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6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法律解释的困境 被引量:202
1
作者 桑本谦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13,共11页
由于法律解释元规则的缺位 ,法律解释学很难具有方法论的意义。疑难案件的判决结果并不来自于法律内部 ,对不同判决方案预测其社会效果并权衡其利弊得失是隐含于法律解释中的思维过程 ,正是这个隐含的思维过程决定了疑难案件应当如何判... 由于法律解释元规则的缺位 ,法律解释学很难具有方法论的意义。疑难案件的判决结果并不来自于法律内部 ,对不同判决方案预测其社会效果并权衡其利弊得失是隐含于法律解释中的思维过程 ,正是这个隐含的思维过程决定了疑难案件应当如何判决、法律应当如何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解释学 解释方法 司法实践 合理性
原文传递
论行政公益诉讼 被引量:135
2
作者 王太高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2-53,共12页
我国行政诉讼制度很不健全 ,尤其是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着受案范围小和诉讼条件苛刻的问题 ,这与现代法治主义原则是相违背的。要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对现行行政诉讼制度进行根本性改造 ,包括建立完善的行政公益诉讼制度。
关键词 行政诉讼制度 行政公益诉讼制度 现代法治 诉讼条件 受案范围 司法实践 健全 违背 问题 中国
原文传递
严而不厉:为刑法修订设计政策思想 被引量:142
3
作者 储槐植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101-109,94,共10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79)颁行10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又相继通过了补充和修改刑法的三个《决定》和四项《补充规定》①,对稳定社会秩序、保卫四化建设和改革事业的顺利进行、保护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发挥了重大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79)颁行10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又相继通过了补充和修改刑法的三个《决定》和四项《补充规定》①,对稳定社会秩序、保卫四化建设和改革事业的顺利进行、保护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由于改革、开放、商品经济发展,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刑法需要同新情况相适应;由于《决定》、《补充规定》同《刑法》存在着某些不协调,致使司法实践在适用刑法上遇到了一些困难;更由于《决定》和《补充规定》增加了不少死刑,大大提高了法定刑,另方面却对有些多发性犯罪提高了起刑线(构成犯罪的数额起点),实际缩小了刑事法网,形成了刑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法分则 犯罪预备 补充规定 刑法修订 法定刑 司法实践 死刑缓期执行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刑罚
原文传递
关于无效合同确认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109
4
作者 王利明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2002年第5期60-68,共9页
无效合同的确认是合同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中的重要问题。尽管我国民法通则、合同法对无效合同的确认标准做了原则性规定 ,但在实务中仍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和作法。论文结合审判实践和立法规定 ,深入地探讨了确认无效合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无效合同的确认是合同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中的重要问题。尽管我国民法通则、合同法对无效合同的确认标准做了原则性规定 ,但在实务中仍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和作法。论文结合审判实践和立法规定 ,深入地探讨了确认无效合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更加清晰地划清相关问题之间的界限 ,有利于更好地指导审判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效合同 审判实践 合同法 立法规定 法理 民法通则 司法实践 确认标准 实务 问题
原文传递
中国当代法律中的习惯——从司法个案透视 被引量:116
5
作者 苏力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24-135,共12页
