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听觉媒介的技术政治:以早期无线电广播技术史为主的考察 被引量:6
1
作者 李宝玉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8-176,共19页
本研究认为,若想探究听觉媒介的技术政治,需紧扣现代听觉媒介与听觉的关系,对听觉媒介的社会塑造、政治使用与公民性建构等问题做出寻索和回应。依此脉络,本研究将在“作为方法的媒介”思路指引下,立于广播媒介本体并给予其听觉向度的... 本研究认为,若想探究听觉媒介的技术政治,需紧扣现代听觉媒介与听觉的关系,对听觉媒介的社会塑造、政治使用与公民性建构等问题做出寻索和回应。依此脉络,本研究将在“作为方法的媒介”思路指引下,立于广播媒介本体并给予其听觉向度的高度自觉与体认,试图通过对早期无线电广播技术史的简要回顾与讨论,意欲追问:作为一种听觉媒介,广播在塑造现代听觉习惯时,建立起了什么样的听觉经验?又形构出什么样的现代主体?在此过程中,广播与现代社会政治组织和主体性生成之间又展露出何种关系?研究认为,立于听觉维度,对广播的国家制度建构、广播所塑造的集体与个体人格,以及广播与共同体建构等议题的讨论,将助于我们进一步认知广播的结构性特质,及其所指向的现代听觉媒介的技术政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电广播 技术政治 听觉现代性 听觉共同体
原文传递
广播与“听觉共同体”的想象 被引量:1
2
作者 孟繁静 《中国图书评论》 2024年第4期36-45,共10页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关于民族和民族主义问题的讨论,是围绕“想象的共同体”这一核心概念展开的。其中,他对印刷品与“想象的共同体”的关联论述,启发我们去思考广播对听觉共同体的想象。从“想象”到“听觉”,广播在技术驱动、文化...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关于民族和民族主义问题的讨论,是围绕“想象的共同体”这一核心概念展开的。其中,他对印刷品与“想象的共同体”的关联论述,启发我们去思考广播对听觉共同体的想象。从“想象”到“听觉”,广播在技术驱动、文化规范和价值认同上团结着民族的力量,人们通过广播创造的共时性经验,展开沟通、表达、连接,继而形成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播媒介 听觉共同体 想象
下载PDF
民俗表演中的声音美学 被引量:1
3
作者 刘依 高小康 《民族艺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9-37,共9页
在已有研究中,民俗理论研究固然注意到了民俗表演的听觉价值,但在秩序性的“乐音”想象和线性的时间艺术预设下,往往容易忽略其听觉创造的经验根据与活化过程。回到非遗美学,将“乡音”这一范畴纳入雅俗与时空两组关系的讨论,将在更加... 在已有研究中,民俗理论研究固然注意到了民俗表演的听觉价值,但在秩序性的“乐音”想象和线性的时间艺术预设下,往往容易忽略其听觉创造的经验根据与活化过程。回到非遗美学,将“乡音”这一范畴纳入雅俗与时空两组关系的讨论,将在更加广义的文化美学层面审视民俗表演中“声音”的现场意义生成。可以看到,“曲牌”对离散记忆的重复、“笑声”对痛感的接纳与超越、“方言”对“听觉共同体”的活化完成了地方性叙事的现场重塑与再认同,这为理解民俗表演的“声音”内涵及其听觉主体性提供了新的理论应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美学 乡音 现场 听觉共同体 靖江宝卷
原文传递
听觉政治及其表达机制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大桥 刘灿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19年第1期127-139,553,共14页
听觉作为身体感知的重要部分,符号化过程的同时也程度不同地参与了现代权力的具体构建。作为不可忽视的政治符码,听觉表达的运行机制隐含着听觉符号权力及其隐形权力。在现代大众媒介的操纵下,意识形态话语参与了听觉的塑造和改写。在... 听觉作为身体感知的重要部分,符号化过程的同时也程度不同地参与了现代权力的具体构建。作为不可忽视的政治符码,听觉表达的运行机制隐含着听觉符号权力及其隐形权力。在现代大众媒介的操纵下,意识形态话语参与了听觉的塑造和改写。在听觉共同体的政治实践中,听觉与文化记忆、身份认同等问题产生内在联系。值得注意的是,听觉政治的表达机制中暗含了一种反表征主义的激进话语,涉及自由聆听的问题,这是来自听觉主体的抵抗政治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觉政治 意识形态 听觉共同体 反表征
原文传递
制造新声育新人——经典革命歌曲与“新中国”听觉共同体的起源 被引量:1
5
作者 李盛 《文化研究》 2021年第3期111-124,共14页
在声音、音乐与共同体意识关联的研究中,以是否承认“主体/听觉”第一性为标准可作一界分:以“声音”为对象的“声音共同体”和以“听觉”为对象的“听觉共同体”。“听觉”重视主体聆听与个体的特殊性,“共同体”则导向某种普遍性而超... 在声音、音乐与共同体意识关联的研究中,以是否承认“主体/听觉”第一性为标准可作一界分:以“声音”为对象的“声音共同体”和以“听觉”为对象的“听觉共同体”。“听觉”重视主体聆听与个体的特殊性,“共同体”则导向某种普遍性而超越了个体化聆听,二者的嫁接一方面凸显了声音的制造和听觉的形成与政治、社会、历史传统无法割裂的天然关联;另一方面把民族国家等共同体由“想象的”抽象空间转化成实在的日常生活,从而折射出共同体内部的“非共同性”。在上述概念框架下,以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颂歌《东方红》和广为传唱的群众歌曲《歌唱祖国》为代表的经典革命歌曲“发现”了一个名为“新中国”的听觉共同体。经由三首歌的历史演绎和时代变奏,“新中国”听觉共同体既相互指认,又彼此联系的三个面向:“独立的”“统一的”“新时代的”,呈现在我们面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觉共同体 《义勇军进行曲》 《东方红》 《歌唱祖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