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从农事祈报诗论周代祭祀之人文精神与教化意义——以《思文》《丰年》《生民》为讨论中心
被引量:
3
1
作者
林素英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3期5-17,共13页
早期农业之发展,"靠天吃饭"的成分远甚于今,因而农事诗在《周颂》之中所占比例极高,且多以祈报为主要内容。缘于《周颂》乃天子宗庙祭礼或祭祀山川神祇所用之乐章,且大多属于周武王、成王、康王以及昭王时期之作品,因此最能...
早期农业之发展,"靠天吃饭"的成分远甚于今,因而农事诗在《周颂》之中所占比例极高,且多以祈报为主要内容。缘于《周颂》乃天子宗庙祭礼或祭祀山川神祇所用之乐章,且大多属于周武王、成王、康王以及昭王时期之作品,因此最能反映周初制礼作乐之人文精神,且深寓教化意义于其中。文章拣选《周颂》最能代表农事祈报之礼的《思文》与《丰年》为讨论主体,并辅以《生民》一诗以明其详,综合此三篇之内容以探讨周代祭祀之人文精神与教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事诗
祈报
周代
祭祀
人文精神
教化意义
思文
丰年
生民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诗经》中的周代祭祀及其反映出的宗法观念
被引量:
2
2
作者
王珊
《文教资料》
2010年第10期7-9,共3页
祭祀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类对于超自然能力的“神灵”的崇拜,是为了建立、维持或恢复人与“神”的良好关系而将物品进献给神灵的宗教仪式。周代的祭祀制度打破了殷商一元神的崇拜,代之以先祖与天地既分立又配合的观念。而连接祖与天的中...
祭祀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类对于超自然能力的“神灵”的崇拜,是为了建立、维持或恢复人与“神”的良好关系而将物品进献给神灵的宗教仪式。周代的祭祀制度打破了殷商一元神的崇拜,代之以先祖与天地既分立又配合的观念。而连接祖与天的中介便是“德”。周人理性思想的发展使其诸如祭祀这样的宗教活动更多地成为团结凝聚宗族的纽带,《诗经》对周人思想的这种变化作了多方面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周代
祭祀
宗亲制度
宗法观念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周代祭祀与丧葬中的奉献饮食仪节——以墓葬材料为核心
3
作者
胡进驻
《三代考古》
2021年第1期171-193,共23页
自上古开始,中国古代文明首重祭祀与丧葬,祭祀与丧葬仪节涉及的内容比较丰富,比如祭拜场所的布置,比如迎神、悦神、送神诸环节的歌舞等,但其中一个核心部分是供奉给神灵和魂灵"食品",即所谓饮食仪节。本文欲借助相关考古学材...
自上古开始,中国古代文明首重祭祀与丧葬,祭祀与丧葬仪节涉及的内容比较丰富,比如祭拜场所的布置,比如迎神、悦神、送神诸环节的歌舞等,但其中一个核心部分是供奉给神灵和魂灵"食品",即所谓饮食仪节。本文欲借助相关考古学材料,简单梳理一下自上古以降中国古代高等级贵族的祭祀与丧葬饮食仪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明
新石器时代晚期
丧葬
仪节
考古学
周代
祭祀
饮食
原文传递
青海民间节令舞蹈与周代祭祀乐舞
被引量:
1
4
作者
李智信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1期72-80,96,共10页
青海民间节令舞蹈与周代祭祀乐舞功能相同,基本队列人数相近,八大光棍和髦舞、莫合则等与干舞、花棒子与籥舞、蜡花女与韨舞、四片瓦与皇舞的舞具相似,二者间应该有共源关系,甚至一定的源流关系。现代民间节令舞蹈应该是以古代祭祀舞蹈...
