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固定术对上直肌转位治疗外展神经 全麻痹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司明宇 邵新香 李春建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11期849-854,共6页
目的:探讨后固定术在上直肌转位(SRT)治疗外展神经全麻痹中对外展受限的改善效果及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研究。选择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3月至2019年1月行上直肌转位术治疗外展神经全麻痹患者21例,其中SRT联合后固定术者作为A-SR... 目的:探讨后固定术在上直肌转位(SRT)治疗外展神经全麻痹中对外展受限的改善效果及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研究。选择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3月至2019年1月行上直肌转位术治疗外展神经全麻痹患者21例,其中SRT联合后固定术者作为A-SRT组(10例),为外展不能过中线的严重病例。单纯行SRT术者作为SRT组(11例)。比较2组间手术前后水平、垂直、旋转斜视变化,外展受限的改善和出现内转受限等情况。随访时间为10~12个月。数据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Mann-Whitney检验分析。结果:SRT组手术前后内斜视度差值为28.0°(25.0°~30.0°),A-SRT组为40.0°(36.0°~45.0°),组间手术前后差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40,P<0.001)。SRT组手术前后眼球外展受限差值为1.0(1.0~1.0),A-SRT组为2.0(1.0~2.0),组间差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72,P=0.001)。组间手术前后内转受限加重变化差值、垂直斜视度变化差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855,P=0.064;Z=-1.505,P=0.132)。SRT组双马氏杆主观旋转检查眼球发生内旋变化为0.0°(0.0°~2.0°),A-SRT组为3.0°(0.0°~4.25°),2组间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28,P=0.026),但2组患者均无旋转、垂直复视发生,也无其他并发症。结论:后固定术在SRT治疗外展神经全麻痹时,有引起轻度的眼球内旋及内转受限可能,但可增强外展受限改善程度,原在位内斜矫正好,患者无明显的主观垂直、旋转复视,故此术式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术 上直肌转位 外展神经麻痹 旋转斜视 垂直斜视
原文传递
下斜肌后固定术治疗轻度垂直斜视的效果 被引量:3
2
作者 司明宇 李春建 +1 位作者 邵新香 张莹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21年第2期121-126,共6页
目的探讨下斜肌后固定术治疗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轻度非共同性垂直斜视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12月至2020年3月轻度垂直斜视17例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伴有单眼下斜肌+1级〜+3级功能亢进。所有患者均接受下斜肌后... 目的探讨下斜肌后固定术治疗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轻度非共同性垂直斜视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12月至2020年3月轻度垂直斜视17例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伴有单眼下斜肌+1级〜+3级功能亢进。所有患者均接受下斜肌后固定术治疗。术后随访3〜6个月,分析手术后垂直斜视度、下斜肌功能及黄斑视盘夹角(FDA)的变化。结果手术后垂直斜视度由手术前(5.76±1.71)PD改善为(0.12±0,49)P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391,P<0.001);下斜肌功能分级由(1.82±0.64)级减少为0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823,P<0.001);手术后FDA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39,P=0.199)。随访期间下斜肌亢进、垂直斜视度、代偿头位均改善,无过矫。结论下斜肌后固定术治疗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轻度垂直斜视安全而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术 下斜肌 垂直斜视 轻度 功能亢进 下斜肌
原文传递
内直肌后固定术治疗集合过强型内斜视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3
作者 殷小龙 彭小维 +4 位作者 邓燕 杨洋 于春红 廖瑜俊 鄢涛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140-1141,共2页
