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听觉媒介的技术政治:以早期无线电广播技术史为主的考察
被引量:
6
1
作者
李宝玉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8-176,共19页
本研究认为,若想探究听觉媒介的技术政治,需紧扣现代听觉媒介与听觉的关系,对听觉媒介的社会塑造、政治使用与公民性建构等问题做出寻索和回应。依此脉络,本研究将在“作为方法的媒介”思路指引下,立于广播媒介本体并给予其听觉向度的...
本研究认为,若想探究听觉媒介的技术政治,需紧扣现代听觉媒介与听觉的关系,对听觉媒介的社会塑造、政治使用与公民性建构等问题做出寻索和回应。依此脉络,本研究将在“作为方法的媒介”思路指引下,立于广播媒介本体并给予其听觉向度的高度自觉与体认,试图通过对早期无线电广播技术史的简要回顾与讨论,意欲追问:作为一种听觉媒介,广播在塑造现代听觉习惯时,建立起了什么样的听觉经验?又形构出什么样的现代主体?在此过程中,广播与现代社会政治组织和主体性生成之间又展露出何种关系?研究认为,立于听觉维度,对广播的国家制度建构、广播所塑造的集体与个体人格,以及广播与共同体建构等议题的讨论,将助于我们进一步认知广播的结构性特质,及其所指向的现代听觉媒介的技术政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电广播
技术政治
听觉
现代性
听觉
共同体
原文传递
广播与“听觉共同体”的想象
被引量:
1
2
作者
孟繁静
《中国图书评论》
2024年第4期36-45,共10页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关于民族和民族主义问题的讨论,是围绕“想象的共同体”这一核心概念展开的。其中,他对印刷品与“想象的共同体”的关联论述,启发我们去思考广播对听觉共同体的想象。从“想象”到“听觉”,广播在技术驱动、文化...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关于民族和民族主义问题的讨论,是围绕“想象的共同体”这一核心概念展开的。其中,他对印刷品与“想象的共同体”的关联论述,启发我们去思考广播对听觉共同体的想象。从“想象”到“听觉”,广播在技术驱动、文化规范和价值认同上团结着民族的力量,人们通过广播创造的共时性经验,展开沟通、表达、连接,继而形成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播媒介
听觉
共同体
想象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民俗表演中的声音美学
被引量:
1
3
作者
刘依
高小康
《民族艺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9-37,共9页
在已有研究中,民俗理论研究固然注意到了民俗表演的听觉价值,但在秩序性的“乐音”想象和线性的时间艺术预设下,往往容易忽略其听觉创造的经验根据与活化过程。回到非遗美学,将“乡音”这一范畴纳入雅俗与时空两组关系的讨论,将在更加...
在已有研究中,民俗理论研究固然注意到了民俗表演的听觉价值,但在秩序性的“乐音”想象和线性的时间艺术预设下,往往容易忽略其听觉创造的经验根据与活化过程。回到非遗美学,将“乡音”这一范畴纳入雅俗与时空两组关系的讨论,将在更加广义的文化美学层面审视民俗表演中“声音”的现场意义生成。可以看到,“曲牌”对离散记忆的重复、“笑声”对痛感的接纳与超越、“方言”对“听觉共同体”的活化完成了地方性叙事的现场重塑与再认同,这为理解民俗表演的“声音”内涵及其听觉主体性提供了新的理论应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美学
乡音
现场
听觉
共同体
靖江宝卷
原文传递
听觉政治及其表达机制
被引量:
2
4
作者
王大桥
刘灿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19年第1期127-139,553,共14页
听觉作为身体感知的重要部分,符号化过程的同时也程度不同地参与了现代权力的具体构建。作为不可忽视的政治符码,听觉表达的运行机制隐含着听觉符号权力及其隐形权力。在现代大众媒介的操纵下,意识形态话语参与了听觉的塑造和改写。在...
