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0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叶脉信息提取——植物活体机器识别研究Ⅰ 被引量:40
1
作者 傅弘 池哲儒 +1 位作者 常杰 傅承新 《植物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29-436,共8页
叶片的识别是识别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在野外识别植物活体尤其重要。叶脉的脉序是植物的内在特征,包含有重要的遗传信息。但由于叶脉本身的多样性,利用单一特征的图像处理方法难以有效地提取叶脉。为了充分利用图像的信息,本文提出... 叶片的识别是识别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在野外识别植物活体尤其重要。叶脉的脉序是植物的内在特征,包含有重要的遗传信息。但由于叶脉本身的多样性,利用单一特征的图像处理方法难以有效地提取叶脉。为了充分利用图像的信息,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叶脉提取方法。该方法利用边缘梯度、局部对比度和邻域统计特征等10个参数来描述像素的邻域特征,并将其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层。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方法相比,经过训练的神经网络能够更准确地提取叶脉图像,为进一步的叶片识别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神经网络 叶脉 图像 植物识别系统 局部对比度 植物活体
下载PDF
不同水分处理下喀斯特土层厚度异质性对两种草本叶片解剖结构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9
2
作者 李周 赵雅洁 +3 位作者 宋海燕 张静 陶建平 刘锦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21-732,共12页
为了探究不同水分处理下草本植物对喀斯特土层厚度变化的叶片形态建成和光合生理响应,以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和苇状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 Schreb.)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水分受控试验,研究了3种水分处理[正常供水(W_(ck)),减水1... 为了探究不同水分处理下草本植物对喀斯特土层厚度变化的叶片形态建成和光合生理响应,以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和苇状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 Schreb.)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水分受控试验,研究了3种水分处理[正常供水(W_(ck)),减水1组(D1)和减水2组(D2)]下3种土层厚度[浅土组(S_S)、对照组(S_(CK))和深土组(S_D)]对两种草本叶片解剖结构和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正常供水下(W_(ck)),黑麦草和苇状羊茅在浅土组(S_S)的气孔密度和气孔限制值(Ls)均显著高于对照组(S_(CK)),净光合速率(Pn)、胞间CO_2浓度(Ci)和蒸腾速率(Tr)降低;在深土组(S_D),两种植物的气孔密度都有所下降,黑麦草的叶脉密度、Pn和Tr均低于对照组,而苇状羊茅的叶脉密度和Pn表现出增加;(2)D1水分条件下,黑麦草在浅土组的气孔密度较对照组增加,叶脉密度、Pn和Tr均降低,而苇状羊茅的气孔密度有所降低,叶脉密度、Pn和Tr未受到显著影响;在深土组中,黑麦草的气孔密度不变,叶脉密度增加,而Pn和Tr均降低;苇状羊茅的气孔密度降低,但叶脉密度、Pn和Tr均升高;(3)D2水分条件下,两种植物在浅土组的叶脉密度较对照组均增加,气孔密度、Pn和Tr均受到抑制;在深土组,黑麦草的远轴面气孔密度较对照组下降,两种植物的其他指标未受到明显影响。可见,在不同水分条件下,植物的叶片解剖结构和光合特性对不同土层厚度的响应不一,且不同物种间也有差异。总体上随着水分减少,土层厚度降低对植物的光合抑制作用增强,而厚度增加对深根植物的光合促进作用和对浅根植物的光合抑制作用先增强后减弱。植物气孔和叶脉性状特征随水分条件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与叶面积和叶片宽度的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土层空间异质性 叶脉 气孔 光合生理
下载PDF
余甘根和叶的形态解剖特征与耐旱性的关系 被引量:16
3
