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01篇文章
< 1 2 24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主政治诞生2500周年?——当代西方雅典民主政治研究 被引量:22
1
作者 黄洋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23-130,共8页
关键词 雅典民主 政治研究 民主政治 克里 帝国 城邦 君主 希波战争 统治 国学
原文传递
鹿邑太清宫西周大墓与微子封宋 被引量:24
2
作者 王恩田 《中原文物》 2002年第4期41-45,共5页
鹿邑太清宫西周大墓的规模之大、规格之高、遗物之丰富与精美 ,都超过了同期的晋侯大墓。在传为宋国都城商丘的附近 ,不可能再有另外一个不见经传的“长国”国君的大墓出现。鹿邑太清宫西周大墓的墓主应是宋国开国君主微子启或其弟微仲... 鹿邑太清宫西周大墓的规模之大、规格之高、遗物之丰富与精美 ,都超过了同期的晋侯大墓。在传为宋国都城商丘的附近 ,不可能再有另外一个不见经传的“长国”国君的大墓出现。鹿邑太清宫西周大墓的墓主应是宋国开国君主微子启或其弟微仲衍。铭文中的国名“长”应是“微”字的误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 宋国 国都 墓主 遗物 铭文 都城 君主 丰富
原文传递
儒家“无为”思想的政治内涵与生成机制——兼论“儒家自由主义”问题 被引量:16
3
作者 张星久 《政治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74-87,共14页
本文首先从思想逻辑层面诠释儒家“无为”思想 ,指出其基本含义在于要求当政者顺应天理民心和事物的“当然之理” ,不自作聪明、不违反事物的固有法则和秩序行事 ,不做不仁、失德之事 ,并就此讨论了儒、道两家“无为”思想的区别 ;继而... 本文首先从思想逻辑层面诠释儒家“无为”思想 ,指出其基本含义在于要求当政者顺应天理民心和事物的“当然之理” ,不自作聪明、不违反事物的固有法则和秩序行事 ,不做不仁、失德之事 ,并就此讨论了儒、道两家“无为”思想的区别 ;继而从儒家无为思想在实际政治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层面 ,从四个方面对其政治内涵加以梳理 ,指出儒家无为的基本政治倾向在于约束专制君主的权力 ,把君主摆在无知、无欲、无能的位置上 ,防止其自作聪明 ,滥用权力 ,扰乱社会政治秩序。接着 ,从儒家对人类可能出现的德性堕落、陷溺无知以及对于君权的警惕 ,从无数次历史教训的反复“试错” ,以及宗法农业社会的自主性和对国家权力的疏离意识方面 ,探讨了儒家无为思想的生成机制。最后 ,对儒家无为思想与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某些契合成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无为思想 事物 天理 君主 无知 德性 政治内涵 社会政治秩序 国家权力
全文增补中
魏晋南朝的禁碑与立碑 被引量:13
4
作者 刘涛 《故宫博物院院刊》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11,共8页
公元3世纪初,曹操禁止厚葬。属厚葬之制的墓前立碑,也在禁断之列,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禁碑”。碑禁导致了墓志的盛行,但是,公元3—6世纪每当皇权不振之际,士家大族往往擅自立碑,所以西晋、东晋、南齐、梁朝的君主又多次申饬碑禁。禁碑与... 公元3世纪初,曹操禁止厚葬。属厚葬之制的墓前立碑,也在禁断之列,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禁碑”。碑禁导致了墓志的盛行,但是,公元3—6世纪每当皇权不振之际,士家大族往往擅自立碑,所以西晋、东晋、南齐、梁朝的君主又多次申饬碑禁。禁碑与立碑从一个侧面显示了那个时代皇权与士族、政令与习俗之间的矛盾。梁朝时,武帝好古尚文,朝廷大立碑石,吏民有所奏请,亦许私家立碑。梁朝的私家立碑在朝廷的管制之下盛行起来,化解了禁碑与立碑的冲突。隋朝明确规定依官品、名望听立碑碣,禁碑时代于是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廷 厚葬 私家 皇权 南齐 墓志 魏晋南朝 冲突 君主 时代
