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2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活性炭-甲醇吸附制冰机的循环特性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王丽伟 吴静怡 +2 位作者 王如竹 许煜雄 王树刚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08-210,共3页
所研究的吸附式制冰机以块状活性炭和甲醇为工质对,采用烟气加热。研究表明,对于本系统,双床循环较为合 适;双床循环中回热回质过程可以有效的改善吸附床的工作性能以及系统的热力完善度,并能将系统的制冷功率提高7% 到11%。在循环时... 所研究的吸附式制冰机以块状活性炭和甲醇为工质对,采用烟气加热。研究表明,对于本系统,双床循环较为合 适;双床循环中回热回质过程可以有效的改善吸附床的工作性能以及系统的热力完善度,并能将系统的制冷功率提高7% 到11%。在循环时间为50 min时,回热回质条件下制冷功率为2 kw左右,可以实现每小时制冰15 kg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式制冰机 吸附循环 回热 回质 活性炭 甲醇
下载PDF
玉米秸秆黄原酸盐对铅离子的动态吸附特征 被引量:3
2
作者 李武楠 廖晓勇 黄占斌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586-2592,共7页
玉米秸秆黄原酸盐是一种新型的重金属吸附材料.为了揭示玉米秸秆黄原酸盐对溶液中铅离子的动态吸附特征,本文通过柱体穿透吸附模拟实验方法,研究了玉米秸秆黄原酸对流体中铅离子的吸附穿透曲线、吸附效率及水体流速、初始浓度、填柱高... 玉米秸秆黄原酸盐是一种新型的重金属吸附材料.为了揭示玉米秸秆黄原酸盐对溶液中铅离子的动态吸附特征,本文通过柱体穿透吸附模拟实验方法,研究了玉米秸秆黄原酸对流体中铅离子的吸附穿透曲线、吸附效率及水体流速、初始浓度、填柱高度等因素对其吸附特性的影响,并采用The Thomas、The Bohart-Adams、The Wolborskal和The Yoon-Nelson等模型进行动力学拟合.结果表明,流速、初始浓度、填柱高度等因素对玉米秸秆黄原酸盐吸附铅离子的穿透曲线都有明显影响,Thomas模型和Yoon-Nelson模型能较好反映吸附过程特征.实验表明,玉米秸秆黄原酸盐对铅离子的吸附量为175mg·g^-1,吸附后的玉米秸秆黄原酸盐残渣体性能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黄原酸盐 动态吸附 吸附试验 吸附循环
原文传递
固体吸附式制冷/热泵系统理想基本循环的理论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学军 《新能源》 1997年第9期16-22,共7页
本文简单介绍了固体吸附式制冷/热泵系统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吸附循环 吸附制冷 热泵 特征温度 制冷系数
下载PDF
太阳能吸附式制冷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圣佑 丁毅 黄晓辉 《华北工学院学报》 2001年第4期297-300,共4页
目的 节约能源、保护环境 .方法 应用固体吸附式制冷 ,组装了一个原型的试验模型以验证此原理并试验用何种材料符合价廉 ,易得 ,对环保有利 .结果 作为媒质选用了木炭 -酒精组合 .制冷量达到1 5 0 .8k J· kg- 1 ·m- 2 .结... 目的 节约能源、保护环境 .方法 应用固体吸附式制冷 ,组装了一个原型的试验模型以验证此原理并试验用何种材料符合价廉 ,易得 ,对环保有利 .结果 作为媒质选用了木炭 -酒精组合 .制冷量达到1 5 0 .8k J· kg- 1 ·m- 2 .结论 实验证明 ,原理方案可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制冷 吸附式制冷 吸附循环 绿色能源
下载PDF
探讨人工肝支持治疗对判断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6
5
作者 刘青 段钟平 《中国血液净化》 2003年第2期86-88,共3页
目的 观察161例经人工肝治疗的重症肝炎患者的转归,探讨人工肝治疗对判断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 161例重症肝炎肝功能衰竭患者各行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胆红素特异性吸附(bilirubin specific adsorption,BSA)、活性炭灌流(... 目的 观察161例经人工肝治疗的重症肝炎患者的转归,探讨人工肝治疗对判断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 161例重症肝炎肝功能衰竭患者各行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胆红素特异性吸附(bilirubin specific adsorption,BSA)、活性炭灌流(hemoperfusion,HP)、分子吸附循环系统(molecular adsorbent recy—cling system,MARS)、组合型生物人工肝(hybrid bioartificial liver,HBL)、人工肝治疗,平均治疗2.7次。