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胸腰椎骨折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的MRI诊断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6
1
作者 黄承 王艺伟 +6 位作者 李斌 蒋毅 张丛笑 左如俊 石岩 吴磊 曹俊明 《医学研究杂志》 2016年第9期110-113,共4页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的MRI诊断方法与效果,分析胸腰椎骨折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2012年4月~2015年4月选择在笔者医院骨科诊治的8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都进行MRI诊断与手术探查确诊。结果MRI诊断为...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的MRI诊断方法与效果,分析胸腰椎骨折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2012年4月~2015年4月选择在笔者医院骨科诊治的8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都进行MRI诊断与手术探查确诊。结果MRI诊断为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28例,手术所见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30例,为此胸腰椎骨折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的MRI诊断敏感度与特异性分别为93.3%和100.0%。随着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程度的增加,脊髓损伤百分比明显增加,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重指数、腰椎间盘病变和骨赘为导致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发生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胸腰椎骨折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比较常见,体重指数、腰椎间盘病变和骨赘为主要的危险因素,MRI诊断具有很好的敏感度、特异性,能有效反应损伤程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 MRI黄韧带 棘间韧带
下载PDF
经皮微创治疗胸腰椎骨折伴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被引量:12
2
作者 李斌 黄承 +2 位作者 蒋毅 王艺伟 张丛笑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7年第2期128-131,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治疗胸腰椎骨折伴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为短节段经皮微创治疗方法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9月到2016年1月我院骨科诊治的94例伴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分为观察组...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治疗胸腰椎骨折伴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为短节段经皮微创治疗方法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9月到2016年1月我院骨科诊治的94例伴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7例。观察组选择后路短节段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选择后路单节段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记录2组预后情况。结果 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引流量与术后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的JOA评分状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椎弓根螺钉断裂、椎弓根螺钉松动、切口感染、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为4.3%,对照组为21.3%,观察组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后凸Cobb’s角分别为(8.55±1.34)°和(16.30±2.33)°,都低于术前的(32.19±1.98)°和(32.08±2.08)°,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术后Cobb’s角也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节段经皮微创治疗伴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的胸腰椎骨折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矫正后凸畸形,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具有更好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 短节段 单节段 并发症
下载PDF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合并PLC损伤患者术后再骨折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李庆伟 孔祥清 孟纯阳 《中国实用医药》 2023年第9期37-40,共4页
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合并后方韧带复合体(PLC)损伤患者术后再骨折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及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的68例OVCF合并PLC损伤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根据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是否... 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合并后方韧带复合体(PLC)损伤患者术后再骨折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及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的68例OVCF合并PLC损伤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根据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是否发生再次骨折分为再骨折组(32例)和对照组(36例)。比较两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骨水泥量、骨密度、手术方式、穿刺方法、Cobb角、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1.4个月。再骨折组32例(34个椎体),发生在手术椎体相邻节段椎体25例(26个椎体),手术椎体非相邻节段椎体7例(8个椎体),再骨折率为47.06%(32/68)。两组患者的年龄、身高、体重、骨水泥量、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骨折组ODI评分(36.19±5.69)分高于对照组的(32.09±7.32)分,骨密度(3.04±0.42)g/cm^(2)小于对照组的(3.52±0.47)g/cm^(2),Cobb角(37.56±6.61)°大于对照组的(33.15±4.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骨折组PVP 24例、PKP 8例,单侧穿刺22例、双侧穿刺10例;对照组PVP 9例、PKP 27例,单侧穿刺15例、双侧穿刺21例。两组患者手术方式及穿刺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方式、穿刺方法、Cobb角、ODI评分和骨质疏松严重程度是OVCF合并PLC损伤患者术后再骨折的影响因素。行PKP、双侧穿刺、Cobb角越小,OVCF合并PLC损伤患者术后发生椎体再骨折的几率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 再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下载PDF
CT骨性影像学参数于胸腰椎骨折后方韧带复合体 损伤诊断中价值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朱思光 孙涛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89-594,共6页
