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路固定融合与非融合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管波青 杨恺 +1 位作者 刘书茂 曲宪芳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第11期16-18,共3页
目的对比研究胸腰椎爆裂骨折行单纯后路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及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椎板间和小关节突间融合术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方法 148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非融合组(93例)与融合组(55例)。非融合组行单... 目的对比研究胸腰椎爆裂骨折行单纯后路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及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椎板间和小关节突间融合术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方法 148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非融合组(93例)与融合组(55例)。非融合组行单纯后路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融合组行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椎板间和小关节突间融合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前Cobb角、术后Cobb角、终末随访Cobb角、术前椎体前缘高度、术后椎体前缘高度、终末随访椎体前缘高度及平均随访时间,记录内固定物取出情况等。结果非融合组患者手术时间为(90±16)min,明显短于融合组的(116±23)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融合组患者出血量(236±14)ml与融合组的(241±26)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融合组患者术前Cobb角为(22.9±10.6)°,术后Cobb角为(9.2±1.4)°,终末随访Cobb角为(11.2±3.4)°,术前椎体前缘高度为(12.10±3.60)mm,术后椎体前缘高度为(23.70±4.00)mm,终末随访椎体前缘高度为(23.00±4.20)mm;融合组患者术前Cobb角为(22.1±7.6)°,术后Cobb角为(9.4±1.3)°,终末Cobb角为(11.4±2.7)°,术前椎体前缘高度为(12.50±3.20)mm,术后椎体前缘高度为(23.35±3.90)mm,终末随访椎体前缘高度为(23.10±4.00)mm;两组患者术前Cobb角、术后Cobb角、终末随访Cobb角、术前椎体前缘高度、术后椎体前缘高度、终末随访椎体前缘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终末随访时无内固定断裂和椎弓根螺钉拔出。非融合组患者随访18~38个月,平均随访(26±2)个月,融合组患者随访19~36个月,平均随访(25±5)个月,两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取出内固定物,非融合组局部节段运动恢复良好。结论对于无需减压的胸腰椎爆裂骨折而言,采用经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术后无需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爆裂骨折 后路固定融合 后路固定融合
下载PDF
一期前路松解后路固定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 被引量:1
2
作者 周鑫 倪斌 +2 位作者 杨军 陈飞 韩钊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641-644,共4页
[目的]介绍一期颈前咽后入路松解后路复位固定融合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手术技术与初步疗效。[方法] 2016年3月~2019年1月应用颈前咽后入路寰枢松解后路复位固定融合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38例。患者首先取仰卧位,经Smith-Robinso... [目的]介绍一期颈前咽后入路松解后路复位固定融合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手术技术与初步疗效。[方法] 2016年3月~2019年1月应用颈前咽后入路寰枢松解后路复位固定融合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38例。患者首先取仰卧位,经Smith-Robinson入路显露寰枢关节腹侧结构,去除寰枢关节周围瘢痕韧带等实现寰枢松解;然后,在石膏床保护下改为俯卧位,行寰枢椎后路钉棒复位固定及植骨融合。[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所有患者均获得满意复位,无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平均随访(32.54±7.63)个月,所有病例均实现骨性融合,无内固定失效及再脱位。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寰齿前间距和延髓脊髓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结论]颈前咽后入路松解联合后路钉棒复位固定融合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可靠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脱位 前路寰枢椎松解 后路固定融合
原文传递
颈椎后路C3~C7椎板切除内固定融合术后中期相邻节段退变的临床研究
3
作者 曹仰敬 申庆丰 夏英鹏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20年第5期457-461,共5页
目的:探究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施行颈椎后路C3~C7椎板切除减压,后路固定融合术后,在中期内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18年5月在天津市人民医院行颈椎后路C3~C7椎板切除减压,后路固定融合术后的41例患者。相邻节... 目的:探究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施行颈椎后路C3~C7椎板切除减压,后路固定融合术后,在中期内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18年5月在天津市人民医院行颈椎后路C3~C7椎板切除减压,后路固定融合术后的41例患者。相邻节段退变的评估采取两种方式:(1)为X光影评定,即在X线侧位片上定义X线椎间隙高度丢失与术前相比大于10%;形成肉眼可见的新生骨赘或者原有骨赘增大;或者出现前纵韧带钙化。(2)为核磁共振(MRI),在MRI T2加权像上采用Miyazaki的颈椎间盘退变分级方法观察相邻节段退变的情况。同时通过颈椎活动度及椎间高度来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满意的X线片随访及MRI随访,时间为12~26个月,平均18个月。符合观察标准的节段共计82个。患者术后3 d椎间高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3 d椎间高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与术前X线过伸、过屈位的颈椎活动度相比,颈椎活动度有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与术后3 d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植骨达到骨性融合,无内固定松动、脱出、断裂发生。患者的上位、下位相邻节段未出现新生骨赘或者骨赘增大的节段、前纵韧带钙化。通过MRI影像学观察,末次随访、术后3 d与术前相比上位、下位相邻节段椎间盘信号无明显变化。结论:C3~C7节段行后路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融合术后,在中期患者不会出现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邻节段退变 颈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 后路固定融合 脊髓型颈椎病
