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后媒介到后电影:新媒体语境下的电影想象 被引量:9
1
作者 黄天乐 穆俊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44-151,共8页
以数字技术为依托,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媒介概念已无法适用于当代艺术,媒介本体论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危机。本文以爬梳新媒体艺术之"新"的历史与文化意涵为论述起点;通过辨析《是梦》《梦游者》等影片在部署上的"... 以数字技术为依托,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媒介概念已无法适用于当代艺术,媒介本体论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危机。本文以爬梳新媒体艺术之"新"的历史与文化意涵为论述起点;通过辨析《是梦》《梦游者》等影片在部署上的"形变",指出当代电影艺术已进入媒介相互渗透的"后媒介"与"后电影"情境;结合《列夫·朗道》《万重浪》等案例,探究与传统电影相比,新媒体艺术与后电影在本体论层面的媒介殊异性,并提出于新媒体语境下重新想象电影之多重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艺术 媒介 电影 媒介殊异性 本体论转向
原文传递
跨媒介、后媒介与泛媒介:从视觉艺术实践到艺术史方法论的再思考 被引量:7
2
作者 鲁明军 《美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32-143,共12页
“跨媒介”理论近年来颇受艺术学界的关注,特别是作为一种方法论,被广泛应用于中西方艺术史的研究中。理论上,“跨媒介”可以追溯至古代的“艺格敷词”“诗画之辨”等传统,但作为一种艺术实践,“跨媒介”最早出现于20世纪初期以莫霍利-... “跨媒介”理论近年来颇受艺术学界的关注,特别是作为一种方法论,被广泛应用于中西方艺术史的研究中。理论上,“跨媒介”可以追溯至古代的“艺格敷词”“诗画之辨”等传统,但作为一种艺术实践,“跨媒介”最早出现于20世纪初期以莫霍利-纳吉为代表的前卫艺术家的实践中。在此,“跨媒介”不再是中性、客观的方法论,而是一种朝向某个社会文化目标的“总体剧场”,并且深刻影响了20世纪60年代以反形式主义为名、同样诉诸“跨媒介”的新艺术实践。进入20世纪90年代,罗莎琳·克劳斯提出“后媒介”一词,既瓦解了形式主义的纯媒介,也抽离了“跨媒介”的“总体性”。相形之下,互联网时代出现的“泛媒介”则更具有解放性,不仅拓展了“跨媒介”和“后媒介”,更将艺术实践和艺术史研究引向更广阔的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 媒介 媒介 全球艺术史 艺术史方法论
原文传递
当代艺术与新媒体:数字鸿沟,还是混合话语?
3
作者 爱德华·A.尚肯 李镇(编译) 《艺术当代》 2024年第2期80-87,共8页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主流当代艺术与新媒体艺术之间一直存在着话语分歧.新媒体艺术在寻求合法性的过程中发展出了一个自主和孤立的新媒体艺术的艺术界.本文深入分析了主流当代艺术与新媒体艺术之间趋同和分歧的中心点.通过讨论平行...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主流当代艺术与新媒体艺术之间一直存在着话语分歧.新媒体艺术在寻求合法性的过程中发展出了一个自主和孤立的新媒体艺术的艺术界.本文深入分析了主流当代艺术与新媒体艺术之间趋同和分歧的中心点.通过讨论平行艺术界、后媒介状况、进一步挑衅,对克莱尔·毕晓普、罗莎琳·克劳斯、尼古拉斯·伯瑞奥德等人的观点以及主流当代艺术界的权力结构进行了批判.进而提出弥合裂隙,建构一种混合话语,在和解中对艺术史的正典以及新兴的艺术和文化形式形成新见解的主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流当代艺术 新媒体艺术 数字艺术 媒介
原文传递
后媒介时代数字视觉文化对高校影视教育的启示 被引量:2
4
作者 贡其力 《传媒论坛》 2023年第5期80-82,共3页
