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傅淑清和肝法对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血清β-内啡肽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孟萍 梅芳 高晓静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4期21-24,共4页
目的观察自拟和肝止痛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探究其作用机制。方法将70例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成药组和西药组。治疗组给予和肝止痛汤,成药组给予痛经宝颗粒,西药组则给予布洛芬缓释胶囊,3组患者... 目的观察自拟和肝止痛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探究其作用机制。方法将70例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成药组和西药组。治疗组给予和肝止痛汤,成药组给予痛经宝颗粒,西药组则给予布洛芬缓释胶囊,3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治疗前、治疗后和随访时(治疗后3个月)分别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血清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P)水平。结果治疗后,3组临床疗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成药组和西药组(P<0.05)。治疗后和随访时,3组痛经积分均逐渐降低(P<0.05),治疗组随访时痛经积分均显著低于成药组和西药组(P<0.05)。3组治疗后血清β-E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0.05);随访时,成药组和西药组血清β-EP水平较治疗后显著下降(P<0.05),而治疗组血清β-EP水平较治疗后无明显变化(P>0.05),且显著高于成药组和西药组(P<0.05)。结论和肝止痛汤对原发性痛经具有较好的疗效,其远期疗效优于痛经宝颗粒和布洛芬缓释胶囊,其治疗痛经的机制与升高血清β-EP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淑清 痛经 气滞血瘀型 Β-内啡肽
下载PDF
试议和肝之法 被引量:5
2
作者 张颗颗 叶永安 《新中医》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16-118,共3页
和肝之法,即和肝法,乃和法中最突出、最常用之法。晚清医学家周学海《读医随笔》云:“凡治暴疾、痼疾,皆必以和肝之法参之。”其后,全国名老中医任应秋也说:“凡治暴病、痼疾,往往都要考虑到肝的问题,而兼用和肝的方法。”这两位不同... 和肝之法,即和肝法,乃和法中最突出、最常用之法。晚清医学家周学海《读医随笔》云:“凡治暴疾、痼疾,皆必以和肝之法参之。”其后,全国名老中医任应秋也说:“凡治暴病、痼疾,往往都要考虑到肝的问题,而兼用和肝的方法。”这两位不同时代的医家都明确赋予和肝之法以不同寻常的意义。就五脏而言,一般没有和心法、和肺法、和脾法(多说“理脾”)、和肾法之说,仅对肝这一独使之脏具和肝之法。也可见和肝法的特别重要作用。故试议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
原文传递
和肝法治疗带下病述要 被引量:4
3
作者 林玩福 杨学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5期75-77,共3页
和肝法是以柔和调达,复平肝木气血及其人体气机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主要有疏肝气、柔肝血、清肝热等。女子以肝为先天,因而和肝法在妇科病中广泛应用。带下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妇科疾病,在现代女性工作生活压力日益增加的情况下,强调肝... 和肝法是以柔和调达,复平肝木气血及其人体气机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主要有疏肝气、柔肝血、清肝热等。女子以肝为先天,因而和肝法在妇科病中广泛应用。带下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妇科疾病,在现代女性工作生活压力日益增加的情况下,强调肝在带下病的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重要的意义。将和肝法贯穿在带下病治疗的整个过程中,即采用疏肝健脾、养血柔肝、清肝祛湿等方法调肝气、助肝用,既可调理气血,又能助脾运化水湿以治带下病症。总结近年来的文献发现:在带下病的治疗中,脾虚湿困型常用柴胡、荆芥、玫瑰花、绿萼梅、川芎等疏肝理气使肝不乘脾,阴血亏虚型则用当归、白芍、阿胶、山萸肉等滋阴补血柔肝,湿热型用栀子、茵陈、龙胆草、椿根皮等清肝泄热,肾阳亏虚型则用熟地黄、山茱萸、补骨脂、菟丝子肝肾同补等等,并总结了近代大家以和肝法治疗带下的独家经验以供临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下病 健脾 止带 祛湿
下载PDF
浅谈和肝法治疗带下病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哲 张春玲 《光明中医》 2010年第6期946-948,共3页
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者,称为带下病。俗语云:"十女九带",带下病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1]。《傅青主女科.带下》认为:"夫带下俱是湿证",可见带下病主要病因是湿,故历代医家多从脾、... 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者,称为带下病。俗语云:"十女九带",带下病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1]。《傅青主女科.带下》认为:"夫带下俱是湿证",可见带下病主要病因是湿,故历代医家多从脾、肾论治带下病。但女子以肝为先天,从肝论治在带下病治疗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下病 中医理论 临床应用
下载PDF
和肝法治疗咳嗽临证体会 被引量:2
5
