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墓启门图之探讨 被引量:13
1
作者 冯恩学 《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0-34,共5页
辽墓启门图分为女子进门图、女子出门图、男子启门图、多人启门图。辽墓启门 图中的门有2种,第一种是位于正壁正中的门,门左右站立门卫,这种门象征主人处理事物的堂或 安歇的寝室。第二种是位于左右侧壁的门,是酒房、书房、茶房之类的... 辽墓启门图分为女子进门图、女子出门图、男子启门图、多人启门图。辽墓启门 图中的门有2种,第一种是位于正壁正中的门,门左右站立门卫,这种门象征主人处理事物的堂或 安歇的寝室。第二种是位于左右侧壁的门,是酒房、书房、茶房之类的门。笔者认为启门只是借助 出入之门灵活表现现实生活的一种手法,并没有固定统一的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墓 壁画 启门
原文传递
图像与文本的重合--读宋代铜镜上的启门图 被引量:6
2
作者 韩小囡 《美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1-46,共6页
启门图像自汉代开始较为流行,至唐宋时期都有延续,从对其各种载体的功能分析来看,启门图属于丧葬艺术范畴,是解读中国古代丧葬艺术及观念演变的一个重要线索。本文将宋代铜镜上的启门图像与宋代民间流行的志怪故事相对照,发现同时期图... 启门图像自汉代开始较为流行,至唐宋时期都有延续,从对其各种载体的功能分析来看,启门图属于丧葬艺术范畴,是解读中国古代丧葬艺术及观念演变的一个重要线索。本文将宋代铜镜上的启门图像与宋代民间流行的志怪故事相对照,发现同时期图像与文本在构成元素上的重合,它们在寓意上有着共同的所指,由此笔者认为墓葬中所出铜镜上的启门图,应是表达墓主人希望死后进入天界的追求与愿望,这对进一步解读宋代墓葬中的启门图像,以及最终了解启门题材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也找到了一条可循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铜镜 启门 丧葬艺术 像与文本
原文传递
汉代画像石中的启门图图式浅析 被引量:5
3
作者 樊睿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0-65,76,共7页
启门图,尤其是常见的妇人启门图一直是广大学者津津乐道的研究题材;而汉代作为启门和妇人启门图像的滥觞,对这一时期相关图像意义及其表现图式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目前的考古资料表明,启门图随着地区、时间的变迁,意义有着不同的侧重... 启门图,尤其是常见的妇人启门图一直是广大学者津津乐道的研究题材;而汉代作为启门和妇人启门图像的滥觞,对这一时期相关图像意义及其表现图式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目前的考古资料表明,启门图随着地区、时间的变迁,意义有着不同的侧重,图像也在元素的不断重新组合中按照一定的规律变化:启门图源于生活,虽主要发挥着沟通世俗世界和身后世界的桥梁作用,但实际和虚拟两种意义却都得以延续,并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了不同的图式,也形成了各自的风格,成为后世启门图传承发展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门 汉画像石 生死观
原文传递
佛教艺术语境中的启门图 被引量:4
4
作者 张善庆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1-93,共13页
在汉代和宋元墓葬启门图大行其道的时代,佛教艺术也引进了这种图像。北朝时期典型的启门图更多地表现为天宫图像,在隋代到盛唐期间沉寂下去,中晚唐时期再次重兴。宋元时期的佛教启门图多出现在丧葬语境之中,在经营位置、构图元素以及图... 在汉代和宋元墓葬启门图大行其道的时代,佛教艺术也引进了这种图像。北朝时期典型的启门图更多地表现为天宫图像,在隋代到盛唐期间沉寂下去,中晚唐时期再次重兴。宋元时期的佛教启门图多出现在丧葬语境之中,在经营位置、构图元素以及图像意涵等方面,都和墓葬启门图非常接近。除此之外,佛教艺术中还存在数量可观的非标准型启门图,大抵属于艺术工匠的独出心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门 佛教艺术语境 汉墓 宋元墓葬
