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激情的疏离:“后九七”时代香港电视剧“北进”之旅 被引量:6
1
作者 张宗伟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9-103,共5页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港剧为代表的香港流行文化曾成为内地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回归前夕,种种原因使得港剧在内地市场上风光不再。回归再次燃起了港剧"北进"的激情。简要梳理"后九七"时代港剧"北进"的历...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港剧为代表的香港流行文化曾成为内地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回归前夕,种种原因使得港剧在内地市场上风光不再。回归再次燃起了港剧"北进"的激情。简要梳理"后九七"时代港剧"北进"的历程,就会发现,其间每一次浮沉衰荣都牵动着我们的娱乐和文化神经。尽管港剧"北进"极大地促进了两地文化产业的互动,但是港剧折射的港人身份认同焦虑以及两地文化的疏离之感依然明显,作为构建港人文化身份的载体和两地文化交流的符码,港剧任重道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七 回归剧 文化产业互动 身份认同
下载PDF
麦兜系列电影中的香港 被引量:6
2
作者 谭以诺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1-56,共6页
李佩然从香港"后九七"电影中点出与"九七前"电影中怀旧不同的"后怀旧"(Post-nostalgic)影像学。这概念有助理解"后九七"电影与"九七前"电影处理身份政治和本土上的不同。本文借用李... 李佩然从香港"后九七"电影中点出与"九七前"电影中怀旧不同的"后怀旧"(Post-nostalgic)影像学。这概念有助理解"后九七"电影与"九七前"电影处理身份政治和本土上的不同。本文借用李佩然的概念,把概念延伸到时间和空间上,点出"九七前"电影与"后九七"电影在时间结构上的不同,把这时间结构用以讨论麦兜系列电影,并扣以麦兜系列电影中空间的展现,点出麦兜系列电影中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不同的时间-空间学。本文提出,透过分析这三种不同的时间-空间学,看出麦兜系列电影如何打破怀旧式和资本主义式的时间-空间装置,并点出麦兜系列电影跳出资本主义的例外时间-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兜系列电影 香港电影 九七 怀旧时间 空间
下载PDF
新香港电影 新的主体性——从《打擂台》获香港电影金像奖说起 被引量:5
3
作者 朗天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07-110,共4页
中小型制作影片《打擂台》荣获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在香港掀起了关于本土关注及港片新出路的热烈讨论。其实2010是一连串具怀旧色彩及清新可喜的中小型制作涌现之年,它们不单一起回应了之前十数年香港电影对自身身份的探问,有望一扫... 中小型制作影片《打擂台》荣获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在香港掀起了关于本土关注及港片新出路的热烈讨论。其实2010是一连串具怀旧色彩及清新可喜的中小型制作涌现之年,它们不单一起回应了之前十数年香港电影对自身身份的探问,有望一扫"围城"意识的阴霾,还对"港片已死"的悲观论调提供了有力的反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 九七 “围城” “无能男” 新怀旧主义 主体性
原文传递
“后九七”香港怀旧电影的乡愁表述 被引量:1
4
作者 迟婧婧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4期14-16,33,共4页
香港影片中,无论是王家卫对"无根性"的反复叙事还是陈果对异质空间的描摹,抑或许鞍华镜像对老城区的聚焦……其怀旧特质彰显了对"九七"希望的终结,继而盼复由零开始。它说出它想做的,但做的却与说的相反,它说要终... 香港影片中,无论是王家卫对"无根性"的反复叙事还是陈果对异质空间的描摹,抑或许鞍华镜像对老城区的聚焦……其怀旧特质彰显了对"九七"希望的终结,继而盼复由零开始。它说出它想做的,但做的却与说的相反,它说要终结一个时代,但却是令这个时代拖延了结束。[1]"后九七"香港怀旧电影是对以往怀旧元素的重写,它重新搬演怀旧叙事中的记忆以及记忆的人、事,还有记忆中的身份,且在不同的时期尤其是新怀旧主义时期,其乡愁再书写的策略亦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七 新怀旧主义 乡愁表述 叙事重写
下载PDF
后九七香港电影中的北京——空间与身份的边缘化
5
作者 龚瑶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1-16,共6页
九七以后,香港电影中出现一批以内地特别是首府北京为叙事背景的影片,其中的典型者如《北京乐与路》《蓝宇》等片,这些影片的出现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历史变迁下的特殊产物。本文在跨文化的研究视角下,借助电影中城市空间的文本分析,探... 九七以后,香港电影中出现一批以内地特别是首府北京为叙事背景的影片,其中的典型者如《北京乐与路》《蓝宇》等片,这些影片的出现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历史变迁下的特殊产物。本文在跨文化的研究视角下,借助电影中城市空间的文本分析,探讨香港和北京两座城市间的复杂关系。本文还试图理解香港电影人面对北京这座城市时所怀抱的复杂心态和感情,并解读香港电影人投射到北京城市空间中的文化身份和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七 香港电影 北京 城市空间 文化身份