听觉作为身体感知的重要部分,符号化过程的同时也程度不同地参与了现代权力的具体构建。作为不可忽视的政治符码,听觉表达的运行机制隐含着听觉符号权力及其隐形权力。在现代大众媒介的操纵下,意识形态话语参与了听觉的塑造和改写。在听觉共同体的政治实践中,听觉与文化记忆、身份认同等问题产生内在联系。值得注意的是,听觉政治的表达机制中暗含了一种反表征主义的激进话语,涉及自由聆听的问题,这是来自听觉主体的抵抗政治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觉
政治
意识形态
听觉
共同体
反表征
原文传递
制造新声育新人——经典革命歌曲与“新中国”听觉共同体的起源
被引量:
1
5
作者
李盛
《文化研究》
2021年第3期111-124,共14页
在声音、音乐与共同体意识关联的研究中,以是否承认“主体/听觉”第一性为标准可作一界分:以“声音”为对象的“声音共同体”和以“听觉”为对象的“听觉共同体”。“听觉”重视主体聆听与个体的特殊性,“共同体”则导向某种普遍性而超...
在声音、音乐与共同体意识关联的研究中,以是否承认“主体/听觉”第一性为标准可作一界分:以“声音”为对象的“声音共同体”和以“听觉”为对象的“听觉共同体”。“听觉”重视主体聆听与个体的特殊性,“共同体”则导向某种普遍性而超越了个体化聆听,二者的嫁接一方面凸显了声音的制造和听觉的形成与政治、社会、历史传统无法割裂的天然关联;另一方面把民族国家等共同体由“想象的”抽象空间转化成实在的日常生活,从而折射出共同体内部的“非共同性”。在上述概念框架下,以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颂歌《东方红》和广为传唱的群众歌曲《歌唱祖国》为代表的经典革命歌曲“发现”了一个名为“新中国”的听觉共同体。经由三首歌的历史演绎和时代变奏,“新中国”听觉共同体既相互指认,又彼此联系的三个面向:“独立的”“统一的”“新时代的”,呈现在我们面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觉
共同体
《义勇军进行曲》
《东方红》
《歌唱祖国》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听觉媒介的技术政治:以早期无线电广播技术史为主的考察
被引量:
6
1
作者
李宝玉
机构
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
出处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8-176,共19页
基金
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广播与民族国家想象:中国早期广播社会文化史(1923—1937)》(编号:20YC860015)阶段性成果
北京印刷学院博士启动金项目《“西风东渐”中的广播声音景观》结项成果。
文摘
本研究认为,若想探究听觉媒介的技术政治,需紧扣现代听觉媒介与听觉的关系,对听觉媒介的社会塑造、政治使用与公民性建构等问题做出寻索和回应。依此脉络,本研究将在“作为方法的媒介”思路指引下,立于广播媒介本体并给予其听觉向度的高度自觉与体认,试图通过对早期无线电广播技术史的简要回顾与讨论,意欲追问:作为一种听觉媒介,广播在塑造现代听觉习惯时,建立起了什么样的听觉经验?又形构出什么样的现代主体?在此过程中,广播与现代社会政治组织和主体性生成之间又展露出何种关系?研究认为,立于听觉维度,对广播的国家制度建构、广播所塑造的集体与个体人格,以及广播与共同体建构等议题的讨论,将助于我们进一步认知广播的结构性特质,及其所指向的现代听觉媒介的技术政治。
关键词
无线电广播
技术政治
听觉
现代性
听觉
共同体
Keywords
radio
the technopolitics
auditory modernity
aural communities
分类号
G220 [文化科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广播与“听觉共同体”的想象
被引量:
1
2
作者
孟繁静
机构
天津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出处
《中国图书评论》
2024年第4期36-45,共10页
基金
天津市艺术科学规划一般项目“国家声音与文化认同:天津人民广播话筒声音研究”(C2202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摘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关于民族和民族主义问题的讨论,是围绕“想象的共同体”这一核心概念展开的。其中,他对印刷品与“想象的共同体”的关联论述,启发我们去思考广播对听觉共同体的想象。从“想象”到“听觉”,广播在技术驱动、文化规范和价值认同上团结着民族的力量,人们通过广播创造的共时性经验,展开沟通、表达、连接,继而形成共同体。
关键词
广播媒介
听觉
共同体
想象
分类号
G220 [文化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民俗表演中的声音美学