选取38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68例胸腰椎骨折后方韧带复合体(PLC)损伤患者为观察组,212例非PLC损伤患者为对照组。通过统计比较发现,两组的载荷分享评分系统(LCS)评分、胸腰椎损伤分类及严重程度(TLICS)评分、Cobb角度、椎体... 选取38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68例胸腰椎骨折后方韧带复合体(PLC)损伤患者为观察组,212例非PLC损伤患者为对照组。通过统计比较发现,两组的载荷分享评分系统(LCS)评分、胸腰椎损伤分类及严重程度(TLICS)评分、Cobb角度、椎体楔变角(SIEA)、局部后凸角(LK)、棘突间距增加值(IISD)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骨性影像学参数联合诊断胸腰椎骨折PLC损伤的敏感度为72.41%、特异度为87.33%;预后不良患者术前及术后3 d的SIEA、LK、IISD均高于预后良好患者(P<0.05);术后3 d,SIEA、LK、IISD的AUC值均高于术前,且联合预测胸腰椎骨折PLC损伤患者预后的AUC值最高,为0.869。SIEA、LK、IISD为胸腰椎骨折PLC损伤的危险影响因素,三者结合可为临床诊断胸腰椎骨折PLC损伤及预测预后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 CT骨性影像学 椎体楔变角 局部后凸角 棘突间距增加值 危险因素 预后
下载PDF
短节段经皮微创与传统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伴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的胸腰椎骨折的比较 被引量:6
5
作者 冯学武 郝虎萍 刘小军 《贵州医药》 CAS 2020年第10期1610-1612,共3页
目的对比短节段经皮微创与传统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伴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的胸腰椎骨折疗效。方法选择我院伴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80例,按照固定不同方式分成观察组(短节段经皮微创)和对照组(传统椎弓根螺钉固定),每组40... 目的对比短节段经皮微创与传统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伴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的胸腰椎骨折疗效。方法选择我院伴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80例,按照固定不同方式分成观察组(短节段经皮微创)和对照组(传统椎弓根螺钉固定),每组40例,比较两组疗效、手术时间等。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24h肌酸激酶值、术后佩戴支具下床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第3天VAS评分均低于术后第1天(P<0.05),组间术后第1、天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ODI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伤椎前缘高度显著高于术前,Cobb角显著低于术前(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节段经皮微创内固定治疗伴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的胸腰椎骨折疗效显著,创伤性低,痛苦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节段经皮微创 传统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 胸腰椎骨折 疗效 固定方式
下载PDF
胸腰椎骨折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的CT、MRI诊断及经皮内固定治疗效果
6
作者 梁雨萌 郭志权 +2 位作者 刘菲菲 彭小芳 王立功 《颈腰痛杂志》 2024年第4期744-747,共4页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的CT、MRI诊断价值及经皮内固定治疗效果。方法纳入该院2021年2月~2023年2月收治的70例胸腰椎骨折,均采用手术证实是否合并后方韧带复合体(posterior ligamentous complex,PLC)损伤,收集其CT、MRI...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的CT、MRI诊断价值及经皮内固定治疗效果。方法纳入该院2021年2月~2023年2月收治的70例胸腰椎骨折,均采用手术证实是否合并后方韧带复合体(posterior ligamentous complex,PLC)损伤,收集其CT、MRI影像资料,在未知手术诊断结果的情况下进行PLC损伤判定,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比较CT、MRI以及二者联合对PLC损伤的诊断价值。纳入CT、MRI初步诊断的50例胸腰椎骨折合并PLC损伤患者,采用经皮内固定治疗,随访比较手术前后疼痛症状、Cobb角、脊椎前缘高度比。结果70例胸腰椎骨折经手术证实36例合并PLC损伤,PLC损伤发生率为51.43%;CT、MRI联合诊断的特异性、灵敏度等均显著高于MRI、CT单独诊断,MRI单独诊断的特异性、灵敏度等高于CT单独诊断;手术患者的术后1周、3个月、1年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Cobb角均显著低于术前,脊椎前缘高度比高于术前(P<0.05);术后无神经损伤、感染、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MRI诊断胸腰椎骨折合并PLC损伤较CT具有更高的准确率以及灵敏度,但二者联合诊断价值更高,采用经皮内固定治疗的近期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 CT MRI 经皮内固定
下载PDF
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韧带复合体损伤胸腰椎骨折 被引量:5
7
作者 刘凌 孙佳佳 +4 位作者 季一鸣 杨炎 包肇华 杨惠林 潘俊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2060-2064,共5页
[目的]比较伤椎置钉与否的短节段固定治疗合并后方韧带复合体(PLC)损伤的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6月行短节段椎弓钉固定复位治疗合并PLC损伤的胸腰椎骨折39例患者。其中,21例伤椎置钉,18例无伤椎置钉... [目的]比较伤椎置钉与否的短节段固定治疗合并后方韧带复合体(PLC)损伤的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6月行短节段椎弓钉固定复位治疗合并PLC损伤的胸腰椎骨折39例患者。其中,21例伤椎置钉,18例无伤椎置钉。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与影像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神经损伤。伤椎置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大于无伤椎置钉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随访时间至少12个月以上。伤椎置钉组下地行走时间和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显著早于无伤椎置钉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腰背部VAS疼痛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末次随访时伤椎置钉组VAS评分和ODI评分显著低于无伤椎置钉组(P<0.05),而伤椎置钉组JOA评分显著高于无伤椎置钉组(P<0.05)。影像方面,两组间术前AVH、PVH、Cobb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AVH修复值、PVH修复值及Cobb角矫正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伤椎置钉组在AVH丢失值及Cobb角丢失度方面显著小于无伤椎置钉组(P<0.05)。至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均未见骨折不愈合或内固定松动、断裂现象。[结论]伤椎置钉可以改善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合并PLC损伤的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 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 伤椎置钉
原文传递
评价后路经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的早期疗效 被引量:4
8
作者 杨永迁 刘展亮 张惠城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第7期14-15,共2页