下载PDF
腰椎融合术后切口深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王仕永 姚汝斌 +4 位作者 任莉荣 谢葵 黄少晓 龚向东 杨开舜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872-879,共8页
目的:回顾分析腰椎后路手术深部切口感染与同期手术无感染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深部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脊柱外科接受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术且随访1年以上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收集所有患者的病历资... 目的:回顾分析腰椎后路手术深部切口感染与同期手术无感染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深部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脊柱外科接受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术且随访1年以上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收集所有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切口深部感染诊断标准确定术后深部切口感染病例,将患者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吸烟、饮酒、糖尿病、高血压、痛风、尿路感染、肺部疾病,术前血液学指标,手术相关因素,输血量、术后白蛋白、术后留置尿管时间进行分析,确定深部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有907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符合切口深部感染诊断标准的患者共20例,男女各10例,平均年龄58.9±7.8岁。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BMI、饮酒、糖尿病、尿路感染、输血与感染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Backward LR法)显示BMI>25kg/m^2(P=0.031),既往饮酒(P=0.049),糖尿病(P=0.006),尿路感染(P<0.001),术后引流少(P=0.040),术后输血(P=0.001)是发生深部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尿路感染、糖尿病、饮酒病史、高BMI是深部切口感染的四个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14.92、5.53、3.10、2.78)。结论:术前尿路感染、糖尿病、饮酒病史、BMI>25kg/m^2以及术后引流少、输血多是腰椎退行性疾病后路固定融合术后深部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这些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措施,有助于降低切口感染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变性疾病 腰椎后路固定融合 深部切口感染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5
作者 沈为光 何伯圣 龚沈初 《医学综述》 2019年第14期2832-2836,共5页
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术应用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量研究证明了这种手术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但术后造成邻近节段退行性变或加剧已存在的退行性变的问题日益突出,受到了学者们的重视与关注。邻近节段退变是腰椎后路固定... 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术应用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量研究证明了这种手术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但术后造成邻近节段退行性变或加剧已存在的退行性变的问题日益突出,受到了学者们的重视与关注。邻近节段退变是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术后最常见的病变,其发生机制及影响因素,如何有效治疗及预防退变的发生成为研究的热点。大部分学者研究认为,固定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活动度增加、椎间盘内压力增高以及关节突关节负荷增大等生物力学改变是导致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的主要原因,许多研究主要集中于评估和分析各因素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固定融合 退行性骨关节病 邻近节段退变 影响因素 发病机制
下载PDF
儿童颅颈交界融合术自体肋骨结构性植骨
6
作者 邓琛府 马向阳 +4 位作者 邹小宝 付索超 陈钧麟 马仁财 夏虹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1788-1791,共4页
[目的]介绍儿童颅颈交界区后路固定融合手术中自体肋骨结构性植骨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对2例颅颈交界区疾患的儿童患者实施寰枢椎/枕颈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取肋骨术。行颈后路正中切口,常规置入寰枢椎钉-棒/枕颈板-钉-棒系... [目的]介绍儿童颅颈交界区后路固定融合手术中自体肋骨结构性植骨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对2例颅颈交界区疾患的儿童患者实施寰枢椎/枕颈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取肋骨术。行颈后路正中切口,常规置入寰枢椎钉-棒/枕颈板-钉-棒系统内固定,高速磨钻于寰椎后弓/枕骨后下缘及枢椎椎板上缘打磨植骨槽,然后于后胸壁肩胛下角下沿肋骨方向斜切口,取合适长度肋骨修整后,卡入寰椎后弓/枕骨后下缘与枢椎椎板植骨槽之间进行结构性植骨。[结果]2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未出现血气胸。术后未出现肋骨取骨区并发症,2例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术后JOA和VAS评分均显著改善。术后3个月随访复查CT见植骨已融合,肋骨取骨处已膜内成骨重建。[结论]儿童颅颈交界区后路固定融合手术中,自体肋骨结构性植骨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植骨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颈交界区 后路固定融合 肋骨 自体骨移植