于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分4个不同时段取血分别测肝功能、血氨、凝血酶原活动度及血清内毒素水乎,并观察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结果 20例治疗前伴肝性脑病患者昏迷程度减轻。与治疗前比较,患者血清总胆红素及内毒素水平明显降低(P<0.01),凝血酶原活动度及胆碱脂酶显著升高(P<0.O1和P<0.05)。92例患者痊愈,33例成功的实施肝移植,其余36例分别死于严重感染者、消化道大出血和肝肾综合征,存活率为77.64%。结论 人工肝可能作为治疗重型肝炎肝衰竭的有效方法之一,并作为判断患者能否自然恢复或必须进行肝移植的主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肝 治疗 重型肝炎 预后 血浆置换 胆红素特异性吸附 分子吸附循环系统 活性炭灌流
下载PDF
肝衰竭人工肝治疗过程中低血压原因分析及护理 被引量:14
6
作者 袁素娥 李映兰 +3 位作者 罗向群 周涛 范娟 李丹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10年第2期30-32,共3页
分析人工肝治疗肝衰竭中低血压原因并总结护理经验。226例次肝衰竭患者在人工肝治疗中发生低血压49例次,发生率为21.68%。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失血是最主要因素。上机前对病情实施系统评估,勿仓促上机;个性化调节各参数和使用抗凝剂;术... 分析人工肝治疗肝衰竭中低血压原因并总结护理经验。226例次肝衰竭患者在人工肝治疗中发生低血压49例次,发生率为21.68%。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失血是最主要因素。上机前对病情实施系统评估,勿仓促上机;个性化调节各参数和使用抗凝剂;术中严密监测,准确判断病情变化;及时有效的干预,是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保证治疗顺利完成、提高抢救成功率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衰竭 人工肝/分子吸附循环系统 低血压 护理
下载PDF
分子吸附循环系统治疗肝衰竭52例 被引量:8
7
作者 陈士彬 张伦理 +2 位作者 史宇飞 杨小兰 王芝花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31-133,共3页
目的 评价分子吸附循环系统(MARS)治疗重型乙型肝炎肝衰竭的疗效,并探讨其机理。 方法 应用MARS对重型乙型肝炎肝衰竭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每次6~8h的MARS治疗,治疗前后检测各种有毒物质的改变,并与血浆置换组、常规治疗组进... 目的 评价分子吸附循环系统(MARS)治疗重型乙型肝炎肝衰竭的疗效,并探讨其机理。 方法 应用MARS对重型乙型肝炎肝衰竭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每次6~8h的MARS治疗,治疗前后检测各种有毒物质的改变,并与血浆置换组、常规治疗组进行比较。 结果 52例重型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经MARS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血胆红素、血氨、尿素氮、芳香氨基酸、内毒素、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水平明显降低,治疗前后分别为(521.5±122.5)μmol/L和(360.1±81.2)μmol/L、(227.1±66.7)μg/ml和(105.0±42.0)μg/ml、(12.3±5.4)mmol/L和(6.4±2.4)mmol/L、(37.0±24.0)×10-3g/L和(23.0±16.0)×103g/L、(1.4±0.9)Eu/ml和(0.2±0.2)Eu/ml、(10.1±1.3)pg/ml和(5.7±1.0)pg/ml、(28.5±11.6)μg/ml和(1 7.9±7.8)μg/ml,t值为2.303~4.702,P<0.05或0.01。MARS与血浆置换在治疗后清除胆红素差异无显著性,而治疗后72 h血胆红素反跳,血浆置换组明显高于MARS组。总体存活率:MARS治疗组50%(26/52),血浆置换组45%(9/20),而常规治疗组存活率40.5%(17/42),MARS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u=3.024,P<0.01。 结论 MARS人工肝治疗肝衰竭,可明显提高其存活率,无明显不良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吸附循环系统 治疗 肝衰竭 重型乙型肝炎 血浆置换
原文传递
人工肝支持系统在肝衰竭和肝脏移植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阿永俊 李立 +4 位作者 李晓延 唐继红 魏晓平 陈刚 朱洪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05年第5期496-498,共3页