目的评价后路经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后方韧带复合体(PLC)损伤的早期疗效。方法 80例胸腰椎骨折合并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患者,均采用后路经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腰背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Cobb角及椎... 目的评价后路经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后方韧带复合体(PLC)损伤的早期疗效。方法 80例胸腰椎骨折合并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患者,均采用后路经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腰背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Cobb角及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椎管面积为正常椎体的百分数。结果治疗前腰背痛VAS评分为(7.1±1.0)分,治疗后腰背痛VAS评分为(2.0±0.5)分;治疗后腰背痛VAS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椎体前缘高度为正常椎体的百分数(98.2±4.0)%、椎体后缘高度为正常椎体的百分数(98.7±5.0)%、椎管面积为正常椎体的百分数(94.0±4.4)%、Cobb角(3.8±1.0)°优于治疗前的(75.0±3.3)%、(95.0±4.2)%、(82.4±3.0)%、(30.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胸腰椎骨折合并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患者实施后路经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早期临床疗效较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后路经椎弓根钉内固定 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
下载PDF
X线检查与CT影像对胸腰椎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9
作者 王月波 李迎春 蒲红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8年第24期33-34,37,共3页
目的探讨X线检查与CT影像对胸腰椎后方韧带复合体(PLC)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2015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60例,依据MRI检查结果分为PLC完整或部分损伤组(n=22)与PLC完全断裂组(n=... 目的探讨X线检查与CT影像对胸腰椎后方韧带复合体(PLC)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2015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60例,依据MRI检查结果分为PLC完整或部分损伤组(n=22)与PLC完全断裂组(n=38)。比较两组患者椎体平移距离、后凸角、椎体高度降幅占比、上下终板角;比较两组患者CT矢状位棘突间距差值、棘突间距、后凸角、上下终板角、椎板间距、椎板距离、椎体平移距离、椎体高度降幅占比。结果 PLC完全断裂组患者上下终板角、椎体高度下降百分比大于PLC完整或部分损伤组(P<0.05);两组患者后凸角、椎体平移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C完全断裂组患者CT矢状位棘突间距差值大于PLC完整或部分损伤组(P<0.05);两组患者后凸角、上下终板角、椎体高度下降百分比、椎体平移距离、椎板距离、椎板间距离、棘突间距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胸腰椎PLC损伤患者,采用X线检查对椎体高度降幅、上下终板角进行测量,采用CT检查对棘突间差值进行测量,可为临床初筛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 X线检查 CT影像 诊断
下载PDF
经椎旁肌间隙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治疗伴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胸腰椎骨折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黄晓东 潘嘉玲 方弘伟 《浙江创伤外科》 2015年第6期1178-1179,共2页
目的研究分析经椎旁肌间隙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治疗伴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胸腰椎骨折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80例,治疗医师根据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平分为观察组(行椎旁间隙内固定治疗)和... 目的研究分析经椎旁肌间隙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治疗伴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胸腰椎骨折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80例,治疗医师根据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平分为观察组(行椎旁间隙内固定治疗)和对照组(传统方法治疗)。治疗后记录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功能活动时间、住院时间;观察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的椎体后凸角、伤椎椎体高度;观察两组术前、术后1、3、5天等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治疗医师通过门诊复查方式对所有患者行6~12个月随访,平均(9.27±1.73)个月。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观察组术后1、3、5天的VAS评分显著小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胸腰椎骨折伴有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的病例,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在矫正椎体畸形和恢复椎体高度等骨折复位能力方面和传统手术效果基本相近,同时更能有效降低手术对患者的再次创伤,降低手术、住院时间及术后的疼痛程度,加快患者恢复过程,适合临床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 椎旁肌间隙入路
下载PDF
CT与MRI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合并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的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11
作者 王瑞波 王自涛 +1 位作者 李燕平 孙邦建 《中国医学装备》 2024年第6期50-55,共6页
目的:探讨CT与MRI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合并后方韧带复合体(PLC)损伤的评价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邯郸市第一医院诊治的68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将其中32例确诊为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并发PLC... 目的:探讨CT与MRI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合并后方韧带复合体(PLC)损伤的评价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邯郸市第一医院诊治的68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将其中32例确诊为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并发PLC损伤患者纳入PLC组,36例未并发PLC损伤患者纳入非PLC组。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行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检查,采用四格表法计算CT、MRI诊断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并发PLC损伤的阳性和阴性预测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T、MRI诊断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并发PLC损伤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值、灵敏度及特异度。