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抽象到具体:对科层组织运作动态的分析--以《工业组织的科层制类型》、《科层组织的动态》为线索 被引量:14
1
作者 王旭辉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15-229,共15页
关键词 工业组织 组织运作 科层组织 科层制 抽象 线索 哥伦比亚学派 组织管理
原文传递
中美社会学的十年交流对中国社会学的影响 被引量:10
2
作者 邓方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106-112,共7页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社会学像中国社会学这样命运多舛,中国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被剥夺了生存权利达28年之久。1978年,与中美建交同一年,中国社会学的恢复与重建被提上了议事日程。1979年3月,中国社会学会(原名中国社会学研究会)宣告成立...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社会学像中国社会学这样命运多舛,中国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被剥夺了生存权利达28年之久。1978年,与中美建交同一年,中国社会学的恢复与重建被提上了议事日程。1979年3月,中国社会学会(原名中国社会学研究会)宣告成立,社会学在中国终于取得了它应当具有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学 生存权利 中美建交 哥伦比亚学派 议事日程 芝加学派 社会学理论 社会学家 研究方法 个人行为
原文传递
连续与断裂:帕克与传播研究芝加哥学派神话 被引量:9
3
作者 刘海龙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9-35,共7页
在传播思想史的叙事中,连续与断裂始终相伴而生。前者意味着传统与学派的形成,后者意味着范式革命。二者的关系是传播思想史研究中的重要议题。帕克被公认为传播研究芝加哥学派的关键成员,而且是其中对传播与新闻现象做过深入研究的学... 在传播思想史的叙事中,连续与断裂始终相伴而生。前者意味着传统与学派的形成,后者意味着范式革命。二者的关系是传播思想史研究中的重要议题。帕克被公认为传播研究芝加哥学派的关键成员,而且是其中对传播与新闻现象做过深入研究的学者。但是建构了传播研究芝加哥学派的凯里对帕克的理论贡献与地位却含糊其辞。凯里为了建构统一的芝加哥学派,忽略了帕克与其他人之间的断裂;他建构了芝加哥学派与哥伦比亚学派的对立与断裂,却忽略了帕克与后者间的某种连续性。打破凯里建构的芝加哥学派神话,有助于我们关注帕克理论中被忽略的部分,尤其是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对传播的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思想史 芝加学派 哥伦比亚学派 罗伯特·E.帕克
下载PDF
传播学科的兴起:一段重新阐释的历史 被引量:8
4
作者 胡翼青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1-115,共5页
传播学学科建立之初,选择了以哥伦比亚学派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而不是芝加哥学派的传播研究范式。尽管哥伦比亚学派无论在理论与方法上都不能说更有优势,但其理论成果更容易被意识形态所用,其定量方法更容易为当局的决策提供证据,其研... 传播学学科建立之初,选择了以哥伦比亚学派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而不是芝加哥学派的传播研究范式。尽管哥伦比亚学派无论在理论与方法上都不能说更有优势,但其理论成果更容易被意识形态所用,其定量方法更容易为当局的决策提供证据,其研究范式更容易划定传播学科的边界并为该学科带来更多的资源,因此,急于为传播学奠定专业主义边界的施拉姆不假思索地选择了哥伦比亚学派。然而这一选择导致了传播学不但受到意识形态的高度控制,而且也有一套极其保守和封闭的学科规训,这一切使传播学科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就不断受到合法性的质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学科 哥伦比亚学派 芝加学派
下载PDF
美国传播学传统学派形成的学理探究 被引量:5
5
作者 胡翼青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7-30,共4页
在美国传播学的发展史上,传统学派一直被视为是主流研究范式,这个学派是结构功能主义与行为主义相结合的产物。结构功能主义与行为主义是两种价值观有极大分歧的理论,从学术上讲,哥伦比亚学派与法兰克福学派的相似性似乎还更多一些,然... 在美国传播学的发展史上,传统学派一直被视为是主流研究范式,这个学派是结构功能主义与行为主义相结合的产物。结构功能主义与行为主义是两种价值观有极大分歧的理论,从学术上讲,哥伦比亚学派与法兰克福学派的相似性似乎还更多一些,然而在二战前后美国的两场带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的社会科学运动——行为科学一体化运动与现代化理论运动中,哥伦比亚学派与法兰克福学派渐行渐远,而与耶鲁学派走到了一起。功能主义与行为主义合流的结果使得美国主流传播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美国意识形态的一个组成部分,失去了学科研究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流 结构功能主义 行为主义 哥伦比亚学派 耶鲁学派
