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1篇文章
< 1 2 5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后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解剖学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58
1
作者 夏江 俞光荣 +3 位作者 周家钤 袁锋 张世民 张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69-374,共6页
目的为经膝关节后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1)福尔马林浸泡的防腐成人下肢标本20例,解剖观察并测量与膝关节后外侧入路相关的主1要血管、神经的走行特点,膝关节后外侧主要肌肉、韧带的分布。(2)新鲜冷藏下... 目的为经膝关节后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1)福尔马林浸泡的防腐成人下肢标本20例,解剖观察并测量与膝关节后外侧入路相关的主1要血管、神经的走行特点,膝关节后外侧主要肌肉、韧带的分布。(2)新鲜冷藏下肢标本4例,按照设计的入路进行模拟手术,评估该入路的可行性。(3)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临床应用12例,观察该入路的临床效果。结果膝关节后外侧入路的手术切口全长均不经过腓总神经主干;深层经腓肠肌外侧头外侧和比目鱼肌肌间隙分离,保护了内侧的血管神经束;胫前血管在腓骨头下方(4.15±0.36)cm处自腘动脉发出,影响了远端的显露,但足够复位固定简单的后外侧骨折。临床应用12例,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结论经膝关节后外侧入路治疗简单的胫骨平台单纯后外侧骨折具有安全,损伤小,暴露充分,临床效果良好等优点,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 骨折 外侧 应用解剖
下载PDF
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51
2
作者 罗正亮 陈敏 +6 位作者 尚希福 胡飞 倪喆 程鹏 纪小枫 吴科荣 张晓琪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5期2807-2812,共6页
目的比较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7至12月间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骨科行单侧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04例,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直接前方入路组(DAA)和后外侧入路组(PLA)。所有手术... 目的比较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7至12月间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骨科行单侧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04例,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直接前方入路组(DAA)和后外侧入路组(PLA)。所有手术均由同一组医师完成。对两组患者的一般状况、围手术期各指标以及术后随访功能康复及影像学Harris评分、WOMAC评分以及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均得到有效随访,随访时间10~16个月,平均14个月。两组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前血红蛋白(Hb)浓度以及输血例数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AA组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引流量明显低于PLA组,而术后Hb浓度则明显高于PLA组(P〈0.05)。DAA组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83.6±7.1)比(79.8±6.6),P〈0.05]、WOMAC评分[(28.9±6.1)比(36.1±6.9),P〈0.001]以及VAS评分[(2.2±0.9)比(2.9±1.1),P〈0.05]均明显优于PLA组。两组病例在影像学评价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侧卧位DAA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后外侧入路相比,在不影响患者临床疗效的前提下,能显著减少手术创伤、减轻术后疼痛、有利于术后早期康复,缩短术后恢复时间,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手术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侧卧位 直接前方 外侧
原文传递
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对照研究 被引量:44
3
作者 王百盛 张敬东 +4 位作者 刘欣伟 韩文锋 何勇 王宁 刘海立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16年第10期1010-1014,共5页
目的评价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DAA)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1月沈阳军区总医院骨科行初次单侧人工THA的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62例,采用直接前方入路31例(A组),后外侧入路31例... 目的评价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DAA)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1月沈阳军区总医院骨科行初次单侧人工THA的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62例,采用直接前方入路31例(A组),后外侧入路31例(B组)。记录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总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床行走时间、住院天数,术后1周、1、3、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HHS),术后1、3、5、7 d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脱位率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6~15个月随访,平均8.6个月。