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9篇文章
< 1 2 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北部新生代大型逆冲推覆构造与唐古拉山的隆起 被引量:77
1
作者 李亚林 王成善 +2 位作者 伊海生 刘志飞 李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118-1130,T0002,共14页
西藏北部唐古拉山地区新生代发育一大型逆冲推覆构造,推覆构造带走向与唐古拉山脉延伸方向一致,主体呈NW-SE向展布,由北部乌兰乌拉湖—巴庆构造带(锋带)、雀莫错—改纳构造带(中带)和南部各拉丹东—鄂碎玛构造带(根带)构成,构造样式上... 西藏北部唐古拉山地区新生代发育一大型逆冲推覆构造,推覆构造带走向与唐古拉山脉延伸方向一致,主体呈NW-SE向展布,由北部乌兰乌拉湖—巴庆构造带(锋带)、雀莫错—改纳构造带(中带)和南部各拉丹东—鄂碎玛构造带(根带)构成,构造样式上由根带到锋带表现为:高角度叠瓦逆冲构造、褶皱—逆冲构造和中低角度叠瓦逆冲构造,逆冲推覆运动方向由南西向北东,并在推覆构造带北侧发育新生代沱沱河前陆盆地。同构造岩浆侵入体同位素年代学和前陆盆地沉积充填序列演化表明,推覆构造形成时限为67.1~23.8Ma。推覆构造形成演化受控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造山和其后印度板块持续向北俯冲动力学体制,并造成唐古拉山地区地壳在始新世—渐新世的强烈缩短、增厚和唐古拉山脉的隆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唐古拉山 新生代 逆冲推覆构造 前陆盆地
下载PDF
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区降水观测误差修正分析 被引量:28
2
作者 何晓波 叶柏生 丁永建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03-408,共6页
青藏高原由于降水观测点分布等原因一直是水文和气候研究的薄弱环节。2005年5~10月在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中部冬克玛底河流域进行连续的人工气象观测。观测期间根据不同降水类型和气温之间的相关关系,采用气温2.7℃为临界值对降水类型... 青藏高原由于降水观测点分布等原因一直是水文和气候研究的薄弱环节。2005年5~10月在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中部冬克玛底河流域进行连续的人工气象观测。观测期间根据不同降水类型和气温之间的相关关系,采用气温2.7℃为临界值对降水类型进行了划分,利用已有的T-200B型自动雨雪量计和普通雨量计的修正公式,并在日尺度基础上对降水进行了修正对比。经过修正,中游T-200B型雨量站全年降水量662.1mm;普通雨量计全年降水量为657.2mm;2005年修正后的降水量相比1993年观测到的降水量472mm增加了近200mm。结果表明在高寒山区降水观测,依据同步观测的气温划分降水类型,可以根据相关修正公式修正T-200B型自动雨雪量计和普通雨量计降水观测值。从而能够在高寒山区恶劣的自然环境自动连续准确的观测高寒区域的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唐古拉山 降水观测 误差修正 降水类型
下载PDF
High-altitud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An observation in Qinghai-Tibetan railroad construction workers on Mountain Tanggula 被引量:28
3
作者 Tian-Yi Wu Shou-Quan Ding +6 位作者 Jin-Liang Liu Jian-Hou Jia Rui-Chen Dai Dong-Chun Zhu Bao-Zhu Liang De-Tang Qi Yong-Fu Sun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5期774-780,共7页
AIM: To investigate th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GIB) in people from lowland to high altitude and in workers on Mountain Tanggula and its causes as well as treatment and prophylaxis.METHODS: From 2001 to October 200... AIM: To investigate th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GIB) in people from lowland to high altitude and in workers on Mountain Tanggula and its causes as well as treatment and