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并发PLC损伤的危险因素,比较两组载荷分享评分系统(LCS)评分、椎管内占位率、胸腰椎损伤分类及严重程度(TLICS)评分,以及柯布(Cobb)角、椎体楔变角(SIEA)、局部后凸角(LK)及棘突间距增加值(IISD)的差异。结果:68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经CT检查后,其中34例显示PLC损伤,34例显示无PLC损伤,PLC损伤的阳性预测值为70.59%(24/34),阴性预测值为76.47%(26/34),与“金标准”相比,一致性一般(Kappa=0.471,P<0.001);经MRI检测后,其中33例显示PLC损伤,35例显示无PLC损伤,PLC损伤阳性预测值为90.91%(30/33),阴性预测值为94.29%(33/35),与“金标准”相比,一致性较好(Kappa=0.853,P<0.001)。MRI的诊断确诊率为92.65%(63/68),高于CT的73.53%(50/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43,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CT、MRI诊断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并发PLC损伤的AUC分别为0.730、0.919;灵敏度分别为70.60%、75.40;特异度分别为88.20%、95.70%。PLC组与非PLC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受伤原因、LCS评分以及椎管内占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TLICS评分、Cobb角、SIEA、LK及IISD比较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9.443、4.181、4.9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体层成像(CT) 磁共振成像(MRI)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PLC) 影响因素
下载PDF
X线、CT、MRI诊断胸腰椎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的价值
12
作者 郭志权 刘菲菲 张蕾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3年第12期158-160,共3页
目的:探究X线、CT、MRI三种检查方法对胸腰椎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22年3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收治的7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均进行X线、CT、MRI检查,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对比X线、CT、MRI三种检查方法诊断结果... 目的:探究X线、CT、MRI三种检查方法对胸腰椎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22年3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收治的7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均进行X线、CT、MRI检查,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对比X线、CT、MRI三种检查方法诊断结果,比较其诊断胸腰椎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的价值。结果:手术结果显示76例患者中阳性68例,阴性8例;完全损伤者35例,部分损伤33例。X线结果表明阳性59例,阴性17例,Kappa=0.113,与金标准一致性较差;CT检出阳性62例,阴性14例,Kappa=0.160,与金标准一致性较差;MRI检出阳性65例,阴性11例,Kappa=0.700,与金标准一致性尚可。MRI诊断不同损伤程度准确率为80.88%,显著高于CT诊断的69.12%及X线诊断的54.41%(P<0.01);MRI诊断的灵敏度94.12%、阴性预测值63.64%高于X线的79.41%、17.65%及CT诊断的83.82%、2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诊断特异度87.50%、准确率85.53%、阳性预测值98.46%高于X线的37.50%、77.63%、91.53%和CT诊断的37.50%、81.58%、91.94%,但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MRI相较于X线、CT检查对胸腰椎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具有更好的特异度及灵敏度,其可诊断更多的后方韧带复合体完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 CT MRI 胸腰椎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 诊断价值
下载PDF
椎体后凸成形术与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伴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脊柱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4
13
作者 文博 刘建纯 王永夷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8年第10期127-128,共2页
目的对比椎体后凸成形术与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伴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脊柱骨折的疗效。方法将106例伴后方复合体损伤的脊柱骨折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3例。研究组予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对照组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治疗后,对比... 目的对比椎体后凸成形术与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伴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脊柱骨折的疗效。方法将106例伴后方复合体损伤的脊柱骨折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3例。研究组予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对照组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治疗后,对比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水泥用量,不同时点ODI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 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水泥用量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前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随访6个月时2组ODI评分均逐渐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0.57%高于对照组的73.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伴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脊柱骨折具有术中创伤小,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椎体功能活动,提升临床表现,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脊柱骨折 椎体后凸成形术 经皮椎体成形术
下载PDF
CT检查在诊断胸腰椎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14
作者 赵维刚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22年第24期177-178,198,共3页