目的 观察内直肌后固定术治疗集合过强型内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到2007年5月行内直肌后固定术治疗的17例集合过强型内斜视的临床资料.结果 17例患者中,术前平均看远内斜度为8.8△、平均看近内斜度为24.2△、平均AC/... 目的 观察内直肌后固定术治疗集合过强型内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到2007年5月行内直肌后固定术治疗的17例集合过强型内斜视的临床资料.结果 17例患者中,术前平均看远内斜度为8.8△、平均看近内斜度为24.2△、平均AC/A比率为10.7.术前有12例无舣眼单视功能,仅5例具有远立体视.术后平均随访12.6月(9~15月),平均看远内斜度为2.8△、平均看近内斜度为3.9△、平均AC/A比率为5.9,其中看近内斜度较术前平均下降20.2△,AC/A比率均达到正常.术后有13例具有双眼单视功能.结论 内直肌后固定术可以减少看近的内斜视度数,降低AC/A比率,是一种治疗集合过强型内斜视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斜视 内直肌 固定术
原文传递
下斜肌后固定手术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8
4
作者 冉敏 杨士强 +1 位作者 张伟 郭新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10期746-750,共5页
目的:探讨下斜肌后固定术在下斜肌亢进合并小角度上斜视以及V型斜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行下斜肌后固定手术的患者资料16例(22眼),8例为单眼上斜肌麻痹合并下斜肌亢进,... 目的:探讨下斜肌后固定术在下斜肌亢进合并小角度上斜视以及V型斜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行下斜肌后固定手术的患者资料16例(22眼),8例为单眼上斜肌麻痹合并下斜肌亢进,2例为水平斜视合并原发单眼下斜肌亢进+,6例为V型斜视(3例外斜V征,3例内斜V征)合并原发双眼下斜肌亢进(+^++)。10例患者原在位轻度上斜视(≤5PD)。合并水平斜视者均同期予以矫正。术后随访3~6个月。对比分析手术前后原在位垂直斜视度,V征程度以及眼底客观旋转状态的改变。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例上斜视患者术前原在位垂直斜视度为4.9△±1.0△,术后原在位垂直斜视度为0.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24,P<0.001)。V征合并双眼下斜肌亢进组术前上转25°和下转25°斜视度差值为18.3△±3.2△,术后上转25°和下转25°斜视度差值为1.7△±2.3△,减小了16.6△±2.1△;6例V征患者术前黄斑中心凹-视盘中心夹角度数(FDA)为13.1°±4.3°,术后FDA为5.4°±3.4°,减小了7.7°±0.9°。上斜肌麻痹组术前FDA为10.6°±4.2°,术后FDA为4.4°±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0,P<0.001)。术前下斜肌亢进程度为1.5(+)±0.5(+),术后下斜肌亢进程度为0.1(+)±0.4(+)。结论:单眼下斜肌后固定术可以减弱下斜肌亢进并矫正小度数上斜视,双眼下斜肌后固定术可以矫正轻中度下斜肌亢进并改善V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斜肌固定术 下斜肌亢进 小角度上斜视 V型斜视
原文传递
保留脾下极大部脾切除及脾腹膜后固定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 被引量:5
5
作者 徐学汇 赵廷林 +4 位作者 王春汉 崔艺 刘利东 左富义 朱传训 《医学新知》 CAS 2003年第2期71-72,共2页
目的 为了进一步完善肝硬化门脉高压症保留脾脏的术式。方法 创用保留脾下极脾大部切除 ,脾去被膜化残脾大网膜腹膜后固定术。结果 临床应用 2 5例 ,无手术死亡、术后无呕血、便血发生 ,腹水消退 ,肝功能显改善 ,经B型超声、CT、免... 目的 为了进一步完善肝硬化门脉高压症保留脾脏的术式。方法 创用保留脾下极脾大部切除 ,脾去被膜化残脾大网膜腹膜后固定术。结果 临床应用 2 5例 ,无手术死亡、术后无呕血、便血发生 ,腹水消退 ,肝功能显改善 ,经B型超声、CT、免疫功能等监测 ,证实保留脾脏吞噬功能良好 ,无脾亢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肝硬化 脾大部切除 脾去被膜化 脾大网膜腹膜固定术 门脉高压
下载PDF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重度老年性直肠脱垂的效果 被引量:3
6
作者 李昂 周毕军 王志伟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304-2307,共4页
目的回顾性对比腹腔镜直肠腹侧固定术与腹腔镜直肠后固定术治疗重度老年性直肠脱垂(RP)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RP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腹侧固定组与后固定组。腹侧固定组76例采用腹腔镜... 目的回顾性对比腹腔镜直肠腹侧固定术与腹腔镜直肠后固定术治疗重度老年性直肠脱垂(RP)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RP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腹侧固定组与后固定组。腹侧固定组76例采用腹腔镜直肠腹侧固定法治疗,后固定组124例采用腹腔镜直肠后固定法治疗。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术后疼痛程度、术后新发便秘发生率、中盆脱出改善率、随访期间复发率及Wexner便秘评分、胃肠生活质量评分。