prophylaxis.METHODS: From 2001 to October 2003, we studied GIB in 13 502 workers constructing the railroad on Mountain Tanggula which is 4905 m above the sea level. The incidence of GIB in workers at different altitudes was recorded. Endoscopy was performed when the workers evacuated to Golmud (2808 m) and Xining (2261 m). The available data on altitude GIB were analyzed.RESULTS: The overall incidence of GIB was 0.49% in 13 502 workers. The incidence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altitude. The onset of symptoms in most patients was within three weeks after arrival at high altitude. Bleeding manifested as hematemesis, melaena or hematochezia, and might be occult. Endoscopic examination showed that the causes of altitude GIB included hemorrhage gastritis, gastric ulcer, duodenal ulcer, and gastric erosion. Experimental studies suggested that acute gastric mucosal lesion (AGML) could be induced by hypoxic and cold stress, which might be the pathogenesis of altitude GIB. Those who consumed large amount of alcohol, aspirin or dexamethasone were at a higher risk of developing GIB. Persons who previously suffered from peptic ulcer or high-altitude polycythemia were also at risk of developing GIB. Early diagnosis, evacuation, and treatment led to early recovery. CONCLUSION: GIB is a potentially life threatening disease, if it is not treated promptly and effectively. Early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evacuation lead to an early recovery. Death due to altitude GIB can be avoided if early symptoms and signs are recogniz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 altitud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Hypoxic stress Acute gastric mucosal lesion Risk factors
下载PDF
唐古拉山东段布加岗日地区小冰期以来的冰川变化研究 被引量:24
4
作者 王宁练 丁良福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34-244,共11页
对唐古拉山东段布加岗日地区小冰期以来的冰川变化资料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该地区小冰期最盛时 (即 15世纪 )冰川总面积和总储量分别为 2 4 1 4 6km2 和 19 6 2 82km3 ,目前其面积和储量分别已减少了 2 3 7%和 15 1% ,并且自小冰期... 对唐古拉山东段布加岗日地区小冰期以来的冰川变化资料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该地区小冰期最盛时 (即 15世纪 )冰川总面积和总储量分别为 2 4 1 4 6km2 和 19 6 2 82km3 ,目前其面积和储量分别已减少了 2 3 7%和 15 1% ,并且自小冰期以来有 184条长度大约为 0 6km的小冰川已消失 .该地区各冰川面积和储量的绝对变化量随着冰川规模的增大而增大 ,而其相对变化百分数却是随着冰川规模的增大而减小 .不同方位冰川小冰期以来的平均面积萎缩量、平均末端退缩量和平均末端高程上升量均表明 ,南坡冰川变化的绝对量比北坡的大 .这说明在同一气候变化背景下 ,该地区南坡冰川对于气候变化的响应比北坡冰川敏感 .小冰期以来该地区冰川雪线上升了约 90m ,这大致相当于气温上升约0 6℃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加岗日地区 小冰期 冰川变化 气候变化 唐古拉山
