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唐宋词乐演唱艺术初探 被引量:5
1
作者 刘明澜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54-61,共8页
词兴于唐,盛于两宋,是一种将诗歌与音乐融为一体的艺术歌曲。唐宋时期由于词乐蓬勃发展,不仅产生了数以千计的词调,涌现出大量知名或不知名的歌手、歌唱家,而且还提出了极其丰富的词乐演唱理论。它们分载于各种词作、诗文、词话与笔记之... 词兴于唐,盛于两宋,是一种将诗歌与音乐融为一体的艺术歌曲。唐宋时期由于词乐蓬勃发展,不仅产生了数以千计的词调,涌现出大量知名或不知名的歌手、歌唱家,而且还提出了极其丰富的词乐演唱理论。它们分载于各种词作、诗文、词话与笔记之中,为我们研究中国民族声乐传统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但遗憾的是,人们在探索民族声乐理论时,往往认为从明代昆曲开始中国才有象样的唱论,而对昆曲发展之前早已存在于词乐演唱中的许多可贵经验却未能予以足够的重视。殊不知唐代是我国歌舞音乐辉煌发展的黄金时代,中晚唐广泛传播于民间的曲子(宋代称之为“词”),吸收溶化了唐代声诗及民间歌曲演唱的精髓。而宋代的词乐则更是统治歌坛,风靡天下,成为上自帝王将相、文人雅士,下至乐工歌妓、黎民百姓,人人爱唱的艺术歌曲,因此,词乐演唱艺术发展到宋代,无论在吐字行腔、气息运用、声情结合方面都形成了一套相当成熟的声乐理论,在我国民族声乐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昆曲 发展史 黄金时代 唐宋词 魏良辅 吐字行腔 艺术歌曲 词乐 唱腔 声情结合
下载PDF
歌曲演唱的处理与表现 被引量:5
2
作者 陈海珍 《戏剧文学》 2004年第8期88-89,共2页
歌曲演唱是一种听觉艺术。一首优秀的歌曲必须要通过演唱者对作品的熟悉了解和分析,包括词、曲作者的创作意图、歌词内容、曲式结构、风格特点、主题思想等等。而后,演唱者根据自身的思想意识、艺术修养、生活实践经验,以及自身具备的... 歌曲演唱是一种听觉艺术。一首优秀的歌曲必须要通过演唱者对作品的熟悉了解和分析,包括词、曲作者的创作意图、歌词内容、曲式结构、风格特点、主题思想等等。而后,演唱者根据自身的思想意识、艺术修养、生活实践经验,以及自身具备的演唱功力和表现处理才能,把作品的思想感情、风格特色和艺术境界较完美地表达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曲演唱 演唱者 曲作者 民族歌曲 吐字行腔 歌词内容 旋律节奏 旋律线
原文传递
民族声乐演唱应力争做到“字正腔圆” 被引量:2
3
作者 陈岳琴 《民族音乐》 2008年第2期87-89,共3页
民族声乐演唱中,"字正腔圆"最初是我国传统戏曲常见的表现手法,是用以衡量演唱水平的一个标准,后来逐渐衍化成了演唱艺术和音乐创作应遵循的原则。在民族声乐演唱中。
关键词 民族声乐演唱 吐字行腔 演唱艺术 声乐艺术 字尾 歌唱语言 字腹 歌曲 字头 咬字吐字
下载PDF
谈咬字、吐字在民歌教学中的重要性 被引量:2
4
作者 侯西平 《音乐天地》 2005年第11期57-58,共2页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声乐艺术是经过了民间艺人和人民群众千百年来的歌唱实践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民族唱法则是建立在戏曲、曲艺、民歌(小调、号子、山歌)等唱法的基础上,经过了漫长的岁月而流传至今.语言是歌唱的基础,歌...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声乐艺术是经过了民间艺人和人民群众千百年来的歌唱实践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民族唱法则是建立在戏曲、曲艺、民歌(小调、号子、山歌)等唱法的基础上,经过了漫长的岁月而流传至今.语言是歌唱的基础,歌唱只有通过纯正的吐字、咬字与发音,才能表现出歌曲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唱法 戏曲 韵母 开头 民族声乐 声乐艺术 歌唱法 字尾 民歌教学 吐字行腔 字腹 度音
原文传递
浅谈我国民族唱法中的歌唱语言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昕 《重庆师专学报》 2001年第2期93-94,97,共3页
我国民族唱法中的歌唱语言是依据我国鲜明的民族语言特点来吐字行腔的。字正腔圆即是我国传统声乐艺术的重要创作原则。吐字准确 ,咬字清晰 ,以声归韵是高师声乐教学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 吐字行腔 字正腔圆原则 中国 民族唱法 歌唱语言 吐字 咬字 声乐教学
