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词体的唐宋之辨:一个被冷落的词学论题 被引量:3
1
作者 符继成 赵晓岚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54-61,共8页
词体的唐宋之辨发端于北宋后期,明末清初之际曾一度成为词论中的一个热点话题。近代以来,对它的关注减少,在当今学界更处于一种被冷落的状态。词体唐宋之辨的核心问题是"唐词"与"宋词"在审美特征上的差异,它们在这... 词体的唐宋之辨发端于北宋后期,明末清初之际曾一度成为词论中的一个热点话题。近代以来,对它的关注减少,在当今学界更处于一种被冷落的状态。词体唐宋之辨的核心问题是"唐词"与"宋词"在审美特征上的差异,它们在这方面近似于唐宋诗之别,即:内容上",唐词"主"情"而"宋词"主"意";技巧上,"唐词"重自然而"宋词"见人工;语言风格上",唐词"含蓄而"宋词"发露。词体唐宋之辨这一论题,对于词史、文学史、文化史的研究均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之辨
原文传递
论唐代边塞词
2
作者 蔡厚示 《中州学刊》 1986年第4期74-77,共4页
以边塞题材入诗虽不始于唐代,但唐代的边塞诗最著名,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产生了许多杰出的作品。而唐代的边塞词,却很少人详细论及;甚至有人把北宋中期范仲淹的《渔家傲》看作是以边塞题材入词之始,那显然是错误的。
关键词 边塞 题材 作品 《花间集》 孙光宪 温庭 边塞诗 民间
下载PDF
《双恩记》变文简介 被引量:2
3
作者 任半塘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2期2-8,共7页
《双恩记》变文是敦煌写本,很长,约于一九七三年,由苏联劫藏者整理印行。听说不久,法国汉学家保罗·戴密微对苏联整理的意见提出许多问题;不久,台湾省学者潘重规也曾有文讨论及此。——此三文我都未见,而对变文的故事如何,“双恩”... 《双恩记》变文是敦煌写本,很长,约于一九七三年,由苏联劫藏者整理印行。听说不久,法国汉学家保罗·戴密微对苏联整理的意见提出许多问题;不久,台湾省学者潘重规也曾有文讨论及此。——此三文我都未见,而对变文的故事如何,“双恩”含义究竟如何,多年来心向往之。它在国际“敦煌学”内已热过一阵,在国内则始终是冷的,不应当。国内有了第一代的《敦煌变文集》已二十多年,内容依然停滞在七十八篇,且多不是变文,早该有第二代的东西问世了,而至今寂然。旁观敦煌歌辞总集,已由第一代一六四首,到第二代五四五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变文 敦煌写本 敦煌歌辞 第二代 故事 敦煌学 简介 文学史 台湾省
下载PDF
关于“词”的名称与定义的重新审视与界说
4
作者 刘尊明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2期40-45,共6页
作为中国古代一种后起的文学体裁,作为“一代文学”的典范形式,“词”和“宋词”的概念已在宋代以来尤其是近现代以来的“词学”和“词史”研究中被广泛运用。但是任何一种文学形式都有它发生、发展、繁盛、衰落的演变历程。在这个漫长... 作为中国古代一种后起的文学体裁,作为“一代文学”的典范形式,“词”和“宋词”的概念已在宋代以来尤其是近现代以来的“词学”和“词史”研究中被广泛运用。但是任何一种文学形式都有它发生、发展、繁盛、衰落的演变历程。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它的体裁名称是变动不居的,它的内涵性质也是确定的。尤其是象“词”这种文学体裁,不仅是在中国古代诗歌长河中流淌了干余年后新分溢出的一个支流,而且更经历了一个由综合艺术中独立出来而回归诗歌长河的漫长而曲折的演变历程。与其它文学形式相比,“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韵文 乐府 五代 曲子 声诗 音乐 格律谱
下载PDF
唐宋词学观念初探
5
作者 王华光 《天府新论》 1991年第5期71-76,共6页
关键词 学观念 传统诗文 文学观念
下载PDF
长短句词盛行之时代辨析 被引量:1
6
作者 王仲闻 《文学遗产》 1988年第2期99-102,共4页
