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广东深圳市咸头岭新石器时代遗址
被引量:
15
1
作者
李海荣
刘均雄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9-16,I0003-I0004,共10页
一、遗址概况 咸头岭遗址位于深圳市东南部大鹏街道办事处咸头岭村,面积近30000平方米(图一)。该遗址是1981年在考古普查中发现的,深圳市博物馆于1985、1989、1997和2004年在遗址的东南部、中部和北部进行过四次发掘。2006年2~4...
一、遗址概况 咸头岭遗址位于深圳市东南部大鹏街道办事处咸头岭村,面积近30000平方米(图一)。该遗址是1981年在考古普查中发现的,深圳市博物馆于1985、1989、1997和2004年在遗址的东南部、中部和北部进行过四次发掘。2006年2~4月,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和深圳市博物馆又在遗址西北部进行了第五次发掘。前后五次发掘的总面积近2300平方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
咸
头
岭
遗址
新石器时代
中心聚落
原文传递
深圳咸头岭遗址的发掘及其意义
被引量:
7
2
作者
李海荣
谢鹏
《南方文物》
2011年第2期122-131,121,共11页
早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咸头岭遗址已经过了三次发掘,并由此提出了"咸头岭文化"的认识。但其年代、分期和文化源流等问题还存在许多不同的认识。特别是像咸头岭这样的沙丘遗址,在发掘时经常发生探方的坍塌,很难保证遗物出土...
早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咸头岭遗址已经过了三次发掘,并由此提出了"咸头岭文化"的认识。但其年代、分期和文化源流等问题还存在许多不同的认识。特别是像咸头岭这样的沙丘遗址,在发掘时经常发生探方的坍塌,很难保证遗物出土层位的准确性,不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2004和2006年的发掘,考古队发明了一整套铺板、留边、切边、喷水、划线、配胶、喷胶和补洞等的"固沙发掘法",解决了塌方的问题,完整而准确地提取了层位清楚的遗物,并据此把咸头岭遗址发掘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遗物分为三期五段,为珠江三角洲地区7000-6000年间的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树立了年代学和文化变迁的标尺。上述成果虽然在过去的发掘简报中已经发表(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等:《广东深圳市咸头岭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2007年7期),但此次发表的内容更为清晰和详尽。其实,新近的发掘还有一项重要的发现值得一提,这就是在第8层下第9层上发现了一层厚5厘米左右的红烧土面(见上引文)。由于沙丘遗址的堆积物一般都是沙层,发掘时对沙层的划分大都是依据沙粒的粗细和颜色,而沙子本身大多应当是自然堆积,本身的流动性也很大,之间没有可以分辨的界面,沙层颜色形成的机制也不清楚,因此即便有了固沙发掘的方法,也很难准确划分出层位,或者说难以找到确凿的证据保证划分出的沙层是可靠的。但由于"红烧土面"的发现,不但在沙丘遗址中发现了人工营建的遗迹,而且也是划分第9和第8层的分界的确凿证据。而对沙丘遗址堆积性状的研究显然也仍然还有进一步开展的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
头
岭
遗址
深圳博物馆
考古学文化
珠江三角洲地区
遗物
探方
咸
头
岭
文化
沙丘
遗址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深圳咸头岭遗址新石器时代戳印纹制作方法的模拟实验
被引量:
4
3
作者
李海荣
刘均雄
+1 位作者
张建峰
肖五球
《南方文物》
2011年第2期132-137,121,共7页
咸头岭遗址的发掘和研究者的创新没有止于田野发掘技术和方法,在对遗物的研究中还开展了实验考古学的研究,对于遗址出土的颇具特色的印纹陶纹饰进行了模拟实验。该实验从模拟制作初级工具——石器开始,到制作竹质的施纹工具——戳子,再...