A组和B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65.4±11.2)min和(63.0±9.8)min;A组和B组患者的切口长度分别为(9.8±3.2)cm和(10.3±3.4)cm,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切口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术中失血量分别为(223.0±38.8)ml和(293.4±52.4)ml;术后引流量分别为(305.5±38.2)ml和(414.3±43.3)ml;总失血量分别为(686.3±160.7)ml和(876.4±176.8)ml;A组和B组下床行走的时间分别为(2.1±0.4)d和(3.6±0.8)d;A组和B组住院天数分别为(5.2±0.9)d和(8.1±1.6)d,两组术中失血量、总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床行走时间、住院天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个月A组HHS评分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两组HH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3、5、7 d的VAS评分均低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发生假体后脱位2例(6.5%),A组未发生脱位。A组发生股外侧皮神经损伤1例(3.2%),输血5例(16.1%);B组输血9例(29.0%),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接前方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比较,具有出血少、疼痛轻、防脱位能力强、术后恢复快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前方 外侧 关节置换 高龄 股骨颈骨折 侧卧位
下载PDF
后外侧小切口入路与直接前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1
4
作者 王祥金 李艳军 +1 位作者 伊贵铭 陈明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3期2194-2197,共4页
[目的]对比研究后外侧小切口入路(posterolateral approach,PLA)与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DA)对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患者术中及术后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于本科行THA... [目的]对比研究后外侧小切口入路(posterolateral approach,PLA)与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DA)对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患者术中及术后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于本科行THA手术治疗的股骨颈骨折及股骨头坏死患者,共44例,根据手术入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DAA组和PLA组,其中DAA组21例21髋,PLA组23例23髋。统计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及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输血例数和输血量、术后12周时关节功能恢复情况(Harris评分、步态僵硬)、髋周疼痛及关节脱位情况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AA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输血量及术后12周时Harris评分、步态僵硬及髋周疼痛情况优于PL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AA入路微创THA与传统手术入路相比,软组织损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术后短期内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术 外侧 直接前 股骨颈骨折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原文传递
SuperPATH微创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前瞻性、开放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被引量:41
5
作者 吴良浩 禹宝庆 陈帆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009-1014,共6页
背景:传统的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一般采用后外侧入路,切口较大,术中需切断外旋肌群,术后易发生髋关节后脱位。Super PATH微创入路是在原后外侧入路的基础上改良而来,该入路术中不易损伤血管神经,减少术中失血,保留了所有的关... 背景:传统的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一般采用后外侧入路,切口较大,术中需切断外旋肌群,术后易发生髋关节后脱位。Super PATH微创入路是在原后外侧入路的基础上改良而来,该入路术中不易损伤血管神经,减少术中失血,保留了所有的关节囊和旋后肌群,显著减少术后髋关节脱位的发生率。目的:假设与后外侧入路相比,Super PATH微创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能取得更好的疗效,能有效促进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方法/设计:研究为前瞻性、单中心、开放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在中国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完成。纳入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采用Super PATH微创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对照组采用传统后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每组20例,随访1周,6个月。试验的主要观察指标为基线期,术后1周,6个月的髋关节Harris评分,观察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试验的次要观察指标为术中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24 h引流量、住院时间,以评价该入路方式的优势。其他观察指标为术后1周,6个月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试验经中国上海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符合世界医学会制定的《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参与者本人对治疗方案和过程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讨论:试验旨在证实SuperP ATH入路微创人工关节置换在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时较传统后外侧入路有优势,更有利于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股骨颈骨折 髋关节 骨科植 人工关节 人工股骨头置换 SuperPATH微创 外侧 老年 髋关节Harris评分 手术切口长度 术中出血量 手术时间 引流量 住院时间