下载PDF
民族声乐中字与声的结合 被引量:2
6
作者 季红莉 《艺海》 2004年第6期70-71,共2页
前言声乐艺术是音乐艺术范畴中,直接运用语言和音乐相结合来表达思想感情,塑造艺术形象的艺术形式,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声乐艺术,都是根据本国和本民族的语言规律来吐字行腔、表情达意的,声乐艺术与民族语言的结合虽千差万别,但声音和... 前言声乐艺术是音乐艺术范畴中,直接运用语言和音乐相结合来表达思想感情,塑造艺术形象的艺术形式,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声乐艺术,都是根据本国和本民族的语言规律来吐字行腔、表情达意的,声乐艺术与民族语言的结合虽千差万别,但声音和语言完美结合的审美要求却是一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乐艺术 民族声乐 完美结合 艺术形式 吐字行腔 表情达意 审美要求 思想感情 民族音乐传统 相结合
下载PDF
琐记谭鑫培
7
作者 王励庚 《中国京剧》 1997年第6期11-12,共2页
琐记谭鑫培王励庚(译辑)谭鑫培,本名金福,湖北武昌人。出身梨园世家,他父亲谭志道,嗓音高亢,如南方叫天子鸟的叫声,被人称为“老叫天”。谭鑫培幼年随父学汉调,11岁进北京金奎科班,他练功极为刻苦,背上生疮,仍摔锞子,仰... 琐记谭鑫培王励庚(译辑)谭鑫培,本名金福,湖北武昌人。出身梨园世家,他父亲谭志道,嗓音高亢,如南方叫天子鸟的叫声,被人称为“老叫天”。谭鑫培幼年随父学汉调,11岁进北京金奎科班,他练功极为刻苦,背上生疮,仍摔锞子,仰卧台上半天起不来。15岁出科,入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谭鑫培 程长庚 余三胜 吐字发声 吐字行腔 家国兴亡 梁启超 移步换形 唱工 武工
原文传递
谈民间吹咔乐 被引量:1
8
作者 冯永兴 《中国音乐》 1987年第1期8-9,共2页
什么是吹咔乐?吹咔乐就是运用嗓音与咔哨相结合的演奏所产生音调的高低,通过咔碗和手的伸缩动作来表现音色韵味的变化。
关键词 音色 音调 民间艺人 唱腔 戏曲 气息运用 吐字行腔 音律 音域 歌曲
原文传递
传统戏曲演唱理论的当代解读 被引量:1
9
作者 梁锡强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3-115,共3页
我国传统戏曲演唱理论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它以其丰富的理论阐述和精到的实践体验,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对当代民族声乐的发展与歌唱艺术表现具有极其重要的范式意义。本文以演唱理论为研究对象,对传统戏曲演唱理论作梳理,并对戏曲演唱理... 我国传统戏曲演唱理论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它以其丰富的理论阐述和精到的实践体验,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对当代民族声乐的发展与歌唱艺术表现具有极其重要的范式意义。本文以演唱理论为研究对象,对传统戏曲演唱理论作梳理,并对戏曲演唱理论与当代演唱技巧作比较性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戏曲 演唱理论 吐字行腔 艺术表现
原文传递
声乐演唱中“字”与“腔”的内在联系 被引量:1
10
作者 漆欣欣 《北方音乐》 2018年第17期36-36,39,共2页
作为一名声乐演唱的学习者,我们必须要掌握歌唱的"发声方法""气息控制""吐字行腔"等基本专业技术。特别是"吐字行腔"的训练,在演唱中国作品时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中国人讲究"唱腔",这... 作为一名声乐演唱的学习者,我们必须要掌握歌唱的"发声方法""气息控制""吐字行腔"等基本专业技术。特别是"吐字行腔"的训练,在演唱中国作品时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中国人讲究"唱腔",这个"腔"里面包含着大量的信息。它既区分着不同唱法、不同流派,又蕴含着各个流派中的文化底蕴。就大方向的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来说,美声唱法源自意大利,用美声唱法演唱本民族的中国作品时,两种文化相互碰撞,实际上就建立起了一种"新腔",这种"新腔"可以说代表了"美声唱法的中国流派"。