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3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见之于行事: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可能走向——兼及史料、理论与表述 被引量:85
1
作者 罗志田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2-40,共19页
新世纪的史家应以开放的心态利用一切可资利用的方式方法研究历史。由于近代中国多变而多歧的时代特征使得框架性的系统诠释和整齐划一的阶段论都有局限性 ,目前或可考虑将研究重心转向具体的中下层机构、群体、人物和事件 ,即司马迁所... 新世纪的史家应以开放的心态利用一切可资利用的方式方法研究历史。由于近代中国多变而多歧的时代特征使得框架性的系统诠释和整齐划一的阶段论都有局限性 ,目前或可考虑将研究重心转向具体的中下层机构、群体、人物和事件 ,即司马迁所谓“见之于行事”。史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史料是基础 ,近代史研究者应学习古代史同行注重史料辨伪的优点 ,在史实考订的基础上兼顾人与事前后左右的时空语境甚至更宽广的社会文化深层结构 ,以期获得更接近原状也更全面的动态历史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料 近代史研究 史家 史学 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司马迁 史实考订 人物 深层结构
原文传递
诗可以怨 被引量:72
2
作者 钱锺书 《文学评论》 1981年第1期16-21,共6页
到日本来讲学,是很大胆的举动。就算一个中国学者来讲他的本国学问,他虽然不必通身是胆,也得有斗大的胆。理由很明白简单。日本对中国文化各个方面的卓越研究,是世界公认的;通晓日语的中国学者也满心钦佩和虚心采用你们的成果,深知道要... 到日本来讲学,是很大胆的举动。就算一个中国学者来讲他的本国学问,他虽然不必通身是胆,也得有斗大的胆。理由很明白简单。日本对中国文化各个方面的卓越研究,是世界公认的;通晓日语的中国学者也满心钦佩和虚心采用你们的成果,深知道要讲一些值得向各位请教的新鲜东西,实在不是轻易的事。我是日语的文盲,面对着贵国“汉学”或“支那学”研究的丰富宝库,就像一个既不懂号码锁、又没有开撬工具的穷光棍,瞧着大保险箱,只好眼睁睁地发愣。但是,盲目无知往往是勇气的源泉。意大利有一句嘲笑人的惯语,说“他发明了雨伞”(hainventato l’ombrello)。据说有那么一个穷乡僻壤的土包子,一天在路上走,忽然下起小雨来了,他凑巧拿着一根棒和一方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可以怨 司马迁 弗洛伊德 中国学者 汉书·艺文志 中国文化 文心雕龙 韩愈 诗歌 中国古代
原文传递
中华文明的新曙光 被引量:63
3
作者 苏秉琦 《东南文化》 1988年第5期1-7,共7页
文明史提前一千年是怎么回事? 首先要澄清文化史和文明史两个不同 的概念.原始文化即史前文化可以上溯到 100多万年前;而文明史则是社会发展到 较高阶段和具有较高水平文化的历史. 通常说,中国同巴比伦、埃及和印度 一样,是具有5000年... 文明史提前一千年是怎么回事? 首先要澄清文化史和文明史两个不同 的概念.原始文化即史前文化可以上溯到 100多万年前;而文明史则是社会发展到 较高阶段和具有较高水平文化的历史. 通常说,中国同巴比伦、埃及和印度 一样,是具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但 是在辽西考古新发现之前,按着历史编 年,中国实际上只有商周以后4000年文明 史的考古证明。司马迁《史记·五帝本 纪》所记载的商以前的历史,由于缺乏确切的考古资料,始终是个传说,而其他文 明古国早在19世纪到本世纪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史 史前文化 司马迁 文化史 考古资料 文明古国 原始文化 辽西 社会发展 史记
下载PDF
从游侠到武侠──中国侠文化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39
4
作者 章培恒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75-82,共8页