下载PDF
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41
6
作者 王伟 张里程 +2 位作者 杨占辉 石明国 张金明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6年第11期1101-1103,共3页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2月至2015年2月,采用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34例后踝骨折。根据Lauge-Hansen踝关节骨折分型,旋后-外旋型22例,旋前-外旋型10例,旋前-外展型2例...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2月至2015年2月,采用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34例后踝骨折。根据Lauge-Hansen踝关节骨折分型,旋后-外旋型22例,旋前-外旋型10例,旋前-外展型2例。其中,15例患者采用钢板固定,19例患者采用空心螺钉固定。结果34例患者获得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所有病例均达到骨性愈合,无内固定断裂及松动等并发症出现。1例患者出现切口浅表感染,经换药后切口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末次随访采用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估,优11例,良17例,中6例,优良率为82.4%。结论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是治疗后踝骨折的一种良好方法,其显露清晰,可对后踝骨块精确复位并牢固固定,满意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骨折 切开复位 内固定 外侧 疗效
下载PDF
平卧位直接前方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疗效及术后VAS评分比较 被引量:40
7
作者 滕立初 陈拓 +2 位作者 黄屾 陈涤新 温科伟 《河北医学》 CAS 2020年第5期820-825,共6页
目的:探讨平卧位直接前方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疗效及术后VAS评分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7年1月到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股骨头坏死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根据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前方入路组和后外侧... 目的:探讨平卧位直接前方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疗效及术后VAS评分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7年1月到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股骨头坏死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根据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前方入路组和后外侧入路组各40例,前方入路组采用平卧位直接前方入路方式,后外侧入路组采用传统后外侧入路方式,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两组手术前后VAS评分变化、Harris评分和Barthel指数、炎症因子水平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前方入路组总有效率(95.00%)和后外侧入路组(92.50%)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38,P=0.764)。前方入路组手术相关指标优于后外侧入路组,手术时间多于后外侧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方入路组术后24h、术后72h、术后1个月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而术前、术后6个月两组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前,前方入路组和后外侧入路组Harris评分和Barthel指数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后两组Harris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升高,且前方入路组升高程度更加明显(P<0.05)。前方入路组发生3例不良反应,后外侧入路组发生12例不良反应,前方入路组并发症发生率(7.50%)明显低于后外侧入路组(30.00%)(χ2=6.646,P=0.036)。结论: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入路方式中,相比于后外侧入路,直接前方入路方式可缩短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缓解患者疼痛,提高髋关节功能,减轻患者炎症反应,且术后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术 平卧位直接前方 外侧 临床疗效 VAS评分
下载PDF
SuperPATH入路与后外侧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39
8
作者 袁宏谋 朱佳俊 +1 位作者 孙振国 张治宇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19,共6页