原文传递
创伤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近期疗效 被引量:4
7
作者 杨曦 宋跃明 +4 位作者 孔清泉 刘浩 刘立岷 龚全 李涛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965-968,共4页
目的探讨创伤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特征及经后路手术治疗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11例创伤性腰椎滑脱症患者临床资料。男6例,女5例;年龄13~60岁,中位年龄38岁。致伤原因:重物砸伤4例,高处坠落伤4例,交通事故伤... 目的探讨创伤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特征及经后路手术治疗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11例创伤性腰椎滑脱症患者临床资料。男6例,女5例;年龄13~60岁,中位年龄38岁。致伤原因:重物砸伤4例,高处坠落伤4例,交通事故伤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 d~13年,中位时间20 d。术前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为:E级2例,D级4例,C级3例,B级2例。X线片示L4滑脱3例,L58例。根据Meyerding分度:Ⅰ度4例,Ⅱ度4例,Ⅲ度2例,Ⅳ度1例。手术固定节段:L4、52例,L5、S17例,L4~S12例。行椎间及后外侧360°植骨融合8例,仅行后外侧植骨3例。术后随访行腰椎正侧位X线片及CT三维重建评价滑脱复位及植骨融合情况,通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11例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40个月,中位时间12个月。无内固定物拔出、断裂等情况发生。CT三维重建显示患者植骨均融合,融合率100%,融合时间3~6个月,平均4.5个月。末次随访时腰椎X线片示滑脱Meyerding分度为0度10例,Ⅰ度1例,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79,P=0.003)。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为E级6例,D级3例,C级2例,较术前显著改善(Z=—2.271,P=0.014)。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VAS、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腰椎X线片发现多发横突骨折,结合患者受伤机制应高度怀疑创伤性腰椎滑脱症,尽早行经后路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有助于创伤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获得满意近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腰椎滑脱症 临床特征 后路固定融合
原文传递
基于侧位X线片上解剖标记点间线段比值判断寰枢椎固定角度是否合理的临床研究
8
作者 金海明 罗江涛 +5 位作者 伍其航 陈振雅 梁海波 缪建森 盛孙仁 王向阳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7期3842-3847,共6页
目的研究一种基于寰枢椎解剖标记点间线段比值判断寰枢椎后路固定融合术中固定角度是否合理的方法。方法横断面研究。根据纳入标准从2016年5月至2021年5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拍摄有脊柱全长侧位X线片的无症状志愿者库中进行筛选... 目的研究一种基于寰枢椎解剖标记点间线段比值判断寰枢椎后路固定融合术中固定角度是否合理的方法。方法横断面研究。根据纳入标准从2016年5月至2021年5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拍摄有脊柱全长侧位X线片的无症状志愿者库中进行筛选,共纳入207例志愿者数据,其中男98例,年龄(40.68±13.87)岁,女109例,年龄(42.64±14.45)岁。在侧位X线片上过枢椎下关节面后缘(a)作平行于齿状突后缘的直线(L),分别交寰枢椎于点b、c和d,测量线段ab、bd、bc、C_(1)-C_(2)角并计算bd/ab和bc/ab值。分别在男性组和女性组中对bd/ab和bc/ab两个数值预测寰枢椎固定角度不合理(≥22°)的能力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计算两种ROC曲线下面积(AUC),并用Delong检验比较两种预测方式的性能,确定区分C_(1)-C_(2)角度是否合理的截断值并计算其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男性组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bc/ab值预测C_(1)-C_(2)角不合理的AUC为0.791(95%CI:0.696~0.867,P<0.001),截断值为0.449,灵敏度为97.3%,特异度为70.0%,检验性能显著优于bd/ab值(截断值1.100,AUC=0.532,95%CI:0.428~0.634,灵敏度为26.3%,特异度为83.3%,P<0.001)。女性组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bc/ab值预测C_(1)-C_(2)角不合理的AUC为0.804(95%CI:0.745~0.852,P<0.001),截断值为0.488,灵敏度为90.5%,特异度为58.6%,检验性能显著优于bd/ab值(截断值为0.960,AUC=0.687,95%CI:0.624~0.748,灵敏度为90.5%,特异度为44.8%,P=0.041)。结论bc/ab值可作为寰枢椎后路固定融合术中用于预测C_(1)-C_(2)角度不合理的有效指标,并具有较高的诊断精度,其在男性中的截断值为<0.449,在女性中的截断值为<0.4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寰枢椎后路固定融合 寰枢椎固定角度 下颈椎曲度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原文传递
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术深部切口感染病原菌及危险因素
9
作者 陆金琴 王强 +3 位作者 黄汇钦 吴江锋 付丽华 周玲花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2010-2013,共4页