目的评价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在肝衰竭和肝脏移植中的作用。方法对44例肝衰竭患者(包括12例行肝移植者)进行分子吸附循环系统(MARS)或血浆置换治疗,检测治疗前、后各种有毒物质及细胞因子等的改变并进行比较。结果44例肝衰竭患者,经ALS... 目的评价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在肝衰竭和肝脏移植中的作用。方法对44例肝衰竭患者(包括12例行肝移植者)进行分子吸附循环系统(MARS)或血浆置换治疗,检测治疗前、后各种有毒物质及细胞因子等的改变并进行比较。结果44例肝衰竭患者,经ALSS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血总胆红素、总胆汁酸、谷丙转氨酶、肌酐、尿素氮、血氨及内毒素水平明显降低(P<0.05);血清NO和TNF-α、IL-4、IL-6水平亦明显降低(P<0.05);治疗前、后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无明显变化(P>0.05)。30例重型乙肝肝衰竭患者存活18例,存活率为60.0%;6例肝脏移植术前急性肝衰竭患者均成功接受肝脏移植;6例肝脏移植术后急性肝衰竭患者存活2例;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急性肝衰竭者,死亡1例。结论ALSS通过全面清除肝衰竭患者体内毒素、NO和细胞因子,对肝衰竭有肯定的治疗作用;并对等待肝脏移植的肝衰竭患者发挥过渡性桥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肝支持系统 分子吸附循环系统 血浆置换 肝衰竭 肝脏移植
下载PDF
经分子吸附循环系统联合血浆置换治疗1例肝衰竭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7
9
作者 郭会敏 陈东 朱彦涛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734-736,共3页
关键词 肝衰竭 分子吸附循环系统 血浆置换 术前准备 手术配合 饮食护理 感染护理
原文传递
不同物理型人工肝治疗模式早期救治慢性重型肝炎疗效比较 被引量:5
10
作者 胡肖兵 高洪波 +1 位作者 廖明儿 何敏茹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117-119,共3页
目的比较不同物理型人工肝支持治疗模式在慢性重型肝炎(慢重肝)早期救治中的疗效,探索早期救治慢重肝的人工肝治疗有效模式。方法120例慢重肝患者均符合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早期的诊断,按随机原则分为4组,每组30例。治疗1组,进行... 目的比较不同物理型人工肝支持治疗模式在慢性重型肝炎(慢重肝)早期救治中的疗效,探索早期救治慢重肝的人工肝治疗有效模式。方法120例慢重肝患者均符合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早期的诊断,按随机原则分为4组,每组30例。治疗1组,进行血浆置换,每次置换血浆3000ml;治疗2组,每次置换血浆2000ml后进行血浆吸附2h;治疗3组,每次进行血浆吸附3h;治疗4组,采用分子吸附再循环(MARS)治疗,每次治疗4h,均每周2次,每次间隔2~3d,连续治疗2周。比较治疗前后症状改善、黄疸消退与反弹、白蛋白与凝血酶原活动度的改变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血浆置换组症状改善27例,总胆红素(TBil)下降率为51.8%,反弹幅度为14.4%~46.7%,不良反应多;减量血浆置换联合中性大孔树脂血浆吸附组症状改善24例,TBil下降率为62.2%,反弹幅度为2.8%~28.5%,不良反应少;单纯中性大孔树脂血浆吸附治疗组症状改善16例,TBil下降率为38.8%,反弹幅度为2.8%~6.8%,不良反应少;MARS治疗组症状改善26例,TBil下降率为60.1%,反弹幅度为7.8%~27.4%,不良反应多,且费用昂贵,性价比不高。结论减量血浆置换联合中性大孔树脂血浆吸附治疗慢重肝(早期)具有退黄效果好,黄疸反弹小,不良反应少的特点,性价比较高,是慢重肝早期救治较为合理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置换 血浆吸附 分子吸附循环系统 肝炎 重型 慢性
下载PDF
不同类型人工肝支持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
11
作者 施海燕 胡肖兵 +2 位作者 李粤平 童裕维 许敏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7期1913-1915,共3页
目的:比较两种人工肝支持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20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血浆置换联合HA中性大孔树脂血浆吸附(PE+PA)组、分子吸附循环系统(MARS)组和基础治疗组,前两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分别予PE+PA和MARS治疗... 目的:比较两种人工肝支持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20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血浆置换联合HA中性大孔树脂血浆吸附(PE+PA)组、分子吸附循环系统(MARS)组和基础治疗组,前两组在基础治疗基础上分别予PE+PA和MARS治疗。