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2年泸定Mw 6.6地震InSAR同震形变与滑动分布 被引量:26
1
作者 韩炳权 刘振江 +4 位作者 陈博 李振洪 余琛 张勇 彭建兵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6-46,共11页
2022-09-05,青藏高原东缘的鲜水河断裂上发生了泸定Mw 6.6地震,该地震是鲜水河断裂上40年来发生的最大地震,研究该地震的运动学和同震破裂模式对理解青藏高原东缘构造形变机制和评估鲜水河断裂以及安宁河断裂的地震危险性具有重要意义... 2022-09-05,青藏高原东缘的鲜水河断裂上发生了泸定Mw 6.6地震,该地震是鲜水河断裂上40年来发生的最大地震,研究该地震的运动学和同震破裂模式对理解青藏高原东缘构造形变机制和评估鲜水河断裂以及安宁河断裂的地震危险性具有重要意义。利用Sentinel-1和ALOS-2卫星雷达影像,采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获取了泸定地震的同震形变场,进而基于弹性半空间的位错模型,确定了本次地震发震断层的几何参数和滑动分布。结果表明,泸定地震是一次典型的左旋走滑事件,发震断层西倾,倾角约为72°,走向沿NNW-SSE方向,约为167°;断层破裂主要集中在0~10 km深度,最大滑动发生在约5.8 km深度,约为2.23 m;同震释放的地震矩约为8.74×10^(18)N·m,相当于矩震级Mw 6.59。通过对震后光学影像解译,发现此次地震诱发的滑坡多集中分布在发震断层西侧,该现象与余震主要集中在断层西侧的结果相一致,可认为是地震上盘效应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2年泸定地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地表位移 滑动分布 滑坡分布
原文传递
同震地表位移的单站时间基线模型解算 被引量:2
2
作者 李艳辉 周乐韬 +1 位作者 冯威 黄丁发 《测绘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8-92,共5页
针对强震时GPS双差相对定位精度受参考站位移的影响,而精密单点定位数据处理过程又相对复杂等问题,该文采用单站时间基线模型解算实时同震地表位移。依据短时间内对流层延迟等误差强相关和模糊度固定不变的特性,利用消电离层星间单差观... 针对强震时GPS双差相对定位精度受参考站位移的影响,而精密单点定位数据处理过程又相对复杂等问题,该文采用单站时间基线模型解算实时同震地表位移。依据短时间内对流层延迟等误差强相关和模糊度固定不变的特性,利用消电离层星间单差观测值,并对卫星钟差进行改正,建立时间基线差分解算模型。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所得测站位移结果与SOPAC解的互差的均方根误差在N、E、U这3个方向上分别为5.4、4.1和12.2mm,基于单站的处理方法,该文所得结果比SOPAC解更准确地反映地震期间地表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GPS数据 星间单差 卫星钟差 单站时间基线模型 地表位移
原文传递
日本M_W9.0级地震对中国华北-东北大陆主要活动断裂带的影响及地震危险性初步探讨 被引量:26
3
作者 丰成君 张鹏 +3 位作者 孙炜锋 秦向辉 陈群策 谭成轩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3-140,共18页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发布的有限断层模型,利用线弹性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反演了2011年3月11日日本MW9.0级地震在中国华北-东北大陆近地表产生的同震水平位移场及同震应力场;在此基础上,计算了日本大地震引起我国华北-东北大陆内主要...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发布的有限断层模型,利用线弹性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反演了2011年3月11日日本MW9.0级地震在中国华北-东北大陆近地表产生的同震水平位移场及同震应力场;在此基础上,计算了日本大地震引起我国华北-东北大陆内主要活动构造带的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变化,进而探讨其对华北-东北地区地震活动的触发效应。