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管窥《吉陵春秋》中李永平的流散书写与原乡追寻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怡涵 《闽台文化研究》 2021年第2期99-104,共6页
《吉陵春秋》是台湾马华作家李永平的代表作之一,在对吉陵镇和万福巷的刻画中,李永平展现了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的熟知和向往,再现了婆罗洲时期的年少记忆。通过分析《吉陵春秋》中的人物形象、文化习俗、地理描写,可以发现小说体现... 《吉陵春秋》是台湾马华作家李永平的代表作之一,在对吉陵镇和万福巷的刻画中,李永平展现了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的熟知和向往,再现了婆罗洲时期的年少记忆。通过分析《吉陵春秋》中的人物形象、文化习俗、地理描写,可以发现小说体现了李永平早年的流散状态,表现了李永平对原乡的向往和追寻。对于一个随祖辈迁移至婆罗洲的海外华人,中国文化给予了李永平一个精神归宿,对于一个被婆罗洲养育大的孩子,婆罗洲的记忆成为了李永平另一个精神归宿。无论是中国文化,还是记忆中的婆罗洲,都承载着一个游子对原乡的追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 李永平 边缘化 模糊性 原乡
下载PDF
城镇寓言:《吉陵春秋》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2
作者 辜友维 《小小说月刊(上半月)》 2022年第9期7-9,共3页
李永平作为旅台马华作家,其作品带有马来西亚婆罗洲、中国大陆、中国台湾这三个地域文化生活的印迹,很值得学者关注和研究。《吉陵春秋》是其代表作之一,在该作品问世后,其笔下的吉陵镇就被很多研究者们认为是一个中国小镇的塑像。作者... 李永平作为旅台马华作家,其作品带有马来西亚婆罗洲、中国大陆、中国台湾这三个地域文化生活的印迹,很值得学者关注和研究。《吉陵春秋》是其代表作之一,在该作品问世后,其笔下的吉陵镇就被很多研究者们认为是一个中国小镇的塑像。作者序言里直言“吉陵是一个象征,春秋是一则寓言。”他认为“吉陵可以是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可以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小镇,也可以是台湾,马来西亚,它不是一个具象化的实地,而是我们所能想象的一个任意的场所。”[1]李永平塑造了一个比鲁迅笔下的鲁镇更加礼崩乐坏的地方,在这里,罪恶、暴力、欲望当道,知识与文明退位。笔者以文学伦理学的视角对《吉陵春秋》的伦理环境、伦理意识、伦理身份进行分析,阐释及挖掘“长笙事件”这一伦理悲剧背后的道德乱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 文学伦理学 伦理悲剧
下载PDF
重绘逝去的时空——论《吉陵春秋》的美学追寻与罪恶书写
3
作者 李欣池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14-18,共5页
《吉陵春秋》刻意遵照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模型,移植了传统、属于过去的世界的古典文学符号体系,写实意味与难以捉摸的象征意义构成了小说的美学矛盾。小说通过互文、不断重写的文本,重复、循环的时间与事件,呈现出一个神灵死亡、人类堕... 《吉陵春秋》刻意遵照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模型,移植了传统、属于过去的世界的古典文学符号体系,写实意味与难以捉摸的象征意义构成了小说的美学矛盾。小说通过互文、不断重写的文本,重复、循环的时间与事件,呈现出一个神灵死亡、人类堕落的罪恶世界,显示出作者对人世风情的生动还原之外关于罪恶、命运、人类存在深刻、沉重的思考。作者对原乡、古老中国的追寻与人类对救赎希冀交织在一起,最终以文字的异彩作为救赎,展现了亦真亦幻的美学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永平 春秋 美学 文本 时空
下载PDF
信仰与道德的彷徨——评李永平《吉陵春秋》
4
作者 余凡 《东吴学术》 CSSCI 2017年第6期37-42,共6页
《吉陵春秋》呈现出"满龛香火耀吉州"与"乱葬岗"并存的乖谬局面,"满龛香火"的信仰看似虔诚实则虚假,"乱葬岗"则是当地信仰丧失和道德标准崩塌所结出的恶果。小说在对吉陵人的信仰变异和道德沦... 《吉陵春秋》呈现出"满龛香火耀吉州"与"乱葬岗"并存的乖谬局面,"满龛香火"的信仰看似虔诚实则虚假,"乱葬岗"则是当地信仰丧失和道德标准崩塌所结出的恶果。小说在对吉陵人的信仰变异和道德沦丧进行鞭挞的同时,也对萧克三家族淳善温良的人情美给予了高度赞扬。《吉陵春秋》可以看作是一部描写萧克三家族的家族史。朱小七和萧克三各自彰显的西式宗教和传统家庭礼教以及新知识,是吉陵幽暗天空下微弱的光明与希望,为吉陵摆脱信仰与道德困境、在彷徨中重建完整人性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永平 春秋 信仰 道德 人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