目的探究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术深部切口感染(SSDI)的病原菌分布并分析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20年3月在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院行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术且随访≥1年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SSDI诊断标准确定发生SSDI病例,分析其病原菌... 目的探究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术深部切口感染(SSDI)的病原菌分布并分析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20年3月在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院行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术且随访≥1年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SSDI诊断标准确定发生SSDI病例,分析其病原菌分布,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发生SSDI的危险因素。结果350例患者中发生SSDI者20例,共分离出病原菌23株,其中革兰阳性菌株16株,占比69.56%,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株6株,占比26.09%,以大肠埃希菌为主;真菌1株,占比4.3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糖尿病、饮酒、手术时间、失血量、术前血清白蛋白均与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术患者发生SSDI有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合并糖尿病均是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术患者发生SSDI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医院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术患者发生SSDI以革兰阳性菌为主要菌种,BMI≥25 kg/m^(2)、合并糖尿病均是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术患者发生SSDI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固定融合 切口感染 病原菌 危险因素 预防
原文传递
前路联合后路固定融合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威明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8年第2期204-206,共3页
目的探讨前路联合后路固定融合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选择下颈椎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患者86例,其中45例行前路手术(对照组),41例行前后路联合手术(观察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217.43±24.... 目的探讨前路联合后路固定融合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选择下颈椎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患者86例,其中45例行前路手术(对照组),41例行前后路联合手术(观察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217.43±24.56)分钟]明显长于对照组[(82.05±10.51)分钟],观察组术中出血量[(548.51±62.82)ml]明显多于对照组[(180.64±53.49)ml],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两组颈椎Cobb角、椎体间滑移距离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而观察组改善幅度更大,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观察组D^E级百分率(85.37%)显著高于对照组(62.22%)(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2.44%)显著低于对照组(17.78%)。结论前路联合后路固定融合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能够最大限度恢复颈椎序列,解除颈髓受压,并使伤椎获得坚强内固定,减少术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颈椎骨折脱位 脊髓损伤 前路联合后路固定融合
下载PDF
腰椎退行性疾病后路手术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邢伟 《颈腰痛杂志》 2019年第5期623-625,共3页
目的探讨腰椎退行性疾病(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s,LDD)行后路固定融合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4年1月~2017年1月采用后路固定融合治疗的167例LDD患者,术后随访18... 目的探讨腰椎退行性疾病(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s,LDD)行后路固定融合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4年1月~2017年1月采用后路固定融合治疗的167例LDD患者,术后随访18~38个月,观察术后PJK发生情况,分别设为PJK组与非PJK组。调查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手术前影像学资料等,组间各项目通过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分析确定LDD后路固定融合术后PJK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术后发生PJK 25例,发生率14.97%;PJK组与非PJK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合并骨质疏松、术前PJK角度(PJKA)、年龄、腰椎前凸角(LL)、骶骨倾斜角(SS)、融合节段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25 kg/m^2(OR=3.778)、合并骨质疏松(OR=2.985)、PJKA>10°(OR=3.567)、年龄>70岁(OR=2.877)是术后发生PJK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LDD后路固定融合术后易发生PJK,BMI>25 kg/m^2、合并骨质疏松、PJKA>10°、年龄>70岁均会增加其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后路固定融合 近端交界性后凸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前路经口减压后路固定和枕骨大孔减压治疗颅底凹陷症 被引量:1
12
作者 唐军伟 盛伟斌 +4 位作者 郭海龙 普拉提 买尔旦 梁卫东 徐涛 《临床骨科杂志》 2013年第6期601-604,共4页
目的探讨前路经口寰枢关节松解减压后路固定融合术(TAAR)与后路枕骨大孔减压术(FMD)治疗颅底凹陷症的疗效。方法对18例颅底凹陷患者采用TAAR治疗9例、FMD治疗9例。术前测量Chamberlain线、McRae线、Wackenheim线、寰齿前间距(AID)、Klau... 目的探讨前路经口寰枢关节松解减压后路固定融合术(TAAR)与后路枕骨大孔减压术(FMD)治疗颅底凹陷症的疗效。方法对18例颅底凹陷患者采用TAAR治疗9例、FMD治疗9例。术前测量Chamberlain线、McRae线、Wackenheim线、寰齿前间距(AID)、Klaus高度指数及延脊髓角;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总量。应用JOA颈椎病疗效判定标准,比较两种方式的疗效。结果 McRae线、Wackenheim线和AID值TAAR组均明显大于FM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amberlain线值、Klaus值和延脊髓角度指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TAAR组优4例,良3例,好转1例,差1例;FMD组优7例,良1例,好转1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有固定寰枢关节脱位颅底凹陷症且齿状突高于McRae线和Wackenheim线者行TAAR,对无寰枢关节脱位且齿状突低于McRae线和Wackenheim线者行FMD,两种方法疗效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凹陷症 ARNOLD-CHIARI畸形 固定寰枢关节脱位 前路经口寰枢关节松解减压后路固定融合 后路枕骨大孔减压术