原文传递
论“以德治国”的操作合理性 被引量:8
5
作者 葛荃 《政治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7-74,共8页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德治国”是一个深刻的理论问题。本文对中国历史上德治的源起、德治的文化定位与政治定位 ,以及当代德治的学理合理性和操作合理性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历史上的“德治”是对于构成君主政治的全部统治合法性...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德治国”是一个深刻的理论问题。本文对中国历史上德治的源起、德治的文化定位与政治定位 ,以及当代德治的学理合理性和操作合理性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历史上的“德治”是对于构成君主政治的全部统治合法性基础的理论概括 ,当代德治显然不会是传统德治的简单重复。在现代社会理念的观照下 ,法制与道德是社会政治管理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对于推动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而言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不可偏废 ,缺一不可。而把握“德治”的操作合理性将是实现“以德治国”的关键 ,否则 ,人们期期以待的当代中国道德文明仍然不免是画饼而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德治国” 当代中国 政治定位 “依法治国” “德治” 合法性基础 合理性 传统德治 君主 道德
原文传递
清代侍卫制度 被引量:11
6
作者 常江 《社会科学辑刊》 1988年第3期85-91,共7页
侍卫制度历史悠久,其正式见诸文字记载,始于《周礼》。侍卫在历代有士庶子、郎中、千牛备身、执御器械、怯薛歹、锦衣校尉等不同称呼,是君主的近侍人员。侍卫制度的变迁反映了各个朝代的不同政治特点。因此,研究清代的侍卫制度对于了解... 侍卫制度历史悠久,其正式见诸文字记载,始于《周礼》。侍卫在历代有士庶子、郎中、千牛备身、执御器械、怯薛歹、锦衣校尉等不同称呼,是君主的近侍人员。侍卫制度的变迁反映了各个朝代的不同政治特点。因此,研究清代的侍卫制度对于了解清代政治的特点亦有裨益。一、清代侍卫的机构、职官及其职事侍卫,满语为“Hiya”,一般译作“虾”或“辖”,是皇帝的随侍扈卫人员。清代侍卫制度在入关前已粗具规模。在太祖努尔哈赤建国之初,即有侍卫之设。至太宗皇太极时,逐步制度化,在侍卫来源、等级、待遇等方面,都有了特殊规定。清王朝入关后,随着统治者调整统治机构,“定内外文武官制”,侍卫制度也基本确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制度化 御前侍卫 皇帝 历史悠久 清王朝 特殊规定 大臣 宿卫 君主
下载PDF
“天下为公”是中国古代的统治思想 被引量:9
7
作者 张分田 《阴山学刊》 2003年第3期55-61,共7页
公天下论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政治理论之一。它的主要内容是君主论,着重回答设君之道、为君之道和择君替君之道等重大政治理论问题。"天下为公"既论证了治权在君的合理性,描绘出"圣王之制"的理想政治蓝图,又为君... 公天下论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政治理论之一。它的主要内容是君主论,着重回答设君之道、为君之道和择君替君之道等重大政治理论问题。"天下为公"既论证了治权在君的合理性,描绘出"圣王之制"的理想政治蓝图,又为君权的存在与行使设置了条件和规范,还为政治批判提供了价值尺度。立君为公、君位为天下之公器、君道尚公、天下非一家一人私有等思想是中国古代统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表明,中国的帝王观念有其精致、周到之处,甚至包含着许多超越时代的政治理性。以往的思想史研究对这个特点缺乏深入细致的分析,这是需要改进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为公” 统治思想 帝王观念 君主