下载PDF
唐古拉山地区第四纪冰川作用与冰川特征 被引量:15
5
作者 焦克勤 沈永平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4-42,共9页
自中更新世以来 ,唐古拉山地区发生过 3次更新世冰川作用 (即昆仑冰期、倒数第二次冰期和末次错冰期 )和 2次全新世晚期冰进 (即新冰期和小冰期冰进 ) .昆仑冰期 (最大冰期 )发生在中更新世早期 (0 80~ 0 6 0MaBP) ,不仅是本区最早... 自中更新世以来 ,唐古拉山地区发生过 3次更新世冰川作用 (即昆仑冰期、倒数第二次冰期和末次错冰期 )和 2次全新世晚期冰进 (即新冰期和小冰期冰进 ) .昆仑冰期 (最大冰期 )发生在中更新世早期 (0 80~ 0 6 0MaBP) ,不仅是本区最早的一次冰期 ,而且也是冰川规模最大的一次冰期 ,当时的冰川规模比现代冰川大 16~ 18倍 ;倒数第二次冰期发生在中更新世晚期 (0 30~ 0 135MaBP) ,比现代冰川大 13~ 15倍 ;末次冰期发生在晚更新世晚期 ,应分为末次冰期早冰阶 (75 0~ 5 8 0kaBP)和晚冰阶 (32 0~ 15 0kaBP ,2 3 0kaBP时达到极盛 ) ,但在唐古拉山地区截止目前还未找到早冰阶的冰川遗迹 ,因此 ,只对末次冰期的晚冰阶 (LMG)进行了探讨 .LMG时 ,冰川规模比现代冰川大 10倍 ;新冰期发生在全新世高温期后 ,冰碛物的14 C测年为 (3 5 40± 16 0 )aBP ,冰川规模略大于现代冰川 ;小冰期发生在 15~ 19世纪 ,冰川规模已接近于现代冰川 .由于青藏高原的上升 ,对高原腹部地区引起的干旱化过程和水分严重不足 ,使唐古拉山地区的冰川自昆仑冰期以来 ,冰川规模一次比一次明显的减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古拉山 第四纪 冰川作用 小冰期 冰碛物 新冰期 青藏高原
下载PDF
青海唐古拉山中段地区二叠纪地层新资料 被引量:20
6
作者 刘广才 田琪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1993年第2期113-120,共8页
唐古拉山中段二叠纪地层取得一些新资料,可划分为二统、五岩组。下二叠统开心岭群分为三个岩组,其上部和下部为灰岩组,中部为长石—石英砂岩组,总厚达1971m。自下而上建立Staffella mollerona—Nankinella orbicularia组合带,Neoschwage... 唐古拉山中段二叠纪地层取得一些新资料,可划分为二统、五岩组。下二叠统开心岭群分为三个岩组,其上部和下部为灰岩组,中部为长石—石英砂岩组,总厚达1971m。自下而上建立Staffella mollerona—Nankinella orbicularia组合带,Neoschwagerina带及Yabeina带,生物组合面貌与华南栖霞组和茅口组基本相同。上二叠统乌丽群,其下部为含煤碎屑岩组,上部为灰岩夹碎屑岩组,总厚达2000m。分别建立Gigantopteris nicotianae folia—Pecopteris(Asterotheca)guizhouensis组合,Palaeofusulina—Perigeyerella costellata组合带,与华南龙潭组及长兴组可以对比。该群与藏北双湖区热觉茶卡组,藏东昌都区妥坝组,青海玉树区东茅陇组,均产特提斯型动物群和华夏植物群,它们同属于一个含煤构造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纪 地层 资料 青海 唐古拉山
下载PDF
唐古拉山冬克玛底冰川作用区的水化学特征 被引量:20
7
作者 盛文坤 王宁练 蒲健辰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35-243,共9页
冬克玛底冰川附近地区是该冰川化学成分的主要来源区。冬克玛底河水及冰川上的新、老雪的矿化度、总碱度、总硬度的大小顺序是:河水>老雪>>新雪。虽然它们都属淡水范畴,但新雪是中性偏酸的极软水,老雪是偏碱的极软水,河水则属碱... 冬克玛底冰川附近地区是该冰川化学成分的主要来源区。冬克玛底河水及冰川上的新、老雪的矿化度、总碱度、总硬度的大小顺序是:河水>老雪>>新雪。虽然它们都属淡水范畴,但新雪是中性偏酸的极软水,老雪是偏碱的极软水,河水则属碱性软水。其水化学类型基本上为HCO3,SO4-Ca和HCO3-Ca型,个别为HCO3-Ca,Na型。该地区水体的矿化度、总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化学 唐古拉山 冬克玛底冰川 冰川作用区
下载PDF
唐古拉山冬克玛底冰川雪层中淋溶作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9
8
作者 侯书贵 秦大河 皇翠兰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27-234,共8页