目的通过与后外侧入路手术相比,探讨SuperPATH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月—12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84例髋关节疾病患者纳入研究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40例采用SuperPATH入路行... 目的通过与后外侧入路手术相比,探讨SuperPATH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月—12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84例髋关节疾病患者纳入研究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40例采用SuperPATH入路行THA(SuperPATH组),44例采用后外侧入路行THA(PSA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疾病类型、合并基础疾病及术前下肢血栓形成、髋关节Harris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下地时间以及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量表)评分,X线片复查示假体位置。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0.3个月。SuperPATH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及下地时间均优于PSA组(P<0.05)。SuperPATH组术后2周及1个月时Harris评分显著优于PSA组(P<0.05);术后3、6个月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SuperPATH组SF-36量表各项评分均高于PSA组(P<0.05)。术后X线片复查示假体位置良好。结论与后外侧入路相比,选择SuperPATH入路行THA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手术安全性高的优势,能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SuperPATH 外侧 微创术式
原文传递
经踝关节后外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 被引量:37
9
作者 东靖明 田旭 马宝通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36-540,共5页
目的评价行腓骨后外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尤其是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2011年7月采用踝关节后外侧入路治疗32例三踝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Lauge—Hansen旋后外旋型Ⅳ度22例,旋前外旋型Ⅳ度10例,均采用切开复... 目的评价行腓骨后外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尤其是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2011年7月采用踝关节后外侧入路治疗32例三踝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Lauge—Hansen旋后外旋型Ⅳ度22例,旋前外旋型Ⅳ度10例,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术后通过12—18个月(平均15.5个月)的随访,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 Ankle Society,AOFAS)问卷调查,平均得分为90.75分,结果为优。根据Kellgren创伤性关节炎分级:0级8例,I级18例,Ⅱ级5例,Ⅲ级1例,疗效满意。结论采用腓骨后外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可以直接对后踝骨折进行复位与固定,疗效满意,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损伤 骨折固定术 外固定器 外侧
原文传递
不同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短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35
10
作者 谢光文 罗加龙 +1 位作者 贺杰 王艇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9年第3期106-108,共3页
目的探讨SuperPATH入路及后外侧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短期疗效。方法我院收治的92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按照手术入路方式的不同分为SuperPATH入路组及后外侧入路组,记录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 目的探讨SuperPATH入路及后外侧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短期疗效。方法我院收治的92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按照手术入路方式的不同分为SuperPATH入路组及后外侧入路组,记录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于术后2周及术后1、3个月进行髋关节评分。结果后外侧入路组手术时间短于SuperPATH入路组,术后下地时间及住院时间长于SuperPATH入路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高于SuperPATH入路组,术后2周及1个月时髋关节功能评分低于SuperPATH入路组(P <0. 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经SuperPATH全髋关节置换术对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具有更好的短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SuperPATH 外侧 高龄 股骨颈骨折
下载PDF
后外侧入路在踝关节骨折中的应用 被引量:35
11
作者 俞光荣 樊健 +4 位作者 周家钤 李海丰 杨云峰 黄轶刚 李兵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11期1020-1023,共4页