下载PDF
时间的凝滞与未来感的丧失--“后九七”香港文艺片的时间体验
6
作者 苏涛 赖荟如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04-112,共9页
香港回归引发了影像的"断裂",具体体现在文艺片中,则表现为时间的凝滞与未来感的丧失,时间体验呈现出延搁、循环往复、回返、终结等不同状态。电影中的时间不再具有符合日常经验的现实性,影像开始展现它自身的"潜在"... 香港回归引发了影像的"断裂",具体体现在文艺片中,则表现为时间的凝滞与未来感的丧失,时间体验呈现出延搁、循环往复、回返、终结等不同状态。电影中的时间不再具有符合日常经验的现实性,影像开始展现它自身的"潜在"。文艺片中如此特殊的时间体验,反映出港人在经历了失意之后,即使已经迎来一个新的阶段,仍然在"九七"和"后九七"的过渡中踌躇不决、迷惘的心理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七 香港电影 文艺片 时间体验
原文传递
浅论“后九七”香港电影的文化身份认同
7
作者 刘丹 《电影评介》 2012年第15期22-22,33,共2页
无论是对个人或是群体,身份的确立是其存在的前提,文化身份问题直接关联着发言者的文化立场,决定着言说的整个意义体系。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香港形成了独特的本土文化,但是时代在发展,时局在变化,港片某种"形式"上的变化自... 无论是对个人或是群体,身份的确立是其存在的前提,文化身份问题直接关联着发言者的文化立场,决定着言说的整个意义体系。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香港形成了独特的本土文化,但是时代在发展,时局在变化,港片某种"形式"上的变化自是不可避免,也正一步步印证了香港人趋向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电影 九七 身份认同
下载PDF
尽皆过火,尽是癫狂:论“后九七”香港体育电影叙事系统
8
作者 王万尧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36-39,共4页
后"九七"的香港影坛,由于自身的电影质量下滑以及东南亚民族电影的兴起,香港电影渐渐丢失了以往的广阔市场,由黄金期进入了衰落期。然而在这样不景气的大环境下,以往处于边缘地位的体育电影类型反而频频获得香港影坛的青睐,... 后"九七"的香港影坛,由于自身的电影质量下滑以及东南亚民族电影的兴起,香港电影渐渐丢失了以往的广阔市场,由黄金期进入了衰落期。然而在这样不景气的大环境下,以往处于边缘地位的体育电影类型反而频频获得香港影坛的青睐,摄制了数量和质量都很可观的作品,呈现出三种不同的叙事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电影 电影叙事 电影类型 边缘地位 九七 叙事模式 衰落期 质量下滑
下载PDF
“无地域空间”与怀旧政治:“后九七”香港电影的上海想象 被引量:50
9
作者 孙绍谊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32-38,共7页
本文指出,"后九七"香港电影与内地文化复杂含混的关系,主要通过"无地域空间"的生产以及建立在空间"可移植性"基础上的怀旧情愫表现出来。所谓"无地域空间",指的是某些超越文化和地域特质、或... 本文指出,"后九七"香港电影与内地文化复杂含混的关系,主要通过"无地域空间"的生产以及建立在空间"可移植性"基础上的怀旧情愫表现出来。所谓"无地域空间",指的是某些超越文化和地域特质、或被抽去原地域或文化因素的空间符号,此类空间的突出特征乃是其"可移植性",既在某种程度上形成对原空间滑动和隐喻的暗指,又能够超越于原空间的含混指说关系、经"移植"后被异地域文化所消费。文章进一步指出,"后九七"香港电影的上海执迷,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怀旧的政治。正是通过对上海的怀旧性想象,香港电影才得以在关系中重新界定"后九七"时代悬疑含混的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七”香港电影 无地域空间 怀旧政治 上海想象
下载PDF
“后九七”香港电影的时间体验与历史观念 被引量:25
10
作者 李道新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4-38,共5页
作为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意义的时间刻度,“九七”之于香港社会和香港电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认真探讨1997年之后香港电影的时间体验与历史观念,是深入阐发“后九七”香港电影的精神走向及其文化蕴涵的重要途径。总的来看,“后九七”香港电... 作为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意义的时间刻度,“九七”之于香港社会和香港电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认真探讨1997年之后香港电影的时间体验与历史观念,是深入阐发“后九七”香港电影的精神走向及其文化蕴涵的重要途径。总的来看,“后九七”香港电影通过对时间元素的强力设计,执著地表达着记忆与失忆、因果与循环的特殊命题,展现出历史编年的线性特征与主体时间的差异性之间不可避免的内在冲突。正是通过这种浸润着香港情怀的现代性时间悖论“,后九七”香港电影呈现出一种将怀旧的无奈与怀疑的宿命集于一身的历史观念与精神特质,并以其根深蒂固的缺失感界定了香港电影的文化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七”香港电影 时间体验 历史观念 记忆与失忆 因果与循环 怀旧的无奈 怀疑的宿命 缺失感 文化身份
下载PDF
中国香港文学期刊研究(1997-2019)
11
作者 凌逾 《探求》 2024年第3期49-56,共8页