结果表明:(1)日本大地震在华北产生向东的水平位移,由东往西逐渐减小,最大水平位移分布在山东半岛及江苏北部等地,约12mm;在东北产生SE-SEE向的水平位移,最大水平位移分布在吉林东北部,约为30mm;模拟水平位移与GPS观测结果基本相符。(2)日本大地震在我国华北-东北大陆近地表产生的同震应力变化主要是水平的,铅直方向应力变化量为0~0.085kPa,近似为0。两个同震水平主应力中,同震最大水平主应力既有压应力也有张应力,量值为0~0.75kPa,从东北到华北,其方向逐渐由NE→NNE→近SN转为NNW向;同震最小水平主应力为张应力,量值为0~3.20kPa,从东北到华北,其方向逐渐从NW→NWW→近EW转为NEE向;总体上,此次日本地震的同震应力效应虽会对华北-东北大陆现今构造应力场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影响程度很弱,并不会改变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分布格局。(3)华北-东北大陆内主要活动构造带上的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大部分为正值,但其值均不超过1kPa;其中,郯庐断裂带中、东北段和密山—敦化断裂带中、东北段库仑破裂应力增加值最大,约为0.5~0.8kPa;日本大地震对中国华北-东北地区地震活动起加速触发作用,但程度有限,即便如此,继续并深入研究其引起中国华北-东北大陆主要活动构造带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及地震活动危险性分析,对区域防震减灾工作仍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MW9 0地 有限元数值模拟 水平位移 库仑破裂应力变化 危险性
下载PDF
东日本Mw9.0大地震前、同震及震后地壳水平运动 被引量:17
4
作者 顾国华 王武星 +2 位作者 占伟 梁洪宝 朱爽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669-1676,共8页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二期)"245个GPS连续观测站及其他站的大量观测结果,采用离震中很远的7个GPS站作为位错参考框架,得到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Mw9.0大地震的同震水平位移和应变。此种参考框架的位移场解,符合弹性位错...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二期)"245个GPS连续观测站及其他站的大量观测结果,采用离震中很远的7个GPS站作为位错参考框架,得到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Mw9.0大地震的同震水平位移和应变。此种参考框架的位移场解,符合弹性位错模型离震中很远且水平位移接近于0的要求,不仅有利于位错模型反演,也有利于合理分析此次大地震同震水平位移的影响范围。地震前后区域参考框架下远场GPS连续观测位移时间序列和同震位移弹性位错模型反演结果表明,东日本大地震同震水平位移既是地震断层破裂的结果,也是远场震前数月或数年水平位移的弹性回跳,据此可以进一步确认这些站震前水平位移前兆异常。由于这些震前异常位移中亦包含了同震位移量(方向相反),因此,弹性位错模型为定量研究大地震前远场地壳运动异常提供了一种理论模型。位错参考框架中的同震位移及其位错模型和区域参考框架的位移时间系列的综合研究有助于对此次大地震地壳运动异常的认识。这种持续时间为数月至数年的弹性形变异常,可以为大地震的中短期预测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位移 弹性位错模型 东日本大地 前异常 预测
原文传递
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同震形变场的模拟分析 被引量:14
5
作者 张晓亮 江在森 +2 位作者 张希 赵永年 朱桂芝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21,共6页