咸头岭遗址的发掘和研究者的创新没有止于田野发掘技术和方法,在对遗物的研究中还开展了实验考古学的研究,对于遗址出土的颇具特色的印纹陶纹饰进行了模拟实验。该实验从模拟制作初级工具——石器开始,到制作竹质的施纹工具——戳子,再到寻找泥料并依照出土陶器的纹样完成模拟的戳印纹,实验目的明确,设计思路清晰,实验资料的记录准确而完整。实验还考虑了复制工具和器物的原料在遗址周围的方便获得性以及与遗址出土遗存的相关性,这也是一项严密的实验考古所必须注意的事项。不足之处就是实验中还使用了遗址出土的石器(锛、砺石、砧等),这是实验考古的规则一般不允许的,一来是会损坏出土的遗物,二来也失去了使用复制品进行实验后,进一步对复制石器刃口进行显微观察以获得其他信息的机会。咸头岭遗址的发掘和研究者站在学科前沿,对一个遗址的发掘方法有所创新,对出土遗物进行深入研究,正是今后中国考古发展的方向,相信他们今后还会有新的创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戳印纹
咸
头
岭
遗址
纹饰图案
弦纹
端面
纹饰
圈足
实验考古
模拟实验
制作方法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珠江三角洲地区沙丘遗址地层的划分:以咸头岭遗址为例
被引量:
3
4
作者
李海荣
《南方文物》
2011年第4期125-143,共19页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沙丘遗址,因为堆积结构比较松散而使发掘中一些露出的沙层不稳定,很容易造成不同层位遗存的混乱。但是,这些沙丘遗址的文化层是客观存在的,本来在气候十分湿润、地表植被非常茂密的环境下也是比较稳定的,而后人发掘或...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沙丘遗址,因为堆积结构比较松散而使发掘中一些露出的沙层不稳定,很容易造成不同层位遗存的混乱。但是,这些沙丘遗址的文化层是客观存在的,本来在气候十分湿润、地表植被非常茂密的环境下也是比较稳定的,而后人发掘或人工取沙挖坑是造成层位混乱的主要原因。所以,稳固在发掘中露出来的沙层,是沙丘遗址发掘的关键。只要发掘中露出的沙层稳固住了,再运用一些层位判别的方法,沙丘遗址的文化层是可以划分清楚的。从陶器的类型学研究、系列的测年数据以及与蚝岗遗址的对比来看,都可以证明咸头岭遗址所划分的地层是可信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沙丘
遗址
地层划分
咸
头
岭
遗址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深圳咸头岭遗址的生态环境与人们的谋生方式
被引量:
1
5
作者
赵善德
黄小茜
《暨南史学》
CSSCI
2009年第1期12-35,共24页
本文以深圳咸头岭遗址五次发掘的考古材料和地方文献为基础,借助地理学、生态学、生物学、文化学和民俗学的研究成果,以及实地考察的资料和体会,复原遗址的生态环境为大西洋末期演替为顶极群落的'沙堤—潟湖生境'。并以文化遗...