观察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凝血功能、血常规、肾功能和血氨(NH3)等指标的变化,判断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有效率为47.50%、42.50%和20.00%,肝性脑病转醒率为44.00%、44.00%和12.50%,2组人工肝组与基础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E+PA组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TB)、总胆汁酸(TBA)、尿素氮(BUN)、肌酐(Cr)和NH3明显下降,凝血酶原时间(PT)缩短,与基础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E+PA组治疗后白蛋白(ALB)、丙氨酸转氨酶(ALT)和白细胞(WBC)与基础治疗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MARS组治疗后BUN、Cr和NH3明显下降,与基础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TB、TBA、ALB、ALT、PT和WBC与基础治疗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良反应主要为PE+PA组出现发热和皮疹,经对症处理均能恢复,1例次MARS治疗结束时出现消化道出血。结论:两种人工肝支持均能显著改善重型肝炎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可显著提高肝性脑病的转醒率,有助于提高重型肝炎治疗的有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人工 人工肝支持治疗 重型肝炎患者 临床观察 胆红素(TB) 同类型 MARS治疗 分子吸附循环系统 中性大孔树脂
下载PDF
采用回质回热的活性炭-氨吸附制冷循环性能 被引量:3
12
作者 曲天非 王如竹 王文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01-305,共5页
回质是改善吸附循环性能的重要手段 ,回质过程大幅度提高了每循环单位质量吸附剂的制冷量 ;根据工况的不同 ,回质过程有可能在一定范围内提高或降低系统的性能系数 ;回质过程对循环的作用对金属及流体热容变化不敏感 ;
关键词 活性炭 回质 回热 吸附 制冷循环 吸附式制冷系统 吸附循环性能
下载PDF
分子吸附循环系统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改善 被引量:4
13
作者 胡肖兵 杨湛 +3 位作者 唐小平 王敏敏 周颖 李淑萍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0期629-630,共2页
研究分子吸附循环系统(MARS)治疗对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治疗效果以及引入终末期肝病计分标准对在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肝病科行人工肝治疗的1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3个月临床转归进行分析评价,并对其临床实用价值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 分子吸附循环系统 治疗 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 预后 多脏器功能衰竭
原文传递
儿童暴发性肝衰竭人工肝治疗 被引量:4
14
作者 祝益民 刘萍萍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74-178,共5页
儿童暴发性肝衰竭的发病率还不明确,发生虽然少见,但短期内可以导致患儿因肝性脑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多脏器衰竭等原因死亡。肝移植是其主要治疗方法,但长期肝源缺乏却限制了这一有效治疗。本文在介绍儿童暴发性肝衰竭的现状基... 儿童暴发性肝衰竭的发病率还不明确,发生虽然少见,但短期内可以导致患儿因肝性脑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多脏器衰竭等原因死亡。肝移植是其主要治疗方法,但长期肝源缺乏却限制了这一有效治疗。本文在介绍儿童暴发性肝衰竭的现状基础上,重点对人工肝技术的应用的效果评价进行探讨,认为人工肝对儿童暴发性肝衰竭治疗的作用举足轻重。根据人工肝的分类,主要讨论非生物型人工肝分子吸附循环系统(MARS)的应用,包括人工肝适应证和各种方法的优点和缺点。目前,人工肝治疗也面临许多问题,人工肝支持系统对患儿的治疗评估和研究尚不足,在改善生存方面尚未形成一致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发性肝衰竭 儿童 人工肝 分子吸附循环系统
原文传递
分子吸附循环系统联合肝移植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 被引量:3
15
作者 丁义涛 徐庆祥 +1 位作者 仇毓东 杨毅军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38-139,共2页
