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显微无间”视域下的中国近现代思潮
被引量:1
- 1
-
-
作者
张再林
-
机构
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处
《学术界》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3-41,共9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近现代中国价值观念史"(18ZDA020)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在今天,“显体”即“本体”的现象学方法日益引起中国哲学研究者的关注,并被广泛而深入地引入中国哲学思想实质的分析里。实际上,用中国哲学术语来表述,这种现象学方法也即中国哲学“显微无间”的方法。人们看到,这种“显微无间”的方法不仅贯彻于整个中国哲学思想里,一以贯之地成为我们进入中国哲学史的不二法门,而且还以不变应万变,其在中国近现代哲学思想变革中同样存在,并表现得尤为突显。具体而言,它体现在中国近现代启蒙思想的“用晦而明”之中,体现在中国近现代道器关系的“体用一源”之中,体现在中国近现代思想资源的内源性与外源性统一之中,并且还体现在中国近现代治国理念的德法并举之中。无疑,认识到这一点,不仅可以使我们从一种哲学方法论的高度出发,对中国近现代思想得以领悟,而且亦有助于我们以一种“返本开新”的方式,在中国近现代思想的解读中走出“以西释中”的理论误区。
-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思想
“显微无间”
“用晦而明”
“体用一源”
“合内外之道”
德法并举
-
分类号
B25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慎独:真正的“中国工夫”
被引量:4
- 2
-
-
作者
张再林
-
机构
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
出处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83-92,共10页
-
文摘
真正的中国工夫并非中国武术,而是道德修身工夫,而"慎独"正是这种道德修身工夫的集中代表。长期以来,受郑玄、孔颖达和朱子的影响,"慎独"一直被唯心化地理解为单纯的道德内省,而实际上,与《中庸》的"显微无间"、《大学》的"诚中形外"的解读一致,"慎独"的真旨乃是生命的"合内外之道"。在集"慎独"说之大成的刘宗周那里,通过回归大易的"内生外成"思想,"慎独"的"合内外之道"被得以最终证成,并意味着一种业已本体化和体用兼备的中国工夫的真正诞生。值得注意的是,晚清的曾国藩通过"慎独"所取得的"内圣"与"外王"兼举并隆的人生成就,为"慎独"的"合内外之道"提供了坚实有力的验证,也见证了看似形下的"慎独"工夫所内蕴的超越历史时空的形上之无穷和永恒。
-
关键词
中国工夫
慎独
合内外之道
-
Keywords
Chinese self-cultivation
ShenDu
the way of combination of inside and outside
-
分类号
B82
[哲学宗教—伦理学]
-
-
题名先秦礼乐观念的形态及其衍化
被引量:1
- 3
-
-
作者
成守勇
-
机构
淮阴师范学院
-
出处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3-58,共6页
-
基金
教育部规划项目“传统礼乐之哲学义理研究”(19YJA720003)
江苏省社科一般项目“《乐记》集释与诠释综合研究”(19ZXB001)阶段性成果
-
文摘
对传统礼乐文化不同态度,除了时代变迁,还缘于主体在不同意义层面上言及礼乐。从字源上看,礼乐昭显了一种文明生存之追求。先秦思想世界中的礼乐呈现出礼乐之文、礼乐之情及礼乐之本这三个层面上的意义。儒家思想历史展开,渐次凸显对此三者一体性关系所蕴涵的"合内外之道"追求。先秦礼乐不同观念形态间的演化,既是先儒对礼乐认识的推进与深化,同时,也是对先秦诸子诘责批判儒家倡扬礼乐的回应。礼乐之文、礼乐之情及礼乐之本三者的分疏亦为我们理解传统文化精神提供了一种指引。
-
关键词
礼乐
生活礼乐
情态礼乐
本体礼乐
合内外之道
-
分类号
K892.9
[历史地理—民俗学]
K22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孟子“人之义路”的思维结构与价值
- 4
-
-
作者
隋思喜
-
机构
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博士生
-
出处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CSSCI
2008年第6期51-56,共6页
-
文摘
一般言,孟子在讨论人的超越问题时的哲学思维是内在超越的。笔者以为,内在超越思维是孟子哲学思维的主要方面,却并非是孟子哲学的整体思维。孟子是"合内外之道"以言人的超越问题的,这也是先秦儒学的整体思维的特色之一。
-
关键词
人之义路
超越
合内外之道
-
分类号
B222.5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杨时“诚”论探源与发微
- 5
-
-
作者
周燕春
-
机构
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出处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25-28,共4页
-
文摘
被誉为"程学正宗"的杨时,是南宋之际理学的重要传人。他非常推崇《中庸》一书,特别对其中"诚"这一价值核心进行了清晰而明确的阐发。在兼综二程"诚"说的基础上,杨时积极探寻"诚"的内涵,力求通过"诚之"的工夫即"致曲"将作为本体的天道与作为主体的人道统一起来,同时把"诚"论加以推衍,将《中庸》"诚"说与《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之道联结起来阐释"合内外之道"。杨时的思想承洛启闽,对后世特别是朱熹和王阳明的思想起到较大的影响。
-
关键词
杨时
二程
《中庸》
诚
合内外之道
-
Keywords
Yangshi
Chenghao and Chengyi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sincerity
the "tao"mingling interior and exterior
-
分类号
B244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