利用唐古拉山冬克玛底冰川雪坑和表层积雪样品的实测资料,初步探讨本区雪层中离子淋溶作用的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对冰芯记录的干扰。研究发现淋溶作用能够对数周至数月时间尺度的雪层记录产生“平滑”作用,但不会影响冰芯记录的长期变... 利用唐古拉山冬克玛底冰川雪坑和表层积雪样品的实测资料,初步探讨本区雪层中离子淋溶作用的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对冰芯记录的干扰。研究发现淋溶作用能够对数周至数月时间尺度的雪层记录产生“平滑”作用,但不会影响冰芯记录的长期变化趋势;不同离子在淋溶过程中迁移强度并不一致,表现出一定的淋溶择优性,但同前人的淋溶择优性排列顺序并不完全相同。对雪层融水初始CF值的估计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大致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种 雪层 淋溶作用 唐古拉山 冬克玛底冰川
下载PDF
唐古拉山中段开心岭群乌丽群的时代定义问题 被引量:18
9
作者 刘广才 《青海地质》 1993年第1期1-9,共9页
根据最新区域地质调查的代表剖面,在分析研究下二叠统开心岭群、上二叠统乌丽群的岩性组合特征、沉积类型、古生物面貌的基础上,将二叠系建立5个岩石地层单位和相应的5个生物地层单位,代表栖霞期—长兴期地层层序与生物序列;区内生物性... 根据最新区域地质调查的代表剖面,在分析研究下二叠统开心岭群、上二叠统乌丽群的岩性组合特征、沉积类型、古生物面貌的基础上,将二叠系建立5个岩石地层单位和相应的5个生物地层单位,代表栖霞期—长兴期地层层序与生物序列;区内生物性质属特提斯动物群和华夏植物群;青南乌丽与藏北双湖及昌都妥坝属同一含煤建造,成煤期为龙潭中期—长兴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心岭群 地层 时代定义 唐古拉山
下载PDF
唐古拉山冬克玛底地区冰川变化遥感监测 被引量:18
10
作者 谯程骏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7703-7705,共3页
利用1973年MSS、1992年TM、2001年ETM+、2007年TM数字遥感影像资料以及数字高程模型(DEM),结合第一次冰川编目资料,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图像处理技术提取了唐古拉山冬克玛底地区不同年份的冰川分布范围。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的冰川面积... 利用1973年MSS、1992年TM、2001年ETM+、2007年TM数字遥感影像资料以及数字高程模型(DEM),结合第一次冰川编目资料,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图像处理技术提取了唐古拉山冬克玛底地区不同年份的冰川分布范围。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的冰川面积1976年比1969年减小了0.84%,1992年冰川面积比1976年的减小了1.77%,2001年冰川面积比1992年减小了4.24%,2007年冰川面积比2002年减小了3.31%。结合气象资料和有限的野外资料进行分析,该地区冰川退宿趋势同气温升高趋势基本一致。1969年到2007年近40年时间里,冰川面积总共减小17.61km2,占1969年面积的9.81%,冰储量减少5.75km3,相当于水资源损失5.17k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古拉山 冰川变化 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下载PDF
念青唐古拉山南东麓断层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5
11
作者 吴章明 曹忠权 +1 位作者 申屠炳明 邓起东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40-50,共11页
念青唐古拉山南东麓断层位于尼木、当雄、谷露一带,长240km,总体走向NE,倾向SE,由力学性质、运动方式不同的三大段构成。晚第四纪以来,该断层强烈活动,目前能比较确定的活动次数至少有6—7次;断层切断一系列地质、地貌体,留下了丰富的... 念青唐古拉山南东麓断层位于尼木、当雄、谷露一带,长240km,总体走向NE,倾向SE,由力学性质、运动方式不同的三大段构成。晚第四纪以来,该断层强烈活动,目前能比较确定的活动次数至少有6—7次;断层切断一系列地质、地貌体,留下了丰富的位移现象;晚第四纪以来,平均水平滑动速率4.2mm/a、垂直滑动速率3.5mm/a。沿断层观察到多次古地震和历史地震的地表破裂;现今地震震中主要位于该断层附近,等震线的长轴方向也与该断层的走向一致。表明该断层是青藏高原内部一条强烈活动的发震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古拉山 东麓断层 地震地质 古地震 发震断层
下载PDF
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北坡夏季风降水特征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3