本文对先秦和汉代“游侠”的实质作了考索.认为“游侠”是广结宾客、不顾个人利害地拯其困厄、并由此获得广泛社会影响和强大力量的人.同时也探讨了从“游侠”演变为“武侠”的过程,认为“武侠”文学是唐代开始逐渐兴盛的,在这些作... 本文对先秦和汉代“游侠”的实质作了考索.认为“游侠”是广结宾客、不顾个人利害地拯其困厄、并由此获得广泛社会影响和强大力量的人.同时也探讨了从“游侠”演变为“武侠”的过程,认为“武侠”文学是唐代开始逐渐兴盛的,在这些作品里的“武侠”与“私剑”有相通之处.在此基础上,本文指出:中国的侠文化是从写“游侠”的历史作品进到写“武侠”的文学作品,而在写“武侠”的文学作品中,又经历了一个汉代的“游侠”精神从保存到丧失,到在新的社会条件下获得发展和质的飞跃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侠文化 新派武侠小说 旧派武侠小说 历史考察 司马迁 《史记》 《游侠列传》 侠义小说 文学作品 先秦时期
下载PDF
说张楚——关于“亡秦必楚”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47
5
作者 田余庆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134-150,共17页
一、汉初重张楚《史记·陈涉世家》记陈胜义兵入陈事说:陈胜称大楚,"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一、汉初重张楚《史记·陈涉世家》记陈胜义兵入陈事说:陈胜称大楚,"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云云。张楚词义,古今学者为之诠释,颇不乏人。《史》、《汉》注家用训诂成法释张楚,从张字生解,谓张楚犹言张大楚国。王先谦据《广雅·释诂》:"张,大也",直谓张楚就是大楚。按照这个说法,陈胜入陈建张楚之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楚 史记 昌平 秦王政 陈胜 六国 司马迁 楚国 楚怀王 十三年
原文传递
侠的文化内涵与文化模式 被引量:41
6
作者 韩云波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2期91-96,共6页
侠的文化内涵与文化模式韩云波侠文化是什么?“文化乃是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1]侠作为独立存在的、含有一定文化意义的、不能再分的文化单位而具备“特质”的地位,它究竟包括哪些方面呢?在中国历史上,仅... 侠的文化内涵与文化模式韩云波侠文化是什么?“文化乃是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1]侠作为独立存在的、含有一定文化意义的、不能再分的文化单位而具备“特质”的地位,它究竟包括哪些方面呢?在中国历史上,仅《史记》、《汉书》有《游侠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内涵 侠文化 司马迁 新武侠小说 《史记》 文化模式 江湖世界 人生追求 复印报刊资料 市井细民
下载PDF
史学的求真与致用问题 被引量:41
7
作者 刘家和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12-118,共7页
本文包括四个部分:第一,不同学术传统对于史学的求真与致用的不同看法,这部分也可以说是问题提出的缘由;第二,关于史学的求真问题;第三,关于史学的致用问题;第四,关于史学的求真与致用关系问题。以下让我们来作具体分析。
关键词 史学 求真与致用 经世致用 中国史学 相对主义 客观主义 司马迁 优良传统 司马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原文传递
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余(予)”“我”“朕”的分别 被引量:35
8
作者 洪波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82-89,共8页