下载PDF
后路短节段减压固定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濛 白玉 +2 位作者 张万标 于建伟 母心灵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5年第3期23-25,共3页
目的:探讨后路短节段减压固定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后路短节段减压固定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患者28例,比较治疗前后腰及腿部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 目的:探讨后路短节段减压固定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后路短节段减压固定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患者28例,比较治疗前后腰及腿部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腰椎前凸角、侧凸Cobb角的变化。结果:2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0个月,平均14.6个月。末次随访,腰、腿部VAS评分分别为(2.2±0.5)分和(2.4±0.8)分,ODI评分为(30.4±13.7)分,腰椎生理前凸角为36.6°±4.7°,侧凸Cobb角为12.1°±5.5°;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后路短节段减压固定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效果良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纠正侧凸并改善腰椎前凸,能够明显缓解患者腰腿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腰椎侧凸 椎管狭窄 后路减压固定融合 短节段
下载PDF
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联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脊柱骨折的效果及对总体健康评分、Barthel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15
14
作者 江涛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年第3期182-185,共4页
目的:研究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联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脊柱骨折的效果及对总体健康评分、Barthel指数的影响。方法:收纳2016年1月~2019年5月我院脊柱损伤患者共120例,数字表法随机分配到观察组60例、对照组6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后... 目的:研究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联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脊柱骨折的效果及对总体健康评分、Barthel指数的影响。方法:收纳2016年1月~2019年5月我院脊柱损伤患者共120例,数字表法随机分配到观察组60例、对照组6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联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分别对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术后影像学指标以及生活能力、日常活动能力以及生命质量进行对比观察。结果: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之间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手术后,两组患者的椎体矢状面指数、椎体前缘高度均有明显提升,Cobb角明显下降,且术后观察组患者的椎体矢状面指数、椎体前缘高度明显高于对照组,Cobb角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2周,观察组患者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心理健康等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生命质量和生活活动评分均有明显提升,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生命质量和活动能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联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脊柱骨折的效果良好,患者的生活能力、日常活动能力以及生命质量明显提升,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 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 脊柱骨折 日常活动能力 生命质量
原文传递
静脉联合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对减少腰椎手术失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4
15
作者 陈江 贾育松 +3 位作者 米博文 孙旗 李晋玉 郑晨颖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2015年第7期53-56,共4页
目的观察静脉联合局部应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减少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围术期失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患者共128例,其中治疗组64例:于术切皮前静脉输注500 mg TXA,术中使用TXA浸湿的方... 目的观察静脉联合局部应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减少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围术期失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患者共128例,其中治疗组64例:于术切皮前静脉输注500 mg TXA,术中使用TXA浸湿的方纱局部浸润压迫止血;对照组64例:TXA换成生理盐水,操作同治疗组。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一般资料及相关指标变化。结果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术后6 h自体血回输量均显著减少(P<0.01)。治疗组患者术后次日晨血红蛋白浓度及术后3日晨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2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术后均无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静脉联合局部运用氨甲环酸可明显减少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术中及术后出血量,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且未增加血栓性疾病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甲环酸 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 静脉 局部 有效性 安全性
