,深度随纬度变化中有5条深度“集中条带”与研究区7条断裂的位置相对应,深度随经度变化中有4条深度“集中条带”与研究区7条断裂的位置相对应。分析认为,APP拾取方法在实际地震资料应用中展示出较强的泛化能力,可为增强固定地震台网对于监测能力薄弱地区微震的识别能力,以及优化地震台网布局、提高监测能力薄弱地区的地震监测水平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 阿拉善右旗 深度学习 策略 拾震能力
下载PDF
地幔上涌对鄂尔多斯西缘岩石圈的改造:来自远震多尺度层析成像的证据 被引量:15
4
作者 高翔 郭飚 +3 位作者 陈九辉 刘启元 李顺成 李昱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736-2749,共14页
本文利用喜马拉雅二期科学探测台阵的678个地震台站及26个固定台站记录到的9,641个地震共约160000条远震P波走时数据,采用基于稀疏约束的多尺度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鄂尔多斯西缘及邻区上地幔800km深度范围内P波速度结构.结果显示,在东经... 本文利用喜马拉雅二期科学探测台阵的678个地震台站及26个固定台站记录到的9,641个地震共约160000条远震P波走时数据,采用基于稀疏约束的多尺度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鄂尔多斯西缘及邻区上地幔800km深度范围内P波速度结构.结果显示,在东经104°附近阿拉善地块与鄂尔多斯盆地间存在岩石圈深度的构造边界,这表明阿拉善地块与鄂尔多斯可能分别从属于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以北纬38°线为界,鄂尔多斯地块西缘在岩石圈范围内南北存在明显的速度差异,鄂尔多斯南部上地幔200~300km深度范围显示为高速异常,而鄂尔多斯北部上地幔显示大面积的低速异常.这一现象表明,鄂尔多斯地块南北两部分经历了不同的构造演化过程.根据本文的结果可以进一步推断,由于青藏高原、阿拉善地块向东北方向推挤以及岩石圈的拆离引起的上地幔扰动导致了地幔上涌,上涌的热物质改造了鄂尔多斯西北缘地区的岩石圈,并使该区的岩石圈减薄.地幔上涌也可能是东经104°边界带和北纬38°构造带形成的深部动力学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西缘 喜马拉雅科学 多尺度层析成像 38°N构造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