1997年至2019年这22年间有30余种中国香港文学期刊创办问世,这段时期,期刊和报纸作为时代脉动的即时感应器,面向世界,面向海外华文文学,展现中国香港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头堡意义。探究21世纪中国香港文学期刊第一手资料,总揽办刊情况... 1997年至2019年这22年间有30余种中国香港文学期刊创办问世,这段时期,期刊和报纸作为时代脉动的即时感应器,面向世界,面向海外华文文学,展现中国香港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头堡意义。探究21世纪中国香港文学期刊第一手资料,总揽办刊情况、刊物特色、读者互动、由纸媒而网媒的剧变,能给中国香港文学、文艺和文化研究提供新角度,也能给内地的文学研究以新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七杂志 港味文学 期刊特色 纸媒网媒 传播接受
原文传递
后九七香港电影的移民表述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骏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7-29,共3页
本文细数了后九七香港电影的代表性作品与作者,从三个方面论述了移民表述问题。指出在国族身份与香港故土这双重面向之间的拉扯,成为移民表述的整体基调;在影片中建构"他者"并与性别叙事相结合,是移民表述的叙事策略;离散漂泊... 本文细数了后九七香港电影的代表性作品与作者,从三个方面论述了移民表述问题。指出在国族身份与香港故土这双重面向之间的拉扯,成为移民表述的整体基调;在影片中建构"他者"并与性别叙事相结合,是移民表述的叙事策略;离散漂泊的"阿飞"形象,则是移民表述的典型象征。本文提出移民形象是香港电影人建构的香港的流浪性身份,这种身份的建构以及离散情感的表达,是属于"后九七"这一特定时期的过渡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七香港电影 移民表述 双重面向 她者 离散
下载PDF
身份认同与文化包容——香港的“九七剧”与“后九七”剧场
13
作者 林克欢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6-50,166,共6页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英签署了香港于1997年主权回归中国的联合声明,香港由此进入了动荡不安的回归过渡期。剧场因缘际会成为公众论坛,成为港人情感宣泄的出口,从而诞生了"九七剧"。"九七剧"并不是一个严格的概念,...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英签署了香港于1997年主权回归中国的联合声明,香港由此进入了动荡不安的回归过渡期。剧场因缘际会成为公众论坛,成为港人情感宣泄的出口,从而诞生了"九七剧"。"九七剧"并不是一个严格的概念,它的范围十分宽泛,众多论者所列举的剧目也异常庞杂,但都涉及香港人的本土意识、文化身份与文化想象,以及因回归问题而触发的思虑、情感、意识的表露。而至"后九七"剧场所上演的剧作,内容上,尽管对本土意识的执迷多了一份自省,然而对"失城"、对"此地他乡"的哀戚,则已转化为对往昔的怀念;对全球化市场暴力的抗拒,也转化为更为抽象的对都市的陌生感与疏离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艺术 身份认同 文化包容 九七剧” 九七剧场” 城市文化 艺术作品
下载PDF
陈果电影的影像风格初探
14
作者 陈诗佳 孔裘侃 《东南传播》 2015年第4期63-65,共3页
作为一个最具时代影响力的时间刻度,"九七"对于香港的一切都是充满力度和情绪的,尤其是香港社会和香港电影。在1997年这个时间点上,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民众生活都被重新定义。因此探究这一时刻的必要性,就在于更好... 作为一个最具时代影响力的时间刻度,"九七"对于香港的一切都是充满力度和情绪的,尤其是香港社会和香港电影。在1997年这个时间点上,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民众生活都被重新定义。因此探究这一时刻的必要性,就在于更好地理解"后九七"香港电影的文化走向及影像风格的变化。在"后九七"香港电影中,有两大异军,其一为王家卫,深入浅出;其二为陈果,直面人生。因而在这里对陈果电影的研究,是对历史文化和现代潮流对香港电影冲击力的最直观感受以及文化身份的剖析。他电影中所蕴含的使命感与末日情怀都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看清"后九七"时代香港电影的视觉传导的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七”香港电影 影像风格 陈果 文化身份 视觉传导
下载PDF
文学史观建构的限制与突破——从中国内地考察后“九七”时代香港文学史的编撰
15
作者 徐诗颖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CSSCI 2017年第2期145-156,共12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内地出版了多部香港文学史。对于撰写香港文学史,各自持有'内地本位'与'香港本位'的心态和立场,使得内地和香港两地学者长期以来在建构文学史观的方法和途径上出现了较大分歧。因此,如何定位香港文学...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内地出版了多部香港文学史。对于撰写香港文学史,各自持有'内地本位'与'香港本位'的心态和立场,使得内地和香港两地学者长期以来在建构文学史观的方法和途径上出现了较大分歧。因此,如何定位香港文学与内地文学的关系,并将二者在文学史模型中做到有效'整合',便成为致力于编撰香港文学史的学者的难题所在。为了突破现有文学史观的局限,建立文学史编撰的新秩序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在具体挖掘香港文学独特性的层面上,对史料的收集整理以及加强理论系统建设这两方面仍需要做进一步的思考和落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史观 九七”时代 香港文学史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