下载PDF
翻译、流传与阐发——冯友兰与“Neo-Confucian(ism)”概念 被引量:1
6
作者 连凡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23-138,共16页
冯友兰在留美期间(1920—1923)吸收了西方“Neo-Confucian(ism)”概念,回国后(1924—1926)最早将其翻译为中文“新儒家(学)”,指出宋明新儒学受佛道影响在本体工夫论上与先秦儒家不同,但在人生观上一致。随后李石岑(1926)、谢扶雅(1928... 冯友兰在留美期间(1920—1923)吸收了西方“Neo-Confucian(ism)”概念,回国后(1924—1926)最早将其翻译为中文“新儒家(学)”,指出宋明新儒学受佛道影响在本体工夫论上与先秦儒家不同,但在人生观上一致。随后李石岑(1926)、谢扶雅(1928)、陈寅恪(1934)等人也阐发了“新儒家(学)”概念,从而使其成为流行的学术名词。虽然由于构建中国哲学史概念体系的需要,加上“新儒学”概念意义的不确定性,1932年底以后,冯友兰在其中文论著中转而使用包括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内的“道学”概念。但卜德又将冯友兰论著中的“道学”翻译为“Neo-Confucian(ism)”,从而促进了其在学术界的传播。随后以狄百瑞为首的哥伦比亚学派致力于阐发宋明新儒学的现代价值,又进一步促进了这一概念在海内外的普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明新儒学 冯友兰 道学 哥伦比亚学派 狄百瑞
下载PDF
学术工业:论哥伦比亚学派的传播研究范式 被引量:4
7
作者 胡翼青 何瑛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5-129,共5页
从拉扎斯菲尔德的名著《人际影响》的知识生产过程入手,讨论了哥伦比亚学派的学术生产。以《人际影响》为代表,自哥伦比亚学派以后,社会科学研究的知识生产变成了一种学术工业。生产知识的不再仅仅依赖于书斋和一颗时刻思索着的头脑,学... 从拉扎斯菲尔德的名著《人际影响》的知识生产过程入手,讨论了哥伦比亚学派的学术生产。以《人际影响》为代表,自哥伦比亚学派以后,社会科学研究的知识生产变成了一种学术工业。生产知识的不再仅仅依赖于书斋和一颗时刻思索着的头脑,学术成果的生产可以如零件一般拆卸组装,与之相匹配的是学术评价指标和学者角色的转化,这一切都带来了许多严重后果。自此以后,学术研究和组织管理渐行渐近,专家、技术官僚开始出现,从而正式瓦解了从欧洲传承下来的象牙塔式的大学人文知识生产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哥伦比亚学派 学术工业 《人际影响》 拉扎斯菲尔德
下载PDF
当实证遭遇批判:一个文化研究的“理论事件” 被引量:2
8
作者 冯露 宋伟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51-155,共5页
20世纪30年代末,哥伦比亚学派的拉扎斯菲尔德与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曾在广播音乐研究领域发生过一场方法论之争。这场论争被后人称之为当代大众文化或媒介文化研究的第一次方法论冲突,由此标示出批判学派与实证学派的分野,因而使其成... 20世纪30年代末,哥伦比亚学派的拉扎斯菲尔德与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曾在广播音乐研究领域发生过一场方法论之争。这场论争被后人称之为当代大众文化或媒介文化研究的第一次方法论冲突,由此标示出批判学派与实证学派的分野,因而使其成为当代文化研究学术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理论事件”。相关的传记、学术史,都会或多或少地记录这场论争,并津津乐道地加以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扎斯菲尔德 哥伦比亚学派 媒介文化 批判学派 当代文化研究 当代大众文化 法兰克福学派 音乐研究 学术思想史 阿多诺
原文传递
哥伦比亚学派传播研究的“衰落”及延续 被引量:3
9
作者 李孝祥 冯强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5-111,共17页
1940年代至50年代中期,得外部机遇性因素之利,传播研究在哥伦比亚学派内部一时蔚然成风。吊诡的是,此后其传播研究逐渐失去本生性的"研究阵地"。为此本文指出,正是由于关键人物对传播研究缺乏核心兴趣,持续性资助缺乏及传播... 1940年代至50年代中期,得外部机遇性因素之利,传播研究在哥伦比亚学派内部一时蔚然成风。吊诡的是,此后其传播研究逐渐失去本生性的"研究阵地"。为此本文指出,正是由于关键人物对传播研究缺乏核心兴趣,持续性资助缺乏及传播研究未建制化才使得哥伦比亚学派的传播研究难以为继。幸而,施拉姆、布莱尔和拉扎斯菲尔德的部分门生以哥伦比亚学派的传播研究理念为路标,拉氏等人的典范思想才得以被不断征用和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学史 哥伦比亚学派 施拉姆 新闻学院
原文传递
机能主义心理学:从芝加哥学派到哥伦比亚学派 被引量:2
10
作者 朱海燕 张锋 《楚雄师专学报》 2001年第2期63-66,共4页
