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动画评论的“启蒙论”传统与启蒙路径
1
《新华文摘》 2023年第9期163-164,共2页
崔雨橙、聂欣如在《西南大学学报》2023年第1期撰文指出,中国动画评论发端于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于三四十年代形成以“启蒙”为特点的评论传统,催生了以“图像叙事”为原则的媒介认知与传播共识。
关键词 启蒙路径 图像叙事 三四十年代 启蒙 中国动画
原文传递
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阐释体系 被引量:4
2
作者 黄修己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24-133,共10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面貌在不长的时间里不断被改变着。历史面貌的改变,或由于新史实的发现,或由于对史实阐释的变化。现代文学史面貌的改变属后一种。对现代文学史的阐释影响最大的是进化论、阶级论和启蒙论。本文分析这几种阐释体系出现...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面貌在不长的时间里不断被改变着。历史面貌的改变,或由于新史实的发现,或由于对史实阐释的变化。现代文学史面貌的改变属后一种。对现代文学史的阐释影响最大的是进化论、阶级论和启蒙论。本文分析这几种阐释体系出现的背景、局限,用现代文学史实例证明"史无定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阐释体系 进化 阶级 启蒙
下载PDF
近百年来清代思想文化研究范式的形成与转换 被引量:3
3
作者 杨念群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8-96,共9页
清代思想文化史研究与前代相比具有两个不同的特点:首先研究者必须要考虑清朝区别于前朝的民族统治特点,融合了不同族群的特色;其次是晚清遭逢西方势力的全面渗透,其思想文化的特质深受这种变化的影响。概要而论,清代思想文化主要受到清... 清代思想文化史研究与前代相比具有两个不同的特点:首先研究者必须要考虑清朝区别于前朝的民族统治特点,融合了不同族群的特色;其次是晚清遭逢西方势力的全面渗透,其思想文化的特质深受这种变化的影响。概要而论,清代思想文化主要受到清末'民族主义'、民初启蒙论、当代科学单向传播论、中国存在着'早期近代'因素等观点的影响,以及概念史、阅读史等前沿方法的熏陶,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及其面相,需要具体加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夷夏之辨 民族主义 启蒙 单向文化传播
下载PDF
文学史写作与文学史观的互动共生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忠 《中州大学学报》 2013年第5期1-9,共9页
在时间的流光中,文学史的影子越拉越长,文学史观念在变,文学史叙述随之而变;从进化论到革命论到启蒙论再到现代性,文学史观一直在非此即彼、解构建构的二元思维中腾挪闪跃,文学史面孔如同川剧中的变脸,变化万端,抽取、扭曲、遮蔽现象在... 在时间的流光中,文学史的影子越拉越长,文学史观念在变,文学史叙述随之而变;从进化论到革命论到启蒙论再到现代性,文学史观一直在非此即彼、解构建构的二元思维中腾挪闪跃,文学史面孔如同川剧中的变脸,变化万端,抽取、扭曲、遮蔽现象在所难免。当下,经历过一段时期的疯狂生长之后,文学史写作步入到一个常态的缓慢生长期。摒弃过去的同一性知识结构,在多元的差异化言说中,文学史叙述不断开辟新的话语范式,与创作形成良性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文学史观 进化 革命 启蒙 现代性 互动共生
下载PDF
“启蒙论”与“本体论”的“双重变奏”——论中国现代音乐批评史述的一个视角 被引量:1
5
作者 陈旭光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85-87,共3页
20世纪的中国音乐批评,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30年代抗战前夕,有两大重要的价值取向或美学流向。其一是秉承从"启蒙"到"美育"的音乐美育教育理念,与"五四"启蒙主题,科学、民主精神相谐的"... 20世纪的中国音乐批评,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30年代抗战前夕,有两大重要的价值取向或美学流向。其一是秉承从"启蒙"到"美育"的音乐美育教育理念,与"五四"启蒙主题,科学、民主精神相谐的"启蒙"主潮(启蒙论)。其二是音乐理想表现出对艺术的纯粹性与独立价值的强调的现代主义艺术美学趋向(本体论)。此间的音乐批评理论主张与批评实践具有在"启蒙论"与"本体论"之间不断"变奏"的特点。这成为梳理中国现代音乐批评史的一条重要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五四 中国音乐批评 音乐美学 启蒙 本体
下载PDF
美育启蒙论视野下的方东美审美价值观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春娟 《美育学刊》 2013年第2期29-35,共7页
20世纪前30年的中国美育在启蒙论主题下,展开为以审美工具论为基础的功利主义和以康德真善美价值三分为基础的非功利主义两种走向,并没有完成新民的美育目标。方东美的审美价值观则以维护真善美价值统一为最高目标,审美通过美以启真、... 20世纪前30年的中国美育在启蒙论主题下,展开为以审美工具论为基础的功利主义和以康德真善美价值三分为基础的非功利主义两种走向,并没有完成新民的美育目标。方东美的审美价值观则以维护真善美价值统一为最高目标,审美通过美以启真、美以携善、内在超越等方式呈现为价值统会的圆融之境。尽管方东美的审美价值观带有强烈的乌托邦色彩,但他以现代性危机作为言说背景的生命理想,对于现代美育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东美 启蒙 美育 价值统会
下载PDF
重新点燃启蒙的火炬——评《启蒙论》
7
作者 康长福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139-140,共2页