然而,自美声唱法引进中国以来,就一直存在着"美声唱法咬中国字难"的老问题,"咬中国字",实质就是语言问题。语言在音乐的表演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直接传导着与观众的之间的交流,你想在音乐中表达什么,都是通过语言的表现来呈现给观众的。除此之外,中国的语言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如何唱好语言,将中国字的韵律、平仄以及情感通过"美"的方式准确地表现出来,这就是笔者在本篇课题中初步探索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字行腔 唱腔 美声唱法 咬字 音乐表演
下载PDF
民间歌曲的吐字行腔对传统戏曲声腔的可借鉴性
11
作者 张媛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2-124,共3页
歌唱艺术的技巧运用主要体现在吐字与行腔两方面。中国传统戏曲作为中华民族艺术瑰宝,其声腔表演发展至今已形成一套完整成熟的体系,现代民间歌曲的吐字行腔对传统戏曲声腔艺术有很大的可借鉴性。本文就此展开论述,希望抛砖引玉,引起业... 歌唱艺术的技巧运用主要体现在吐字与行腔两方面。中国传统戏曲作为中华民族艺术瑰宝,其声腔表演发展至今已形成一套完整成熟的体系,现代民间歌曲的吐字行腔对传统戏曲声腔艺术有很大的可借鉴性。本文就此展开论述,希望抛砖引玉,引起业界思考与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歌曲 吐字行腔 戏曲声腔 借鉴性
原文传递
动真情唱出心声──我演毕玉秀的体会
12
作者 石林 《民族艺术研究》 1994年第2期22-23,共2页
关键词 女大学生 人物形象塑造 心声 角色塑造 吐字行腔 中国妇女 结婚礼服 爱恨交织 突然出现 研究生
下载PDF
论歌唱表演艺术中的适度原则
13
作者 刘红侠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6期103-107,共5页
适度原则是艺术辩证法的基本原则,对于一切艺术活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歌唱表演艺术不仅需要歌唱者有歌唱天赋、系统的声乐知识和不断积累的演唱技巧,还需要以适度原则掌控气息的保持和运用、歌词的吐字与归韵、情绪变化与调节等艺... 适度原则是艺术辩证法的基本原则,对于一切艺术活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歌唱表演艺术不仅需要歌唱者有歌唱天赋、系统的声乐知识和不断积累的演唱技巧,还需要以适度原则掌控气息的保持和运用、歌词的吐字与归韵、情绪变化与调节等艺术元素。文章从气息吐纳、吐字行腔、情绪掌控三方面分析歌唱表演应掌握的适度原则,歌唱者只有通过反复练习,掌握方法和要领,使自己在歌唱表演中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才能获得理想的艺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唱艺术 适度原则 气息吐纳 吐字行腔 情绪掌控
下载PDF
浅谈艺术歌曲《孟姜女》的二度创作
14
作者 卞莉 《大观周刊》 2011年第9期61-61,59,共2页
本文以新编中国民间艺术歌曲《孟姜女》的音乐耗最为主导,为正确、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演唱这部作品作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分析、研究。并立足于歌曲谱例重点阐述了该曲的演唱处理,并对该曲的演唱重点和难点作了分析和说明,为今后从事这... 本文以新编中国民间艺术歌曲《孟姜女》的音乐耗最为主导,为正确、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演唱这部作品作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分析、研究。并立足于歌曲谱例重点阐述了该曲的演唱处理,并对该曲的演唱重点和难点作了分析和说明,为今后从事这部作品的教学和演唱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度创作 吐字行腔 情感表现
下载PDF
从高派传承看高校戏曲特色专业的作用
15
作者 陈晓冉 《中国京剧》 2022年第7期50-53,F0002,共5页