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余(予)”“我”“朕”之间的分别近人多从形态着眼去考证,但未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结论。本文根据这三个代词在上古文献中的使用情况,结合古代语文学家的研究成果,指出这三个代词的本质区别在于意义上有谦敬功... 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余(予)”“我”“朕”之间的分别近人多从形态着眼去考证,但未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结论。本文根据这三个代词在上古文献中的使用情况,结合古代语文学家的研究成果,指出这三个代词的本质区别在于意义上有谦敬功能的不同,“余(予)”是谦称形式,表示谦卑的意义;“朕”是尊称形式,表示尊崇的意义;“我”是通称形式,不具有谦卑尊崇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人称代词 上古汉语 甲骨文合集 《尚书》 《诗经》 本质区别 司马迁 说者 三个第一 《史记》
下载PDF
中国交通史研究一百年 被引量:33
9
作者 王子今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64-179,共16页
关键词 志书 史学 《史记》 司马迁 班固 《汉书》 类目 刘向 刘歆 著作
原文传递
迷信、俗信与移风易俗─—一个应用民俗学的持久课题 被引量:31
10
作者 陶思炎 《民俗研究》 CSSCI 1999年第3期6-12,共7页
关键词 应用民俗学 民间信仰 《安徽俗话报》 《东方杂志》 俗信仰 中国民间文学集成 《国民日日报》 神灵信仰 毛泽东 司马迁
原文传递
论汉赋 被引量:26
11
作者 龚克昌 《文史哲》 1981年第1期61-70,共10页
两千多年来,人们对汉赋的评论分歧是很大的。毁之者如西汉的扬雄,视汉赋如同“童子雕虫篆刻”,因而誓曰:“壮夫不为”(《法言·吾子》)。誉之者如南朝的沈约则说:“周室既衰,风流弥著。屈平、宋玉导清源于前,贾谊、相如振芳尘于后,... 两千多年来,人们对汉赋的评论分歧是很大的。毁之者如西汉的扬雄,视汉赋如同“童子雕虫篆刻”,因而誓曰:“壮夫不为”(《法言·吾子》)。誉之者如南朝的沈约则说:“周室既衰,风流弥著。屈平、宋玉导清源于前,贾谊、相如振芳尘于后,英辞润金石,高义簿云天,自兹以降,情志愈广。”(《宋书·谢灵运传论》)但对汉赋最推崇的莫如近代学者王国维,他视汉赋为汉代四百年文坛的总代表,并把它放在与唐诗、宋词、元曲并驾齐驱的地位。解放以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统治者 汉武帝 汉书·艺文志 统治阶级 封建王朝 班固 大汉帝国 后汉书 诗经
下载PDF
司马迁寓论断于序事 被引量:30
12
作者 白寿彝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61年第4期1-10,共10页
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古人作史,有不待论断而于序事之中即见其指者。惟太史公能之。《平准书》末载卜式语,《王翦传》末载客语,《荆轲传》末载鲁句践语,《晁错传》末载邓公与景帝语,《武安侯田鼢传》末载武帝语,皆史家... 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说:“古人作史,有不待论断而于序事之中即见其指者。惟太史公能之。《平准书》末载卜式语,《王翦传》末载客语,《荆轲传》末载鲁句践语,《晁错传》末载邓公与景帝语,《武安侯田鼢传》末载武帝语,皆史家于序事中寓论断法也。”“寓论断于序事”,这确切是太史公书的特点。司马迁不用专门说一些议论的话,就可以在史实的叙述中把自己的论点表达出来,这是他表达历史论点的特殊形式。顾炎武指出这个问题来,对于我们研究司马迁的史学,大有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信 司马迁 丞相 武安 骠骑 灌夫 李斯 匈奴列传 霍去病 评论
下载PDF
司马迁与班固 被引量:25
13
作者 白寿彝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63年第4期1-26,共26页
一、司马迁著《史记》司马迁是中国史上以历史家著称的第一人。他字子长在公元前145年(一说135年)生于龙门(今陕西韩城),约死于前90年。先世原是周朝的史官。父亲司马谈在公元前二世纪后叶官太史令,有二十几年之久。父亲学天官于... 一、司马迁著《史记》司马迁是中国史上以历史家著称的第一人。他字子长在公元前145年(一说135年)生于龙门(今陕西韩城),约死于前90年。先世原是周朝的史官。父亲司马谈在公元前二世纪后叶官太史令,有二十几年之久。父亲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能言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各家之学的短长。所论六家要指,是继承了《荀子·非十二子》、《庄子·天下篇》、《韩非子·显学》批判精神之绪余,并接受了《吕氏春秋》以后总揽百家语之影响的重要论述。父亲因职务上的方便,得以广泛接触古今典籍,并向往先人久绝的世业,重视孔子作《春秋》的历史贡献,有志于历史的论述,但没有能及身实现这个志愿。司马迁答应了父亲,作为一个庄严的任务来完成遗志。后来写成了《史记》一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班固 正宗 司马迁 王莽 史事 汉书 博洽 太史公 火德