作者 谢慧 张锋 +1 位作者 夏慧 王林林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年第8期848-849,共2页
《内经·咳论》提出"肝咳之状,咳而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胁下满"。后世医家多崇此说,认为肝咳往往伴有胸胁疼痛、性情急躁易怒等症状,而笔者在临床实际中发现肝木侮肺的咳嗽临床表现多端,不仅局限于"咳而两... 《内经·咳论》提出"肝咳之状,咳而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胁下满"。后世医家多崇此说,认为肝咳往往伴有胸胁疼痛、性情急躁易怒等症状,而笔者在临床实际中发现肝木侮肺的咳嗽临床表现多端,不仅局限于"咳而两胁下痛",甚至表现为食积、痰聚等征象,临证时须注意仔细加以辨识。文章重点介绍运用和肝法治疗一例以干咳兼有多食不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肝咳案的临床体会。对该例咳嗽的病因、病机及其方药进行了简单的阐述,由此管窥"肝咳"之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咳嗽 临证体会
下载PDF
从肝辨治带下病概况 被引量:2
6
作者 王金鑫 吴国程 杨学 《湖南中医杂志》 2012年第5期168-170,共3页
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或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局部或全身症状,又称“下白物”、“流秽物”。带下病可见于现代医学的阴道炎、子宫颈炎、盆腔炎、妇科肿瘤等多种疾病,有难治愈、易复发的特点,严重影响广大女性的学习和生活... 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或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局部或全身症状,又称“下白物”、“流秽物”。带下病可见于现代医学的阴道炎、子宫颈炎、盆腔炎、妇科肿瘤等多种疾病,有难治愈、易复发的特点,严重影响广大女性的学习和生活。西医多认为是宫颈糜烂、内分泌失调引起,尚无系统的认识。对于非炎症所致带下病近几年引起了临床关注,在带下病的治疗上中医确有肯定疗效,临床实践证明中医的辨证施治对带下病具有显著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下病 综述 学术性
原文传递
和肝法治疗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证26例 被引量:1
7
作者 孟萍 梅芳 高晓静 《河南中医》 2016年第11期1937-1939,共3页
目的:观察和肝法治疗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就诊于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成药组24例、西药组20例和治疗组26例。成药组给予痛经宝颗粒,饭后温开水冲服,每次1袋,每日2次... 目的:观察和肝法治疗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就诊于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成药组24例、西药组20例和治疗组26例。成药组给予痛经宝颗粒,饭后温开水冲服,每次1袋,每日2次;西药组给予布洛芬缓释胶囊,每次1粒,每日2次,月经来潮后服至痛止;治疗组给予和肝止痛汤。观察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痛经积分、血清前列腺素2α(Prostaglandin 2α,PGF2α)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3个月3组患者痛经积分及血清PGF2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痛经积分与PGF2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治疗组优于其他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成药组有效率为68.42%,西药组有效率为38.89%,治疗组有效率为90.47%,治疗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和肝法治疗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证临床疗效显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痛经 气滞血瘀证 傅淑清
下载PDF
针灸加中药治疗头风115例临床报告 被引量:1
8
作者 吴春节 李建 《北京中医》 2002年第3期167-168,共2页
目的 探讨中医针刺、穴位放血配合中药治疗头痛疗效。方法 治疗组针刺 ,俞穴 :外关、百会、风池、太溪、太冲、合谷等 ,重者太阳穴拔罐放血 ,或局部火针针刺 ,每日 1次。内服中药养血和肝汤。对照组仅用汤剂。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 93... 目的 探讨中医针刺、穴位放血配合中药治疗头痛疗效。方法 治疗组针刺 ,俞穴 :外关、百会、风池、太溪、太冲、合谷等 ,重者太阳穴拔罐放血 ,或局部火针针刺 ,每日 1次。内服中药养血和肝汤。对照组仅用汤剂。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 93 .9% ,对照组 80 % ,有显著性差异。偏头痛、血管紧张性头痛、高血压头痛比较 ,前二种疗效较好 ,P〈0 .0 5。结论 针药综合治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风 偏头痛 阳上亢 肾阴虚 痰瘀阻络 针灸疗 养血 中医药疗
下载PDF
孙少山和肝法治验二则
9
作者 张家樑 《天津中医学院学报》 1995年第3期13-13,共1页
孙少山和肝法治验二则天津市工人医院张家名老中医孙少山业医五十五载,临床经验丰富,医学造诣渊深,组方遣药简约和平,擅长和肝法,孙老认为,因七情致病者颇多,一般说来,是肝先失调,然后波及它脏,造成肝之本脏和与之它脏的失调... 孙少山和肝法治验二则天津市工人医院张家名老中医孙少山业医五十五载,临床经验丰富,医学造诣渊深,组方遣药简约和平,擅长和肝法,孙老认为,因七情致病者颇多,一般说来,是肝先失调,然后波及它脏,造成肝之本脏和与之它脏的失调。病既由肝起,也当从肝治,肝之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医类案 孙少山 中医药疗
下载PDF
运脾和胃调肝法内外合治小儿厌食症经验