关键词 启蒙 中国 启蒙思想
下载PDF
超越启蒙论与娱乐论——中国电影想象的再生 被引量:12
8
作者 张颐武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8-22,共5页
中国电影理论一直存在一个内在的矛盾,即启蒙论和娱乐论的冲突。这一矛盾始终缠绕着百年的中国电影史,也是中国电影内在的价值冲突。启蒙论和娱乐论都是中国电影的“现代性”的展开。当下中国的新世纪文化呈现出新的特征。伴随着中国全... 中国电影理论一直存在一个内在的矛盾,即启蒙论和娱乐论的冲突。这一矛盾始终缠绕着百年的中国电影史,也是中国电影内在的价值冲突。启蒙论和娱乐论都是中国电影的“现代性”的展开。当下中国的新世纪文化呈现出新的特征。伴随着中国全球化和市场化的高速成长,中国的“脱第三世界”和“脱贫困”的趋势在迅速发展,中国电影市场和工业的运作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启蒙论/娱乐论之二元对立己无法存在下去。一方面是娱乐论和启蒙论的原有秩序被颠倒,两者的原有定位己无法维持,娱乐论开始压倒启蒙论,但娱乐论本身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另一方面,对于中国想象的再定位己经超越了原有启蒙论所想象和限定的范围。本文从“身体”的角度切入分析这一问题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电影想象 超越启蒙 娱乐 电影市场 身体语言 电影美学 电影工业
下载PDF
通向艺术素养学--改革开放30年艺术理论转向与新的选择 被引量:6
9
作者 王一川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51-154,共4页
改革开放30年中国艺术理论经历了三次转向:启蒙论转向、专业论转向和素养论转向。当前开展艺术素养学研究,需要在适度借鉴国外媒介素养研究成果的同时,注意继承我国古典从游式教育传统,从而形成反思式与建构式融合的国民艺术素养学。它... 改革开放30年中国艺术理论经历了三次转向:启蒙论转向、专业论转向和素养论转向。当前开展艺术素养学研究,需要在适度借鉴国外媒介素养研究成果的同时,注意继承我国古典从游式教育传统,从而形成反思式与建构式融合的国民艺术素养学。它强调艺术是国民实现自身生活素养的理性构型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蒙转向 专业转向 素养转向 艺术素养学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早期启蒙论——以萧萐父先生的问题意识为中心
10
作者 程立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CSSCI 2014年第1期173-181,共9页
早期启蒙论的代表人物萧萐父先生以构建中国现代性为问题意识,走进16世纪以来中国历史深处,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对近四百年的学术思潮、社会风习、价值取向、审美趣味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认为中国有着自己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进... 早期启蒙论的代表人物萧萐父先生以构建中国现代性为问题意识,走进16世纪以来中国历史深处,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对近四百年的学术思潮、社会风习、价值取向、审美趣味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认为中国有着自己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进而提出这一启蒙运动是中国走向现代的历史根芽和结合点。只有以这一历史结合点为逻辑起点才能真正寻求到中国现代性的源头活水。本文立足于唯物史观试图在更为广阔的学术背景下重新审视这一理论学说。通过追寻萧先生早期启蒙说的问题意识和内在理路,以对话的视角来分析早期启蒙论的理论特质以系统阐释这一理论的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萧萐父 早期启蒙 启蒙 中国现代性
下载PDF
评张光芒新著《启蒙论》
11
作者 王洪岳 《山东社会科学》 2003年第1期160-160,共1页
关键词 张光芒 启蒙 书评
下载PDF
199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的启蒙话语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黎波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02-205,共4页
1990年代以来,启蒙话语在学界大规模"现代性反思"浪潮中备受挤压,一些学者不得不从学理层面和现实意义上来论述启蒙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文学批评启蒙话语的实践有三种指向:重申启蒙话语的历史合理性、营造启蒙的文化语境、构... 1990年代以来,启蒙话语在学界大规模"现代性反思"浪潮中备受挤压,一些学者不得不从学理层面和现实意义上来论述启蒙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文学批评启蒙话语的实践有三种指向:重申启蒙话语的历史合理性、营造启蒙的文化语境、构筑新的启蒙话语体系。这些坚守在呈现出一定意义的同时,也显露出了启蒙话语思想资源的薄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蒙话语 现代性反思 启蒙终结 启蒙体系
下载PDF
“启蒙终结论”再解读——“后新时期”、“新世纪文学”批评中的启蒙话语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黎波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3-35,共3页