下载PDF
无故不窥中门——论半启门 被引量:4
5
作者 赵碧玉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6年第5期68-70,共3页
半启门图像,在墓葬建筑中是一个较为特别的图像形式。从汉代起就出现于墓室、墓祠和石阙画像中,唐、辽、宋、金时期再度盛行,见于各种载体之上。汉代的半启门图式刻在画像砖之上,是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唐、宋时期,经过改造的启门图像... 半启门图像,在墓葬建筑中是一个较为特别的图像形式。从汉代起就出现于墓室、墓祠和石阙画像中,唐、辽、宋、金时期再度盛行,见于各种载体之上。汉代的半启门图式刻在画像砖之上,是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唐、宋时期,经过改造的启门图像出现了更多的元素。门不再是建筑的一部分,而成为了墓室壁画的一个环节。除了起到界限、划分空间的作用外,还有更丰富的意义。本文主要从门本身和观者两个部分对墓室的启门图像进行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门 墓葬 画像石 壁画
下载PDF
论河西墓葬壁画中的“启门图”
6
作者 贾小军 《形象史学》 2023年第1期196-215,共20页
从汉代开始,绘画或雕刻中常常出现“启门图”,这类图式包括两个基本元素:一是半启的门,二是启门人(有男有女)。由于“启门图”中的启门人多为女性,学界常称之为“妇人启门(图)”,因此也是这类图式的标准模式。“除此之外,还存在部分非... 从汉代开始,绘画或雕刻中常常出现“启门图”,这类图式包括两个基本元素:一是半启的门,二是启门人(有男有女)。由于“启门图”中的启门人多为女性,学界常称之为“妇人启门(图)”,因此也是这类图式的标准模式。“除此之外,还存在部分非典型的启门图,没有开门人的形象”1,“这似乎暗示着启门者在这类图式中并非必不可少”2。因此,学者们根据这类图像的具体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门 妇人启门 标准模式 基本元素 人的形象 墓葬壁画 门人 汉代
原文传递
格套与订制——由平陌宋墓“女子读写图”说起 被引量:1
7
作者 夏天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85-291,共7页
宋代墓室壁画作为墓葬装饰研究的重要部分一直以来备受学界关注,前辈学者以多视角对墓主人像、梳妆图、杂剧图、启门图等题材做了大量深入的研究。本文意在就宋墓壁画中一幅"孤例"的女子读写图展开论述,从传统的艺术史角度分... 宋代墓室壁画作为墓葬装饰研究的重要部分一直以来备受学界关注,前辈学者以多视角对墓主人像、梳妆图、杂剧图、启门图等题材做了大量深入的研究。本文意在就宋墓壁画中一幅"孤例"的女子读写图展开论述,从传统的艺术史角度分析图像意涵,同时关注其作为特例出现在墓室壁画创作中的意义,并探讨造墓过程中的工艺格套与商品化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墓室壁画 宋墓 墓主人 梳妆 墓葬装饰 启门 杂剧 格套
原文传递
元代壁画《妇人启门图》保护修复与其艺术表现特征研究
8
作者 鲁元良 刘昕依 孔梅仙 《东方收藏》 2023年第12期70-72,共3页
济南市章丘区博物馆收藏有一幅元代壁画《妇人启门图》,该壁画是其馆藏壁画文物中的精品,也是章丘区东姚村墓葬群壁画的代表。山东博物馆文物保护项目组通过对这件文物实施保护修复,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成功推广到该墓葬群18件壁... 济南市章丘区博物馆收藏有一幅元代壁画《妇人启门图》,该壁画是其馆藏壁画文物中的精品,也是章丘区东姚村墓葬群壁画的代表。山东博物馆文物保护项目组通过对这件文物实施保护修复,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成功推广到该墓葬群18件壁画的保护修复工作中。同时通过对这幅壁画内容进行研究,对华北地区元代墓葬的内容形式特别是“启门图”一类的图像有了较为充分的了解,为今后此类文物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壁画 保护 修复 启门 艺术表现特征