京剧老生高派艺术创始人高庆奎出生于梨园之家,曾随刘鸿升、谭鑫培学习,他的表演在当时独树一帜。高庆奎继承了老师刘鸿升的特点,声音高亢、激昂、甜脆,在用字用气、吐字行腔上采用京字京音,通过婉转回旋、抑扬顿挫的技巧来表现节奏和... 京剧老生高派艺术创始人高庆奎出生于梨园之家,曾随刘鸿升、谭鑫培学习,他的表演在当时独树一帜。高庆奎继承了老师刘鸿升的特点,声音高亢、激昂、甜脆,在用字用气、吐字行腔上采用京字京音,通过婉转回旋、抑扬顿挫的技巧来表现节奏和强度的变化,以拖长腔的技巧来吸引观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谭鑫培 刘鸿升 高庆奎 吐字行腔 抑扬顿挫 技巧
原文传递
漫谈谭腔与米书及其它
16
作者 邓元昌 《中国京剧》 1995年第5期20-21,共2页
漫谈谭腔与米书及其它邓元昌梅兰芳、余叔岩、王又宸、时慧宝、王凤卿、程砚秋……许多前辈京剧艺术家都写得一笔好字,那可不是一般的应时应景,而有着很高的造诣。今天不少京剧演员也把书法当作主要的业余爱好,以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漫谈谭腔与米书及其它邓元昌梅兰芳、余叔岩、王又宸、时慧宝、王凤卿、程砚秋……许多前辈京剧艺术家都写得一笔好字,那可不是一般的应时应景,而有着很高的造诣。今天不少京剧演员也把书法当作主要的业余爱好,以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京剧与书法是国粹中的国粹,意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 艺术修养 学者有法 艺术风格 行书 京剧艺术 京剧唱腔 浓墨重笔 吐字行腔 声音位置
原文传递
论《青春舞曲》演唱特点分析
17
作者 张晶晶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122-124,共3页
有着浓郁新疆风格《青春舞曲》是作曲家王洛宾先生将自己的情感与当地风土人情相结合创作出来的一首流传甚广、家喻户晓的经典作品,它的旋律伴随着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成长。笔者对此作品十分喜爱并在音乐会等演出中多次演唱,文中笔者从它... 有着浓郁新疆风格《青春舞曲》是作曲家王洛宾先生将自己的情感与当地风土人情相结合创作出来的一首流传甚广、家喻户晓的经典作品,它的旋律伴随着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成长。笔者对此作品十分喜爱并在音乐会等演出中多次演唱,文中笔者从它的背景旋律节奏特点以及吐字、舞台表演等方面来阐述此曲的总体演唱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唱风格 吐字行腔 曲调 舞台表演
下载PDF
刘易平使雷喜福想起了刘鸿声
18
作者 陈昭平 《戏曲艺术》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94-95,共2页
大约时在1950年秋,向有富连城“伽叶、伽篮”美誉的京剧大师雷喜福先生自新疆重返兰州献艺,其先声夺人自有一番盛况。他的搭档之一的武花脸邢海亭先生,曾是我的母校(甘肃平凉)平乐学社抗战前以“西北新生游艺社”名义在河南省... 大约时在1950年秋,向有富连城“伽叶、伽篮”美誉的京剧大师雷喜福先生自新疆重返兰州献艺,其先声夺人自有一番盛况。他的搭档之一的武花脸邢海亭先生,曾是我的母校(甘肃平凉)平乐学社抗战前以“西北新生游艺社”名义在河南省各地数年巡回演出期间之一度临聘武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老 唱腔 京剧 广播里 吐字行腔 乌鲁木齐 兰州 辕门 河北梆子 杰出人物
原文传递
浅析豫剧艺术在民族声乐中的借鉴和运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高秀竹 《黄河之声》 2015年第16期60-60,共1页
豫剧以唱功见长,吐字清晰、行腔酣畅,深受广大观众欢迎。民族声乐对其板式、行腔、创作等方面有很多的借鉴与融合,因此有些民族声乐作品带有浓郁的"河南味儿"。本文着重于表述豫剧和民族声乐之间的关系,民族声乐对豫剧的咬字... 豫剧以唱功见长,吐字清晰、行腔酣畅,深受广大观众欢迎。民族声乐对其板式、行腔、创作等方面有很多的借鉴与融合,因此有些民族声乐作品带有浓郁的"河南味儿"。本文着重于表述豫剧和民族声乐之间的关系,民族声乐对豫剧的咬字吐字艺术、演唱方法以及作品创作方面的借鉴和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剧艺术 民族声乐 吐字行腔
下载PDF
“模仿”两面观
20
作者 张春熙 《光彩》 1997年第7期32-32,共1页
关键词 卓别林 模仿者 创造与发展 《孙武》 书法家 吐字行腔 炎黄子孙 思维方式 模仿行为 国际品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