本文以深圳咸头岭遗址五次发掘的考古材料和地方文献为基础,借助地理学、生态学、生物学、文化学和民俗学的研究成果,以及实地考察的资料和体会,复原遗址的生态环境为大西洋末期演替为顶极群落的'沙堤—潟湖生境'。并以文化遗存乃人们有效地适应生态环境的创造物为思路,复原遗址居民的谋生手段和谋生方式。提出:遗址的文化性质乃定居营地;人群亲缘关系以及'人地关系'是稳定的;在构建'食物网'的基础上,科学复原诸多谋生手段;由于野外食物资源充裕和季节性波动小并易于攫取,人们的占有欲极弱,社会乃以血缘队群为社会组织、人人平等的狩猎—采集社会;但在咸头岭遗址新石器时代第一期之时,多数谋生手段是个体化的,合作与协作极少;咸头岭遗址新石器时代第二期和第三期之时,协作性劳作增多,'社会分工'可能出现,血缘队群的规模扩大,权威人物逐渐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咸
头
岭
文化
咸
头
岭
遗址
新石器遗存
大西洋期
“沙堤—潟湖生境”
谋生手段
谋生方式
原文传递
题名
广东深圳市咸头岭新石器时代遗址
被引量:
15
1
作者
李海荣
刘均雄
机构
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
深圳市博物馆
出处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9-16,I0003-I0004,共10页
文摘
一、遗址概况 咸头岭遗址位于深圳市东南部大鹏街道办事处咸头岭村,面积近30000平方米(图一)。该遗址是1981年在考古普查中发现的,深圳市博物馆于1985、1989、1997和2004年在遗址的东南部、中部和北部进行过四次发掘。2006年2~4月,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和深圳市博物馆又在遗址西北部进行了第五次发掘。前后五次发掘的总面积近2300平方米。
关键词
广东
咸
头
岭
遗址
新石器时代
中心聚落
Keywords
Guangdong Xiantouling site Neolithic Age central settlement
分类号
K878.3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深圳咸头岭遗址的发掘及其意义
被引量:
7
2
作者
李海荣
谢鹏
机构
广东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
出处
《南方文物》
2011年第2期122-131,121,共11页
文摘
早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咸头岭遗址已经过了三次发掘,并由此提出了"咸头岭文化"的认识。但其年代、分期和文化源流等问题还存在许多不同的认识。特别是像咸头岭这样的沙丘遗址,在发掘时经常发生探方的坍塌,很难保证遗物出土层位的准确性,不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2004和2006年的发掘,考古队发明了一整套铺板、留边、切边、喷水、划线、配胶、喷胶和补洞等的"固沙发掘法",解决了塌方的问题,完整而准确地提取了层位清楚的遗物,并据此把咸头岭遗址发掘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遗物分为三期五段,为珠江三角洲地区7000-6000年间的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树立了年代学和文化变迁的标尺。上述成果虽然在过去的发掘简报中已经发表(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等:《广东深圳市咸头岭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2007年7期),但此次发表的内容更为清晰和详尽。其实,新近的发掘还有一项重要的发现值得一提,这就是在第8层下第9层上发现了一层厚5厘米左右的红烧土面(见上引文)。由于沙丘遗址的堆积物一般都是沙层,发掘时对沙层的划分大都是依据沙粒的粗细和颜色,而沙子本身大多应当是自然堆积,本身的流动性也很大,之间没有可以分辨的界面,沙层颜色形成的机制也不清楚,因此即便有了固沙发掘的方法,也很难准确划分出层位,或者说难以找到确凿的证据保证划分出的沙层是可靠的。但由于"红烧土面"的发现,不但在沙丘遗址中发现了人工营建的遗迹,而且也是划分第9和第8层的分界的确凿证据。而对沙丘遗址堆积性状的研究显然也仍然还有进一步开展的必要。
关键词
咸
头
岭
遗址
深圳博物馆
考古学文化
珠江三角洲地区
遗物
探方
咸
头
岭
文化
沙丘
遗址
分类号
K878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深圳咸头岭遗址新石器时代戳印纹制作方法的模拟实验
被引量:
4
3
作者
李海荣
刘均雄
张建峰
肖五球
机构
广东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