利用弹性有限元方法,结合GPS观测资料,模拟了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产生的同震水平位移场,计算了同震视应变变化场及主要活动断裂的同震错动。结果显示:1)昆仑大震对整个中国西部形变场影响非常明显,在发震断裂两侧一定区域内形成了一个... 利用弹性有限元方法,结合GPS观测资料,模拟了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产生的同震水平位移场,计算了同震视应变变化场及主要活动断裂的同震错动。结果显示:1)昆仑大震对整个中国西部形变场影响非常明显,在发震断裂两侧一定区域内形成了一个主压应变高值区;2)大震使新疆东部与新甘交界部形成强烈的顺时针旋转,触发了玉门5.9级、石河子5.4级地震,同时使阿尔金断裂形成强烈的分段差异运动特性;3)大震使青藏块体东北缘运动几乎整体反向,在德令哈周围、青藏块体东北缘的东部积累了部分应变能;4)大震对川、藏交接部影响较大,同震时积累了一些应变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口西MS8.1地 有限元方法 水平位移 视应变变化场 青藏块体
下载PDF
GPS观测得的2023年2月土耳其双震前后的地壳形变 被引量:3
6
作者 顾国华 《地球科学前沿(汉斯)》 2023年第6期636-644,共9页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发生7.8级双震,相隔仅9小时、相距近,都是近直立断层走滑型地震,是利用GPS观测研究地震前后地壳形变稀有震例。利用美国网站得到131个GPS站欧亚(板块)参考框架位移数据,分析了2次地震前后的地壳形变。同震水平位移是...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发生7.8级双震,相隔仅9小时、相距近,都是近直立断层走滑型地震,是利用GPS观测研究地震前后地壳形变稀有震例。利用美国网站得到131个GPS站欧亚(板块)参考框架位移数据,分析了2次地震前后的地壳形变。同震水平位移是分析大地震前兆地壳运动的关键现象。GPS分别观测得的2次地震同震位移,特征显著:水平位移最大达4.4 m;向西、向东和向南水平位移3个分区明显,与区域内3个板块构造运动密切相关;而垂直位移较小,无明显分区。2次地震前震中附近的水平位移分别出现(第一次地震)峰值和(第二次地震)闭锁2种类型,但无明显的垂直位移积累。与其他震例一样,在震前两种类型的水平位移区域,同震水平位移是震前位移在时间或空间上的(弹性)回跳,表明大地震有前兆形变。2次地震重合的孕震区内,有对2次地震同震水平位移影响相近的区域。GPS观测明确显示,地壳水平运动是2次大地震的成因。尽管观测不足和未能预报2次地震,但仍突显GNSS可在地震监测、预警和地震预测中发挥作用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NSS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水平位移 地壳形变 土耳其大地 预测
下载PDF
GPS测定的四川芦山Mw6.6地震同震形变 被引量:7
7
作者 赵斌 谭凯 +5 位作者 黄勇 王伟 张锐 廖华 乔学军 杜瑞林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1-26,共6页
对芦山地震震中周围的GPS连续站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处理,获得静态同震水平位移和动态高频形变。震中50km范围内高频GPS同震形变波形清晰,最大震动幅度为70mm,震动持续时间约30S。同震水平位移分布符合逆冲断层破裂形变模式,同震位移... 对芦山地震震中周围的GPS连续站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处理,获得静态同震水平位移和动态高频形变。震中50km范围内高频GPS同震形变波形清晰,最大震动幅度为70mm,震动持续时间约30S。同震水平位移分布符合逆冲断层破裂形变模式,同震位移矢量指向震中,大小随震中距离而衰减。距震中29km观测到最大水平位移为21mm,距震中150km同震位移约1~2mm。以GPS静态同震形变初步约束单断层的产状及滑移量,结果显示芦山地震主要破裂位于震中附近20km内,平均逆冲滑动量约0.6m。GPS测定的同震形变研究表明,芦山地震是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一次逆冲型地震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 静态位移 动态形变 破裂反演 逆冲型地
下载PDF
汶川M_S8.0地震北川附近同震和震后垂直位移特征 被引量:6
8
作者 董运洪 罗三明 +1 位作者 韩月萍 陈长云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11-620,727,共10页