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6、24、48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侧固定组手术时间长于后固定组,术后新发便秘发生率低于后固定组,中盆脱出改善率高于后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随访期间,两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腹侧固定组Wexner便秘评分低于后固定组,胃肠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后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结论与腹腔镜直肠后固定术相比,腹腔镜直肠腹侧固定术治疗重度老年性RP患者能减少术后新发便秘发生率,提高中盆脱出改善率,使患者术后短期内便秘严重程度减轻,胃肠生活质量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直肠腹侧固定术 直肠固定术 老年性直肠脱垂
下载PDF
下斜肌后固定术在外斜V征中的应用 被引量:4
7
作者 司明宇 邵新香 范可顺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2期120-127,共8页
目的:探讨下斜肌后固定术(IOBT)在伴有轻中度下斜肌功能亢进的V型斜视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4月在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IOBT或者部分切除术的外斜V征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IOBT组和... 目的:探讨下斜肌后固定术(IOBT)在伴有轻中度下斜肌功能亢进的V型斜视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4月在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IOBT或者部分切除术的外斜V征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IOBT组和下斜肌部分切除术(IOMYE)组,各20例。IOBT组行双眼IOBT+水平斜视矫正术,IOMYE组行双眼IOMYE+水平斜视矫正术。比较2组手术前后水平斜视度(HD)、V值、黄斑视乳头夹角(FDA)及下斜肌功能(IOA)等变化情况。随访时间为6个月。数据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IOBT组17例(85%)治愈,IOMYE组14例(70%)治愈。IOBT组手术前后FDA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13,P=0.205)。2组间手术前后FDA、IOA、V值变化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788,P<0.001;t=-3.701,P=0.001;t=-8.519,P<0.001)。IOBT组术后无一例过矫为A征。IOMYE组6例V征过矫为A征,IOA轻度不足8例。结论:IOBT术可安全、有效地治疗伴轻中度下斜肌亢进的外斜V征,是传统下斜肌减弱术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斜肌固定术 V征 下斜肌功能亢进 下斜肌功能不足
原文传递
齿状突磨除联合钛板枕骨-颈椎后固定术在Chiari畸形Ⅰ型患者颅脊角改善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赵旭辉 吕中强 王强 《中国医疗设备》 2015年第6期117-119,170,共4页
目的:分析齿状突磨除联合钛板枕骨-颈椎后固定术在Chiari畸形Ⅰ型患者颅脊角改善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1994年9月~2004年9月于本院就诊的Chiari畸形Ⅰ型患者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1例)和试验组(15例)。对所有患者进行颅脊角测量... 目的:分析齿状突磨除联合钛板枕骨-颈椎后固定术在Chiari畸形Ⅰ型患者颅脊角改善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1994年9月~2004年9月于本院就诊的Chiari畸形Ⅰ型患者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1例)和试验组(15例)。对所有患者进行颅脊角测量后,对对照组患者行枕下后颅窝减压术联合硬脑膜扩大修补术,对试验组患者行齿状突磨除联合钛板枕骨-颈椎后固定术。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的颅脊角更小,枕骨大孔径、斜坡的长度和Twings线长度更长,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随访的远期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齿状突磨除联合钛板枕骨-颈椎后固定术对Chiari畸形Ⅰ型患者进行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状突磨除 钛板枕骨-颈椎固定术 Chiari畸形Ⅰ型 颅脊角
下载PDF
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结合双面胃后固定术的应用分析
9
作者 李四桥 买二辉 +1 位作者 常清潭 郑幼伟 《临床外科杂志》 2013年第6期441-443,共3页