出处
《南方文物》
2011年第2期132-137,121,共7页
文摘
咸头岭遗址的发掘和研究者的创新没有止于田野发掘技术和方法,在对遗物的研究中还开展了实验考古学的研究,对于遗址出土的颇具特色的印纹陶纹饰进行了模拟实验。该实验从模拟制作初级工具——石器开始,到制作竹质的施纹工具——戳子,再到寻找泥料并依照出土陶器的纹样完成模拟的戳印纹,实验目的明确,设计思路清晰,实验资料的记录准确而完整。实验还考虑了复制工具和器物的原料在遗址周围的方便获得性以及与遗址出土遗存的相关性,这也是一项严密的实验考古所必须注意的事项。不足之处就是实验中还使用了遗址出土的石器(锛、砺石、砧等),这是实验考古的规则一般不允许的,一来是会损坏出土的遗物,二来也失去了使用复制品进行实验后,进一步对复制石器刃口进行显微观察以获得其他信息的机会。咸头岭遗址的发掘和研究者站在学科前沿,对一个遗址的发掘方法有所创新,对出土遗物进行深入研究,正是今后中国考古发展的方向,相信他们今后还会有新的创获。
关键词
戳印纹
咸
头
岭
遗址
纹饰图案
弦纹
端面
纹饰
圈足
实验考古
模拟实验
制作方法
分类号
K876.3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珠江三角洲地区沙丘遗址地层的划分:以咸头岭遗址为例
被引量:
3
4
作者
李海荣
机构
广东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
出处
《南方文物》
2011年第4期125-143,共19页
文摘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沙丘遗址,因为堆积结构比较松散而使发掘中一些露出的沙层不稳定,很容易造成不同层位遗存的混乱。但是,这些沙丘遗址的文化层是客观存在的,本来在气候十分湿润、地表植被非常茂密的环境下也是比较稳定的,而后人发掘或人工取沙挖坑是造成层位混乱的主要原因。所以,稳固在发掘中露出来的沙层,是沙丘遗址发掘的关键。只要发掘中露出的沙层稳固住了,再运用一些层位判别的方法,沙丘遗址的文化层是可以划分清楚的。从陶器的类型学研究、系列的测年数据以及与蚝岗遗址的对比来看,都可以证明咸头岭遗址所划分的地层是可信的。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沙丘
遗址
地层划分
咸
头
岭
遗址
Keywords
Pearl River Delta,Dune Site, Layer Classification, Xian Tou Ling Site
分类号
K878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深圳咸头岭遗址的生态环境与人们的谋生方式
被引量:
1
5
作者
赵善德
黄小茜
机构
暨南大学历史系
出处
《暨南史学》
CSSCI
2009年第1期12-35,共24页
文摘
本文以深圳咸头岭遗址五次发掘的考古材料和地方文献为基础,借助地理学、生态学、生物学、文化学和民俗学的研究成果,以及实地考察的资料和体会,复原遗址的生态环境为大西洋末期演替为顶极群落的'沙堤—潟湖生境'。并以文化遗存乃人们有效地适应生态环境的创造物为思路,复原遗址居民的谋生手段和谋生方式。提出:遗址的文化性质乃定居营地;人群亲缘关系以及'人地关系'是稳定的;在构建'食物网'的基础上,科学复原诸多谋生手段;由于野外食物资源充裕和季节性波动小并易于攫取,人们的占有欲极弱,社会乃以血缘队群为社会组织、人人平等的狩猎—采集社会;但在咸头岭遗址新石器时代第一期之时,多数谋生手段是个体化的,合作与协作极少;咸头岭遗址新石器时代第二期和第三期之时,协作性劳作增多,'社会分工'可能出现,血缘队群的规模扩大,权威人物逐渐明确。
关键词
咸
头
岭
文化
咸
头
岭
遗址
新石器遗存
大西洋期
“沙堤—潟湖生境”
谋生手段
谋生方式
分类号
K878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广东深圳市咸头岭新石器时代遗址
李海荣
刘均雄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7
15
原文传递
2
深圳咸头岭遗址的发掘及其意义
李海荣
谢鹏
《南方文物》
2011
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深圳咸头岭遗址新石器时代戳印纹制作方法的模拟实验
李海荣
刘均雄
张建峰
肖五球
《南方文物》
2011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珠江三角洲地区沙丘遗址地层的划分:以咸头岭遗址为例
李海荣
《南方文物》
2011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深圳咸头岭遗址的生态环境与人们的谋生方式
赵善德
黄小茜
《暨南史学》
CSSCI
2009
1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