青海民间节令舞蹈与周代祭祀乐舞功能相同,基本队列人数相近,八大光棍和髦舞、莫合则等与干舞、花棒子与籥舞、蜡花女与韨舞、四片瓦与皇舞的舞具相似,二者间应该有共源关系,甚至一定的源流关系。现代民间节令舞蹈应该是以古代祭祀舞蹈为主干,吸收了傩舞和百戏内容发展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节令舞蹈
周代
祭祀
乐舞
远古
祭祀
舞蹈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农事祈报诗论周代祭祀之人文精神与教化意义——以《思文》《丰年》《生民》为讨论中心
被引量:
3
1
作者
林素英
机构
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
出处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3期5-17,共13页
文摘
早期农业之发展,"靠天吃饭"的成分远甚于今,因而农事诗在《周颂》之中所占比例极高,且多以祈报为主要内容。缘于《周颂》乃天子宗庙祭礼或祭祀山川神祇所用之乐章,且大多属于周武王、成王、康王以及昭王时期之作品,因此最能反映周初制礼作乐之人文精神,且深寓教化意义于其中。文章拣选《周颂》最能代表农事祈报之礼的《思文》与《丰年》为讨论主体,并辅以《生民》一诗以明其详,综合此三篇之内容以探讨周代祭祀之人文精神与教化意义。
关键词
农事诗
祈报
周代
祭祀
人文精神
教化意义
思文
丰年
生民
Keywords
Farming poem
Prays and thanks for harvest
Zhou Dynasty sacrificial ritual
The spirit of humanities
Enlightened significance
Siwen
Fengnian
Shengmin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诗经》中的周代祭祀及其反映出的宗法观念
被引量:
2
2
作者
王珊
机构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文法系
出处
《文教资料》
2010年第10期7-9,共3页
文摘
祭祀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类对于超自然能力的“神灵”的崇拜,是为了建立、维持或恢复人与“神”的良好关系而将物品进献给神灵的宗教仪式。周代的祭祀制度打破了殷商一元神的崇拜,代之以先祖与天地既分立又配合的观念。而连接祖与天的中介便是“德”。周人理性思想的发展使其诸如祭祀这样的宗教活动更多地成为团结凝聚宗族的纽带,《诗经》对周人思想的这种变化作了多方面记录。
关键词
《诗经》
周代
祭祀
宗亲制度
宗法观念
分类号
K224 [历史地理—历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周代祭祀与丧葬中的奉献饮食仪节——以墓葬材料为核心
3
作者
胡进驻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出处
《三代考古》
2021年第1期171-193,共23页
文摘
自上古开始,中国古代文明首重祭祀与丧葬,祭祀与丧葬仪节涉及的内容比较丰富,比如祭拜场所的布置,比如迎神、悦神、送神诸环节的歌舞等,但其中一个核心部分是供奉给神灵和魂灵"食品",即所谓饮食仪节。本文欲借助相关考古学材料,简单梳理一下自上古以降中国古代高等级贵族的祭祀与丧葬饮食仪节。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明
新石器时代晚期
丧葬
仪节
考古学
周代
祭祀
饮食
分类号
K878.8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K22 [历史地理—历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青海民间节令舞蹈与周代祭祀乐舞
被引量:
1
4
作者
李智信
机构
青海省图书馆
出处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1期72-80,96,共10页
文摘
青海民间节令舞蹈与周代祭祀乐舞功能相同,基本队列人数相近,八大光棍和髦舞、莫合则等与干舞、花棒子与籥舞、蜡花女与韨舞、四片瓦与皇舞的舞具相似,二者间应该有共源关系,甚至一定的源流关系。现代民间节令舞蹈应该是以古代祭祀舞蹈为主干,吸收了傩舞和百戏内容发展来的。
关键词
民间节令舞蹈
周代
祭祀
乐舞
远古
祭祀
舞蹈
Keywords
folk festival dance
sacrificial dance in Zhou Dynasty
the ancient sacrifices dance
分类号
J722.29 [艺术—舞蹈]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从农事祈报诗论周代祭祀之人文精神与教化意义——以《思文》《丰年》《生民》为讨论中心
林素英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诗经》中的周代祭祀及其反映出的宗法观念
王珊
《文教资料》
2010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周代祭祀与丧葬中的奉献饮食仪节——以墓葬材料为核心
胡进驻
《三代考古》
2021
0
原文传递
4
青海民间节令舞蹈与周代祭祀乐舞
李智信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