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9·11文学”:新世纪美英文学的审美转向? 被引量:11
1
作者 张和龙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0-25,共6页
21世纪的美英文坛诞生了一种独特的文学类型——"9·11文学"。"9·11文学"用"反叙事"的方式对盛行的官方叙事与民间纪实叙事作出反拨,具有极为重要的审美内涵与文化价值,但这些"反叙事"... 21世纪的美英文坛诞生了一种独特的文学类型——"9·11文学"。"9·11文学"用"反叙事"的方式对盛行的官方叙事与民间纪实叙事作出反拨,具有极为重要的审美内涵与文化价值,但这些"反叙事"在文学表现方式上并未出现本质性的变化,因此尚难断言"9·11文学"代表了新世纪美英文学的审美转向。中国学界目前对"9·11文学"的研究存在明显不足,未来的研究需要厘清总体思路,但不应脱离当代国际政治现实的大背景、大语境,不能罔顾自身的文化身份、价值立场与审美需求,从而忽视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美英文学 9·11文学 9·11文学 反叙事 审美转向
原文传递
小说何为?——从麦克尤恩的《星期六》看小说的功能 被引量:9
2
作者 宋艳芳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20-126,共7页
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星期六》(2005)一方面延续了其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性、伦理、政治、科学、文化等主题,另一方面也突出了他对19世纪以来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之争的关注以及他对小说功能和文学地位的思考... 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星期六》(2005)一方面延续了其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性、伦理、政治、科学、文化等主题,另一方面也突出了他对19世纪以来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之争的关注以及他对小说功能和文学地位的思考。小说以主人公一天的经历为主线,描述了21世纪初9·11事件、伊拉克战争等国际事件对人们生活的冲击,反映了小说作为"文化话语"、"伦理范式"、"预言方式"和"主观模式"等方面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恩·麦克尤恩 《星期六》 9·11文学 小说的功能
原文传递
后9·11文学的幻想:厄普代克的《恐怖分子》 被引量:10
3
作者 罗小云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6,共6页
"9.11"事件迫使许多美国作家转向新现实主义,推出一些被称为后9.11文学的佳作,其中厄普代克的小说《恐怖分子》特别具有代表性,集中反映了这类作品的诸多特点,在探讨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冲突、霸权话语、宗教分歧、种族矛盾和... "9.11"事件迫使许多美国作家转向新现实主义,推出一些被称为后9.11文学的佳作,其中厄普代克的小说《恐怖分子》特别具有代表性,集中反映了这类作品的诸多特点,在探讨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冲突、霸权话语、宗教分歧、种族矛盾和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等方面作了开拓性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普代克 《恐怖分子》 9·11文学 新现实主义
下载PDF
论《安德鲁的大脑》中的叙事治疗机制 被引量:3
4
作者 袁源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9-35,共7页
E.L.多克托罗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安德鲁的大脑》以认知科学家安德鲁与治疗师之间的对话构成主要叙述方式,成为后现代心理学治疗法"叙事治疗"与文学创作结合的典型案例。叙事治疗为转叙、元小说技巧展示及叙述时间... E.L.多克托罗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安德鲁的大脑》以认知科学家安德鲁与治疗师之间的对话构成主要叙述方式,成为后现代心理学治疗法"叙事治疗"与文学创作结合的典型案例。叙事治疗为转叙、元小说技巧展示及叙述时间的安排提供了创新契机,同时也为疗治作品人物及作家的文化创伤提供了有效途径。基于对小说中叙事治疗机制的分析,论文指出:该作品并不囿于"再现"9·11创伤,而旨在"去9·11化","治愈"才是其最终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多克托罗 《安德鲁的大脑》 叙事治疗 9·11文学
下载PDF
边缘生存的想像:罗斯的《反美阴谋》中的另类历史 被引量:2
5
作者 罗小云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13,共5页