下载PDF
退变性脊柱侧凸后路手术治疗的中期效果分析 被引量:12
16
作者 邱浩 初同伟 +3 位作者 黄博 邹传奇 刘复洲 周跃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16-720,共5页
目的探讨经后路手术治疗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中期临床效果。方法对我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采用后路减压并固定融合手术治疗的36例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影像学检查比较治疗前后冠状位Cobb角、腰椎前凸角及脊柱平衡改善... 目的探讨经后路手术治疗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的中期临床效果。方法对我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采用后路减压并固定融合手术治疗的36例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影像学检查比较治疗前后冠状位Cobb角、腰椎前凸角及脊柱平衡改善情况,评价矫形效果,结合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与Oswest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患者手术前后生活质量。结果36例患者包括男性11例,女性25例;年龄42-78岁,平均62.5岁。所有病例全程随访平均2.2年(1.5-3.5年)。患者术后各随访时间点影像学测量参数、腰腿痛VAS评分及ODI指数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1年相比,手术2年后的末次随访腰痛VAS(1.96±0.90vs2.48±0.77,t=2.942,P〈0.05)与ODI(20.04±8.85vs26.48±6.99,t=3.648,P〈0.05)皆得到进一步改善。冠状面Cobb角矫正率为39.9%,腰椎前凸角平均增加约10°,末次随访时患者冠状面及矢状面平衡较术后1年得到进一步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手术期切口感染3例,硬脊膜破裂3例,外周神经节功能异常5例,对症处理后皆获得满意疗效。1例患者减压后短节段融合术后1年半时脊柱侧凸加重,行延长固定节段的翻修手术后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末次随访影像学检查无断钉、断棒,无螺钉松动及假关节形成。结论采用经后路减压并固定融合责任节段手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可明显缓解患者疼痛,提高其生活质量,相比短节段而言,长节段固定融合能较好纠正畸形的脊柱、延缓侧凸进展。虽然手术相关并发症较高,但通过积极对症支持治疗,皆可得到良好控制,并不影响手术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侧凸 后路减压并固定融合 生活质量 并发症
下载PDF
前、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对脊柱骨折患者脊髓神经功能及疼痛程度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王兴 阿尔宾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0年第4期551-554,共4页
目的研究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对脊柱骨折患者脊髓神经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本院收治的80例脊柱骨折患者,将其按随机双盲法分为对照组(n=40)和实验组(n=40),对照组选择前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实验组选用后... 目的研究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对脊柱骨折患者脊髓神经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本院收治的80例脊柱骨折患者,将其按随机双盲法分为对照组(n=40)和实验组(n=40),对照组选择前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实验组选用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通过脊髓神经功能及手术成功率判定两组疗效,并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80例患者手术顺利完成,实验组总有效率(97.50%)比对照组(80.00%)高,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00%)较对照组(20.00%)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临床相关指标(Cobb角、伤椎前高压缩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观察组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周、2月、3月VAS评分均比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脊柱骨折患者采用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好,能降低术后疼痛,改善脊髓神经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建议临床广泛采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 前路手术内固定融合 脊柱骨折 脊髓神经功能
下载PDF
后路病椎固定融合术联合药物治疗与保守治疗腰椎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8
18
作者 杨生森 袁海峰 +3 位作者 杨春瑞 马小民 丁惠强 王自立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6年第4期390-394,共5页