本文比较了机能主义心理学内部芝加哥学派和哥伦比亚学派在研究倾向上的差异,认为这种差异使心理学研究从心灵主义迈向客观主义并成为一个连续的过程,而机能主义出于这个连续过程的过渡环节。其中艺加哥学派主要是在与构造主义的斗争... 本文比较了机能主义心理学内部芝加哥学派和哥伦比亚学派在研究倾向上的差异,认为这种差异使心理学研究从心灵主义迈向客观主义并成为一个连续的过程,而机能主义出于这个连续过程的过渡环节。其中艺加哥学派主要是在与构造主义的斗争中确立了机能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原则;而哥伦比亚学派把研究的侧重点由理论探讨转向对具体问题的研究,因此在具体研究成果的获得和研究方法的拓展方面贡献显著,为日后行为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先前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能主义心理学 芝加学派 哥伦比亚学派 构造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 研究倾向
下载PDF
拉扎斯菲尔德对传播学的贡献 被引量:1
11
作者 唐英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432-434,共3页
拉扎斯菲尔德是美国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传播学者 ,美国著名的学派哥伦比亚学派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开创了以研究个人行为为研究重点和以定量分析为研究方法的传播学研究范式 ,开创了以大学为基础的研究机构的原型 ,并促使传播理论具... 拉扎斯菲尔德是美国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传播学者 ,美国著名的学派哥伦比亚学派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开创了以研究个人行为为研究重点和以定量分析为研究方法的传播学研究范式 ,开创了以大学为基础的研究机构的原型 ,并促使传播理论具有了行政研究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扎斯菲尔德 传播学 美国 哥伦比亚学派 个人行为 研究范式 社会历史背景 学术背景
原文传递
社会科学与国家的发展:现代性问题论说的变化情况 被引量:1
12
作者 比约恩·维特罗克 冯炳昆 《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 CSSCI 1990年第4期3-14,共12页
社会科学只是社会调查研究多种形式中的一种。研究知识使用问题的人士不断提醒社会科学家们:政府在审议政务时对他们的意见一直不大注意,他们对制订政策过程的贡献并非十分重要,没有受到最认真的对待。但是,社会科学与现代国家之间具有... 社会科学只是社会调查研究多种形式中的一种。研究知识使用问题的人士不断提醒社会科学家们:政府在审议政务时对他们的意见一直不大注意,他们对制订政策过程的贡献并非十分重要,没有受到最认真的对待。但是,社会科学与现代国家之间具有错综复杂的密切联系,远远超过大多数政策分析研究工作所依据的典型与模式的范围。显然,社会科学的首要任务并非为顺利决策和制订政纲提供准确无误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特罗克 政策分析 政策过程 学术研究 论述方式 社会调查研究 私营部门 政治传统 吉登斯 哥伦比亚学派
原文传递
凸显与遮蔽:一个学派生成的机制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洪长晖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7-10,共4页
哥伦比亚学派在整个传播研究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然而国内对这一学派的认知更多地还是停留在拉扎斯菲尔德、有限效果论、行政研究诸如此类的表述上。这一倾向不仅不符合哥伦比亚学派实际的情貌,而且还对中国传播研究的进... 哥伦比亚学派在整个传播研究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然而国内对这一学派的认知更多地还是停留在拉扎斯菲尔德、有限效果论、行政研究诸如此类的表述上。这一倾向不仅不符合哥伦比亚学派实际的情貌,而且还对中国传播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有所误导。要扭转这一状况,探讨这一学派生成过程中的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哥伦比亚学派 凸显 遮蔽 生成机制
下载PDF
美国功能主义传播观的继承与失去
14
作者 曾薇 《新闻传播》 2015年第3期8-9,11,共3页
无论是芝加哥学派还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兴起的主流大众传播学,"传播"始终是美国社会学、传播学关注的重点。面对大移民和城市新环境,社会学的芝加哥学派开创了以"有机体"为核心的社会传播观念;在此之后的哥伦比亚学... 无论是芝加哥学派还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兴起的主流大众传播学,"传播"始终是美国社会学、传播学关注的重点。面对大移民和城市新环境,社会学的芝加哥学派开创了以"有机体"为核心的社会传播观念;在此之后的哥伦比亚学派,受到二战的影响,将"结构功能"和"经验测量"的功能主义传播观发挥到极致,但是"传播"丰富的意义在传播思想的发展过程中渐渐消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美尔 芝加学派 哥伦比亚学派 功能主义传播观
下载PDF
民国时期哥伦比亚学派教育活动及其影响探析
15
作者 孟治刚 《兰台世界(上旬)》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43-44,共2页