原文传递
大足石刻弥勒信仰下的两处“启门图” 被引量:1
9
作者 李金娟 高秀军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6-84,共9页
大足石篆山石刻"佛会之塔"第二级刻有"僧人启门"图,北山第176号"弥勒下生经变"窟中存有对称的"妇女启门"图。两处启门图与弥勒信仰有不可分之关系,体现出启门图在佛教造像中的独特含义。
关键词 弥勒信仰 石篆山佛会塔 北山第176窟 启门
下载PDF
墓葬艺术中装饰的生成与意义的消解--以汉到宋的“启门图”为例
10
作者 李一鸣 《艺术与设计(理论版)》 2023年第6期128-130,共3页
作为中国古代墓葬艺术中常见的图像组合,“启门图”这一样式在中国墓葬艺术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当前学界对于“启门图”作用的解读仍然存在着争议,出现了“升仙论”与“世俗论”两种不同的观点。通过将“升仙论”与“世俗论”... 作为中国古代墓葬艺术中常见的图像组合,“启门图”这一样式在中国墓葬艺术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当前学界对于“启门图”作用的解读仍然存在着争议,出现了“升仙论”与“世俗论”两种不同的观点。通过将“升仙论”与“世俗论”两大观点中所提及的材料进行纵向分析,或许能为说明“启门图”的蕴含内核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因此文章将通过“启门图”出现的地点及样式,来分析“启门图”所蕴含内核由汉、唐、宋三代的演变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门 墓葬艺术 宋金墓葬
原文传递
辽代契丹人墓葬壁画的“启门图”探析——以宝山1号辽墓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葛华廷 《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2-65,共4页
宝山辽墓1号墓墓室北壁壁画中心位置为一开启的门户,门前侧立一犬、一山羊。此壁画即由汉朝以后中原墓葬壁画常见题材"启门图"演变而来,它反映了契丹族的丧葬观念和丧葬文化的多元性。宝山1号辽墓壁画"启门图"中的犬、羊,当是卫送... 宝山辽墓1号墓墓室北壁壁画中心位置为一开启的门户,门前侧立一犬、一山羊。此壁画即由汉朝以后中原墓葬壁画常见题材"启门图"演变而来,它反映了契丹族的丧葬观念和丧葬文化的多元性。宝山1号辽墓壁画"启门图"中的犬、羊,当是卫送、伴送死者魂神归往契丹黑山的使者。"启门图"中的门,即死者魂神归往契丹圣山,进入神仙世界的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契丹族 墓葬 启门 神仙信仰
原文传递
宋、金仿木砖室墓中“启门”问题再探
12
作者 李永涛 《苏州文博论丛》 2021年第1期30-33,共4页
“启门”类图式是宋、金砖室墓中常见元素之一,自发现以来便成为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文章从其起源、出现的原因出发,探究其在墓中扮演的角色,并结合其所处的环境,初步分析其意义并提出“魂门”的观点:“启门图”是砖室墓中魂门的一种,... “启门”类图式是宋、金砖室墓中常见元素之一,自发现以来便成为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文章从其起源、出现的原因出发,探究其在墓中扮演的角色,并结合其所处的环境,初步分析其意义并提出“魂门”的观点:“启门图”是砖室墓中魂门的一种,它与其他砖雕、壁画构成的“物境”是时世的缩影;在墓葬中扮演死后世界的大门而存在:它是墓主人灵魂进入另一个世界的必穿之门;魂门多位于墓室的北壁,但从死后世界的功能扮演上看却不属于墓葬体系:它是另一个世界的门面,朝向灵魂的临时驻地——墓葬,这一点可以从魂门的雕刻内容(雕饰面上的各部件位于门扉的外部)观察得知。根据时人的丧葬习俗及生死观念推测其或是为墓主人的灵魂提供穿越的媒介,此外通过魂门与其他雕刻实物的综合研究,对了解当时的生活情景和民风习俗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木砖室墓 启门 魂门