利用北川附近震前水准数据,以及2008年和2010年两条一等水准数据,得到了北川附近同震和震后垂直位移量,获得如下结果:北川附近的北川—映秀断裂的同震垂直位移量为4.711m,断层上下盘最大位错量为5.1m,然而,位于平武县境内的青川断裂同... 利用北川附近震前水准数据,以及2008年和2010年两条一等水准数据,得到了北川附近同震和震后垂直位移量,获得如下结果:北川附近的北川—映秀断裂的同震垂直位移量为4.711m,断层上下盘最大位错量为5.1m,然而,位于平武县境内的青川断裂同震位错仅有0.064m.2008—2010年,汶川MS8.0地震后北川附近的北川—映秀断裂震后垂直位移速率为5—27mm/a,江油县大康镇附近的江油—广元断裂震后垂直位移速率为20.6mm/a,而古城区附近的青川断裂垂直位移速率仅为0.2—1.3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MS8.0地 垂直位移 后垂直位移 水准测量 北川
下载PDF
2016年日本九州岛7.3级地震前及同震地壳运动 被引量:6
9
作者 顾国华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8-37,共10页
从http:∥geodesy.unr.edu网站可获得Geoffrey Blewitt用GIPSY软件处理得到的全球大量GPS站坐标。本文主要利用该网站2012年4月至2016年4月23日日本九州岛及其附近250多个GPS连续观测站及其他站的IGS08全球参考框架坐标时间序列,获取201... 从http:∥geodesy.unr.edu网站可获得Geoffrey Blewitt用GIPSY软件处理得到的全球大量GPS站坐标。本文主要利用该网站2012年4月至2016年4月23日日本九州岛及其附近250多个GPS连续观测站及其他站的IGS08全球参考框架坐标时间序列,获取2016年4月16日日本九州岛7.3级地震同震位移、震前水平应变积累和区域参考框架位移。位于中国大陆北京附近的GPS连续观测站BJFS观测结果保持长期稳定,因而主要采用此站作为区域位移参考框架核心站,得到此次日本九州岛7.3级地震震前位移时空变化图像。该地震震前水平位移的主要特征是震源附近地壳运动处于闭锁状态。水平应变积累表明,震前在震中的东北方有第一剪应变γ1积累异常区,震前异常范围不断扩大,幅度逐渐增大,异常范围达到2 000km2。但该网站得到的2015年11月26日后BJFS站数据处理结果的E分量变化为更换接收机和天线所致。为研究震前短期变化,比较了东亚大陆韩国SUWN和DAEJ这2个GPS连续观测站和北京附近另一个GPS连续观测站BJSH的全球参考框架坐标时间序列,表明这3个站变化一直保持平稳且一致。采用BJSH作为区域位移参考框架核心站得到的位移时间序列表明,此次大地震前位移无明显的短期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位移 GPS 前兆 2016年日本九州岛7.3级地
下载PDF
芦山M_s7.0地震前水平位移和同震水平位移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顾国华 王武星 +2 位作者 占伟 梁洪宝 朱爽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3-64,共12页
本文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二期)"多个GPS连续观测站观测数据处理结果,将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s7.0地震区域参考框架同震水平位移与全球参考框架同震水平位移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组框架解一致,说明两种参考框架均可当... 本文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二期)"多个GPS连续观测站观测数据处理结果,将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s7.0地震区域参考框架同震水平位移与全球参考框架同震水平位移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组框架解一致,说明两种参考框架均可当作位错参考框架,也即全球参考框架同震水平位移也可视为区域参考框架同震水平位移.区域参考框架下GPS连续观测站地震前的水平位移和同震水平位移结果表明,震前数年,SCTQ站西侧的GPS站构造运动十分显著,而该站水平位移却很小,即出现反常的闭锁.但该站的同震水平位移使其弹性回跳至正常构造水平位移水平,因此SCTQ站震前的位移闭锁是水平位移空间分布中的异常,是芦山Ms7.0地震的前兆.水平位移时空变化表明,该站震前和震时位移完全符合里德的弹性回跳理论.区域参考框架中位移时间系列和同震水平位移的综合研究有助于对芦山地震地壳运动前兆的认识和解释.尽管本文未能直接采用其它GPS连续观测站的资料,但结合本文和其它研究结果可以证实,震中附近其它站地震前后的变化与SCTQ站类似.基于芦山地震前水平位移和同震水平位移及其与前兆关系的研究,本文进一步讨论了GPS监测网的布设、数据处理和分析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GNSS水平位移 弹性位错模型 芦山地 前兆 预测