本文通过司法个案的分析指出 :( 1 )习惯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司法实践中实际起着重要作用 ,在特定情况下 ,甚至可能置换制定法 ;( 2 )习惯影响司法的途径是案件当事人以及法官对相关利益的追求 ,在这一过程中 ,他们会交错利用制定法和习惯 ... 本文通过司法个案的分析指出 :( 1 )习惯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司法实践中实际起着重要作用 ,在特定情况下 ,甚至可能置换制定法 ;( 2 )习惯影响司法的途径是案件当事人以及法官对相关利益的追求 ,在这一过程中 ,他们会交错利用制定法和习惯 ;( 3 )因此 ,对习惯之变迁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文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 制定法 习惯 社会制约条件 司法实践 置换
原文传递
测谎结论与证据的“有限采用规则” 被引量:108
6
作者 何家弘 《中国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40-151,共12页
识别谎言是司法人员的基本职能;人类在数千年的司法实践中一直在探索识别谎言的有效方法。测谎仪是一种科学的心理测试仪器,但是其结论并非百分之百的准确。测谎技术是犯罪侦查技术的组成部分,也是提高侦查科学化程度的途径之一。测... 识别谎言是司法人员的基本职能;人类在数千年的司法实践中一直在探索识别谎言的有效方法。测谎仪是一种科学的心理测试仪器,但是其结论并非百分之百的准确。测谎技术是犯罪侦查技术的组成部分,也是提高侦查科学化程度的途径之一。测谎技术可以在犯罪侦查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测谎结论能否成为诉讼中的证据,这是另外一个问题。我们应该给测谎结论以正确定位:它就是一种普普通通的证据,而且是“有限采用"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谎结论 证据 犯罪侦查 测谎技术 司法人员 司法实践 诉讼 基本职能 规则 问题
原文传递
如何通过人工智能实现类案类判 被引量:106
7
作者 左卫民 《中国法律评论》 2018年第2期25-32,共8页
法院现有的类案类判系统存在检索推送案例不精确、推送案例的范围过窄、来源不明、层级不清、类案类判实践差异显著等诸多问题。这背后有技术无突破、数据不全面、制度不健全的现实原因,同时就司法逻辑层面而言,类案类判能否以及在何... 法院现有的类案类判系统存在检索推送案例不精确、推送案例的范围过窄、来源不明、层级不清、类案类判实践差异显著等诸多问题。这背后有技术无突破、数据不全面、制度不健全的现实原因,同时就司法逻辑层面而言,类案类判能否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取代司法解释与指导性案例的地位值得怀疑与考量。因此,需要思考如何充分捏合算法与法律,建立真正的法律案例大数据库。同时,加强“类案”本身的建设与管理,确立国家层面类案类判的管理机制与标准流程,建立一套类案类判、类案推送、类案检索的国家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实践 人工智能 指导性案例 国家标准 法律案例 管理机制 来源不明 逻辑层面
原文传递
释明权:基础透视与制度构建 被引量:72
8
作者 蔡虹 《法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7-113,共7页
在我国民诉法并未规定释明权的情况下 ,近来这一概念却在审判实践甚至法院的文件中频频出现。这一动向昭示着司法实践存在对释明权制度的客观需求 ,同时也暴露出许多理论认识上的模糊与混乱。释明权的制度基础是辩论主义 ,为适应现实的... 在我国民诉法并未规定释明权的情况下 ,近来这一概念却在审判实践甚至法院的文件中频频出现。这一动向昭示着司法实践存在对释明权制度的客观需求 ,同时也暴露出许多理论认识上的模糊与混乱。释明权的制度基础是辩论主义 ,为适应现实的需要 ,我国民诉法应对释明权作出明确规定 ,但与此同时其基础培育、观念更新应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释明权 审判实践 辩论主义 制度构建 司法实践 法院 中国 制度基础 规定 观念更新
原文传递
我国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 被引量:75
9
作者 龙宗智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119-127,共9页
证明标准,是指诉讼中对案件事实等待证事项的证明所须达到的要求,也就是说,承担证明责任的诉讼主体提出证据进行证明应达到何种程度方能确认待证事实的真伪,从而卸除其证明责任。标准,是一种质的事物的上限,也是另一种质的事物的下限,... 证明标准,是指诉讼中对案件事实等待证事项的证明所须达到的要求,也就是说,承担证明责任的诉讼主体提出证据进行证明应达到何种程度方能确认待证事实的真伪,从而卸除其证明责任。标准,是一种质的事物的上限,也是另一种质的事物的下限,在司法实践中,证明标准即为证据充分或证据不足的分界线——线上则为充分,线下者为不足。由此可见,证明标准的确立至少有两重意义:一是实体法意义,在证据量及其证明力不变的情况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证明标准 诉讼证明 排除合理怀疑 刑事诉讼法 内心确信 司法实践 证据理论 证据确实充分 证明责任 案件事实
原文传递
法学案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被引量:92
10
作者 王泽鉴 《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0-41,共2页
作为一门与司法实践紧密联系的学科,法学与其他人文学科有较大的区别。法学教育不仅要传授法学知识,而且还要担负起培养掌握各类法律技能,胜任实际法律工作的“法律人”的重任。由此观之,“实践性”、“应用性”成为当前大陆法学教... 作为一门与司法实践紧密联系的学科,法学与其他人文学科有较大的区别。法学教育不仅要传授法学知识,而且还要担负起培养掌握各类法律技能,胜任实际法律工作的“法律人”的重任。由此观之,“实践性”、“应用性”成为当前大陆法学教育的一个导向,可谓是顺应了法学教育的内在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学知识 案例教学模式 创新 法学教育 司法实践 人文学科 法律技能 法律工作
原文传递