12
作者 杨梅学 姚檀栋 Ken'ichiUENO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33-236,共4页
利用 G A M E Tibet加强观测期间 (1998 年 5~9 月) D105 站的降水资料, 初步分析了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北坡夏季风降水的特征表明从6 月 7 日至 9 月18 日, 这 104 d 中有 81 d 产生降水, 总... 利用 G A M E Tibet加强观测期间 (1998 年 5~9 月) D105 站的降水资料, 初步分析了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北坡夏季风降水的特征表明从6 月 7 日至 9 月18 日, 这 104 d 中有 81 d 产生降水, 总降水量为2792 m m , 每天平均降水量达345 m m 可以认为6 月7 日左右为唐古拉山北坡 D105 站处夏季风爆发日 8 月份降水量最大, 为1216 m m , 占观测期间总降水量的436% 在夏季风期间, 季风降水存在着明显的活跃期和中断期, 其主周期约为 5 d局地对流云降水不论从降水量还是降水频率上, 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古拉山 夏季风 降水特征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唐古拉山冬克玛底冰川平衡线高度附近的能量平衡 被引量:14
13
作者 张寅生 姚檀栋 +3 位作者 萍健辰 大火田哲夫 矢吹裕伯 藤田耕史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0-19,共10页
本文以连续的、至少一年的观测资料,分析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冬克玛底冰川平衡线高度处的辐射平衡及能量平衡特征。冰川表面独特的下垫面性质,使其净辐射值全年有5个月左右为负;潜热交换量基本与净辐射成反向的季节变化;感热交换全年... 本文以连续的、至少一年的观测资料,分析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冬克玛底冰川平衡线高度处的辐射平衡及能量平衡特征。冰川表面独特的下垫面性质,使其净辐射值全年有5个月左右为负;潜热交换量基本与净辐射成反向的季节变化;感热交换全年均为正值而成为该冰川表面主要热源之一;传导热交换量对能量平衡的贡献很小。该冰川表面的能量交换水平季节变化明显,冰川表面气温季节变化与净辐射关系密切。冰川表面气温对总辐射通量变化的敏感性系数与其反射率及吸收辐射通量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古拉山 冰川 平衡线 高度 能量平衡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中部唐古拉山口邻近地区气候特征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寅生 蒲健辰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41-48,共8页
本文利用青藏高原中部的唐古拉山口附近连续的气温、气压、湿度、风速、风向及太阳辐射资料,初步分析了该区域年内气候变化和日变化等特征:年平均气温为-6.0℃,最冷月为12月,最热月为7月,与高原西部比较,具有升湿快、降温... 本文利用青藏高原中部的唐古拉山口附近连续的气温、气压、湿度、风速、风向及太阳辐射资料,初步分析了该区域年内气候变化和日变化等特征:年平均气温为-6.0℃,最冷月为12月,最热月为7月,与高原西部比较,具有升湿快、降温慢的变化特点;降水多集中于6-8月,但相对湿度的年际变化无规律可循,湿度变化与热力作用关系密切;年平均风速为3.6m/s,且冬季风强、夏季风弱,上午风弱、午后风强,1月午后风速可达10.0m/s;太阳辐射年总量为7172.3MJ,5月最大,1月最小,反射率12月最大,7月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气候特征 唐古拉山
下载PDF
唐古拉山发源的河水主要元素与锶同位素来源及环境意义 被引量:12
15
作者 赵继昌 李文鹏 +6 位作者 彭建华 刘丛强 B.Dupre J.Gaillardet 胡景山 尹周莹 耿冬青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91-599,共9页