下载PDF
论孟子散文的语言风格——先秦诸子散文艺术漫谈之三 被引量:8
8
作者 章沧授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4期65-72,共8页
在先秦文学的百花园里,孟子的散文奇葩独放,异彩夺目。语录体散文到了孟子笔下,不仅篇幅由简短到丰长,而且由单纯的一问一答的板滞形式,发展到有对话场面的描写、人物情态的刻划以及互相间的辩答驳难。这些绘声绘色的记叙,富有生活的气... 在先秦文学的百花园里,孟子的散文奇葩独放,异彩夺目。语录体散文到了孟子笔下,不仅篇幅由简短到丰长,而且由单纯的一问一答的板滞形式,发展到有对话场面的描写、人物情态的刻划以及互相间的辩答驳难。这些绘声绘色的记叙,富有生活的气息,具有浓郁的情趣。鲁迅说:“《论语》《墨子》,其文辞皆略无华饰,取足达意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天下 齐宣王 君主 语言风格 梁惠王 散文
下载PDF
《孟子》选——梁惠王(下) 被引量:10
9
《英语学习》 2011年第1期50-54,共5页
齐宣王去雪宫看望孟子。齐王说:“贤明者也有这种乐趣吗?” 孟子回答说:“有,臣子如果得不到其所应得的那一份,就会非议起其君主来。得不到就非议君主,是不对的;身为百姓的君主却不与百姓分享自己的乐趣,也是不对的。以百姓之... 齐宣王去雪宫看望孟子。齐王说:“贤明者也有这种乐趣吗?” 孟子回答说:“有,臣子如果得不到其所应得的那一份,就会非议起其君主来。得不到就非议君主,是不对的;身为百姓的君主却不与百姓分享自己的乐趣,也是不对的。以百姓之乐为乐的人,百姓也以其乐为乐;以百姓之忧为忧的人,百姓也以其忧为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百姓 齐宣王 君主 乐趣
下载PDF
《管子·轻重》重农抑商思想特色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建军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50-55,共6页
《管子·轻重》从商贾控制市场盘剥农民与君主争利及其带来的政治后果出发 ,全面论述了商贾与君主的矛盾 ,从而提出了系统的重农抑商思想 ,比如 ,不征徭役保证农时 ,保证农业成本 ,排斥商贾对粮食市场操纵 ,控制农民的生产过程以打... 《管子·轻重》从商贾控制市场盘剥农民与君主争利及其带来的政治后果出发 ,全面论述了商贾与君主的矛盾 ,从而提出了系统的重农抑商思想 ,比如 ,不征徭役保证农时 ,保证农业成本 ,排斥商贾对粮食市场操纵 ,控制农民的生产过程以打击商贾的高利贷盘剥 ,使用政治强权直接剥夺商贾的财富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子》 重农 抑商 君主
下载PDF
布丹的主权理论与近代西方绝对主义国家观 被引量:6
11
作者 郑红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4-69,共6页
16世纪法国政治思想家让·布丹提出的主权理论是近代国家学说形成的开端。布丹身处于两种社会结构交替的变革时期,各种政治思想的交锋异常活跃。在当时的思想谱系中,以君主特权为核心的绝对主义思想成为当局的意识形态。这种思潮以... 16世纪法国政治思想家让·布丹提出的主权理论是近代国家学说形成的开端。布丹身处于两种社会结构交替的变革时期,各种政治思想的交锋异常活跃。在当时的思想谱系中,以君主特权为核心的绝对主义思想成为当局的意识形态。这种思潮以中世纪以来王权的二维划分为框架,承认君主的特权,同时,也是以国家政治权力的非个人性为前提。作为绝对主义思潮的理论代表,布丹的主权理论不仅具有时代的特征,而且构成了近代西方国家观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对主义 主权理论 近代西方 国家观 国家政治权力 政治思想家 国家学说 16世纪 变革时期 社会结构 思想谱系 意识形态 中世纪 个人性 特权 君主 思潮 作为
下载PDF
孟子笔下的道统与政统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之锋 《江淮论坛》 CSSCI 2004年第3期101-104,共4页