在过去文学史上,多称唐诗、宋词、元曲。词虽极盛于宋,实始于唐。先河后海,研究词者,实不能不从研究唐词入手。词之发生、发展,演变几全在唐五代时,至宋则词之形式、体裁,已完全形成巩固,唐词常见之五七言齐言体几乎已全部淘汰。
关键词 长短句 文学史 五代 齐言体 元曲
原文传递
纯粹之美,天籁之音——论蒋平阶等《支机集》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勇刚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4期40-42,共3页
蒋平阶的词直接唐人,专意小令,为云间词派之旁支,他与弟子合著词集《支机集》。《支机集》纯为小令,局度不大,力量未充,但那种纯粹之美,天籁之音,堪称云间三子《幽兰草》之外的别一境界。
关键词 《支机集》 纯粹之美 天籁之音
下载PDF
名词铺排与唐词创作 被引量:1
8
作者 吴礼权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94-101,共8页
名词铺排是汉语中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现象。根据现存最早的汉语文献史料来看,这种修辞现象最早出现于先秦时代的《诗经》中,因为其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汉代开始历代中国诗人都极力追捧摹仿《诗经》所创之例,并不断在... 名词铺排是汉语中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现象。根据现存最早的汉语文献史料来看,这种修辞现象最早出现于先秦时代的《诗经》中,因为其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汉代开始历代中国诗人都极力追捧摹仿《诗经》所创之例,并不断在结构形式上进行创新。除了诗歌之外,后来赋、词、小说乃至散文创作中也都先后有名词铺排文本的建构。词的创作始于唐代,唐词中也有名词铺排文本的建构,虽然结构形式不及诗歌多,但有自己的特点,在审美追求上也有鲜明的特色,对后代词的创作大量建构名词铺排文本有开启先河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铺排 文本 结构形式 审美
下载PDF
“学问何须□□□”考辨
9
作者 鲍世银 《东北史地》 2002年第1期6-7,共2页
《学问》杂志总编辑张福有在学问2001年第8期《读水看山征学问》寄语中,征寻《全唐词》中的《长安词》"故来行岭远寻求,谁谓明君名暂留。修身不达关山苦,学问何须□□□"所缺3字。读后欣然,携刊奔波于沪苏之间,草成是文,以期... 《学问》杂志总编辑张福有在学问2001年第8期《读水看山征学问》寄语中,征寻《全唐词》中的《长安词》"故来行岭远寻求,谁谓明君名暂留。修身不达关山苦,学问何须□□□"所缺3字。读后欣然,携刊奔波于沪苏之间,草成是文,以期回音。"学问何须□□□"的缺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问 长安 五代 明君 修身 网络版 暂留 格律
原文传递
临江仙
10
作者 要赛 《老年世界》 2022年第9期63-64,共2页
临江仙原为唐代教坊曲名,临江仙源起颇多歧说。南宋黄昇《花庵词选》注:“唐词多缘题。所赋《临江仙》,则言仙事。”明董逢元《唐词纪》认为,此调“多赋水媛江妃”,即多为咏水中的女神。调名本意即咏临江凭吊水仙女神。近代学者任半塘... 临江仙原为唐代教坊曲名,临江仙源起颇多歧说。南宋黄昇《花庵词选》注:“唐词多缘题。所赋《临江仙》,则言仙事。”明董逢元《唐词纪》认为,此调“多赋水媛江妃”,即多为咏水中的女神。调名本意即咏临江凭吊水仙女神。近代学者任半塘先生据敦煌词有句云“岸阔临江底见沙”谓词意涉及临江。“临”本意是俯身看物;临江而看的自是水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江仙 《临江仙》 敦煌 黄昇 近代学者 水仙 任半塘
原文传递
唐词的风人之旨
11
作者 邓嗣明 《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上旬)》 2008年第11期38-39,共2页