下载PDF
GPS观测到的2004年印度洋9.3级等大地震前后地壳运动 被引量:1
11
作者 顾国华 王武星 《地震科学进展》 2023年第9期437-448,共12页
2004—2012年印尼西部海域发生多次大地震,其中2004年印度洋9.3级巨震为21世纪以来全球最强。利用印尼及其邻近区域35个GPS连续观测站和中国内地北京附近的GPS连续观测站BJFS站全球参考框架坐标时间序列,可得到以BJFS作为核心站的区域... 2004—2012年印尼西部海域发生多次大地震,其中2004年印度洋9.3级巨震为21世纪以来全球最强。利用印尼及其邻近区域35个GPS连续观测站和中国内地北京附近的GPS连续观测站BJFS站全球参考框架坐标时间序列,可得到以BJFS作为核心站的区域参考框架下这些观测站大地震震前位移积累、同震和震后位移,特别是震前水平位移积累和同震水平位移。该区大地震时空间隔密,且分布范围较大,观测站相互间与地震相关的地壳运动影响明显,地壳运动极为复杂。本文重点讨论了5次8级以上大地震前后地壳运动的特点、成因和相互影响。GPS观测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内7.5级以上地震的同震水平位移是震前水平位移积累的(弹性)回跳,震前水平位移积累是前兆。9.3级与2005年8.7级地震震级与时空相近,有重合与不重合的前兆形变区,是前者触发后者的主要条件;而9.3级与8.7级震后强烈地壳水平运动与2012年8.6级和8.2级地震的发生直接有关;2007年8.4级地震的发生与9.3级和8.7级地震无明显关系,但其震后水平位移影响了赤道南8.6级和8.2级地震的同震水平位移。尽管所采用的GPS连续观测站数量少、密度低,但仍为研究地震预测中多次地震前后地壳运动的复杂性提供了有意义的震例。研究表明,印尼西部地区是全球最有意义的地震预测探索区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GNSS 水平位移 印尼西部海域大地 前兆形变 预测
下载PDF
双节点有限元模拟直立走滑断裂地震位移场 被引量:5
12
作者 朱桂芝 王庆良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9-192,共4页
结合位错理论和有限单元法,对介质横向不均匀性引起的直立走滑断裂地震水平位移场不对称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断层两侧介质泊松比和弹性模量的横向不均匀性,均可以引起直立走滑断层同震破裂及地震位移场的不对称性,其中,断... 结合位错理论和有限单元法,对介质横向不均匀性引起的直立走滑断裂地震水平位移场不对称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断层两侧介质泊松比和弹性模量的横向不均匀性,均可以引起直立走滑断层同震破裂及地震位移场的不对称性,其中,断层两侧介质的剪切模量比(刚度比)对直立走滑断裂地震位移场不对称性起主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 数值模型 水平位移 不对称性
下载PDF
GNSS测得的大地震前兆水平形变
13
作者 顾国华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21-731,共11页
以21世纪全球各具特色且最典型的6次大地震,尤其是巨大地震前后GNSS观测得到的地壳水平形变为重点,回顾探寻前兆形变,探索地震预测预报。6次地震为:2008年汶川8.0级、2010年智利8.8级、2011年东日本9.0级、2015年尼泊尔8.1级、2016年日... 以21世纪全球各具特色且最典型的6次大地震,尤其是巨大地震前后GNSS观测得到的地壳水平形变为重点,回顾探寻前兆形变,探索地震预测预报。6次地震为:2008年汶川8.0级、2010年智利8.8级、2011年东日本9.0级、2015年尼泊尔8.1级、2016年日本九州岛7.3级地震及2023年土耳其7.8级双震。地壳形变是物理问题,区域参考框架是利用GNSS连续观测研究前兆位移物理问题的基本前提,而同震水平位移是探寻前兆形变的关键现象。大震前震中及其附近既无明显的垂直位移积累,也无明显的水平剪切位移积累。大地震震中及其附近前兆水平位移主要有两种形态,水平位移达到峰值或为闭锁;但近震中震前介质已非弹性,仅远场介质为弹性。GNSS观测结果表明震前震中主要为水平挤压,震时产生剪切破裂,这与岩石破裂实验结果一致,因此“压-剪”(弹性)回跳模型符合GNSS观测结果,但至今仅获得少数地震短临前兆形变观测结果。GNSS依然是探索地震预测的主要观测手段,但由于与地震断层破裂临界状态密切相关,利用各种观测技术探索地震断层破裂的临界现象,即地震短临前兆,是突破地震短临预报的关键,仍需要利用多学科各种观测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测 GNSS GPS 地壳形变 水平位移