10
作者 王静洁 冯波 《中医儿科杂志》 2024年第6期68-70,共3页
小儿厌食症主要与脾、胃、肝相关,小儿脾胃薄弱,若因喂养不当、情志失畅,致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肝失疏泄,常可引发。采用运脾和胃调肝法治疗小儿厌食症临床多获良效,其中运脾法包括补中益气、行气燥湿、清热化湿、温中散寒;和胃法包括... 小儿厌食症主要与脾、胃、肝相关,小儿脾胃薄弱,若因喂养不当、情志失畅,致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肝失疏泄,常可引发。采用运脾和胃调肝法治疗小儿厌食症临床多获良效,其中运脾法包括补中益气、行气燥湿、清热化湿、温中散寒;和胃法包括消食导滞、行气除满,和胃降逆、通腑除痞,疏肝和胃、泄木安土,养阴生津、润土除痞4法;调肝法包括疏肝解郁、行气消痞,平肝和胃、抑木扶土,行气解郁、化湿利水,养血柔肝、滋水涵木。同时强调配合小儿推拿、穴位贴敷和刺四缝穴的综合治疗,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附案例1则,以资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食症 小儿 运脾胃调 内外合治 经验
原文传递
基于“女子以肝和为贵”理论治疗肾虚肝郁型排卵障碍型不孕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孟萍 高晓静 +2 位作者 项豪华 田群 龚怡慧 《中医临床研究》 2021年第14期106-108,共3页
目的:观察和肝滋肾助孕汤治疗肾虚肝郁型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肾虚肝郁型排卵障碍性不孕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成药组和西药组,分别给予和肝滋肾助孕汤、滋肾育胎丸、克罗米芬片治疗,通过监测排卵、子宫内膜厚度、... 目的:观察和肝滋肾助孕汤治疗肾虚肝郁型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肾虚肝郁型排卵障碍性不孕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成药组和西药组,分别给予和肝滋肾助孕汤、滋肾育胎丸、克罗米芬片治疗,通过监测排卵、子宫内膜厚度、妊娠情况判断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内膜厚度变化均有明显差异(P<0.05),成药组与西药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内膜厚度增加更明显;治疗组排卵率、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其他两组,成药组与西药组比较相差不大;三组妊娠率相较有差异,治疗组高于其他两组。结论:和肝滋肾助孕汤能增加子宫内膜厚度、提高排卵率及妊娠率,治疗肾虚肝郁型排卵障碍性不孕疗效优于滋肾育胎丸和克罗米芬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滋肾 排卵障碍型不孕 肾虚
下载PDF
运用和胃舒肝法治疗124例消化系统疾病的小结
12
作者 俞树正 《按摩与导引》 1994年第3期26-27,共2页
和胃舒肝法是北京中医研究院老中医张春普教授于1972年来敦巡回医疗时,传授给我们的经验手法之一。二十年来,笔者运用本法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多例。
关键词 胃舒 消化系统疾病
下载PDF
和枢机调肝解郁法联合针灸治疗抗精神病药物致高泌乳素血症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海军 孙玉涛 马建华 《医学综述》 2017年第10期2066-2069,2073,共5页
目的探讨和枢机调肝解郁法联合针灸治疗抗精神病药物致高泌乳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唐山市第五医院收治的抗精神病药物致高泌乳素血症患者92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和枢机调肝解郁法... 目的探讨和枢机调肝解郁法联合针灸治疗抗精神病药物致高泌乳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唐山市第五医院收治的抗精神病药物致高泌乳素血症患者92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和枢机调肝解郁法治疗,观察组采用和枢机调肝解郁法联合针灸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行雌激素水平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病症改善情况、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泌乳素较治疗前降低(P<0.01),促卵泡生成素、促黄体生成素、雌二醇、孕酮较治疗前增加(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泌乳素低于对照组[(43.9±9.1)nmol/L比(64.3±5.6)nmol/L,P<0.05],促卵泡生成素、促黄体生成素、雌二醇、孕酮高于对照组[(8.7±2.0)U/L比(6.5±1.3)U/L、(10.9±2.2)U/L比(9.0±1.9)U/L、(212.7±27.5)pmol/L比(173.8±18.9)pmol/L、(2.2±0.7)nmol/L比(1.9±0.4)nmol/L,P<0.01]。观察组患者月经时间复常率、乳房胀痛消失率、月经量增加率、溢乳改善率、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9.1%(41/46)比69.6%(32/46)、84.8%(39/46)比58.7%(27/46)、80.4%(37/46)比60.9%(28/46)、91.3%(42/46)比71.7%(33/46)、95.7%(44/46)比78.3%(36/46),P<0.05]。两组患者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和枢机调肝解郁法联合针灸治疗抗精神病药物致高泌乳素血症的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病症,有效调节机体雌激素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泌乳素血症 枢机调解郁 针灸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