南宋司法裁判中的价值取向——南宋书判初探 被引量:76
11
作者 王志强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117-130,共14页
南宋书判是以当时司法裁判为主要内容的重要法律史文献,反映了法律制度在社会中的操作状况和执法者的法律观念。本文结合社会历史背景,运用综合统计和个案分析法,研究书判中各种裁判理由的性质、地位和相互关系,分析书判以情理为中... 南宋书判是以当时司法裁判为主要内容的重要法律史文献,反映了法律制度在社会中的操作状况和执法者的法律观念。本文结合社会历史背景,运用综合统计和个案分析法,研究书判中各种裁判理由的性质、地位和相互关系,分析书判以情理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再从哲学基础、思维模式、历史渊源和现实条件诸方面论述其成因,并全面评价其作用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取向 司法裁判 书判 《清明集》 法律史 《刑统》 法律思想 指斥乘舆 司法实践 法律依据
原文传递
论不作为犯罪的特定义务 被引量:61
12
作者 李学同 《法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57-59,共3页
不作为犯罪是犯罪的基本形式之一。而特定义务则是不作为犯罪的核心。可以说,在刑法理论中所有不作为犯罪的问题无不以特定义务为基础,它反映了不作为犯罪的基本犯罪事实和构成要素,是决定不作为犯罪能否成立,以及属于何种性质的主要依... 不作为犯罪是犯罪的基本形式之一。而特定义务则是不作为犯罪的核心。可以说,在刑法理论中所有不作为犯罪的问题无不以特定义务为基础,它反映了不作为犯罪的基本犯罪事实和构成要素,是决定不作为犯罪能否成立,以及属于何种性质的主要依据。一句话无特定义务则无不作为犯罪。因而,深入探讨这一问题,无论对于丰富刑法理论,还是对于指导司法实践都是不无禅益的。一、不作为犯罪特定义务的概念不作为犯罪的特定义务是法律义务的一种,即公民在特定的社会关系领域内,基于特定的事实和条件而产生的为一定行为的具体法律义务。它具有如下特征:第一、明确、具体性。法律义务从其适用范围来划分可分为一般义务与特殊义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定义务 危险状态 法律义务 先行行为 刑法理论 行为人 主要依据 不作为犯罪 社会关系 司法实践
原文传递
美国司法实践中的人工智能:问题与挑战 被引量:84
13
作者 李本 《中国法律评论》 2018年第2期54-56,共3页
公众对司法的信任建立在司法透明的基础上:如果这些算法继续保持神秘并且AI发展的重心始终围绕着公司的利润而非公正与平等,那么AI将很难取得公众对其在司法中运用的信任。这一信任不仅关乎AI的成功发展,同时也关乎司法体系长期、健... 公众对司法的信任建立在司法透明的基础上:如果这些算法继续保持神秘并且AI发展的重心始终围绕着公司的利润而非公正与平等,那么AI将很难取得公众对其在司法中运用的信任。这一信任不仅关乎AI的成功发展,同时也关乎司法体系长期、健康地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实践 人工智能 美国 司法体系 AI 信任 公众 平等
原文传递
论罪数不典型 被引量:64
14
作者 储槐植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70-76,共7页
一、罪数研究的意义 数罪应并罚,一罪不并罚。这是法制常规。“数罪”(实是或形似)不并罚,是常规之外的特例。作为“数罪”不并罚的基本理由的“罪之并合”便是刑法中罪数问题研究的中心。关于罪的并合,各国刑法规定不尽相同。我国刑法... 一、罪数研究的意义 数罪应并罚,一罪不并罚。这是法制常规。“数罪”(实是或形似)不并罚,是常规之外的特例。作为“数罪”不并罚的基本理由的“罪之并合”便是刑法中罪数问题研究的中心。关于罪的并合,各国刑法规定不尽相同。我国刑法分则中有规定,如惯犯,而总则没有规定。有些外国刑法总则和分则均有规定。德国刑法典总则第52条(1)规定:“同一犯罪行为触犯数刑法法规,或者数个犯罪行为触犯同一刑法法规的,只判处一个刑罚。”前半句指的是想象竞合和法规竞合,后半句主要指的是连续犯。日本刑法总则第54条规定“想象竟合,牵连犯:一个行为触犯数个罪名,或者犯罪的手段或结果行为触犯他罪名时,以其最重之刑处断。”美国《模范刑法典》(1962年公布)总则第1节07条关于“定罪限制”(实为罪之并合)规定了几种情形:(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行为 吸收犯 犯罪构成 罪数 转化犯 连续犯 结合犯 犯罪形态 司法实践 想象竞合犯
原文传递
论我国刑法中的严格责任 被引量:64
15
作者 李文燕 邓子滨 《中国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90-95,共6页
关键词 严格责任 主观罪过形式 行为人 犯罪构成理论 我国刑法 罪刑法定原则 过失犯罪 故意和过失 司法实践 罪过责任
原文传递
论坦白从宽 被引量:64
16
作者 龙宗智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45-52,共8页
论坦白从宽龙宗智新刑法就量刑问题规定,对于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的时候,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刑法的有关规定判处。根据刑法的有关规定和司法实践,除犯罪事实情况外,被告人犯罪后的情况... 论坦白从宽龙宗智新刑法就量刑问题规定,对于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的时候,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刑法的有关规定判处。根据刑法的有关规定和司法实践,除犯罪事实情况外,被告人犯罪后的情况亦被视为量刑情节,如投案自首、检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嫌疑人 刑事司法 被告人 司法实践 辩诉交易 沉默权制度 司法机关 罪刑相适应 犯罪事实 抗拒从严