下载PDF
GPS观测到的智利及其邻区多次大地震前后地壳运动 被引量:3
14
作者 顾国华 王武星 《地震科学进展》 2022年第5期222-231,共10页
2001年以来,智利及其邻区发生了3次7.1-7.7级和4次8级以上大地震,其震中附近至少有一个甚至多个GPS连续观测站观测到地震前后的地壳运动。从http://geodesy.unr.edu网站可获得Geoffrey Blewitt教授用GIPSY软件处理得到的南美大量GPS连... 2001年以来,智利及其邻区发生了3次7.1-7.7级和4次8级以上大地震,其震中附近至少有一个甚至多个GPS连续观测站观测到地震前后的地壳运动。从http://geodesy.unr.edu网站可获得Geoffrey Blewitt教授用GIPSY软件处理得到的南美大量GPS连续观测站南美板块(SA)区域参考框架位移时间序列,获得的这些大地震同震、震前位移积累和震后位移,特别是同震水平位移和震前水平位移积累,为探索地震预测,增添了更多有意义的震例。研究表明,这些大地震的同震水平位移也是震前水平位移积累的回跳或弹性回跳,同样也证明了震前存在前兆地壳形变;这些大地震前震中及其附近也无明显的垂直位移积累,由此证明了板块运动或地壳水平运动就是地震成因。尽管东日本和智利近海大地震的构造环境不同,日本2011年9级和智利2010年8.8级巨大地震前的地壳运动都清楚显示太平洋海底扩张。这些地震的同震水平位移回跳或弹性回跳的规律一致,地震成因都是水平挤压。智利多次大地震GPS观测到的最特殊现象是,在2015年8.3级地震震中以北,2010年8.8级地震的同震水平位移量值偏小,且方向异常一致向北,可认为是8.3级地震的前兆形变现象。临近智利的南美地区应是全球最利于地震预测探索的地区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 GNSS 水平位移 智利及其邻区大地 前兆形变 预测
下载PDF
汶川Ms8.0地震北川附近同震垂直位移特征 被引量:4
15
作者 董运洪 陈长云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8-31,共4页
汶川发生8.0级地震后,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和第二监测中心分别施测了平武-北川-绵竹(201.8km)和桂溪-江油(35.6 km)两条一等水准测线。对两条测线的处理获得以下结果:1)汶川8.0级地震造成平武县古城区附近的青川断裂同震垂直位移不大... 汶川发生8.0级地震后,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和第二监测中心分别施测了平武-北川-绵竹(201.8km)和桂溪-江油(35.6 km)两条一等水准测线。对两条测线的处理获得以下结果:1)汶川8.0级地震造成平武县古城区附近的青川断裂同震垂直位移不大,断裂上下盘相对垂直位移量为0.064 m,断层表现为逆断活动;2)北川县城附近的北川-映秀断裂同震垂直位移达4.711 m,断裂上下盘相对垂直位移量为5.100 m,断层表现为逆断活动;3)桂溪附近的北川-映秀断裂同震垂直位移量为2.440 m;4)江油-广元断裂同震垂直位移不大,断裂上下盘相对垂直位移量为0.101 m;5)平武县南坝镇附近的北川-映秀断裂同震垂直位移较大,最大为1.003 m,断裂上下盘相对垂直位移量为1.381 m,断层表现为逆断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断裂 汶川8.0地 垂直位移 水准测量 特征
下载PDF
近断层应力变化快速计算方法及对强余震空间分布的指示意义:以M_w7.9汶川地震为例 被引量:3
16
作者 仲秋 申文豪 史保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72-183,共12页