孟子关于道统和政统有着丰富的思想和深刻的论述。他心目中政统的代表者是君主,道统的代表者是君子,政统掌握最高权力,道统掌握最高价值,道统高于政统,道统必须指导政统,道统是政统之师,政统之君应该敬道统之师;政统对道统的尊敬不仅仅... 孟子关于道统和政统有着丰富的思想和深刻的论述。他心目中政统的代表者是君主,道统的代表者是君子,政统掌握最高权力,道统掌握最高价值,道统高于政统,道统必须指导政统,道统是政统之师,政统之君应该敬道统之师;政统对道统的尊敬不仅仅是表面的形式,而是内心深处真正的尊德乐道;道统应该教导政统直道而行,而不是屈从取媚于政统;道统的张扬并不是想压倒政统,一旦政统承认了道统的地位,道统反而要自觉维护政统的尊严,以保持道统和政统之间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君主 君子 道统 政统
下载PDF
汉之決事比及其源流 被引量:6
13
作者 陈顾远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47年第3期457-471,共15页
(一)读汉史,每遇「决事比」之名,而汉人解经者尝亦提及此辞;惟真相究为如何,史无专述,不易悉其底蕴。现代学者恒以今日之「判决例」为拟,亦嫌简略莫详。愚对中国法制史素喜研讨,虽寄居行都,书籍缺乏,未能深为考证其事,仍愿罄愚所知,就... (一)读汉史,每遇「决事比」之名,而汉人解经者尝亦提及此辞;惟真相究为如何,史无专述,不易悉其底蕴。现代学者恒以今日之「判决例」为拟,亦嫌简略莫详。愚对中国法制史素喜研讨,虽寄居行都,书籍缺乏,未能深为考证其事,仍愿罄愚所知,就正于博学者前,作汉之决事比及其源流。汉时所用决事比之名并非统于一义,因事各异其旨,然有一共同之点,即其来源,皆出于决断狱事所用之比也。故欲明决事比云何,常先知比之为义。据汉书刑法志及大学衍义补载,汉高祖七年诏狱之疑者,吏或不敢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法志 源流 魏律 法制史 断狱 律令 篇法 君主 判决 故事
下载PDF
“负志”之罪与秦之立法精神 被引量:7
14
作者 于振波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1-24,共4页
秦代法令中的"负志"表示怀有志向或坚守节操,"负志"之人试图与当政者保持距离而拒绝入仕,因而受到法律的惩罚。法家是君主专制制度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们利用人性的弱点为专制君主服务,以"富国强兵"的名... 秦代法令中的"负志"表示怀有志向或坚守节操,"负志"之人试图与当政者保持距离而拒绝入仕,因而受到法律的惩罚。法家是君主专制制度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们利用人性的弱点为专制君主服务,以"富国强兵"的名义无视个人的权益,甚至蔑视个人的人格,秦代相关律令正是法家思想的集中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志 入仕 法家专制 君主
下载PDF
“屈民而伸君”与“屈君而伸天”——董仲舒《春秋》大义的政治智慧 被引量:7
15
作者 朱汉民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5-160,共6页
董仲舒的《春秋》公羊学是汉代形成的政治化儒学的典型形态。《春秋繁露》通过"以人随君""屈民而伸君"来充分保障帝王的政治权力;同时,又通过"以君随天""屈君而伸天"将儒家思想传统的德治、民... 董仲舒的《春秋》公羊学是汉代形成的政治化儒学的典型形态。《春秋繁露》通过"以人随君""屈民而伸君"来充分保障帝王的政治权力;同时,又通过"以君随天""屈君而伸天"将儒家思想传统的德治、民本转化为"天"的权威以限制君权。《春秋繁露》的"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是一个思想整体,体现出儒家士大夫与汉代帝王合作的政治智慧。儒家士大夫与帝王之间的政治合作和思想共识的建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不仅深刻影响了儒家经学形态的思想特点,同时也制导了中国传统政治形态的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繁露》 董仲舒 士大夫 君主 政治智慧
原文传递
韩非的伦理思想 被引量:5
16