目的:胸腰椎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诊断中,对CT检查应用情况进行观察。方法:选取本院胸腰椎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患者120例(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患者均进行CT检查(观察组)与X线检查(对照组),观察诊断准确率、CT矢状位参数。结果:观察组患... 目的:胸腰椎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诊断中,对CT检查应用情况进行观察。方法:选取本院胸腰椎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患者120例(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患者均进行CT检查(观察组)与X线检查(对照组),观察诊断准确率、CT矢状位参数。结果:观察组患者诊断准确率为98.33%,对照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为91.67%,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下终板角、椎体平移距离、后凹角、椎板间距离、椎体高度下降百分比、棘突间距、椎板距离等指标在完全断裂组和完整或部分损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断裂组棘突间距差值(3.28±1.24)mm,大于完整或部分损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胸腰椎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诊断中,CT检查准确率高,能为患者伤情判断提供依据,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检查 胸腰椎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 矢状位参数
下载PDF
CT检查在诊断胸腰椎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15
作者 毛文杰 《当代医药论丛》 2018年第23期163-164,共2页
目的 :研究CT检查在诊断胸腰椎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抽选南京市新街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76例胸腰椎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患者(其病情均经手术探查得到确诊)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前诊断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 目的 :研究CT检查在诊断胸腰椎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抽选南京市新街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76例胸腰椎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患者(其病情均经手术探查得到确诊)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前诊断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38例/组)。采用X线检查对对照组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采用CT检查对研究组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然后对比两组患者进行检查所用的时间、接受病情诊断的准确率、误诊率和漏诊率。结果 :研究组患者接受病情诊断的准确率(94.7%)高于对照组患者接受病情诊断的准确率(6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接受病情诊断的误诊率和漏诊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患者进行检查所用的时间长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CT检查在诊断胸腰椎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方面的应用价值较高。对此病患者进行CT检查所用的时间较长,但能够提高对其病情进行诊断的准确率,降低误诊率和漏诊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 CT检查 X线检查
下载PDF
椎体后凸成形术与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伴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脊柱骨折的疗效分析及比较
16
作者 荀传辉 李卫平 蔡晓宇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18年第14期65-65,69,共2页
目的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与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伴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脊柱骨折的疗效分析及比较。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骨科治疗的78例伴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脊柱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观察组... 目的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与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伴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脊柱骨折的疗效分析及比较。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骨科治疗的78例伴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脊柱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观察组采用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手术指标、Cobb角及椎体前缘高度、ODI及NRS评分。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水泥注入量、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的Cobb角明显小于对照组,而椎体前缘高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的N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ODI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伴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脊柱骨折的疗效更佳,术后Cobb角更小,脊椎的生理高度恢复更好,有利于增强腰背部功能,且术后疼痛减轻,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脊柱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PVP) 椎体后凸成形术(PKP) 疗效分析
下载PDF
棘突间钢丝内固定在胸腰椎骨折合并后方韧带复合体分离损伤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7
作者 沈友银 杨月舟 +2 位作者 汤龙海 孙振中 殷渠东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7年第1期60-62,共3页
目的探讨棘突间钢丝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的后方韧带复合体分离损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7-01—2014-06采用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内固定治疗的30例胸腰椎骨折合并后方韧带复合体分离损伤,术中采用棘突间钢丝内固定治疗后方... 目的探讨棘突间钢丝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的后方韧带复合体分离损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7-01—2014-06采用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内固定治疗的30例胸腰椎骨折合并后方韧带复合体分离损伤,术中采用棘突间钢丝内固定治疗后方韧带复合体分离损伤。结果本组均获得随访12~24个月,平均15.3个月。末次随访时腰背痛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98,P<0.001)。术后1个月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Cobb角、椎管面积较术前明显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2个月与术后1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后路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合并后方韧带复合体分离损伤时,棘突间钢丝内固定治疗后方韧带复合体分离损伤操作简单,椎弓根钉系统复位时可以安全地实施前、中、后三柱轴向撑开复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后方韧带复合体分离损伤 棘突 钢丝 内固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