唐词,主要是中唐文人词,具有浓郁的诗化色调,它与诗总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牵连丝缕,于是时人将之称为诗之余,视为“诗”之“余事”、“余波”;词人亦谓之“曲子诗客”。看起来,这好像只是一个单纯的名称词语,其实于它背后,包... 唐词,主要是中唐文人词,具有浓郁的诗化色调,它与诗总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牵连丝缕,于是时人将之称为诗之余,视为“诗”之“余事”、“余波”;词人亦谓之“曲子诗客”。看起来,这好像只是一个单纯的名称词语,其实于它背后,包含育深层文化背景与特定审美意蕴,暗示了诗向词这种文体嬗变代兴的血缘关系。中唐善词者如戴叔伦、韦应物、王建、刘禹锡、白居易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意蕴 文化背景 血缘关系 文体嬗变 诗化 文人 “诗”
下载PDF
盛中唐词的文化之变
12
作者 邓乔彬 张秋娟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3-78,共6页
有论者以六朝为词之滥觞,是由于梁陈宫体诗为宫廷文化的产物,而唐词之兴也与宫廷文化相关,由君臣宴饮到内宫生活,产生了以李白为代表的最初之词。中唐词开始涉及边塞文化与贬谪文化,张志和所作则是隐逸文化的体现,而王建的词可见中唐的... 有论者以六朝为词之滥觞,是由于梁陈宫体诗为宫廷文化的产物,而唐词之兴也与宫廷文化相关,由君臣宴饮到内宫生活,产生了以李白为代表的最初之词。中唐词开始涉及边塞文化与贬谪文化,张志和所作则是隐逸文化的体现,而王建的词可见中唐的三元文化构建,尤其表现出上接宫廷文化,下开士大夫文化的特点。中唐词人中,刘禹锡、白居易作品最多,除创调意义外,他们所作更在贬谪与闲适二义上,体现了士大夫文化在词中的转换、发展,闲适中饶感伤更是南唐、北宋士大夫词以“闲情”为大端的肇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廷文化 隐逸文化 士大夫文化
下载PDF
唐诗对唐词形成的影响
13
作者 黄昭寅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105-109,共5页
唐代是中国诗歌的巅峰时期,也是唐宋词的产生和发展时期;世人有"唐诗宋词"之说。事实上,从词的产生年代而言,其前身应该称为唐词。唐词至少分两个层面,或者说,它是至少沿着两条平行的道路前进的,最后殊途同归。第一条道路是... 唐代是中国诗歌的巅峰时期,也是唐宋词的产生和发展时期;世人有"唐诗宋词"之说。事实上,从词的产生年代而言,其前身应该称为唐词。唐词至少分两个层面,或者说,它是至少沿着两条平行的道路前进的,最后殊途同归。第一条道路是清商乐与"胡夷、里巷之曲"结合所产生的宴乐。第二条道路是唐诗绝句以及七言歌行在演唱过程中泛声实词化而形成的诗乐合一形式。第二条道路又分两个方向:一是选取唐诗绝句加以演唱;二是选取唐代七言歌行加以演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成 影响
下载PDF
“敦煌曲”名义和“唐词”论争及其现代学术意义
14
作者 王昊 《文学与文化》 2014年第4期75-83,共9页
20世纪围绕"敦煌曲"名义和"唐词"观的论争延续了数十年,这一论争的现代学术意义有四:其一,体现了现代学科分科意识和界定逻辑概念的论说方式,体现了循由"样态"到"质态",先"还原"再&q... 20世纪围绕"敦煌曲"名义和"唐词"观的论争延续了数十年,这一论争的现代学术意义有四:其一,体现了现代学科分科意识和界定逻辑概念的论说方式,体现了循由"样态"到"质态",先"还原"再"阐释"的历史主义"情境还原论"的学术理路;其二,体现了主艺/主文、民间/文人学术立场之分野,"五四"后"民粹"价值立场的贯彻和变迁;其三,体现了有关音乐文学史的"大文学史"建构观;其四,"原点"效应:20世纪90年代以降"词源"问题争鸣中学术立场的逻辑和价值起点仍在主艺/主文、民间/文人之分野,可视为"唐词"论争的当代延续。其深层次的学术意义则在于:论争体现了现代学科意义上的"声诗学"与"词学"及与传统"乐府学"不同的基本学术观念。回顾这一论争并揭示其现代学术意义,对当下既回应强调"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学术思潮,又走出思维和方法论误区,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曲 音乐文学 学术意义 学术思潮