后媒介时代的到来,媒体越来越趋向于数字可操纵性和可传输性的形式。数字视觉技术与游戏引擎的快速发展,颠覆了传统影像的本体观念。但我国高校影视教育深受传统媒体内容生产模式的影响,与当下日新月异的媒介发展状态脱轨,滞后于国际先... 后媒介时代的到来,媒体越来越趋向于数字可操纵性和可传输性的形式。数字视觉技术与游戏引擎的快速发展,颠覆了传统影像的本体观念。但我国高校影视教育深受传统媒体内容生产模式的影响,与当下日新月异的媒介发展状态脱轨,滞后于国际先进的数字视觉技术水平。立足于先进的数字视觉技术,分析当下高校影视教育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师资力量储备等方面的情况,探索高校影视教育在后媒介时代下的新范式,为我国影视行业的发展培养出适应新媒体、新平台的全方位人才储备后续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 数字视觉技术 数字视觉文化 高校影视教育
下载PDF
数字感知与情动体验:后媒介背景下中国电影批评的转型 被引量:3
5
作者 原文泰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8-24,共7页
伴随后媒介时代的到来,电影在形态与内容上有了新的变化,新的观影经验也随之产生。建基于传统媒介形态之上的中国电影批评,必然面临着数字时代的身份建构与意义重塑等新的任务。本文从当下中国电影批评的形态、内容和意义生成等角度出发... 伴随后媒介时代的到来,电影在形态与内容上有了新的变化,新的观影经验也随之产生。建基于传统媒介形态之上的中国电影批评,必然面临着数字时代的身份建构与意义重塑等新的任务。本文从当下中国电影批评的形态、内容和意义生成等角度出发,在罗兰·巴特后结构主义思想以及“情动”等理论视角的启发之下,对后媒介时代中国电影批评的身份寻找以及意义重塑等问题进行探讨,指出后媒介时代的中国电影批评应关注观众的情动体验与感知结构等新经验,在媒介形态与内容体系上进行动态提升,并依托于中国本土的话语理论体系,最终在后媒介时代完成中国电影批评的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 中国电影批评 数字感知 情动体验
原文传递
“后媒介”时代的图书出版——以美国大众图书出版现状为例
6
作者 宋旸 《科技与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52-56,共5页
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我们的社会进入实体经济向比特经济过渡,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体融合、实体媒介向数字化媒介过渡的后媒介时代。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美国大众出版现状,围绕由电子书低价策略给出版业带来的机遇、挑战与困境,对后媒... 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我们的社会进入实体经济向比特经济过渡,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体融合、实体媒介向数字化媒介过渡的后媒介时代。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美国大众出版现状,围绕由电子书低价策略给出版业带来的机遇、挑战与困境,对后媒介时代图书的内容、媒介与价值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从而解读这一特殊时期大众图书出版的特征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 数字化 内容 媒介 亚马逊
原文传递
从地表到云端,再回返:运动影像的迁徙之旅
7
作者 黄天乐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45-152,共8页
词源学意义上,"电影"由希腊语kinema得名,亦承袭其"运动"之原意——以此为前提,笔者意欲探讨当代后媒介情境下的电影于"地表"(都市空间)与"云端"(赛博空间)间的迁徙之旅,以及此经验能否回返至... 词源学意义上,"电影"由希腊语kinema得名,亦承袭其"运动"之原意——以此为前提,笔者意欲探讨当代后媒介情境下的电影于"地表"(都市空间)与"云端"(赛博空间)间的迁徙之旅,以及此经验能否回返至诸众身体与现实之中.本文首先通过《阶梯:慕尼黑投映》《倒数》以及《梦游者》等"后电影"开启运动影像与城市空间之对话;其次,借由新媒体影像《刷新》《无趣》与《世界之外的任何地方》,论析赛博空间艺术作品的"现场性"与"真实性"等议题;最后,继续以四部后媒介艺术作品《灰衣人》《短信弹弓》《改造火车站影像漫步》《社群织衍计划》为案例,探究影像由"云端"重返"地表"的可能性,为虚拟空间中的种种影像部署,想象、探寻、构造某条返归现实之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影像 电影 媒介 都市空间 赛博空间