目的 评估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结合双面胃后固定术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行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结合双面胃后固定术的49例.在Nissen胃底折叠术完成后,将折叠部的最上部的前壁、后壁固定在弓状韧带上.... 目的 评估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结合双面胃后固定术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行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结合双面胃后固定术的49例.在Nissen胃底折叠术完成后,将折叠部的最上部的前壁、后壁固定在弓状韧带上.记录该组患者的术前资料、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后早期以及1年随访时并发症、早期复发率等.结果 无转变成开放手术,患者无院内死亡,随访中无食管周围疝形成.47例患者症状均已改善,1例患者复发而行再次手术,早期复发率2.1%.患者满意度为(92.6±9.2)%.结论 腹腔镜下Nissen胃底折叠术结合双面胃后固定术能有效地预防食管周围疝形成,并将成为外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可行而有效的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手 胃底折叠 双面胃固定术 胃食管返流病
下载PDF
肝硬化门脉高压行脾大部切除残脾腹膜后固定术的疗效
10
作者 徐学汇 刘利东 +2 位作者 崔艺 左富义 王国栋 《实用医药杂志》 2007年第7期794-795,共2页
目的进一步完善肝硬化门脉高压症保留脾脏的术式。方法对38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采用保留脾脏下极的脾大部切除,残脾去浆膜与大网膜腹膜后固定术。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术后无呕血、便血发生,腹水消退,肝功明显改善,经B型超声、CT、免... 目的进一步完善肝硬化门脉高压症保留脾脏的术式。方法对38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采用保留脾脏下极的脾大部切除,残脾去浆膜与大网膜腹膜后固定术。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术后无呕血、便血发生,腹水消退,肝功明显改善,经B型超声、CT、免疫功能监测等证实保留脾脏吞噬功能良好,无脾亢复发。结论保留脾下极脾大部切除残脾与大网膜腹膜后固定是一种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保留脾脏功能的理想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大部切除 残脾去被膜化 脾大网膜腹膜固定术 肝硬化 门脉高压
下载PDF
脾大部切除脾大网膜腹膜后固定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
11
作者 徐学汇 赵廷林 +4 位作者 王春汉 崔艺 刘利东 左富义 朱传训 《青岛医药卫生》 2002年第1期14-15,共2页
自的 为了进一步完善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保脾手术。方法 采用脾大部切除脾大网膜腹膜后固定术。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术后无呕血、便血发生,腹水消退,肝功能明显改善,保留脾脏功能良好。结论 脾大部切除脾大网膜腹膜后固定术是治疗肝硬... 自的 为了进一步完善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保脾手术。方法 采用脾大部切除脾大网膜腹膜后固定术。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术后无呕血、便血发生,腹水消退,肝功能明显改善,保留脾脏功能良好。结论 脾大部切除脾大网膜腹膜后固定术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一种理想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大部切除 脾大网膜腹膜固定术 肝硬化 门脉高压症
下载PDF
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术后矫正角度丢失随访分析 被引量:36
12
作者 李磊 郭开今 +2 位作者 辛兵 周冰 郭含军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574-576,共3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术后脊柱矫正角度丢失的有关原因。方法:以影像学结果作为观察指标,统计本院1990年1月~2004年5月因创伤造成的胸腰椎骨折病例早期行后路内固定术治疗情况,并分析随访的59例患者术中不同的植骨... 目的:回顾性分析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术后脊柱矫正角度丢失的有关原因。方法:以影像学结果作为观察指标,统计本院1990年1月~2004年5月因创伤造成的胸腰椎骨折病例早期行后路内固定术治疗情况,并分析随访的59例患者术中不同的植骨方法,对内固定拆除后脊柱生理曲度丢失的影响。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5年。6例出现内固定器物断裂,其他病例中有16例于内固定物取出后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矫正角度丢失。结论:脊柱矫正角度的丢失,是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较为常见的并发症。术中行正确的经椎弓根植骨,并适当使用椎体间融合器(TFC),可较好地避免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内固定术 胸腰椎骨折 矫正角度 丢失
下载PDF
胸椎椎弓根根外内固定的应用解剖学研究及其意义 被引量:33