作者 罗世烈 《中华文化论坛》 2000年第2期40-45,共6页
关键词 伦理思想 是非 韩非 善恶 道德价值 法家 君主 臣民 封建专制主义 暴力
下载PDF
试论战国相权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3
17
作者 晁福林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26-31,共6页
战国相权是那个历史时期政治发展的一个关键。它实际上是战国时期的不同于传统的君权的补充。这种权力对于君权不造成威胁,不像西周春秋时期的卿权那样可以使君主易位,战国时期的相,多出自士阶层,他们平步青云,靠君主的赏识而升迁... 战国相权是那个历史时期政治发展的一个关键。它实际上是战国时期的不同于传统的君权的补充。这种权力对于君权不造成威胁,不像西周春秋时期的卿权那样可以使君主易位,战国时期的相,多出自士阶层,他们平步青云,靠君主的赏识而升迁,由于他们没有旧贵族那样的基础和影响,所以对于君主而言,他们多是一批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人物,他们本人也不会觊觎君主之位,所以对于君主来说,相实为自己最得力的助手,可谓有益于国而无害于君。在实际政治的运作中,相与将之间的矛盾在朝廷中有重要影响,而相则处于主动地位。战国时期的相权(包括相的影响及其在政治运作中的作用、相权对于君权的补充等)为我国封建时代的政治统治奠定了基本格局,在政治制度史的研究中值得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时期 相权 君主 师相
下载PDF
《白虎通义》:帝国政典和儒家经典的结合 被引量:6
18
作者 朱汉民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5-23,共9页
《白虎通义》是汉代士大夫与帝王在合作过程中而达成的政治盟约与文化共识。首先,作为一部汉代帝国政治的政典,《白虎通义》的根本目的是确立帝国的政治制度、治理方法的思想基础和政治原则,突出地表现出帝国政治的要求。其次,作为一部... 《白虎通义》是汉代士大夫与帝王在合作过程中而达成的政治盟约与文化共识。首先,作为一部汉代帝国政治的政典,《白虎通义》的根本目的是确立帝国的政治制度、治理方法的思想基础和政治原则,突出地表现出帝国政治的要求。其次,作为一部儒家经学的大典,《白虎通义》通过大量引证儒家经典来表达士大夫的政治思想与文化理念时,使得《白虎通义》在内容和形式上均具有儒家经学著作的特点,是汉代士大夫的思想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虎通义》 士大夫 君主 政典 经典
原文传递
试论晋国政治的“尚公”特征 被引量:5
19
作者 应永深 《晋阳学刊》 1983年第2期72-75,共4页
十多年前,曾撰文论述晋国是法家的发祥地,提出晋国政治有“尚法”、“尚贤”等特征。近年来,我对晋国政治特征又有新的认识。本文拟就晋国政治“尚公”特点谈一点意见,希治晋国史诸同志批评、指正。春秋,是诸侯国多事时期,侯国内外政治... 十多年前,曾撰文论述晋国是法家的发祥地,提出晋国政治有“尚法”、“尚贤”等特征。近年来,我对晋国政治特征又有新的认识。本文拟就晋国政治“尚公”特点谈一点意见,希治晋国史诸同志批评、指正。春秋,是诸侯国多事时期,侯国内外政治斗争频繁,作为“五霸”之一的晋国,更不例外。在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晋国政治人物表现出一种“尚公”的行为。这种行为,表现得相当突出而广泛,大致可概括为四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国史 左传 政治斗争 政治人物 卿大夫 君主 政治特征 吕氏春秋 行为 国内外
下载PDF
故宫旧藏的一张“日皇”老照片
20
作者 王子维 《紫禁城》 2024年第2期138-145,共8页
故宮旧藏有不少十八世纪中期各国君主的老照片,这些照片大多背部只有简写,并无详细说明。其中有一张背部中文标注“日皇”、西文标注“Alphonse Ⅻ”的君主照,通过人像对比,可以确定此人为西班牙国王阿方索十二世。
关键词 西班牙国王 老照片 君主 标注 背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4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