目的评价后外侧入路在踝关节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5年3月至2007年8月对23例踝关节骨折采用后外侧入路,其中按照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Ⅲ度4例,旋后外旋型Ⅳ度12例,旋前外旋型Ⅳ度7例。所有患者均同时有腓骨远段和后踝... 目的评价后外侧入路在踝关节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5年3月至2007年8月对23例踝关节骨折采用后外侧入路,其中按照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Ⅲ度4例,旋后外旋型Ⅳ度12例,旋前外旋型Ⅳ度7例。所有患者均同时有腓骨远段和后踝的骨折,其中17例存在内踝骨折,2例为单纯三角韧带损伤。同时对后外踝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外踝骨折处钢板放置于腓骨远端后侧,后踝骨折直接行螺钉或钢板固定。观察术后伤口愈合、骨折愈合及内固定情况,同时按Olerud和Molander踝关节骨折术后评分系统对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获得6~23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伤口无裂开、坏死,除1例术后10d出现浅表感染,经积极换药及适量抗生素处理后愈合外,其余均愈合良好。l例术后出现腓肠外侧皮神经损伤症状,未做特殊处理,3个月后自行缓解。1例出现症状轻微的腓骨肌腱炎,骨折愈合取出钢板后症状消失。术后4~6个月X线片示骨折均愈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评分平均为91分,优良率为95.6%。结论后外侧入路可同时完成后、外踝骨折的治疗,能在直视下对后踝进行有效复位及可靠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骨折 骨折固定术 外侧
原文传递
两种方法治疗伴后踝骨折的踝关节骨折疗效比较 被引量:34
12
作者 谢建新 余建 +5 位作者 邵强 张晓辉 王权 黄轶峰 路磊 潘科良 《临床骨科杂志》 2017年第2期214-216,共3页
目的探讨两种方法治疗伴后踝骨折的踝关节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对48例伴后踝骨折的踝关节骨折患者分别采用抗滑钢板固定后踝骨折块(A组)和空心钉固定后踝骨折块(B组)治疗。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时间,采用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系统评价术后疗... 目的探讨两种方法治疗伴后踝骨折的踝关节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对48例伴后踝骨折的踝关节骨折患者分别采用抗滑钢板固定后踝骨折块(A组)和空心钉固定后踝骨折块(B组)治疗。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时间,采用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系统评价术后疗效,比较两组术后6个月踝关节负重状态下的VA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48个月。48例患者骨折端均解剖复位。术后2周及术后6个月的AOFAS评分:A组分别为(63.4±2.8)分、(84.5±4.3)分,B组分别为(62.9±3.1)分、(79.7±3.8)分;术后2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时间:A组为(12.6±3.2)周,B组为(12.8±3.3)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踝关节负重状态下的VAS评分:A组为(1.6±0.4)分,B组为(3.2±0.4)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9.0%(4/21),其中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为9.5%(2/21);B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8.1%(13/27),其中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为37.0%(10/27);并发症发生率和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抗滑钢板固定后踝骨折块治疗伴后踝骨折的踝关节骨折更符合生物力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骨折 外侧 内固定
下载PDF
后踝骨折分型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2
13
作者 何锦泉 马信龙 +1 位作者 马宝通 辛景义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863-870,共8页
后踝在维持踝关节的稳定性与功能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后踝骨折约占踝关节损伤的7%~44%。研究显示,当踝关节骨折累及后踝时,其治疗效果通常不能令人满意,骨折复位不良可导致畸形愈合、疼痛和活动受限等并发症,症状明显者还需行截骨... 后踝在维持踝关节的稳定性与功能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后踝骨折约占踝关节损伤的7%~44%。研究显示,当踝关节骨折累及后踝时,其治疗效果通常不能令人满意,骨折复位不良可导致畸形愈合、疼痛和活动受限等并发症,症状明显者还需行截骨矫形手术。Haraguchi等将后踝骨折分为三型:Ⅰ型,后外斜型;Ⅱ型,内侧延伸型;Ⅲ型,小壳型(小片剥脱型)。Mangnus等认为可将后踝骨折分为两个基本类型:后外型和后内型。Bartonícek等在CT扫描和三维重建的基础上,根据骨块位置、形状、大小和胫骨腓切迹完整性等因素,将后踝骨折分为四型:Ⅰ型,切迹外骨折;Ⅱ型,后外侧骨折;Ⅲ型,后踝两部分骨折;Ⅳ型,后外侧大三角形骨折。后踝骨折的形态在个体间差异较大,目前尚没有一种被普遍接受的分型方法能够充分体现骨折的受伤机制和损伤程度,并对治疗有指导意义。骨折块的大小仍然是决定后踝骨折是否需行内固定术的重要因素,患者伤后应摄踝关节正、侧位X线片,以了解踝关节骨折、脱位和韧带损伤等情况,同时通过CT及三维重建对后踝骨折块的形态、大小、移位程度等进行详细地术前评估和计划,确定适宜的手术入路,如踝关节后外侧入路、后内侧入路或后外侧与后内侧联合入路,并根据骨折块的大小选择螺钉或钢板内固定,以达到后踝骨折解剖复位、恢复关节面的平整以及胫距关节和下胫腓联合稳定性的治疗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骨折 骨折分型 治疗效果 踝关节损伤 外侧 内侧 踝关节骨折 截骨矫形手术
原文传递
后方关节囊修补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脱位 被引量:31
14
作者 李永奖 张力成 +2 位作者 杨国敬 王伟良 蔡春元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891-894,共4页