原文传递
重庆地区汉墓中“人物半启门”图像的表达
13
作者 刘鹏娟 《炎黄地理》 2021年第2期100-102,共3页
汉代在墓葬装饰题材中出现了“人物半启门”图像,主要分布在四川、重庆、山东、苏北等地,以“一人半开门并探出半身或全身”,启门者有男性、女性,有的仅为半开门无启门人,此类题材不仅在墓葬中存在,在祠堂、阙等纪念或标志性建筑中也有... 汉代在墓葬装饰题材中出现了“人物半启门”图像,主要分布在四川、重庆、山东、苏北等地,以“一人半开门并探出半身或全身”,启门者有男性、女性,有的仅为半开门无启门人,此类题材不仅在墓葬中存在,在祠堂、阙等纪念或标志性建筑中也有发现。文章试图以重庆地区汉墓中的“人物半启门”图像所处的全局性艺术表达意义和画面本身所蕴含的终极意义表达,阐述重庆地区汉代“人物半启门图像”的内涵,揭示画像背后蕴含的汉代社会思想、价值追求、仪式性表达和审美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社会 汉墓 墓葬装饰 启门 标志性建筑 仪式性 祠堂 表达意义
下载PDF
“启门图”的天上人间
14
作者 党丰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20-226,共7页
"启门图"是中国古代丧葬艺术中的常见题材,最早见于汉代的墓室、石棺、祠堂和石阙之上,魏晋以后几近消失,直到唐代中后期才再度出现,宋辽金时期"启门图"的发展臻于鼎盛。千余年时光中,该图像从产生到湮灭,从沉寂到... "启门图"是中国古代丧葬艺术中的常见题材,最早见于汉代的墓室、石棺、祠堂和石阙之上,魏晋以后几近消失,直到唐代中后期才再度出现,宋辽金时期"启门图"的发展臻于鼎盛。千余年时光中,该图像从产生到湮灭,从沉寂到复兴,伴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生死观念的变迁,"启门图"的内涵也已然发生了从"天上"到"人间"的本质性转变。本文主要以墓葬中的"启门图"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从门扉之间追寻生与死的世界,探讨天上与人间的徘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门 升仙 生活气息 生与死 时代内涵
原文传递
“启门”图再认识——以宋代巴蜀地区墓葬石刻材料为中心考察
15
作者 孙垂丽 顾莹 《西北美术(西安美术学院学报)》 2018年第2期104-106,共3页
巴蜀地区作为宋代一个重要文化区域,在墓葬装饰方面具有自身特点,其特点之一是石室墓葬雕刻中出现了大量的启门图像本文从功能角度出发,对启门图在整体墓葬装饰语境中加以分析,认为位于墓室后壁的启门图像与同样位于此位置的墓主人像、... 巴蜀地区作为宋代一个重要文化区域,在墓葬装饰方面具有自身特点,其特点之一是石室墓葬雕刻中出现了大量的启门图像本文从功能角度出发,对启门图在整体墓葬装饰语境中加以分析,认为位于墓室后壁的启门图像与同样位于此位置的墓主人像、灵牌位等具有相似的功能意味,即代表了墓主人在墓室中的"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启门 巴蜀地区 墓葬石刻
原文传递
试论启门图源流——以山东地区汉、宋、金、元墓葬为例
16
作者 时雨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第22期32-39,共8页
启门图是墓葬中常见的题材,最早在汉画像石中出现,尤盛于宋金。笔者通过梳理山东汉、宋、金、元墓葬中的启门图,认为二者虽表现手法及语境随时代发生了变化,但图像的直观形态和体现的丧葬观念没有改变,即山东地区宋、金、元墓葬中的启... 启门图是墓葬中常见的题材,最早在汉画像石中出现,尤盛于宋金。笔者通过梳理山东汉、宋、金、元墓葬中的启门图,认为二者虽表现手法及语境随时代发生了变化,但图像的直观形态和体现的丧葬观念没有改变,即山东地区宋、金、元墓葬中的启门图由汉代发展而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门 宋、金、元 墓葬 山东地区
下载PDF
空间逻辑与视觉意味——宋辽金墓“妇人启门”图新论 被引量:23
17
作者 李清泉 《美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25,共22页
