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目标间隔时间的高速铁路客站设计分析
1
作者 李潇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8-24,共7页
列车间隔时间是衡量铁路运输能力的重要指标,以压缩间隔时间、提高高峰小时服务频率为目标,通过编制标准图集,并利用牵引计算软件仿真,系统分析咽喉区长度、侧向通过速度及工程设置对间隔时间的影响;到达间隔时间是限制接发车能力的关键... 列车间隔时间是衡量铁路运输能力的重要指标,以压缩间隔时间、提高高峰小时服务频率为目标,通过编制标准图集,并利用牵引计算软件仿真,系统分析咽喉区长度、侧向通过速度及工程设置对间隔时间的影响;到达间隔时间是限制接发车能力的关键,与咽喉区长度呈线性关系;侧向通过速度在低于80 km/h时对间隔时间影响显著;工程设置对咽喉区长度的展长系数为1.17~1.21。道岔选型、站外纵坡优化、进站前速度控制是压缩间隔时间的有效措施;咽喉区采用18号道岔较12号道岔可压缩到达间隔时间约30 s;车站纵坡宜按照“凸形坡”设计,采用20‰坡度、10 km坡段长时,可压缩到达间隔时间46.9 s;对于350 km/h高铁,进站前采用200 km/h限速可压缩到达间隔时间87.2 s,实现高铁系统能力的最大均衡。车站到发线数量与咽喉区长度应与目标间隔时间相匹配;在采用速度控制时,高速铁路客站可实现4 min到达间隔,尽端式车站到发线数量可按不超过8条设计,贯通式车站可按不超过15条设计;当不采用速度控制时,高速铁路客站可实现5 min到达间隔,尽端式车站到发线数量可按不超过6条设计,贯通式车站可按不超过12条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铁路客站 间隔时间 咽喉区长 道岔选型 站外纵坡 进站前速控制 到发线数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