下载PDF
中国的传记写作 被引量:27
14
作者 崔瑞德 张书生 王毓铨 《史学史研究》 1985年第3期72-80,21,共10页
任何社会的传记写作不仅展示了作者们的动机、主见和兴趣,也揭示了那些撰述传主的个人和全社会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对于历史学家来说,传记写作是最有用的史料,但是在应用这种材料时,他应该清醒地看到它们对于成书所起的作用和影响。而对... 任何社会的传记写作不仅展示了作者们的动机、主见和兴趣,也揭示了那些撰述传主的个人和全社会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对于历史学家来说,传记写作是最有用的史料,但是在应用这种材料时,他应该清醒地看到它们对于成书所起的作用和影响。而对于研究中国史的西方历史学家来说,中国传统的士大夫阶级的观点和意识,个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极不相同的社会地位这两个方面,使这种清醒的理解倍加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士大夫 社会地位 中国史 儒家 官修 家族 历史学家 碑铭 史记
下载PDF
中国北部长城沿革考(上) 被引量:26
15
作者 李文信 《社会科学辑刊》 1979年第1期144-153,共10页
长城是人类伟大建筑工程之一,东起河北山海关,西抵甘肃嘉峪关,蜿蜒不断通过五省,号称万里。这座高大雄伟的城壁,横走在高山峻岭的峰顶,碉堡、望台踞险分布,水口、关门因地设置,这样完善的防御工事,即或在建筑技术已很进步的现代,也是一... 长城是人类伟大建筑工程之一,东起河北山海关,西抵甘肃嘉峪关,蜿蜒不断通过五省,号称万里。这座高大雄伟的城壁,横走在高山峻岭的峰顶,碉堡、望台踞险分布,水口、关门因地设置,这样完善的防御工事,即或在建筑技术已很进步的现代,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程,而在古代却全靠人们的两手来完成,确实说明了我先民创造智慧和劳动能力的伟大。也是中华民族反抗侵略、保卫祖国这一优良传统的象征。但中国北部长城,自战国、秦、西汉、东汉、西晋、北魏、北齐、北周、隋、唐、明等十几个朝代,都曾或大或小地修建过,究竟现存砖石筑造的高大长城是哪代的遗留?有人说是秦汉旧址,明朝重修;有人说是明代创修,秦汉长城另在别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长城 中国北部 匈奴 史记 秦汉 地理志 司马迁 防御工事 辽东郡 后汉书
下载PDF
黄帝历史形象的塑造 被引量:26
16
作者 李凭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49-181,208,共33页
脱离传说境界以后,黄帝的形象是向神仙偶像与历史人物两个方向发展的。司马迁撰写《五帝本纪》,将黄帝塑造成中华正史第一人物,凝炼成虚实之间形象,尊崇为帝王样板,供奉为华夏始祖,从而适应了汉武帝构建大一统宏图和巩固家天下专制局面... 脱离传说境界以后,黄帝的形象是向神仙偶像与历史人物两个方向发展的。司马迁撰写《五帝本纪》,将黄帝塑造成中华正史第一人物,凝炼成虚实之间形象,尊崇为帝王样板,供奉为华夏始祖,从而适应了汉武帝构建大一统宏图和巩固家天下专制局面的时代需要。北齐史家魏收充分领会司马迁思想精髓,在《魏书》首篇首句中将拓跋氏初祖认作黄帝之孙,又在《官氏志》中梳理出诸部落汉化姓氏,将黄帝推广成北朝各族共同祖先,从而体现出民族融合潮流,适应了中华文明升华趋势。又经过社会长期弘扬,黄帝历史形象终于发展成为受到海内外广泛认可的人文初祖形象,原因就在于凝聚中华民族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 历史形象 司马迁 魏收
原文传递
论司马迁之“爱奇” 被引量:21
17
作者 刘振东 《文学评论》 1984年第4期102-114,共13页