"妇人启门"图,是中国墓葬装饰艺术中的一种常见题材,曾在东汉与宋金时期广为流行。有关这一装饰题材所表达的含义,已经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术界广泛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主要以宋金时期出现于墓室后壁假门上方的"妇人启... "妇人启门"图,是中国墓葬装饰艺术中的一种常见题材,曾在东汉与宋金时期广为流行。有关这一装饰题材所表达的含义,已经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术界广泛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主要以宋金时期出现于墓室后壁假门上方的"妇人启门"图为对象,讨论这类图像作为一种空间暗示符号,对理解当时墓葬装饰的一整套视觉空间逻辑的意义;进而回答这类图像如何成为一种特定空间的视觉传达符号,以及潜藏在这类图像背后的当时人的视觉兴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金墓葬 妇人启门 视觉兴趣
原文传递
也论大足北山176与177窟:一个独特题材组合的案例——以“妇人启门图”为中心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天祥 李琦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07-110,79,共5页
大足北山石刻176号"弥勒下生经变相"窟与177号"泗州大圣"窟,是一个独特题材组合的案例,本文以176窟造像中的"妇人启门图"为解读中心,指出其造像内容容纳了深切的思念和急切的现实欲求,分别从情与欲两方... 大足北山石刻176号"弥勒下生经变相"窟与177号"泗州大圣"窟,是一个独特题材组合的案例,本文以176窟造像中的"妇人启门图"为解读中心,指出其造像内容容纳了深切的思念和急切的现实欲求,分别从情与欲两方面对佛教教义形成了最深刻的悖反,是形成此独特题材组合案例的动力根本,由此也成为佛教世俗化的最佳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足北山 双窟组合 妇人启门
原文传递
梁颖夫妇石棺上的“启门图”浅析
19
作者 魏青 葛龙 《收藏与投资》 2022年第10期114-116,共3页
“启门图”是中国古代绘画和雕刻中常见的一个画面,常见于墓葬,随着考古资料的丰富,在石窟、经幢、舍利函器物上也有发现,使用年代从汉代跨越至宋元时期。“启门图”因大多启门者形象为妇女,多称为“妇人启门图”,这一命名最早由宿白先... “启门图”是中国古代绘画和雕刻中常见的一个画面,常见于墓葬,随着考古资料的丰富,在石窟、经幢、舍利函器物上也有发现,使用年代从汉代跨越至宋元时期。“启门图”因大多启门者形象为妇女,多称为“妇人启门图”,这一命名最早由宿白先生在《白沙宋墓》一书中提出。本文采用了目前学界常用的命名—启门图。本文试对涿州市出土的梁颖夫妇两具石棺上的启门图作简要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颖 妇人启门 启门
下载PDF
洛阳新见二十四孝图石棺考略 被引量:1
20
作者 吕伟涛 《美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2-97,共6页
蒙齐渊先生惠示洛阳新近发现的二十四孝图石棺(以下简称“新见石棺”)拓片。该石棺收藏于洛阳九朝刻石文字博物馆,为北宋晚期洛阳地区较为富裕的平民之葬具,现已残缺,只存前后挡与左右帮,但其上有精美的减地浮雕妇人启门图和完整组合的... 蒙齐渊先生惠示洛阳新近发现的二十四孝图石棺(以下简称“新见石棺”)拓片。该石棺收藏于洛阳九朝刻石文字博物馆,为北宋晚期洛阳地区较为富裕的平民之葬具,现已残缺,只存前后挡与左右帮,但其上有精美的减地浮雕妇人启门图和完整组合的二十四孝图。妇人启门图为汉代以来常见墓葬装饰,主要表现墓主家庭人员的兴旺和居家生活的氛围;而完整组合的二十四孝图则最早出现于北宋晚期墓葬,新见石棺便是例证之一。另外,新见石棺上“猒子”榜题,亦可证明北宋晚期是二十四孝故事成型的关键时期,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石棺 妇人启门 二十四孝 郯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