原文传递
为什么强制证人到庭作证——兼论完善我国证人作证制度的基本思路 被引量:54
17
作者 胡夏冰 《法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08-114,共7页
证人拒绝出庭作证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司法实务界和法学理论界解决此问题的主要倾向和理论基调是强制证人出庭作证。但此立法思路不仅在理论上难以自圆其说,而且在司法实践中也不具有可操作性。从本质上看,这一思路没有理顺公民权利和... 证人拒绝出庭作证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司法实务界和法学理论界解决此问题的主要倾向和理论基调是强制证人出庭作证。但此立法思路不仅在理论上难以自圆其说,而且在司法实践中也不具有可操作性。从本质上看,这一思路没有理顺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之间的正确关系,缺乏社会伦理道德上的合量性,也没有准确把握证人证言发生的内在机理。解决证人拒绝出庭作证的根本出路在于:重新定位证人的法律性质,由证人的法院属性向当事人属性转移;同时,改变证人作证的立法模式,由法院强制型向当事人引导型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人 强制到庭作证制度 立法模式 证人证言 司法实践 中国 民事诉讼
原文传递
论司法解释及其规范化 被引量:54
18
作者 周道鸾 《中国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88-97,共10页
司法解释的概念揭示司法解释具有三个主要特征,即司法解释的主体是特定的;司法解释的对象是现行法律条文;司法解释具有普遍的司法效力。司法解释对保证法律的正确适用,弥补立法的不足,起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为立法的发展创造了有... 司法解释的概念揭示司法解释具有三个主要特征,即司法解释的主体是特定的;司法解释的对象是现行法律条文;司法解释具有普遍的司法效力。司法解释对保证法律的正确适用,弥补立法的不足,起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为立法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法律教学和法学研究提供了丰富和宝贵的资料。作者从健全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出发,针对当前司法解释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就如何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司法解释工作,使之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以适应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 最高人民检察院 司法解释权 诉讼时效 《民法通则》 民事诉讼法 具体应用 审判工作 司法实践
原文传递
我国民事判决既判力的范围研究 被引量:54
19
作者 翁晓斌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8-86,共9页
大陆法系既判力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关于既判力范围的法律规范。既判力的范围包括主观范围、客观范围和时间范围。就主观范围和客观范围而言,我国与大陆法系国家基本一致,但是我国的相关法律规定零散而模糊,具体内容亦有不少不合理处,容易... 大陆法系既判力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关于既判力范围的法律规范。既判力的范围包括主观范围、客观范围和时间范围。就主观范围和客观范围而言,我国与大陆法系国家基本一致,但是我国的相关法律规定零散而模糊,具体内容亦有不少不合理处,容易导致既判力在司法实践中的不当扩张。就时间范围而言,我国法律未有规定,导致司法实践中处理相关问题无法可依。为有利于实现民事诉讼解决纠纷的目的和维护法的安定性,我国应当参照大陆法系国家的既判力范围,就既判力的范围作出系统、明确和合理的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既判力 时间范围 大陆法系国家 司法实践 民事判决 中国 国法 制度 规定 扩张
下载PDF
排除合理怀疑及其在西方面临的挑战 被引量:62
20
作者 陈永生 《中国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50-160,共11页
排除合理怀疑是英美法系刑事证明标准的经典性表述 ,但其到底是如何产生的 ,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对于应否对其进行定义 ,在理论和司法实践中也一直争论非常激烈。对其涵义的界定主要有七种方式。当前 ,排除合理怀疑在西方面临着严... 排除合理怀疑是英美法系刑事证明标准的经典性表述 ,但其到底是如何产生的 ,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对于应否对其进行定义 ,在理论和司法实践中也一直争论非常激烈。对其涵义的界定主要有七种方式。当前 ,排除合理怀疑在西方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原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自身涵义过于抽象和模糊 ;二是司法实践中对其界定相互矛盾 ;三是缺乏可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美法系 刑事证明标准 “排除合理怀疑” 司法实践 可操作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