原文传递
重审身份和边界:论后媒介时代摄影专业性的重构
8
作者 郑习满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19-126,共8页
在后媒介时代和全民摄影时代协同构成的视觉场域中,摄影的内涵和外延均体现出空前的流动性特征,摄影的专业性受到致命威胁。无论对于视觉文化的现代性意义还是学科生存的刚性需求,重审摄影专业性均具有重要的意义。专业摄影的边界体现... 在后媒介时代和全民摄影时代协同构成的视觉场域中,摄影的内涵和外延均体现出空前的流动性特征,摄影的专业性受到致命威胁。无论对于视觉文化的现代性意义还是学科生存的刚性需求,重审摄影专业性均具有重要的意义。专业摄影的边界体现于物理意义与主体意义中,分别具备表里的不同作用,而拍摄者的专业身份是专业摄影的第一性门槛,其对摄影专业边界的判别与影响具有本质意义,而应对专业身份的关键体现于专业主体身份的“三层维度”上,即相颉颃又存在递进关联的专业规范、专业伦理与专业道德三层维度,以此作为对摄影专业性如何体现这一命题的回应,专业摄影人主体身份的充分践行因而具有了摄影专业性重构的意义,也是探索重构摄影专业性目标策略的唯一入口和科学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 摄影专业性 主体身份 边界 全民摄影
下载PDF
巨型机器:从芒福德到加塔利
9
作者 麦文隽(译) 《东方丛刊》 2021年第2期172-191,共20页
本文乃理解哲学家、分析家菲力克斯·加塔利城市论的追根溯源之作。通过回顾其采借刘易斯·芒福德“巨型机器”(megamachines)的概念,细说他对人文主义的拒斥和关于人机融合的积极评价,表明加塔利的城市观可定义为一种机器,它... 本文乃理解哲学家、分析家菲力克斯·加塔利城市论的追根溯源之作。通过回顾其采借刘易斯·芒福德“巨型机器”(megamachines)的概念,细说他对人文主义的拒斥和关于人机融合的积极评价,表明加塔利的城市观可定义为一种机器,它在万物有灵论装配的建构中产生不同的主体性。进一步的相互参照可见于芒福德对马歇尔·麦克卢汉和德日进的批评,以及麦克卢汉和吉尔·德勒兹关于影视屏幕的观点之间丰富多彩的技术交叠。加塔利的后人文主义印记包括把芒福德巨型机器重新编码为一种机器奴役的形式,它整合了人—机(humans-machines),同时也淡化了社会维度的压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型机器 奴役 屏幕 媒介 主体城市 万物有灵论
原文传递
人工智能艺术的符号学研究 被引量:19
10
作者 赵毅衡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7-115,共9页
人工智能艺术,已经成为数字时代最令人兴奋的课题之一。人工智能在艺术中扮演的角色远不止是一种新的媒介方式,半个世纪以来,人工智能大规模进入艺术创作,各种体裁都出现了“人工智能艺术家”,生产出质量优异的、具有一定原创性的作品... 人工智能艺术,已经成为数字时代最令人兴奋的课题之一。人工智能在艺术中扮演的角色远不止是一种新的媒介方式,半个世纪以来,人工智能大规模进入艺术创作,各种体裁都出现了“人工智能艺术家”,生产出质量优异的、具有一定原创性的作品。但是仔细翻检人工智能艺术的许多成就,我们发现他们首先缺乏的是艺术最必须的主体性,因此既不可能有艺术创作的主体意向性,更不可能有艺术的鉴赏和鉴别能力,它们都是人类艺术家设计、选择、展示的结果。各种关于“后人类艺术”的理论,都忽视了一个基本问题:艺术是人类的符号意义能力中最人性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艺术符号学 主体性 人类艺术 媒介时代
下载PDF
“非物质的神话”:“后媒介状况”下新媒体艺术的保存与收藏危机 被引量:8
11
作者 钟舒 《艺术评论》 CSSCI 2020年第2期58-69,共12页
本文重点考察了后媒介语境下,新媒体艺术"非物质神话"产生的原因和艺术表征对其收藏与保存带来了一定的危机与挑战。基于此,克里斯蒂娜·保罗强调新媒体艺术的"非物质"特征代表的是一种全新的艺术生产、展示、... 本文重点考察了后媒介语境下,新媒体艺术"非物质神话"产生的原因和艺术表征对其收藏与保存带来了一定的危机与挑战。基于此,克里斯蒂娜·保罗强调新媒体艺术的"非物质"特征代表的是一种全新的艺术生产、展示、传播、接受与阐释机制。罗莎琳德·克劳斯进而用"后媒介状况"揭示了新媒体艺术作品携带的媒介性基因是导致其"非物质性"的关键要素。文章立足于欧美已有的新媒体艺术收藏模式,试从理论介入,回应国内新媒体艺术可能的收藏机制与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艺术 非物质性 媒介条件 收藏 档案