扬雄曾给《史记》一个高度概括的评价:“太史迁,曰‘实录’。”(《法言·重黎篇》)班固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扬雄曾给《史记》一个高度概括的评价:“太史迁,曰‘实录’。”(《法言·重黎篇》)班固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赞》)此后,“实录”一直成为人们谈论《史记》的口碑。但是从扬雄以来,人们对司马迁还有另一种议论,那就是说他“爱奇”。扬雄在《法言·君子篇》中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史记 历史人物 爱奇 特异性 扬雄 艺术表现 传统观念 实录 左传
原文传递
出土文字资料与五帝新证 被引量:24
18
作者 王晖 《考古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8,共28页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认为其时“学者多称五帝,尚矣”,但实际上“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他还说到,当时学者对《大戴礼记》所记孔子、宰予师徒就五帝传说相互问答的《五帝德》和《帝系姓》(今本称...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认为其时“学者多称五帝,尚矣”,但实际上“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他还说到,当时学者对《大戴礼记》所记孔子、宰予师徒就五帝传说相互问答的《五帝德》和《帝系姓》(今本称《帝系》)就有怀疑,故“儒者或不传”。但司马迁对百家所言五帝以及其时东南西北各地“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对“黄帝以来皆有年数”的各种《牒记》(《史记·三代世表》),并未盲从,而是以较早的文献加以验证,认为“不离古文者近是”;对五帝历史也未完全否定,说:“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帝 文字资料 出土 《大戴礼记》 东南西北 《春秋》 《国语》 司马迁
原文传递
论《禹贡》的导河和春秋战国时期的黄河 被引量:24
19
作者 史念海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8年第1期45-66,28,共23页
我国有关黄河的系统记载,以《禹贡》一书为最早。这是了解和研究古代黄河不可或缺的著作。《禹贡》一书,祖述夏禹治水分州的政绩,故历来学者多认为书中所记的黄河就是夏时的河道,因而称之为“禹河”。然《禹贡》成书实在战国时期,与夏... 我国有关黄河的系统记载,以《禹贡》一书为最早。这是了解和研究古代黄河不可或缺的著作。《禹贡》一书,祖述夏禹治水分州的政绩,故历来学者多认为书中所记的黄河就是夏时的河道,因而称之为“禹河”。然《禹贡》成书实在战国时期,与夏代无关。既在战国时期成书,就难免反映出当时的具体情况。今以有关史事相疏政,兼以沿河地形相比照,则其中所记的黄河实际上就是战国时期的黄河。战国时期上承春秋,其间相关的地方正复不少,可以一并论及。至于夏禹之时,尚无文献可资佐证,所谓”禹河”之名,只好存而不论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改道 春秋战国时期 司马迁 禹贡 太行山 春秋时期 北流 公元前 地理志 左传
下载PDF
居延汉简中的“功”与“劳” 被引量:22
20
作者 胡平生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51-55,共5页
居延汉简中的功劳文书,过去研究者谈得最多的是“日迹”、“考课”、“秋射赐劳”、“上功”、“积劳”、“以功次升迁”等,但是涉及到“功”与“劳”的关系时都未能深入研究。因为有关的简牍仅记录守边士吏的功劳数目,而缺乏更详细的材... 居延汉简中的功劳文书,过去研究者谈得最多的是“日迹”、“考课”、“秋射赐劳”、“上功”、“积劳”、“以功次升迁”等,但是涉及到“功”与“劳”的关系时都未能深入研究。因为有关的简牍仅记录守边士吏的功劳数目,而缺乏更详细的材料;历史文献也没有很明确的记载。按照司马迁的说法“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庙定社稷曰勋,以言曰劳,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延汉简 文书 居延简 司马迁 研究者 会计 治官 律令 历史文献 董仲舒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