目的探讨后路病椎固定融合术联合药物治疗腰椎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因腰椎布鲁氏菌性脊柱炎住院治疗96例患者,其中后路病椎固定融合术联合药物45例(A组)和保守治疗51例(B组),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采用... 目的探讨后路病椎固定融合术联合药物治疗腰椎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因腰椎布鲁氏菌性脊柱炎住院治疗96例患者,其中后路病椎固定融合术联合药物45例(A组)和保守治疗51例(B组),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虎红平板试验(RBP)及影像学来判定、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在治疗后1个月,A组腰背部疼痛缓解程度明显好于B组(P<0.05),且在之后的3、6及12个月A组疼痛缓解程度更加明显(P均<0.01)。A组从治疗后3个月ODI明显好于B组(P<0.05)。A组的治愈为优的病例比例明显高于B组(P<0.05),且两组治愈的患者均未出现复发。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均无双下肢神经症状(Frankel分级:E级)。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ESR、CRP及RBP结果均恢复正常的时间和服药时间短于B组(P均<0.05)。A组出现3例(6.7%)并发症,B组出现8例(1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后路病椎固定融合术联合药物治疗比保守治疗腰椎布鲁氏菌性脊柱炎总体治疗效果优异,是一种见效快、治愈率高、缩短疗程明显的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性脊柱炎 后路病椎固定融合 保守治疗
下载PDF
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PLIF)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LSS)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8
19
作者 黄东永 黄远源 +2 位作者 陈敏 黄仕光 王友洛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4年第15期2252-2253,共2页
目的评价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PLIF)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LSS)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50例DLSS患者为研究对象,以JOA下腰痛治疗评价标准、VAS评价表、ODI功能障碍指数、Henderson疗效标准... 目的评价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术(PLIF)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LSS)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50例DLSS患者为研究对象,以JOA下腰痛治疗评价标准、VAS评价表、ODI功能障碍指数、Henderson疗效标准及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SD)为评价标准,评价PLIF在DLSS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JOA评分升高,VAS评分、ODI指数降低,经检验,以上指标,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Henderson疗效评价标准,50例患者治疗效果为优、良、可、差的患者例数分别为39、5、3、3,治疗优良率为88.00%。随访统计结果显示,术后发生ASD的患者有7例,术后ASD发病率为14.00%,处于正常水平。结论腰椎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且术后ASD发病率较低,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下载PDF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弯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疗效比较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文斌 赵强 +2 位作者 王建武 党建军 崔文宁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22年第1期49-54,共6页
目的探讨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S-TILF)与后路减压固定融合矫形术(PLIF)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弯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选取自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104例退行性腰椎侧弯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 目的探讨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S-TILF)与后路减压固定融合矫形术(PLIF)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弯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选取自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104例退行性腰椎侧弯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案将患者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52例。A组患者行MIS-TILF,B组患者行PLIF。观察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术前及术后3、5 d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氧(ROS)、过氧化氢酶(CAT)水平,术前及术后1、3个月疼痛程度(VAS)、腰椎功能(ODI)、影像学指标(腰椎前凸角、冠状面Cobb角、顶椎偏移距离)、脊髓功能[腓总神经传导速度(NCV)、潜伏期(DL)]。结果A组手术时间长于B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短于B组,术后引流量、术中出血量少于B组,手术时间长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5 d,A组患者血清GSH-Px、CAT水平均高于B组,ROS水平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1、3个月,VAS、ODI评分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A组患者腰椎前凸角大于B组,冠状面Cobb角小于B组,顶椎偏移距离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A组患者腓总神经NCV高于B组,DL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5.8%(3/52)和15.4%(8/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PLIF手术相比较,MIS-TLIF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弯合并腰椎管狭窄症,可改善围术期指标,缓解疼痛,恢复腰椎功能,且对氧化应激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经椎间孔入路 腰椎椎体间融合 后路减压固定融合矫形术 退行性腰椎侧弯 腰椎管狭窄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