13
作者 崔新刚 张佐伦 +2 位作者 陈海松 孙建民 袁泽农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768-772,共5页
目的探讨胸椎椎弓根根外内固定的手术路径,并对其进行解剖学研究,为胸椎后路内固定提供更为安全可靠的方式,以避免胸椎椎弓根手术的危险并发症。方法对60个正常成人的T1~10节段的CT扫描图像进行放射解剖学研究,测量改良肋横突入路、横... 目的探讨胸椎椎弓根根外内固定的手术路径,并对其进行解剖学研究,为胸椎后路内固定提供更为安全可靠的方式,以避免胸椎椎弓根手术的危险并发症。方法对60个正常成人的T1~10节段的CT扫描图像进行放射解剖学研究,测量改良肋横突入路、横突入路、椎弓根入路三种入路的长度、宽度、内倾角度,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比较三种入路各参数的差异;根据测量结果设置各入路穿钉参数并在5具尸体上进行手术模拟,穿钉后用肉眼观测及CT扫描,评价置钉准确性。结果各测量参数三种入路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肋横突入路长度最长,横突入路次之,椎弓根入路最短;改良肋横突及横突入路具有相同宽度,椎弓根入路最窄,与前两种入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内倾角度改良肋横突入路最大,横突入路次之,椎弓根入路最小,各入路至椎体前外1/3点与至椎体前中点的长度及角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根据测量结果设置了三种入路的穿钉参数并在5具尸体上穿钉成功。结论胸椎椎弓根根外内固定与椎弓根内固定相比具有安全可靠、简单实用等优点,并具有理论上的生物力学优越性,是胸椎后路内固定术的一种良好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固定 解剖学 局部 椎弓根 应用解剖学研究 路内固定术 胸椎椎弓根 其意义 统计学分析
原文传递
胸腰椎骨折后路内固定术的手术护理配合33例 被引量:25
14
作者 菅东霞 王爱珍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年第9期149-150,共2页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后路内固定手术的护理配合。方法对33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术前访视及心理护理,做好安全防护措施,术中做好医护配合。结果 33例手术术中医护配合良好,手术全部顺利完成,效果满意,无手术及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手术室...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后路内固定手术的护理配合。方法对33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术前访视及心理护理,做好安全防护措施,术中做好医护配合。结果 33例手术术中医护配合良好,手术全部顺利完成,效果满意,无手术及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手术室护士术前做好准备、术中密切医护配合,能够保证基层医院顺利完成胸腰椎骨折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路内固定术 室护理
下载PDF
双侧寰椎椎板挂钩及经寰枢椎关节间隙螺钉固定术 被引量:20
15
作者 倪斌 陈华江 +1 位作者 郭翔 陶春生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0期1358-1359,共2页
关键词 寰枢椎不稳 螺钉固定术 关节间隙 椎板夹 寰椎 双侧 椎弓根螺钉技 Brooks 路内固定术 植骨治疗
原文传递
胸腰椎骨折后路内固定术的手术护理配合 被引量:14
16
作者 黄萍 赵苏丽 +1 位作者 赵卓华 樊若琳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第21期326-327,共2页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后路内固定手术的护理配合。方法收集本院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胸腰椎骨折患者42例,对每位患者均实施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包括术前访视与沟通做好护理评估,术中做好安全防护措施及医护配合,术后协助麻醉师送患者安...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后路内固定手术的护理配合。方法收集本院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胸腰椎骨折患者42例,对每位患者均实施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包括术前访视与沟通做好护理评估,术中做好安全防护措施及医护配合,术后协助麻醉师送患者安全进入病房等。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全部顺利完成,效果满意,无手术及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胸腰椎骨折后路内固定手术危险性高,器械繁多,要求手术室护士充分做好各项术前准备、密切配合外科医师使手术顺利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路内固定术 室护理
下载PDF
后路钉棒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3
17