[目的]探讨加强修补后方软组织预防行后外侧切口首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脱位的临床疗效和机理。[方法]回顾分析212例首次THA术中缝合后方关节囊与外旋短肌至臀中肌腱性部分的病例术中假体旋转活动度及术后早期脱位率,并与前期行... [目的]探讨加强修补后方软组织预防行后外侧切口首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脱位的临床疗效和机理。[方法]回顾分析212例首次THA术中缝合后方关节囊与外旋短肌至臀中肌腱性部分的病例术中假体旋转活动度及术后早期脱位率,并与前期行关节囊完全切除的486例作对照分析。[结果]随访6个月~5a(平均3.7a),修补关节囊组仅2髋(0.9%)发生术后早期脱位;对照组发生脱位27髋(5.6%)。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x^2=8.51,P〈0.005)。术中观察显示修补关节囊能够限制髋关节过度内旋20%~50%,阻止股骨头假体在髋臼内衬内的初始滑动。[结论]在假体安放正确基础上,加强修补后方关节囊能够有效预防行后外侧切口首次THA术后早期脱位,机理为关节囊修补后能限制髋关节过度内旋、阻止股骨头假体在髋臼内衬内的初始滑动,并提供了形成致密的假关节囊的生物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囊修补 外侧 关节成形术 置换
下载PDF
后外侧入路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临床研究 被引量:31
15
作者 李岩松 邓雪峰 +2 位作者 林利忠 宋锦旗 谢锡洪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7年第7期931-932,935,共3页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61例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术式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32例,接受后外侧入路钢板螺钉内固定术...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61例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术式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32例,接受后外侧入路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患者29例,接受后内侧入路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在术前和术后1、3、6、12个月5个时间点进行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术后12个月采用Mazur踝关节症状与功能评分评价疗效,比较两组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及治疗效果。结果 (1)随着时间推移,两组患者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均逐步升高,组内不同时间点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手术前,患者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和12个月,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2)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Z=3.804,P=0.000)。结论后外侧入路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的疗效优于后内侧入路钢板螺钉内固定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Ⅳ度踝关节骨折 外旋型 钢板螺钉内固定术 外侧 内侧 踝与足功能
原文传递
后外侧倒L形入路3.5mm T形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单纯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疗效观察 被引量:31
16
作者 杨小海 徐锋 +1 位作者 尹自飞 汪青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815-819,共5页
目的总结后外侧倒L形入路3.5 mm T形支撑钢板治疗单纯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3月—2016年1月,采用后外侧倒L形入路3.5 mm T形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单纯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13例。男6例,女7例;年龄28~52岁,平均43岁。左... 目的总结后外侧倒L形入路3.5 mm T形支撑钢板治疗单纯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3月—2016年1月,采用后外侧倒L形入路3.5 mm T形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单纯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13例。男6例,女7例;年龄28~52岁,平均43岁。左侧5例,右侧8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6例,摔伤3例,高处坠落伤4例。术前行X线片、CT三维重建和MRI检查,均为单纯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分型:Ⅱ型4例,Ⅲ型9例。受伤至手术时间5~9 d,平均7 d。结果术后1例患者切口皮肤坏死,给予清创植皮后创面愈合;余均Ⅰ期愈合。1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16个月,平均13个月。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X线片示骨折线均模糊,术后12个月骨折线均消失。无切口感染、重要血管神经损伤、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以及关节面再次移位塌陷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按改良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获89~97分,平均94分;均达优。结论后外侧倒L形入路3.5 mm T形支撑钢板内固定可作为治疗单纯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的首选手术方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骨折 外侧 T形支撑钢板 内固定
原文传递
改良后内与后外侧入路在三踝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0
17
作者 侯德泰 张正 靳睿芳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5年第4期427-428,共2页
