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化传播语境下非遗文化品牌的新零售策略研究——以善琏湖笔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何琳 王莉 《传媒论坛》 2023年第8期18-20,34,共4页
在现代化进程中,提速发展的互联网数字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与传播提供了更多机遇与范例。“数字化”作为新零售的核心特点,使得新零售能以独特的“O2O(线上+线下)+物流”模式,与技术、平台和互联网新兴产物等结合,促进非遗文化品牌... 在现代化进程中,提速发展的互联网数字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与传播提供了更多机遇与范例。“数字化”作为新零售的核心特点,使得新零售能以独特的“O2O(线上+线下)+物流”模式,与技术、平台和互联网新兴产物等结合,促进非遗文化品牌激活自身造血功能,增强非遗文化品牌内生动力,推动非遗文化加快融入现代生态圈,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善琏湖笔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进行品牌建构实现活态传承的过程中,通过对于新零售策略的深入探索,能够更好地实现活态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文化 新零售 数字化 湖笔
下载PDF
以书法为魂——在《中国书法大会》研讨会暨第二季启动仪式上的讲话 被引量:1
2
作者 慎海雄 《中国书法》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48-151,共4页
每一位中国人都会与书法有些缘分。于我而言,似乎更有一种亲切和感情,我从小生活的家乡就在“湖笔之乡”善琏镇边上。我小时候勤工俭学,还到善琏湖笔厂去做过毛笔。“一部书画史,半部在湖州”,毛笔作为文房四宝之首,从小就给我留下了极... 每一位中国人都会与书法有些缘分。于我而言,似乎更有一种亲切和感情,我从小生活的家乡就在“湖笔之乡”善琏镇边上。我小时候勤工俭学,还到善琏湖笔厂去做过毛笔。“一部书画史,半部在湖州”,毛笔作为文房四宝之首,从小就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画史 勤工俭学 文房四宝 毛笔 书法 湖笔 研讨会
原文传递
非遗产品的IP形象盲盒设计研究——以善琏湖笔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胡欣怡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3年第2期36-38,共3页
在我国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年轻消费群体逐渐对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提高,使盲盒设计潮流走入大众视野之中,展开了一场以盲盒为主体的文化产品革命。“善琏湖笔”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国家及各级政府的保护与传承。通过研究... 在我国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年轻消费群体逐渐对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提高,使盲盒设计潮流走入大众视野之中,展开了一场以盲盒为主体的文化产品革命。“善琏湖笔”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国家及各级政府的保护与传承。通过研究善琏湖笔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盲盒作为善琏湖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和活化的媒介,对善琏湖笔进行IP形象创作。文章通过对善琏湖笔IP形象盲盒设计研究进行思考与分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提供新思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宣传与发展提供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 湖笔 IP形象 盲盒设计
下载PDF
善琏湖笔制作工艺的田野调查 被引量:3
4
作者 姚丹 谢铿 梁汐 《创意与设计》 2012年第6期33-40,共8页
善琏湖笔的工艺形态是国家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非常独特的品类,自古以来就有"毛颖之技甲天下"的美名,最初只是农闲时贴补家用的谋生手段,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善琏湖笔厂的制笔工艺和工艺流... 善琏湖笔的工艺形态是国家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非常独特的品类,自古以来就有"毛颖之技甲天下"的美名,最初只是农闲时贴补家用的谋生手段,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善琏湖笔厂的制笔工艺和工艺流程、制笔工具和材料加工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尽地调查和系统整理,图文并茂,为善琏湖笔的进一步研究与可持续开发提供了翔实的文献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笔 田野考察 工艺
下载PDF
传统善琏湖笔研究的文化生态视角 被引量:2
5
作者 姚丹 《创意与设计》 2015年第4期68-72,共5页
本文旨在探求传统善琏湖笔文化生态的内涵,揭示文化生态之于中国古代造物研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因为文化生态学在美国上世纪50年代的萌发、成熟和发展,尤其是90年代传入中国后有关文化哲学视角下文化生态的研... 本文旨在探求传统善琏湖笔文化生态的内涵,揭示文化生态之于中国古代造物研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因为文化生态学在美国上世纪50年代的萌发、成熟和发展,尤其是90年代传入中国后有关文化哲学视角下文化生态的研究,为善湖笔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也拓展了湖笔研究的两个维度,即突破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仅对湖笔传统制作技艺的关注和深化中国古代造物研究的研究方法,反之具有双重属性的湖笔又为完善文化生态理论提供了实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生态 湖笔 中国古代造物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