作者 何钢 黄建荣 +3 位作者 高粱斌 欧阳振华 向绪金 郑沛中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11年第3期209-211,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后路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科采用后路钉棒内固定系统联合或不联合椎管减压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33例,其中,男21例,女12例,年龄21~57岁,平均37.5岁。根据术前脊髓神... 目的探讨应用后路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科采用后路钉棒内固定系统联合或不联合椎管减压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33例,其中,男21例,女12例,年龄21~57岁,平均37.5岁。根据术前脊髓神经损伤Frankel评定分级:A级1例,B级2例,C级2例,D级10例,E级18例,术前Cobb角为23.40±1.64°,椎体平均高度前缘32.02±2.99%和后缘78.27±1.65%。结果本组平均手术时间为3.9h(3~5h),平均出血量为495mL(200~800mL),术后发生未伤口感染、血肿或其他严重并发症。经术后X线照片检查,未发现内固定材料断裂、松动以及胸腰椎骨折、移位。随访6~24个月,术后Cobb角为3.15±1.64°,椎体平均高度恢复到术后的前缘(90.15±1.72)%和后缘(98.09±1.14)%。神经功能恢复:A级1例,B级0例,C级1例,D级2例,E级29例。结论后路钉棒系统手术相对简单、操作方便、固定可靠,是胸腰椎骨折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腰椎骨折 路内固定术 椎弓根钉棒系统
下载PDF
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相关因素 被引量:12
18
作者 宋通渠 袁峰 +3 位作者 郭开今 葛保健 陈宏亮 郁有来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860-861,共2页
腰椎后路内固定术由于其固定坚强、可促进融合等优点而广泛用于治疗腰桁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等腰椎进行性疾病,但随之出现的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病例也日渐增多。有研究发现,年龄、性别、手术时间、糖尿病、肥胖症、皮下脂肪厚度、... 腰椎后路内固定术由于其固定坚强、可促进融合等优点而广泛用于治疗腰桁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症等腰椎进行性疾病,但随之出现的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病例也日渐增多。有研究发现,年龄、性别、手术时间、糖尿病、肥胖症、皮下脂肪厚度、电刀的使用及缝合技术等与手术切口脂腑液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口脂肪液化 路内固定术 腰椎 相关因素 皮下脂肪厚度 间盘突出症 进行性疾病 椎管狭窄症
下载PDF
胸腰段椎体骨折后路内固定术后角度丢失评价 被引量:12
19
作者 周冰 郭开今 辛兵 《徐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4期356-358,共3页
目的 评价胸腰段椎体骨折早期后路内固定术后中远期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胸腰椎骨折并早期行后路内固定术 37例患者临床资料 ,并对不同的植骨方法与内固定拆除后脊柱生理曲度的丢失进行相关比较 ,通过影像学结果进行指标的观察... 目的 评价胸腰段椎体骨折早期后路内固定术后中远期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胸腰椎骨折并早期行后路内固定术 37例患者临床资料 ,并对不同的植骨方法与内固定拆除后脊柱生理曲度的丢失进行相关比较 ,通过影像学结果进行指标的观察与比较。结果 随访时间平均 2 .5年。Harrington棒断裂、脱钩 3例 ,椎弓根钉断裂 2例。无固定物断裂 ,内固定物取出后 16例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角度丢失。结论 胸腰段椎体骨折后路内固定术内固定物取出后脊柱角度的丢失是其较为常见的并发症。术中正确的横突间融合及经椎弓根植骨方法可能是预防术后脊柱角度丢失较好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段椎体 骨折 路内固定术 角度丢失 植骨方法 生理曲度 横突间融合
下载PDF
寰枢椎后路内固定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0
作者 刘海兵 王文军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9年第4期128-131,共4页
寰枢椎不稳和脱位临床上较为常见,主要由畸形、外伤、退变、肿瘤及感染等因素所诱发。此处解剖结构复杂、生理功能重要,是脊柱外科医师公认的高难度、高风险区域,外科治疗较为困难。寰枢椎不稳的内固定技术主要分为前方和后方手术,其... 寰枢椎不稳和脱位临床上较为常见,主要由畸形、外伤、退变、肿瘤及感染等因素所诱发。此处解剖结构复杂、生理功能重要,是脊柱外科医师公认的高难度、高风险区域,外科治疗较为困难。寰枢椎不稳的内固定技术主要分为前方和后方手术,其中后方内固定技术由于操作简便,并发症少而应用较为广泛,固定方法也多种多样。本文就治疗寰枢椎不稳的后路内固定技术的各种方法、生物力学、临床应用以及后路微创手术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不稳 路内固定术 路内固定 外科治疗 微创手 临床应用 解剖结构 生理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