原文传递
媒介间性、现实越界与时空层叠:后媒介时代元电影的影像叙事
12
作者 罗华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69-76,共8页
元电影以电影自身作为媒介和表现对象,常常通过转喻的越界叙事手法,突破叙事层次来进行独特的自我思考与自我言说。当代元电影出现了新的“现实越界”现象,电影世界与非影片的现实世界之间的界限彻底被打破。以电影的媒介属性为基点,将... 元电影以电影自身作为媒介和表现对象,常常通过转喻的越界叙事手法,突破叙事层次来进行独特的自我思考与自我言说。当代元电影出现了新的“现实越界”现象,电影世界与非影片的现实世界之间的界限彻底被打破。以电影的媒介属性为基点,将元电影的本质特征与影像本体相联系,并在“后理论”“后媒介”的观照下,来认识当下元电影凸显的叙事美学新趋势。以元电影的自反性叙事话语为核心,从叙事机制、空间化叙事、叙事的新时间性三个方面,分析探讨后媒介时代元电影的影像建构特征,以及在媒介化的世界中叙事与现实的相互交融,由此带来元电影关于影像与现实、电影文化与观众的新时代追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时代 元电影 影像叙事 自反性
下载PDF
窥视、卷入与回荡:流媒体电影的审美特征研究
13
作者 刘念 刘鑫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5-80,共6页
流媒体电影不是传统院线电影的互联网替身,其凭借独特的传播方式和观看方式为用户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体验和审美感受。由流媒体平台出品及原创的流媒体电影拥有与传统院线电影截然不同的审美特征,带有后媒介美学的“缩影”:从“银幕”到... 流媒体电影不是传统院线电影的互联网替身,其凭借独特的传播方式和观看方式为用户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体验和审美感受。由流媒体平台出品及原创的流媒体电影拥有与传统院线电影截然不同的审美特征,带有后媒介美学的“缩影”:从“银幕”到“屏幕”,其视听语言更加倾向于内省和私人化,审美距离被不断拉近;从“静观”到“流观”,用户得以全身心投入并与文本互动,审美方式发生了变化;从“封闭”到“开放”,文本的意涵在多元主体之间回荡流转,审美活动时刻在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媒体电影 审美特征 媒介美学 审美距离 参与式文化
下载PDF
问题・标靶・策略:后媒介时代我国体育传播逻辑
14
作者 王东林 赵旭 《四川体育科学》 2024年第2期9-14,共6页
目的:通过梳理分析后媒介时代技术复杂化与路径多样化对我国体育传播构成的影响,提出与后媒介时代我国体育传播形势相适应的对策建议。方法:运用资料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分别从后媒介时代体育传播面临的难题、后媒介时代体育传播的机遇... 目的:通过梳理分析后媒介时代技术复杂化与路径多样化对我国体育传播构成的影响,提出与后媒介时代我国体育传播形势相适应的对策建议。方法:运用资料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分别从后媒介时代体育传播面临的难题、后媒介时代体育传播的机遇、后媒介时代我国体育传播策略3个主要层面剖析论证。结果:后媒介时代我国体育传播面临着研究起步晚和已有成果匮乏,后媒介时代我国体育传播对传播效果应该予以特别关注,同时需要兼顾对传统传播载体的充分利用,并在传播策略与传播方式等方面作出适应性调整。结论:建议后媒介时代我国体育传播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大球”为抓手,着眼于“立体传播”的目标实现,即:基于传播价值的侧重、基于传播危机的应对、基于综合传播体系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传播 媒介时代 策略方法
下载PDF
平台型智能媒介的发展模式探析——以智能音箱为例 被引量:3
15
作者 余苗 李遇见 《青年记者》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30-31,共2页
本文借用媒介生态学者保罗·莱文森对媒介技术发展的“玩具—镜子—艺术”三段式发展理论以及媒介的“人性化发展趋势”理论来分析智能音箱的发展路径,在此基础上,构建出“后媒介进化时代”的动态螺旋式发展模式。
关键词 媒介进化 媒介时代 智能音箱
下载PDF