目的探讨改良后内、外侧手术入路在三踝骨折内固定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36例三踝骨折采用改良的后外侧或后内侧入路内固定治疗。取后外侧入路,在腓骨肌与拇长屈肌之间显露后踝,复位后用2枚空心钉或松质骨螺钉固定。后、外踝固定完毕后... 目的探讨改良后内、外侧手术入路在三踝骨折内固定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36例三踝骨折采用改良的后外侧或后内侧入路内固定治疗。取后外侧入路,在腓骨肌与拇长屈肌之间显露后踝,复位后用2枚空心钉或松质骨螺钉固定。后、外踝固定完毕后改平卧位常规固定内踝。后踝骨折块偏内侧者,取内踝后内侧切口。结果 36例切口均一期愈合,均获得平均11(8~18)个月随访。骨折全部愈合。疗效根据踝关节功能Baid-Tackson评分标准评定:优28例,良5例,可3例,优良率91.7%。结论采用改良的后内、外侧切口显露三踝骨折,具有损伤小,显露充分,容易复位固定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 三踝骨折 内侧 外侧 内固定
原文传递
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 被引量:30
18
作者 许玮 张旭鸣 +3 位作者 施爱平 柯铁 何武兵 庄颖峰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4年第8期796-798,共3页
目的评价采用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价值。方法自2009-03—2012-06采用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23例,处理外踝骨折时钢板放置于腓骨后侧或外侧,对后踝骨折行钢板或螺钉固定。观察术后切口及骨折愈合情况... 目的评价采用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价值。方法自2009-03—2012-06采用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23例,处理外踝骨折时钢板放置于腓骨后侧或外侧,对后踝骨折行钢板或螺钉固定。观察术后切口及骨折愈合情况,术后3、12个月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评价踝关节功能。结果术后3个月23例均获得随访,术后12个月2例失访。术后7 d 2例外侧和内侧切口周围同时出现张力性水泡,2例外侧切口周围出现张力性水泡,未出现切口感染。1例出现足背外侧麻木,术后3个月复诊时症状消失。术后3个月X线片显示23例骨折线均模糊,AOFAS评分:优12例,良8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6.96%。术后12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线均消失,AOFAS评分:优17例,良2例,可2例,优良率90.48%。结论采用后外侧入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三踝骨折可以一次性复位固定外踝和后踝骨折,联合内侧切口可以一个体位下完成三踝骨折的治疗,对软组织破坏少,骨折可获得解剖复位,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佳、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三踝骨折 外侧 切开复位 内固定
原文传递
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复位固定治疗三踝骨折治疗效果分析 被引量:30
19
作者 李建华 张文龙 +1 位作者 邱南海 高巍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15年第2期175-176,共2页
目的:探讨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复位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1月—2013年11月在天津市海河医院骨科行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复位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患者25例,统计临床资料及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目的:探讨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复位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1月—2013年11月在天津市海河医院骨科行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复位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患者25例,统计临床资料及分析治疗效果。结果:术后X摄片示骨折对位良好,达解剖复位。骨折临床愈合时最短5周,最长12周,平均(7.32±2.18)周;随访时间最短6月,最长3年,平均(2.28±0.54)年。治疗效果:优良22例,差3例,优良率为88%。结论:采用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复位固定治疗三踝骨折效果满意,术前应完善术前准备,围手术期要密切监视病人情况改变。该手术效果好,在临床上应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踝骨折 外侧 内侧复位固定 治疗效果
下载PDF
胫骨平台后外侧象限骨折手术入路的深层解剖及后外侧与后内侧比较 被引量:29
20
作者 胡孙君 张世民 +4 位作者 张英琪 杜守超 马卓 姚勐炜 张凯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97-501,共5页
目的对比膝关节后内侧与后外侧入路所需显露的深层解剖结构,分析探讨其局限性与损伤重要结构的风险。方法 5个成人下肢尸体标本,解剖测量胫前动静脉穿过骨间膜上裂孔的位置和腓骨头对胫骨后外侧平台的遮挡面积比例;观察膝关节后外侧入... 目的对比膝关节后内侧与后外侧入路所需显露的深层解剖结构,分析探讨其局限性与损伤重要结构的风险。方法 5个成人下肢尸体标本,解剖测量胫前动静脉穿过骨间膜上裂孔的位置和腓骨头对胫骨后外侧平台的遮挡面积比例;观察膝关节后外侧入路、后内侧入路需要显露的深层结构。结合解剖研究,临床应用20例,比较两种入路的优缺点。结果采用后外侧入路显露胫骨平台后外侧象限,主要有下列3个缺点:(1)胫前血管束向前穿过胫腓骨间膜上裂孔,三根血管纵向宽度在1 cm左右,其前穿点距离关节面和腓骨头最高点距离平均4.93 cm和3.77 cm;其上方伴行静脉,距二者的距离分别是4.41 cm和3.25 cm,影响切口的纵向显露;(2)腓骨头遮盖后外侧象限平均61.7%,阻挡向外的横向显露宽度;(3)显露后外侧关节面,需破坏部分后外侧角结构,包括腘肌肌腱复合体、韧带、关节囊等。结论显露孤立的胫骨平台后外侧象限骨折,采用膝关节后内侧入路,可能更为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 骨折 内侧 外侧 应用解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