"9·11事件"后,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认为悲剧的根源不仅在于国际局势的变化,而更是由于国内日益激化的文化、种族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和矛盾。他在小说《反美阴谋》中以另类历史的方法重新审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 "9·11事件"后,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认为悲剧的根源不仅在于国际局势的变化,而更是由于国内日益激化的文化、种族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和矛盾。他在小说《反美阴谋》中以另类历史的方法重新审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美国社会和历史,尝试回答谁在反美这一极具挑战性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利普·罗斯 9·11文学 边缘生存 另类历史
下载PDF
挥之不去的梦魇:保罗·奥斯特《黑暗中的人》的创伤叙事 被引量:1
6
作者 魏婷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5期116-120,共5页
保罗·奥斯特的《黑暗中的人》描述了"9·11"事件及伊拉克战争给一个普通美国家庭生活带来的巨大冲击。聚焦创伤受害者自省意识下的叙述话语,力图呈现《黑暗中的人》在疗愈心灵创伤、参与集体记忆构建、倾注伦理关怀... 保罗·奥斯特的《黑暗中的人》描述了"9·11"事件及伊拉克战争给一个普通美国家庭生活带来的巨大冲击。聚焦创伤受害者自省意识下的叙述话语,力图呈现《黑暗中的人》在疗愈心灵创伤、参与集体记忆构建、倾注伦理关怀等方面所具有的参考借鉴意义。作品并不囿于再现"9·11"创伤,而旨在"去9·11化"。然而主人公奥古斯特的叙事治疗机制并未成功治愈自身的心灵创伤,可见战争带来的心灵创伤已然成为这个时代的烙印,难以抚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罗·奥斯特 《黑暗中的人》 9·11文学 创伤叙事
下载PDF
“后9·11”文学中西方“紧急状态”解析
7
作者 吴荣兰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19年第3期55-59,共5页
"9·11"恐怖袭击之后,美国乃至西方诸国宣布进入"紧急状态",但因此发动的反恐战争不仅未能维护生命安全,反而让国际政治陷入全球的紧急状态之中。作为一种与官方主流意识形态分庭抗礼的文学叙事,"后9·... "9·11"恐怖袭击之后,美国乃至西方诸国宣布进入"紧急状态",但因此发动的反恐战争不仅未能维护生命安全,反而让国际政治陷入全球的紧急状态之中。作为一种与官方主流意识形态分庭抗礼的文学叙事,"后9·11"文学转向关注恐怖袭击事件和反恐战争将西方卷入的本雅明式的"紧急状态",即"身处危险的年代"的生存危机、"神的缺席"下的信仰危机和"大众"冷漠的异化危机。这种在当代政治格局的审视中对非常时期人的生命状态的变迁的阿甘本式的思索,呈现了"后9·11"文学的人文关怀与审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11文学 紧急状态 本雅明
原文传递
从不舒适的地带到疗伤之所——乔纳森·弗兰岑小说家庭主题探析
8
作者 路遥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1-86,共6页
乔纳森·弗兰岑小说作品中家庭主题的显现经历了由不适、逃避到接纳、回归的曲折过程。通过对作品的剖析,可见其家庭主题的发展轨迹是从第一阶段对家庭怀疑与不信任转变为第二阶段中多层次、立体化的家庭构架。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 乔纳森·弗兰岑小说作品中家庭主题的显现经历了由不适、逃避到接纳、回归的曲折过程。通过对作品的剖析,可见其家庭主题的发展轨迹是从第一阶段对家庭怀疑与不信任转变为第二阶段中多层次、立体化的家庭构架。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对母亲形象的描写,对死亡的理解与表达,情感表达的丰富与细化等多个方面。身处后"9.11"时代,弗兰岑小说的家庭主题变化顺应了后"9.11"文学的家庭转向,弗兰岑作品的惊人销量及其受到的广泛关注表明,家庭转向已成为当代美国文学中一次具有史学意义的转向,应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纳森·弗兰岑 家庭主题 “9.11”文学
下载PDF
美国后9·11文学的伦理阐释
9
作者 任冰 《活力》 2016年第8期133-133,共1页
当代美国作家将“9·11”事件从一场悲剧转化为景观,在创作中致力于书写普通人的家庭生活和情感变化,关注人伦道德,思考人性进而反观整个人类的命运。本文从三篇典型的后“9·11”小说入手,论述美国后9·11文学体现的... 当代美国作家将“9·11”事件从一场悲剧转化为景观,在创作中致力于书写普通人的家庭生活和情感变化,关注人伦道德,思考人性进而反观整个人类的命运。本文从三篇典型的后“9·11”小说入手,论述美国后9·11文学体现的人文主义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11文学 伦理阐释 创伤记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