发源于唐古拉山山脉的河流在青藏高原地区具有流域面积大、径流距离长以及流量大等特点,与喜马拉雅山地区河流共同组成全球河源区最高的水流系统。它们的物理与化学侵蚀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在全球气候变化的条件下,大陆的侵蚀作用所发生... 发源于唐古拉山山脉的河流在青藏高原地区具有流域面积大、径流距离长以及流量大等特点,与喜马拉雅山地区河流共同组成全球河源区最高的水流系统。它们的物理与化学侵蚀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在全球气候变化的条件下,大陆的侵蚀作用所发生的变化,即大陆与海洋的物质运移和平衡。发源于唐古拉山北坡的长江源头主要支流楚玛尔河与沱沱河的物理化学特点是溶解的化学成分含量较高,一般为10.66~410.81mmol/L,主要阳离子为Na+、Ca2+和Mg2+,占阳离子总量的97%以上。Ca2+/Na+、Mg2+/Na+、K+/Na+的比值较低,87Sr/86Sr值为(0.708954±0.000020)~(0.711860±0.000011),表明唐古拉山北坡的河水成分以蒸发岩类溶解为主。发源于唐古拉山南坡的怒江源头以及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等的主要阳离子为Ca2+、Mg2+、Na+,占阳离子总量的97%以上。Ca2+/Na+、Mg2+/Na+、K+/Na+的比值较高,87Sr/86Sr值为(0.705534±0.000016)~(0.722856±0.000014),表现为以碳酸盐岩和硅酸盐岩的溶解为主。长江河源区河水中主要化学成分来自蒸发岩,其中Na+和Cl-在河流水化学成分中占比例最大,经计算,唐古拉山北坡长江源头地区的物理侵蚀率为77kg/(km.2a),蒸发岩的化学侵蚀率为49~72.7t/(km.2a),碳酸盐岩的化学侵蚀率为15~20t/(km.2a),硅酸盐岩的化学侵蚀率为2~5t/(km.2a);南坡物理侵蚀率为34kg/(km.2a),碳酸盐岩的化学侵蚀率为25~30t/(km.2a),硅酸盐岩的化学侵蚀率为7~10t/(km.2a)。这些特征反映出北坡高寒干旱环境下河流蒸发岩的化学侵蚀作用较强,南坡碳酸盐岩和硅酸盐岩的化学侵蚀作用大于北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发源地 河水 侵蚀作用 主要元素 SR同位素 唐古拉山
下载PDF
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及可可西里草地资源现状调查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马松江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7年第9期15-19,共5页
简要叙述了地处青藏高原西南的唐古拉山及可可西里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植被和草地资源目前的生态状况等,调查分析了造成草原退化的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和其它因素,提出了防止草原退化的几项有效措施,为长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之路进行... 简要叙述了地处青藏高原西南的唐古拉山及可可西里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植被和草地资源目前的生态状况等,调查分析了造成草原退化的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和其它因素,提出了防止草原退化的几项有效措施,为长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之路进行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古拉山 可可西里 草地资源 草原退化 生态保护
下载PDF
关于青海唐古拉山地区风火山群的定义问题 被引量:11
17
作者 冀六祥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1994年第4期374-380,373,共8页
青海省南部唐古拉山北坡白垩系风火山群,经青海省区调队多年的调查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岩石地层及生物地层资料。通过对该地层的清理,将风火山群所包含的岩石地层组级单位的定义重新进行了修订。
关键词 地层 风火 唐古拉山 青海 白垩纪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中段活动断层运动速度及驱动机理 被引量:8
18
作者 吴珍汉 胡道功 +2 位作者 吴中海 叶培盛 刘琦胜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9-104,共6页
在大比例尺活动断层勘测调查基础上,通过测定典型断层位移和活动时代,计算重要活动断层运动速度,分析青藏高原中段地壳水平运动规律。发现青藏高原中段晚更新世—全新世发育大量NW—NWW—近EW向活动断裂,其中昆仑山活动断裂、可可西里... 在大比例尺活动断层勘测调查基础上,通过测定典型断层位移和活动时代,计算重要活动断层运动速度,分析青藏高原中段地壳水平运动规律。发现青藏高原中段晚更新世—全新世发育大量NW—NWW—近EW向活动断裂,其中昆仑山活动断裂、可可西里南缘活动断裂、通天河活动断裂、崩错活动断裂、念青唐古拉山东麓活动断裂和雅鲁藏布江活动断裂水平运动速度达6~10mm/a,风火山活动断裂、乌丽活动断裂和雁石坪活动断裂水平运动速度达3~4mm/a ,唐古拉山活动断裂与格仁错活动断裂水平运动速度约2mm/a。自晚更新世以来,青藏高原中段存在显著的地壳东向运动,相对于柴达木地块的地壳东向运动速度自南北两侧向中部逐步增大,至唐古拉山地区达最大值约4 0mm/a。青藏高原中段断裂活动、地壳运动与近SN向构造挤压及地壳内部东向水平剪切存在动力学成因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速度 青藏高原 活动断层 中段 驱动机理 活动断裂 晚更新世 雅鲁藏布江 柴达木地块 大比例尺 活动时代 断层位移 运动规律 可可西里 唐古拉山 断裂活动 成因联系 构造挤压 地壳运动 水平 全新世 昆仑 通天河 最大值