"新世纪文学"是当前批评界的一个热点话题,其中"新新中国论"和"新现代性"是颇具代表性的两种理论建构。"新新中国论"借助的是西方后现代理论资源,"新现代性"注重的是"现代性&qu... "新世纪文学"是当前批评界的一个热点话题,其中"新新中国论"和"新现代性"是颇具代表性的两种理论建构。"新新中国论"借助的是西方后现代理论资源,"新现代性"注重的是"现代性"理论的本土特征,但"终结启蒙"却是它们共享的话语前提。消解启蒙的文化语境的同时,肯定这个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时代的合理性因素是其最终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纪文学” “新新中国 “新现代性” 启蒙终结
下载PDF
“文学教育学科教学原则”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成果——《文学启蒙教育论稿》、《文学启蒙的艺术》、《文学启蒙教育个案精选》出版座谈会综述
14
作者 郭天行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第6期102-105,共4页
关键词 文学教育学科 教学原则 《文学启蒙教育稿》 《文学启蒙的艺术》 《文学启蒙教育个案精选》 图书出版 座谈会 综述 高等师范教育
下载PDF
建构抑或解构——对一位“后启蒙主义”者的回应
15
作者 张光芒 《学术界》 2003年第2期130-135,共6页
本文是对上文《解构抑或建构》的回应。文章对《自由神话的终结》一书提出启蒙解构论提出针锋相对的批评 ,拒绝一代“后启蒙主义”者的宿命。
关键词 建构 解构 启蒙解构 启蒙主义者 思想方法
下载PDF
纪念《讲话》再说“新启蒙”
16
作者 李希凡 《文艺理论与批评》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9,共6页
关键词 毛泽东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纪念活动 思想启蒙工作 “新启蒙 文艺创作
原文传递
正确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史上的地位——关于“救亡压倒启蒙”论的驳议
17
作者 王朝庆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2-90,共9页
所谓"救亡压倒启蒙"论犯了唯心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事实上,启蒙与革命并不是绝对的因果关系,革命本身也是一种启蒙。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思想启蒙并不仅仅局限于口头说教和宣传,而是将其建立在广... 所谓"救亡压倒启蒙"论犯了唯心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事实上,启蒙与革命并不是绝对的因果关系,革命本身也是一种启蒙。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思想启蒙并不仅仅局限于口头说教和宣传,而是将其建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基础上,不仅实现了思想启蒙的"生活化""实践化"和"民间化",而且也引领中国人民由原来的资产阶级启蒙观历史性地转向了无产阶级启蒙观。因此,从启蒙的视域看,新民主主义革命称得上是近代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中国共产党强调革命的纪律性,但这并不妨碍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反而充分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各种权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新民主主义革命 思想启蒙 “救亡压倒启蒙
原文传递
“救亡-启蒙”论及其学术影响
18
作者 刘黎 魏万磊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2015年第2期56-63,共8页
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的背景下出现的"救亡-启蒙"论,以一种新的历史叙事方式,在当时切合了投身中国革命又经历"文革"的一些人的反思,引起了较为强烈的反响。"救亡-启蒙"是追求"启蒙"... 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的背景下出现的"救亡-启蒙"论,以一种新的历史叙事方式,在当时切合了投身中国革命又经历"文革"的一些人的反思,引起了较为强烈的反响。"救亡-启蒙"是追求"启蒙"的中国现代史叙事,作为新的历史解释模式,突破了传统"革命史"范式一统天下的局面,给我们带来了中国现代思想史新的研究角度,丰富了人们对近代中国社会历史的整体认识。在"救亡-启蒙"论中,五四运动作为中国现代史的原点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和意义,关于五四运动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五四运动中救亡是否压倒了启蒙等成为当时重要的学术议题。这些观点上的争鸣,是思想界重现"百家争鸣"现象的重要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救亡-启蒙 历史叙事 史学范式 学术影响
下载PDF
《启蒙附论》作者考
19
作者 王豐先 《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 2013年第1期209-222,共14页
本文结合清人文集与清官档案材料,还原康熙在《周易折中》编纂活动中的应有地位。认为《御纂周易折中》中的《启蒙附论》实系康熙与李光地共同研讨的结果,其中康熙起了主导作用,而李光地则以深厚的易学功底为之释疑答难,君臣两人共同造... 本文结合清人文集与清官档案材料,还原康熙在《周易折中》编纂活动中的应有地位。认为《御纂周易折中》中的《启蒙附论》实系康熙与李光地共同研讨的结果,其中康熙起了主导作用,而李光地则以深厚的易学功底为之释疑答难,君臣两人共同造就易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熙 李光地 周易折中 启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