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阿赖耶识的确立与发展 被引量:1
1
作者 魏德东 《中华文化论坛》 1994年第4期29-34,共6页
论阿赖耶识的确立与发展魏德东阿赖耶识是佛教中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范畴之一,长期以来对阿赖耶识的理解存在着许多歧义。本文试图通过对阿赖耶识在印度佛教中确立与发展过程的分析,阐明其基本含义及流变。一在瑜伽行派中,阿赖耶识是... 论阿赖耶识的确立与发展魏德东阿赖耶识是佛教中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范畴之一,长期以来对阿赖耶识的理解存在着许多歧义。本文试图通过对阿赖耶识在印度佛教中确立与发展过程的分析,阐明其基本含义及流变。一在瑜伽行派中,阿赖耶识是表述世界本体的范畴。"阿赖耶",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赖耶识 唯识学 认识论 唯识今学 本体理论 本体论 唯识无境 三自性 《大正藏》 认识对象
下载PDF
唯识古今学之再辨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利文 《船山学刊》 2020年第6期60-70,共11页
唯识古今学的分判最早由吕澂提出。然而由于受到西方及日本佛学偏重梵藏文本的影响,加之秉持了逐字硬译的译学立场,吕澂未能重视奘译唯识对世亲晚年定论《唯识三十颂》的发展性贡献,并且对世亲《唯识三十颂》的今学性质,以及对《成唯识... 唯识古今学的分判最早由吕澂提出。然而由于受到西方及日本佛学偏重梵藏文本的影响,加之秉持了逐字硬译的译学立场,吕澂未能重视奘译唯识对世亲晚年定论《唯识三十颂》的发展性贡献,并且对世亲《唯识三十颂》的今学性质,以及对《成唯识论》《唯识三十颂安慧释》二论与《唯识三十颂》本论之间的继承性发生了误判,由此造成了吕澂抑奘扬慧的偏颇观念。相对而言,印顺提出以"一能变"与"三能变"的识变模式来区分唯识学两种思想体系的分判法更为可取。我们不妨沿用吕澂之术语,而取印顺之学理,以"一能变"的体系为唯识古学,以"三能变"的体系为唯识今学。进而发现,唯识古今学的核心差异在于缘起观上,唯识今学由唯识古学的种识不异语境下的阿赖耶识缘起,转向了种识不一语境下的种子缘起。相对于唯识古学,种子是唯识今学的核心概念,种子缘起在缘起观中的地位获得了最大提升,由此决定了唯识今学在三性理解、佛性与涅槃、唯识修习等观念上迥异于如来藏佛教的特性。奘传唯识学是世亲晚年思想的忠实继承与发展者,《成唯识论》代表了唯识今学的成熟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识古学 唯识今学 种子缘起 《成唯识论》 吕澂
下载PDF
略论唯识古、今学的分野──以虚妄分别为中心
3
作者 张志强 《佛学研究》 1999年第0期116-128,共13页
本文以“虚妄分别”问题为中心,集中探讨了唯识学史上古、今学说的异同,指出:古学由于未能从因缘变现义中区分出所缘境相的不同性质,因而对虚妄分别因缘变现的所缘境相持“所缘无”的观点,主张“唯计无义”的唯识说,同时以依他起... 本文以“虚妄分别”问题为中心,集中探讨了唯识学史上古、今学说的异同,指出:古学由于未能从因缘变现义中区分出所缘境相的不同性质,因而对虚妄分别因缘变现的所缘境相持“所缘无”的观点,主张“唯计无义”的唯识说,同时以依他起与遍计执同名虚妄分别,没有给予依他起性以独立地位;今学则将所缘境相加以区分,使虚妄分别变现的“二取”,成为缘所生的“二分”,“分别”由“计执”变而为“缘虑”,给予依他起以一定的实在性。对唯识古今学说异同的清理,对于理解中国唯识学史上新旧两译的不同及其在中国佛学史上的意义,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识古学 唯识今学 所缘境相
下载PDF
唯识古学与唯识今学的识变问题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利文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8-72,共5页