构造地震一般由断层摩擦失稳所致.断层内部及周边所累积的剪切形变则通过同震滑动位移得到局部释放.因此,震后断层内部及近断层周边的静态剪切应力变化量的空间分布可通过断层面上的滑动位移分布计算得到.本文采用傅氏变换方法(FTM)计... 构造地震一般由断层摩擦失稳所致.断层内部及周边所累积的剪切形变则通过同震滑动位移得到局部释放.因此,震后断层内部及近断层周边的静态剪切应力变化量的空间分布可通过断层面上的滑动位移分布计算得到.本文采用傅氏变换方法(FTM)计算单一有限断层同震滑移场所形成的静态剪切应力变化分布,近断层两侧的应力变化计算可由波数域内应力近似算法获得.结果表明,FTM快速有效、易于实现,有效地避免了常规应力计算中奇异值的出现.以2008年Mw7.9中国汶川大地震为例,采用前人所得有限断层滑动位移模型,得到了断层面和近断层周边准3D剪切应力分布解,并同主震后中强余震的空间分布特征作了比较.结果表明,大部分的中强余震震源位置处于剪切应力变化值为正的区域,由同震位移所产生的局部应力降峰值和均值大小同应力变化的正值大致相当,从而表明了快速且有效地计算断层内部及近断层附近的应力变化分布可以为主震后强余震发生的潜在区域提供指示意义.需要强调的是,应力变化空间分布特征的获取强烈地依赖于有限断层滑移模型解.有关滑动位移反演解的多解性对应力变化计算结果的影响,本文作了必要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态应力变化 傅氏变换方法(FTM) 滑动位移 静态应力降
下载PDF
骊山山前断裂华清池以西段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性 被引量:3
17
作者 徐良鑫 卞菊梅 +3 位作者 呼楠 田勤虎 田伟新 段蕊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61-575,共15页
骊山山前断裂位于骊山北侧,其华清池以西段向渭河盆地延伸,该断裂的几何展布和活动习性是准确认识渭河盆地东部区域地震构造及地震安全性评价的重要依据。跨断裂推测位置布设高密度电法、人工浅层地震及联合钻孔剖面并通过探槽开挖等多... 骊山山前断裂位于骊山北侧,其华清池以西段向渭河盆地延伸,该断裂的几何展布和活动习性是准确认识渭河盆地东部区域地震构造及地震安全性评价的重要依据。跨断裂推测位置布设高密度电法、人工浅层地震及联合钻孔剖面并通过探槽开挖等多种手段进行探测,所得结果显示,华清池以西段的走向由其西段的近EW向变为N60°W,断裂由2支次级正断层构成,倾向NE,倾角约75°。其中,南支次级断层自晚更新世以来没有明显的活动证据,北支次级断层最新活动时代为全新世。人工浅层地震探测揭示断裂附近的地层产状整体倾向S,推测与骊山断块自新生代以来向S掀斜运动有关;联合钻探剖面揭示北支断层自中更新世晚期以来古土壤层S2断错位移量约10m;晚更新世早期以来古土壤层S1垂直错距最大约7.8m。探槽剖面揭示西延段断裂自马兰黄土沉积((32170±530)Cal a BP)以来至少发生过3次古地震事件,并造成马兰黄土最大总错距约3.0m。其中,断裂最新一次活动使全新世早期的黄土层L0((8630±20)Cal a BP)产生了约0.9m的垂直错距,并在全新统黑垆土地层S0((4390±20)Cal a BP)中形成了明显的张裂缝。最终分析得到骊山山前断裂西延段全新世((8630±20)Cal a BP)以来的垂直活动速率为0.11~0.19mm/a,推测单次事件产生的垂直位错量约0.9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骊山山前断裂 断裂活动性 垂直位移 断裂避让
下载PDF
汶川8级大地震同震破裂的特殊性及构造意义——多条平行断裂同时活动的反序型逆冲地震事件 被引量:109
18
作者 刘静 张智慧 +8 位作者 文力 孙杰 邢秀臣 胡古月 许强 Paul TAPPONNIER 曾令森 丁林 刘延乐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707-1722,共16页
汶川地震是有仪器记录以来发生的世界上最大的板内逆冲型地震之一。野外调查表明,沿北东走向的龙门山断裂带上,至少有两条逆冲断裂同时参与汶川地震的同震破裂过程,即北川断裂和安县-灌县断裂(彭灌断裂)。倾向北西的高角度北川逆冲断裂... 汶川地震是有仪器记录以来发生的世界上最大的板内逆冲型地震之一。野外调查表明,沿北东走向的龙门山断裂带上,至少有两条逆冲断裂同时参与汶川地震的同震破裂过程,即北川断裂和安县-灌县断裂(彭灌断裂)。倾向北西的高角度北川逆冲断裂上的地表破裂长度大于200km,可能达225km。运动方式在南部表现为以北西盘抬升的逆冲为主,往北东转为逆冲右旋走滑,走滑分量与垂向陡坎高度相当,陡坎高度最大值约为11m。在彭灌断裂上,地表破裂表现为北西盘抬升的近纯逆冲性质的破裂,破裂长度达70km,陡坎最高达3~3.5m。汶川地震是世界上第一次明确记录到多条平行断裂参与同震破裂的逆冲型地震,而且因发震断层是龙门山断裂带内部的高角度逆冲断裂,而非断裂带前锋的低角度逆冲断裂,所以汶川地震属于反序型逆冲断裂活动。这与1999年我国台湾7.5级集集地震和2005年克什米尔7.6级地震类似,说明反序型逆冲地震具有普遍性。汶川地震这一震级大、破裂长的逆冲地震事件是对目前流行的青藏高原下地壳流动的变形假说提出的严峻挑战,同时也表明加强青藏高原东缘南北地震带上其他滑动速率较低但同样具有发生大地震可能性的活动断裂的滑动速率和古地震定量研究的紧迫性,因为这一地区人口密度与东部相当,但发生强震的频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 地表破裂带 破裂位移分配 反序型逆冲地事件 下地壳管道流模型