下载PDF
略论唐宋词对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的贡献
15
作者 李争光 《吉安师专学报》 1991年第4期 12-17,共6页
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歌 美学 艺术风格 题材
全文增补中
音乐视角下的唐宋词流变论
16
作者 唐悦 《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第1期91-94,共4页
唐宋时期,词与乐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乐器一变,词的形式既随之而变,词的情调、音律也随之而变,这正是唐五代两宋词风格迥异的关键。而在词与乐相离合的过程中,乐与同时代文人之间的配合也对词的风格流变有直接影响。总之,唐宋词在音... 唐宋时期,词与乐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乐器一变,词的形式既随之而变,词的情调、音律也随之而变,这正是唐五代两宋词风格迥异的关键。而在词与乐相离合的过程中,乐与同时代文人之间的配合也对词的风格流变有直接影响。总之,唐宋词在音乐的影响下逐渐从音乐性文学向纯文学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器 雅化
下载PDF
“敦煌曲”名义和“唐词”论争及其现代学术意义
17
作者 王昊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9-87,共9页
从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围绕"敦煌曲"名义和"唐词"观产生论争。论争的现代学术意义有四:其一,体现了现代学科分科意识和界定逻辑概念的论说方式,循由"样态"到"质态"、先"还原"再&qu... 从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围绕"敦煌曲"名义和"唐词"观产生论争。论争的现代学术意义有四:其一,体现了现代学科分科意识和界定逻辑概念的论说方式,循由"样态"到"质态"、先"还原"再"阐释"的历史主义"情境还原论"的学术理路;其二,体现了主艺/主文、民间/文人学术立场之分野,"五四"后"民粹"价值立场的贯彻和变迁;其三,体现了有关音乐文学史的"大文学史"建构观;其四,"原点"效应:20世纪90年代以降"词源"问题争鸣中学术立场的逻辑和价值起点仍在主艺/主文、民间/文人之分野,可视为"唐词"论争的当代延续。其深层次的学术意义则在于:论争体现了现代学科意义上的"音乐文学"与"词学"及与传统"乐府学"不同的基本学术观念。回顾、梳理"敦煌曲"名义和"唐词"论争及其现代学术意义,对当下既回应强调"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学术思潮,又走出思维和方法论误区,都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曲 音乐文学 学术意义 学术思潮
原文传递
唐宋词解读的新视角——读《唐宋词与人生》
18
作者 张锦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135-136,共2页
关键词 与人生》 人生意蕴 活性效应
下载PDF
《花草粹编》误收误题唐五代词考辨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兆鹏 《中国韵文学刊》 1994年第2期58-64,共7页
关键词 误收 五代 古今 刘采春 二主 闲中好 万首人绝句
下载PDF
阳春集校笺(选载上)
20
作者 秦惠民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4期33-43,共11页
冯延巳(公元九○三——九六○),字正中,又名延嗣,广陵(今江苏扬州)人。他自幼跟随李璟,官至同平章事(即宰相)。史称冯“有辞学,多伎艺”,工诗词,“虽贵且老不废”。他不仅在南唐词坛是存词最多的一个,在唐末五代词人中也是一大家。
关键词 阳春集 冯延巳 校笺 三百首笺注 珠玉 《全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