唯识古学与唯识今学的一个重要差异就是一能变与三能变不同,也就是一种七现与八识现行的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识变过程中,就产生了唯识古学识变的两重能所关系与唯识今学的三重能所关系的识变发生模式的不同,也进一步影响到了古学与今... 唯识古学与唯识今学的一个重要差异就是一能变与三能变不同,也就是一种七现与八识现行的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识变过程中,就产生了唯识古学识变的两重能所关系与唯识今学的三重能所关系的识变发生模式的不同,也进一步影响到了古学与今学对遍计所执性和依他起性的不同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识古学 唯识今学 识变
下载PDF
陈那的所缘缘二义观及其影响和意义
5
作者 黄红兵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3-78,共6页
陈那的所缘缘是继承了小乘有部所缘缘所蕴含的"所缘"与"缘"这二义思想并对小乘所缘缘加以改造而来。它吸取和融合了有部的形象实在论及经部的带相说,使所缘缘二义思想得以强调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并将这二义... 陈那的所缘缘是继承了小乘有部所缘缘所蕴含的"所缘"与"缘"这二义思想并对小乘所缘缘加以改造而来。它吸取和融合了有部的形象实在论及经部的带相说,使所缘缘二义思想得以强调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并将这二义置于自宗唯识思想的框架之下。陈那的所缘缘,对后期唯识学有重大影响,在唯识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之意义,其带相说及形象实在论,即"有相唯识说",成为区别唯识古学及其"无相唯识说"的主要标志,适应了唯识古学向今学的转变,同时对于破不同层次的心外法从而全面证成今学的"唯识"思想,亦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所缘缘 陈那 唯识今学 唯识古学 有相唯识
原文传递
发展中的中国唯识学——再谈奘译唯识学之价值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利文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0-99,共10页
唯识古学与唯识今学是唯识学中的两大子系,在中国历史上往往表现为真谛等人唯识旧译与玄奘唯识新译的差异。两者的差异主要不是由翻译正误引起的,而是基于两系不同的学理。世亲晚年思想由唯识古学转向了唯识今学,《唯识三十颂》是其今... 唯识古学与唯识今学是唯识学中的两大子系,在中国历史上往往表现为真谛等人唯识旧译与玄奘唯识新译的差异。两者的差异主要不是由翻译正误引起的,而是基于两系不同的学理。世亲晚年思想由唯识古学转向了唯识今学,《唯识三十颂》是其今学思想的雏形,玄奘的《成唯识论》发展了世亲晚年思想,是唯识今学的成熟形态。近代以来,吕澂、霍韬晦等学者批评玄奘误译《唯识三十颂》,这个指摘是值得商榷的。原因在于吕澂等学者对唯识古今学的分判标准出现了失误,同时又秉持了逐字硬译的译学立场。而玄奘翻译策略的基础是异化翻译,与中国佛教主流的"潜在格义"大异其趣,如唯识今学对"能所"范畴的创造性翻译,其"能""所"标记字的增加不仅表达出了梵语中动词变位的意义,也再现出了静词变格的含义,从而不仅推动了唯识学在中国的发展,也促使了中国哲学中"能所"范畴的进一步展开。"唯识学是在发展中完成的",诠释即发展,奘译唯识学不仅忠实于唯识原典,更在中国话语体系中使发源于印度的唯识学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识今学 玄奘 能所 潜在格义 诠释
原文传递
唯识古学与如来藏教之融释——《大乘止观法门》唯义论玄义
7
作者 吴可为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7-48,共12页
南岳尊者慧思大师之《大乘止观法门》,依如来藏教而融释地论、摄论唯识古义,与后世慈恩所弘唯识之学,颇见教门开合之异趣。空谷希音,创解奇发,于理于义,极善成立,发皇大乘唯心,慧光足照千古,论其玄理幽旨,可比肩《起信》称双璧焉,或即... 南岳尊者慧思大师之《大乘止观法门》,依如来藏教而融释地论、摄论唯识古义,与后世慈恩所弘唯识之学,颇见教门开合之异趣。空谷希音,创解奇发,于理于义,极善成立,发皇大乘唯心,慧光足照千古,论其玄理幽旨,可比肩《起信》称双璧焉,或即思师晚年自用之秘密行法。兹于论中简择撮略其要,与彼唯识古今之学互检对勘,略辨南岳大乘止观之玄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如来藏教 心性缘起 唯识古学 唯识今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