作者 胡又厘 《福建农学院学报》 CSCD 1992年第4期413-417,共5页
余甘根系分布深而广.两年生树主根可长达树高的2倍以上;水平根长为枝展的3倍以上,吸收根群发达,且具内生菌根.余甘叶片小,为0.58±0.03cm^2;叶脉密度大,为19±1.04条脉/cm^2叶面积;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高达1.06.这些旱性... 余甘根系分布深而广.两年生树主根可长达树高的2倍以上;水平根长为枝展的3倍以上,吸收根群发达,且具内生菌根.余甘叶片小,为0.58±0.03cm^2;叶脉密度大,为19±1.04条脉/cm^2叶面积;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高达1.06.这些旱性形态解剖特征构成了余甘耐旱性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甘 根系 叶脉 栅栏组织 耐旱性
下载PDF
基于王莲叶脉分布的机床横梁筋板结构仿生优化 被引量:18
4
作者 赵岭 陈五一 马建峰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806-810,共5页
利用结构仿生的方法对 Lin MC6000型咙门加工中心横梁的筋板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通过对王莲叶脉构型规律的分析,提出了3种仿生构型并利用 Optistruct 软件进行了有限元仿真验证。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的平行均布筋板,最优仿生型筋板的... 利用结构仿生的方法对 Lin MC6000型咙门加工中心横梁的筋板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通过对王莲叶脉构型规律的分析,提出了3种仿生构型并利用 Optistruct 软件进行了有限元仿真验证。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的平行均布筋板,最优仿生型筋板的结构比刚度提高了17.36%,前4阶固有频率平均提高7.39%,体现了材料的优化分布和最大结构效能,并总结出横梁内部筋板设计的仿生学规律。这为突破机床构件的传统设计思路、实现结构轻量化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脉 仿生 筋板 比刚度 Optistruct
下载PDF
玉米荫蔽对大豆光合特性与叶脉、气孔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8
5
作者 李盛蓝 谭婷婷 +2 位作者 范元芳 杨文钰 杨峰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3782-3793,共12页
【目的】探究在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下,玉米大豆共生期内玉米荫蔽对大豆光合特性及叶脉、气孔特征的影响。【方法】在自然光照射下采用两因素完全随机盆栽试验,以强耐荫性品种南豆12和弱耐荫性品种桂夏3号为研究对象,设置T1(2行玉米间隔2... 【目的】探究在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下,玉米大豆共生期内玉米荫蔽对大豆光合特性及叶脉、气孔特征的影响。【方法】在自然光照射下采用两因素完全随机盆栽试验,以强耐荫性品种南豆12和弱耐荫性品种桂夏3号为研究对象,设置T1(2行玉米间隔2行大豆套作)、T2(1行玉米间隔1行大豆套作)和CK(净作大豆)3种空间配置,探究不同处理下大豆光合参数、叶脉和气孔特征参数对光环境的响应。【结果】与净作相比,玉米荫蔽下大豆冠层的远红光光谱辐照度显著增加,T1、T2处理下的光照强度分别降低48.62%和77.39%。在玉米荫蔽下大豆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叶脉密度和气孔密度显著低于CK(P<0.05),且下降幅度都随着荫蔽程度的增加而增加(由T1到T2处理)。与CK相比,T1、T2处理下南豆12的净光合速率分别显著下降41.00%、44.15%,桂夏3号的净光合速率分别显著下降44.62%、47.93%;南豆12的气孔导度分别显著下降29.19%、39.69%,桂夏3号的气孔导度分别显著下降26.83%、49.50%。同时,南豆12的叶脉密度在T1、T2处理下分别比CK显著下降14.99%、20.01%,气孔密度分别下降12.79%、18.27%;桂夏3号的叶脉密度在T1、T2处理下分别比CK显著下降10.38%、27.62%,气孔密度分别下降15.77%、22.46%。此外,大豆的净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叶脉闭合度、气孔密度、叶脉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叶脉间距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叶脉密度与气孔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玉米荫蔽下,南豆12的叶脉密度、叶脉长度、叶脉闭合度、叶脉间距都显著优于桂夏3号。在荫蔽程度更高的T2处理下,除蒸腾速率和叶脉闭合度以外,强耐荫性品种南豆12的光合、叶脉和气孔各参数的变化幅度都小于桂夏3号,且净光合速率更高。【结论】在玉米-大豆套作的种植模式中,大豆冠层光环境、叶脉和气孔特征的变化会影响大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作 大豆 光合特性 叶脉 气孔