下载PDF
全球定位系统测定的2011年日本宫城Mw9.0级地震远场同震位移 被引量:90
19
作者 王敏 李强 +5 位作者 王凡 张锐 王阎昭 师宏波 张培震 沈正康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0期1593-1596,共4页
据覆盖日本全境的GEONET网络GPS观测资料显示,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宫城MW9.0级地震造成日本半岛向东移动,最大达到了5.3m.利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的GPS观测资料,分析此次地震对中国大陆构造... 据覆盖日本全境的GEONET网络GPS观测资料显示,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宫城MW9.0级地震造成日本半岛向东移动,最大达到了5.3m.利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的GPS观测资料,分析此次地震对中国大陆构造形变场的同震影响,结果显示,地震造成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产生毫米至厘米级的同震水平位移,最大值为35mm.通过应变分析发现,地震导致东北和华北地区一系列北北东走向的断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张性应变.虽然在东北地区张性应变相对比较明显,最大处约为40nano-strain,但对断裂带的静态库仑应力加载有限,不会对区域地震活动产生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宫城地 远场位移 郯庐断裂带 应力应变 活动
原文传递
GPS观测结果反映的尼泊尔M_w7.8地震孕震特征 被引量:39
20
作者 占伟 武艳强 +3 位作者 梁洪宝 朱爽 张风霜 刘金钊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818-1826,共9页
针对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Mw7.8地震的孕震特征,本文首先对覆盖尼泊尔及周边地区的5套GPS水平速度场结果进行了融合,得到了近似统一参考框架下的速度场结果;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此次地震震源区及周边地区的速度场、应变率场、基线时间序列分... 针对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Mw7.8地震的孕震特征,本文首先对覆盖尼泊尔及周边地区的5套GPS水平速度场结果进行了融合,得到了近似统一参考框架下的速度场结果;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此次地震震源区及周边地区的速度场、应变率场、基线时间序列分析,识别了震前变形特征.GPS应变率场结果显示,喜马拉雅主边界断裂存在大范围挤压应变积累,震源区处于近南北向应变积累高值过渡区.跨喜马拉雅构造带的GPS基线时间序列结果表现为持续缩短现象,表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的持续挤压变形特征,2012年以来的缩短增强现象反映了印度板块对青藏块体的推挤增强作用明显.距离震中较近的西藏南部GPS同震位移结果以南向运动为主且指向震中,反映了青藏高原存在逆冲应变释放现象.综合此次尼泊尔地震前变形和同震应变释放特征,认为此次地震的孕震区域和同震应变释放区域均较大,将会对青藏高原的地壳变形与强震孕育产生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式 尼泊尔地 速度场融合 GPS应变率场 位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