被引量:
1
3
作者
刘依
高小康
机构
南京审计大学文学院
汕头大学文学院
出处
《民族艺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9-37,共9页
基金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美学研究”(18JZD019)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非遗’保护视角下江苏民间文艺的现场性研究”(2021SJA0357)阶段性成果。
文摘
在已有研究中,民俗理论研究固然注意到了民俗表演的听觉价值,但在秩序性的“乐音”想象和线性的时间艺术预设下,往往容易忽略其听觉创造的经验根据与活化过程。回到非遗美学,将“乡音”这一范畴纳入雅俗与时空两组关系的讨论,将在更加广义的文化美学层面审视民俗表演中“声音”的现场意义生成。可以看到,“曲牌”对离散记忆的重复、“笑声”对痛感的接纳与超越、“方言”对“听觉共同体”的活化完成了地方性叙事的现场重塑与再认同,这为理解民俗表演的“声音”内涵及其听觉主体性提供了新的理论应答。
关键词
非遗美学
乡音
现场
听觉
共同体
靖江宝卷
分类号
J601 [艺术—音乐]
原文传递
题名
听觉政治及其表达机制
被引量:
2
4
作者
王大桥
刘灿
机构
兰州大学文学院
出处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19年第1期127-139,553,共14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及批评形态研究”(15ZDB023)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摘
听觉作为身体感知的重要部分,符号化过程的同时也程度不同地参与了现代权力的具体构建。作为不可忽视的政治符码,听觉表达的运行机制隐含着听觉符号权力及其隐形权力。在现代大众媒介的操纵下,意识形态话语参与了听觉的塑造和改写。在听觉共同体的政治实践中,听觉与文化记忆、身份认同等问题产生内在联系。值得注意的是,听觉政治的表达机制中暗含了一种反表征主义的激进话语,涉及自由聆听的问题,这是来自听觉主体的抵抗政治学。
关键词
听觉
政治
意识形态
听觉
共同体
反表征
Keywords
Auditory politics
ideology
auditory community
anti-representation
分类号
D0 [政治法律—政治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制造新声育新人——经典革命歌曲与“新中国”听觉共同体的起源
被引量:
1
5
作者
李盛
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文化研究》
2021年第3期111-124,共14页
文摘
在声音、音乐与共同体意识关联的研究中,以是否承认“主体/听觉”第一性为标准可作一界分:以“声音”为对象的“声音共同体”和以“听觉”为对象的“听觉共同体”。“听觉”重视主体聆听与个体的特殊性,“共同体”则导向某种普遍性而超越了个体化聆听,二者的嫁接一方面凸显了声音的制造和听觉的形成与政治、社会、历史传统无法割裂的天然关联;另一方面把民族国家等共同体由“想象的”抽象空间转化成实在的日常生活,从而折射出共同体内部的“非共同性”。在上述概念框架下,以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颂歌《东方红》和广为传唱的群众歌曲《歌唱祖国》为代表的经典革命歌曲“发现”了一个名为“新中国”的听觉共同体。经由三首歌的历史演绎和时代变奏,“新中国”听觉共同体既相互指认,又彼此联系的三个面向:“独立的”“统一的”“新时代的”,呈现在我们面前。
关键词
听觉
共同体
《义勇军进行曲》
《东方红》
《歌唱祖国》
Keywords
aural community
The March of the Volunteers
The East is Red
Ode to the Motherland
分类号
J609.2 [艺术—音乐]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听觉媒介的技术政治:以早期无线电广播技术史为主的考察
李宝玉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2
6
原文传递
2
广播与“听觉共同体”的想象
孟繁静
《中国图书评论》
2024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民俗表演中的声音美学
刘依
高小康
《民族艺术》
北大核心
2023
1
原文传递
4
听觉政治及其表达机制
王大桥
刘灿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19
2
原文传递
5
制造新声育新人——经典革命歌曲与“新中国”听觉共同体的起源
李盛
《文化研究》
2021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