城市“80后”与农民工“80后”媒介特征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贾毅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3-57,共5页
城市中长大的80后和因打工来到城市的农民工80后,虽生于同一时代,长于同一时代,但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媒介背景有所不同。当同时生活于同一城市时,媒介特征仍然有所区别。这种媒介差异,是社会断裂的体现,也会加深社会断裂。
关键词 城市80 农民工80 媒介环境 80媒介生态
下载PDF
场域、身份与城市:后媒介时代的摄影与艺术 被引量:1
17
作者 戴菲 《都市文化研究》 CSSCI 2016年第2期308-323,共16页
当代摄影无论从传播领域,还是从艺术领域来看都已进入后媒介时代;处于后媒介时代不同媒介场域中的摄影分别出现了三种身份的发展和转变;而当人们试图理解并诠释当代摄影时,城市作为深层动因成为研究摄影与艺术的一条新途径。
关键词 媒介时代 摄影史 都市文化
原文传递
从文化反思到技术迷思——对三部电影叙事意义的解读
18
作者 韩素梅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62-68,96,共8页
与《楚门的世界》作为大众媒介时期的流行文化体现不同,《头号玩家》和《失控玩家》带有后大众媒介时代的主体特征和文化特征。从楚门逃离虚假的媒介环境到韦德主动进入虚拟世界及数字孪生盖伊的奔向乌托邦,“技术态身体”的韦德和“无... 与《楚门的世界》作为大众媒介时期的流行文化体现不同,《头号玩家》和《失控玩家》带有后大众媒介时代的主体特征和文化特征。从楚门逃离虚假的媒介环境到韦德主动进入虚拟世界及数字孪生盖伊的奔向乌托邦,“技术态身体”的韦德和“无器官身体”的盖伊进一步使现实参照物销声匿迹。“彩蛋”的大量应用强化了青年亚文化的群体语言,也使影游合一的电影在增强娱乐性与流行性的同时,复刻了大众文化的价值体系。电影实践要想更深入地回应虚拟现实技术的后人类命题,光有游戏自由的主题及遁世的价值指向显然是不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时代 技术态身体 无器官身体 价值复刻
下载PDF
后媒介时代冲击下的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构建策略研究
19
作者 贾钊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7年第5期56-58,共3页
在后媒介时代,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既有着强烈的时代必然性,又面临着巨大的行业竞争困境,构建策略与机制的规划既要科学严谨,又要具备十足的创新能力,以冲破时代桎梏,实现质的飞跃。
关键词 媒介时代 高校图书馆 核心竞争力 构建策略
下载PDF
体育媒介化:从媒介体育到体育重大事件 被引量:26
20
作者 魏伟 尚希萌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44-57,共14页
兴起于欧洲的媒介化研究是近年来传播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媒介化区别于传统的中介化,是一个更为宏观的概念。体育媒介化理论的提出不仅让媒介化和传播学研究日渐成为体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让体育日益成为媒介化与传播学研究的核心部分... 兴起于欧洲的媒介化研究是近年来传播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媒介化区别于传统的中介化,是一个更为宏观的概念。体育媒介化理论的提出不仅让媒介化和传播学研究日渐成为体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让体育日益成为媒介化与传播学研究的核心部分。认为:初度体育媒介化是从体育媒介化的雏形体育媒介向次级形态媒介体育转变;深度体育媒介化的具体表现形态是体育重大事件,其建构于超级媒体、媒介事件和重大事件等一系列概念基础之上,与全球化、商品化、数字化、新闻专业主义和体育专业主义等相互结合、彼此渗透;新冠肺炎疫情可能是后深度体育媒介化生成的诱因,进入该时期后,体育媒介化可能呈现去全球化、去人格化和高度数字化等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传播学 体育媒介 媒介体育 体育重大事件 深度体育媒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