下载PDF
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多年冻土区夏、秋季节总辐射和地表反照率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19
作者 蒋熹 王宁练 杨胜朋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89-899,共11页
根据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多年冻土区2005年6月24日~10月16日的总辐射、分光辐射和分光反照率观测资料,利用总辐射和大气层顶太阳辐射的比值——日有效透射率Teff用聚类分析法将资料划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三类天气,分析了该地区夏、秋... 根据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多年冻土区2005年6月24日~10月16日的总辐射、分光辐射和分光反照率观测资料,利用总辐射和大气层顶太阳辐射的比值——日有效透射率Teff用聚类分析法将资料划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三类天气,分析了该地区夏、秋季节总辐射、分光辐射比例和分光反照率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夏季总辐射与大气层顶的差值和日际变化幅度最大,秋季以后这种差值和日际变化幅度减小.天空状况对分光辐射比例和地表反照率均有影响,表现为近红外辐射比例晴天比阴天大,可见光比例晴天比阴天小,各波段反照率晴天均比阴天大.反照率在夏季最低,秋季较高,反照率的日变化有依存分光辐射比例的关系,这大致可以解释地表反照率依存太阳高度角而变化的现象.无积雪地面反照率近红外波段大于可见光波段,地表有积雪时,反照率明显不同,其可见光波段反照率大于近红外波段反照率.功率谱分析表明,日有效透射率Teff存在着2~3d的周期,它是该地区天气系统活动影响太阳辐射收入的一个反映,指示出唐古拉山地区天气系统亦有2~3d的周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古拉山 总辐射 分光辐射 分光反照率 日变化 季节变化
下载PDF
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口第四纪冰碛层划分及其地质环境意义 被引量:10
20
作者 段志明 李勇 +2 位作者 李亚林 张毅 王谋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1期128-134,共7页
在对唐古拉山口现代冰川和古冰川考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定位观测资料和TL、10B-26Al-21Ne及14C测年数据,对区内第四纪冰川遗迹进行了深入讨论,划分出二次冰期(即中更新世晚期的倒数第二次冰期、晚更新世中—晚期的末次冰期)和二次全新... 在对唐古拉山口现代冰川和古冰川考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定位观测资料和TL、10B-26Al-21Ne及14C测年数据,对区内第四纪冰川遗迹进行了深入讨论,划分出二次冰期(即中更新世晚期的倒数第二次冰期、晚更新世中—晚期的末次冰期)和二次全新世冰进(即新冰期和小冰期)。提出在早更新世时,由于山体未达到当时冰川发育的雪线高度,所以未发育冰川。但在唐古拉山口地区,截止目前还未找到中更新世早期的倒数第三次冰期的冰川遗迹,由于高原隆升的滞后性和冰川发育的延滞效应及“亚洲干极”的耦合,推测仍只发育局部冰川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古今雪线由高原边缘向腹地升高,唐古拉山地区高出边缘1500m左右,生动表现了“亚洲干极”的作用;广泛分布的湖群说明羌塘地区是一个大江大河尚未伸入的内流地区,意味着青藏高原是个年青的高原。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对高原腹地引起的干旱化过程和水分严重不足,使唐古拉山地区的冰川自倒数第二次冰期以来,冰川规模一次比一次明显地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期 唐古拉山 青藏高原 冰川发育 第四纪 中更新世 冰碛层 亚洲 现代冰川 腹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