目的 探讨应用分子吸附循环系统结合肝移植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效果。方法  8例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 (7例原发病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 ,1例为Wilson病 )在等待肝移植期间经分子吸附循环系统治疗 3~ 7次 ,所有患者均接受同种异体改良背... 目的 探讨应用分子吸附循环系统结合肝移植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效果。方法  8例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 (7例原发病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 ,1例为Wilson病 )在等待肝移植期间经分子吸附循环系统治疗 3~ 7次 ,所有患者均接受同种异体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结果 患者等待供肝时间 8~ 30d ,平均 13d ,所有患者均顺利渡过围手术期 ,痊愈出院。应用分子吸附循环系统治疗后 ,患者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及总胆红素水平明显下降 (P <0 .0 1) ,但凝血功能的改善不明显。结论 分子吸附循环系统可暂时替代肝脏的部分功能 ,帮助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顺利渡过肝移植等待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吸附循环系统 肝移植 急性肝功能衰竭 肝硬化 临床资料
原文传递
混合性人工肝治疗重型中毒性肝炎1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白红莲 罗红涛 +1 位作者 刘全妹 邹敏超 《罕少疾病杂志》 2004年第2期59-60,共2页
关键词 混合性人工肝 中毒性肝炎 三氯乙烯 麻醉剂 血浆罟换 血液透析 分子吸附循环系统
下载PDF
分子吸附循环系统治疗重型肝炎肝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吴赤红 徐小元 陆海英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710-712,共3页
目的应用分子吸附循环系统(molecularadsorbentsrecirculatingsystem,MARS)抢救重型肝炎肝衰竭,研究其机制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次MARS人工肝治疗的疗效,比较治疗前后各种有毒物质的改变。结果14例重型肝炎患者MARS治疗后临床症... 目的应用分子吸附循环系统(molecularadsorbentsrecirculatingsystem,MARS)抢救重型肝炎肝衰竭,研究其机制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次MARS人工肝治疗的疗效,比较治疗前后各种有毒物质的改变。结果14例重型肝炎患者MARS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肝性脑病、肾功能、呼吸功能以及血流动力学紊乱也有改善,血清胆红素、血氨和血肌酐水平显著降低,凝血酶原活动度升高,肝功能酶谱、血糖、血常规等在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变化,14例重型肝炎患者8例痊愈出院或接受肝移植,总体存活率57%。结论MARS人工肝治疗为重型肝炎提供了较为有效、安全的治疗手段,也为肝移植的开展提供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肝炎 分子吸附循环系统 治疗前后 MARS 人工肝治疗 肝功能衰竭 肝移植 结论 水平 目的
下载PDF
分子吸附循环治疗重型乙肝肝衰竭52例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士彬 张伦理 +2 位作者 史宇飞 杨小兰 王芝花 《透析与人工器官》 2004年第1期37-43,共7页
目的 :评价 MARS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乙型肝炎等其它病因所致的肝衰竭 ,探讨肝性脑病的发生机理。从而为临床治疗重型肝炎找到一种安全、有效的新的治疗手段 ,提高重型病毒性肝炎的总体存活率。方法 :应用德国 TERAKLN公司生产的分... 目的 :评价 MARS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乙型肝炎等其它病因所致的肝衰竭 ,探讨肝性脑病的发生机理。从而为临床治疗重型肝炎找到一种安全、有效的新的治疗手段 ,提高重型病毒性肝炎的总体存活率。方法 :应用德国 TERAKLN公司生产的分子吸附循环系统 (MARS)对肝衰竭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每次 6~ 8小时的 MARS治疗 ,检测治疗前后各种有毒物质的改变 ,并与血浆置换组、常规治疗组的某些参数进行对照比较结果 :5 2例重型乙型肝炎肝衰竭的患者。经 MARS治疗后 (1)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 ,血胆红素、血氨、尿素氮、芳香氨基酸、内毒素、IL- 6、TNF- α水平明显降低 (p<0 .0 5 ) (2 ) MARS与血浆置换在治疗后清除胆红素无明显差异(p=0 .1) ,而治疗后 72小时血胆红素反跳 ,血浆置换组明显高于胆红素组 (P<0 .0 1)。 (3)总体存活率 :5 0 % (2 6 / 5 2 )。经 MARS治疗 1次因故而中断 MARS治疗者存活率 :4 5 .5 % (10 / 2 2 )。按设计要求完成 2次以上者存活率达 5 3.3% (16 / 30 )。血浆置换组 4 5 % (9/ 2 0 ) ,而常规治疗组存活率4 0 .5 % (17/ 4 2 )。结论 :MARS人工肝治疗肝衰竭 ,通过选择性地清除体内蛋白结合性及水溶性毒素 ,无明显不良副作用 ,是一项充满希望的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吸附循环 治疗 肝衰竭 重型乙型肝炎 肝性脑病 水溶性毒素 蛋白结合毒素
下载PDF
MARS治疗慢性重型肝炎并多脏器衰竭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9
作者 胡肖兵 周颖 +2 位作者 赵燕芹 廖明儿 何敏茹 《中国血液净化》 2004年第6期325-329,共5页
目的 应用分子吸附循环系统 (MARS)治疗慢性重型肝炎并多脏器衰竭 (MOF)患者 ,观察其在肝脏支持及治疗由肝功能衰竭引起多脏器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 治疗组 4 0例慢性重型肝炎并发MOF患者 ,经MARS治疗 110次 ,平均 2 .75次 ,比较治疗... 目的 应用分子吸附循环系统 (MARS)治疗慢性重型肝炎并多脏器衰竭 (MOF)患者 ,观察其在肝脏支持及治疗由肝功能衰竭引起多脏器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 治疗组 4 0例慢性重型肝炎并发MOF患者 ,经MARS治疗 110次 ,平均 2 .75次 ,比较治疗前后临床表现、肝功能、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指标 ,以及血NH3 、BUN、血Cr、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生化指标。对照组 4 2例同类患者。结果 MARS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指标MELD ,与对照组比较 ,提高了抢救成功率。通过清除毒性物质 ,改善内环境 ,对肝脏有较明显的支持作用。在治疗肝性脑病 ,缓解脑水肿 ,防治肾功能衰竭等方面优于对照组。在调整电解质、晶体渗透压、酸碱平衡 ,创造补液及能量补充空间 ,治疗浮肿等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在缓解SIRS状态 ,改善心、肺功能 ,缓解中毒性鼓肠及顽固性腹水等方面也有一定的效果。安全性良好。结论 MARS治疗在肝脏支持 ,并发症处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吸附循环系统 慢性重型肝炎 多脏器衰竭
下载PDF
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治疗重型肝炎致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芝花 张伦理 +1 位作者 史宇飞 何江龙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1年第12期59-60,共2页
目的探讨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治疗重型肝炎致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对32例重型肝炎患者均行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治疗。观察32例患者治疗前后总胆红素、红细胞和血小板的变化等情况。结果 32例患者治疗后总胆红素、血小板水平均较... 目的探讨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治疗重型肝炎致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对32例重型肝炎患者均行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治疗。观察32例患者治疗前后总胆红素、红细胞和血小板的变化等情况。结果 32例患者治疗后总胆红素、血小板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后红细胞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例患者中,发生体外循环凝血23例,股静脉插管处针眼出血、渗血、淤斑10例,呕吐咖啡色液体1例,股静脉置管侧下肢肿胀2例。结论重型肝炎致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可能与抗凝剂肝素、体外循环凝血及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聚砜膜部分堵塞消耗血小板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肝炎 分子吸附循环系统 总胆红素 红细胞 血小板 不良反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