民国时期,由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的中国学生,归国后成为教育界的主力军。在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学生的影响下,哥伦比亚学派的杜威、孟禄等人先后来华讲学,促进了中美教育思想的交流,推动了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
关键词 民国 哥伦比亚学派 中国知识分子 教育理论
下载PDF
传播学哥伦比亚学派:历史、书写、偏狭的选择
16
作者 牛耀红 《现代视听》 2014年第12期10-15,共6页
本文在回溯历史的基础上对传播学的创立、哥伦比亚学派历史地位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从中发现,哥伦比亚学派成为美国传播学创立标志及美国主流学派的主要原因是历史的选择,学者书写的选择,最终也导致了偏狭的选择。
关键词 传播研究史 传播学创立 哥伦比亚学派 管理研究
下载PDF
中外教育家评介
17
作者 张在军 《成才之路》 2014年第21期F0002-F0002,共1页
21.桑代克 一、生平介绍 桑代克(1874-1949)是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美国哥伦比亚学派的主要代表,动物心理实验的首创者,教育心理学体系和联结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与吴伟士共同研究学习迁移,并设计了心理测验,为美国教育测验... 21.桑代克 一、生平介绍 桑代克(1874-1949)是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美国哥伦比亚学派的主要代表,动物心理实验的首创者,教育心理学体系和联结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与吴伟士共同研究学习迁移,并设计了心理测验,为美国教育测验运动的领袖之一。1874年桑代克生于马萨诸塞州威廉斯堡一个牧师家庭。1891年进威斯莱大学学习,临毕业前一年开始学习心理学。1895年获文学士学位,同年转入哈佛大学,跟着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作研究。1896年存哈佛大学开始了关于动物学习的研究。以后得到卡特尔的帮助,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1898年在卡特尔的指导下,获博士学位。1899年任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心理学讲师。1903年升为该院心理学教授。在任教期间,根据卡特尔的建议,把对动物研究的技术应剧于儿童及年轻人,以后越来越多地用人做被试者,用大部分时间研究人类学习、教育及心理测验,成为心理测验运动的领导人物。他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是两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此外,还创建并主持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工作,培养了大批教师、教育行政领导人员和教育心理学研究人员。1913年在哈佛大学获文学士学位。1916年在同校获哲学博士学位。1919年-1953年历任哈佛大学化学系教授、系主任、校长。他曾任美国全国教育协会教育政策委员会的主席,美国科学协进会和美国全国教育理事会的会长。上世纪50年代,他由卡内基基金会资助,对中等教育和师范教育,进行了实地考察,发表报告,提出批评和改进建议,对美国教育很有实际影响。桑代克在学院任教40年之久,于1940年退休。1942年返回哈佛大学任詹姆士讲座教授,以此纪念40年前支持他进行小鸡实验的大师—詹姆士。1949年逝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家 《教育心理学》 教育科学研究所 哥伦比亚学派 美国教育 心理学家 哈佛大学 评介
下载PDF
如何避免被灰色——读《重返灰色地带》
18
作者 刘稚亚 《经济》 2015年第10X期112-112,共1页
拉斯韦尔作为被误读的传播学"奠基人",其所开创的学术传统被传播研究的"无形学院"逐渐抛弃;以拉扎斯菲尔德为首的哥伦比亚学派的经验分析法长期以来成为"众矢之的";芝加哥学派尽管创造了传播研究神话,却... 拉斯韦尔作为被误读的传播学"奠基人",其所开创的学术传统被传播研究的"无形学院"逐渐抛弃;以拉扎斯菲尔德为首的哥伦比亚学派的经验分析法长期以来成为"众矢之的";芝加哥学派尽管创造了传播研究神话,却忽视了帕克从知识社会学与现实社会建构的角度去理解传播与新闻现象;伯内斯前瞻性的《宣传》却一再被冠以"精英主义"的头衔……一直以为传播学术史短短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不过是简单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哥伦比亚学派 传播研究 拉扎斯菲尔德 灰色地带 拉斯韦尔 无形学院 芝加学派 社会建构 新闻现象 帕克
原文传递
更正
19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41-141,共1页
《国际新闻界》2016年第2期《哥伦比亚学派传播研究的“衰落”及延续》一文中,第106页(赛佛林·坦卡德,2006)应改为(赛佛林,坦卡德,2006);第109页参考文献中:赛佛林·坦卡德(2006).《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
关键词 哥伦比亚学派 传播理论 卡德 《国际新闻界》 参考文献 方法与应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