下载PDF
基于L系统的植物叶脉模拟的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康丽 苏中滨 +1 位作者 郑萍 李彦锋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80-181,184,共3页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虚拟植物的研究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为此,针对网状叶脉的特征,以大豆为例,研究了其自相似性。在可视化模拟过程中,设计了描述网状叶脉形态的L系统,并使其在采自真实叶片的轮廓内生长,解决了...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虚拟植物的研究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为此,针对网状叶脉的特征,以大豆为例,研究了其自相似性。在可视化模拟过程中,设计了描述网状叶脉形态的L系统,并使其在采自真实叶片的轮廓内生长,解决了传统的叶脉模拟方法中的叶缘不吻合问题,基本实现了对网状叶脉的较为形象的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 虚拟植物 应用 L系统 叶脉
下载PDF
8种禾本科观赏草叶片解剖学特征的描述及其适应性分析 被引量:16
7
作者 张咏梅 白小明 +1 位作者 田彥锋 龚良建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370-1376,共7页
本研究观察了芒(M.sinensis)属4种观赏草[花叶芒(M.sinensis‘Variegatus’)、斑叶芒(Miscanthus sinensis‘Zebrinus’)、纤细芒(M.sinensis‘Gracilimus’)、金酒吧芒(M.sinensis‘Gold Bar’)]、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s)、画眉... 本研究观察了芒(M.sinensis)属4种观赏草[花叶芒(M.sinensis‘Variegatus’)、斑叶芒(Miscanthus sinensis‘Zebrinus’)、纤细芒(M.sinensis‘Gracilimus’)、金酒吧芒(M.sinensis‘Gold Bar’)]、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s)、画眉草(Eragrostis pilosa)、蓝茎冰草(Agropyron smithii)和柳枝稷(Panicum virgatum)叶片结构的解剖学特点,并分析其环境适应性,为观赏草的引种推广和景观配置提供解剖学理论基础。观察发现:这些观赏草具有一般单子叶植物叶片结构特点,且平行叶脉在画眉草、柳枝稷及4种芒属观赏草中发达,在芨芨草和蓝茎冰草中次发达。叶脉外有明显的维管束鞘细胞,成花环形排列。画眉草、芒属、柳枝稷维管束鞘细胞中含有丰富的大型叶绿体,是典型的C 4植物;前两种观赏草主脉由多个大小不一的叶脉和大量薄壁细胞组成。芨芨草和蓝茎冰草为C 3植物,叶肉细胞间气腔发达。芨芨草大、小叶脉尺寸相差巨大,大、小叶脉相间排列,具泡状细胞,具有典型卷叶植物的特点。这8种观赏草叶片多具有中生或旱生结构,对环境的适应性强,结构特点和适应策略各有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赏草 叶脉 维管束鞘 泡状细胞 气腔
下载PDF
小型翼结构仿生设计与试验分析 被引量:15
8
作者 岑海堂 陈五一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86-290,共5页
小型翼结构设计主要是确定翼梁、翼肋的形式、分布和尺寸,以满足机翼结构强度、刚度要求。生物骨架以其结构、材料的合理分布和组合满足生物体的多种功能需求,为飞行器结构仿生设计提供了不竭灵感。叶脉形状为椭圆形空心管,并且尺寸沿... 小型翼结构设计主要是确定翼梁、翼肋的形式、分布和尺寸,以满足机翼结构强度、刚度要求。生物骨架以其结构、材料的合理分布和组合满足生物体的多种功能需求,为飞行器结构仿生设计提供了不竭灵感。叶脉形状为椭圆形空心管,并且尺寸沿轴线逐渐减小,最主要结构特征是倾斜、交错、分叉,以适应不同部位应力分布特点。在分析小型翼结构设计特点的基础上,借鉴叶脉结构特征,利用相似原理,设计仿生型机翼结构。有限元分析表明,仿生机翼比原型机翼具有更高的结构效能。采用选择性激光烧结(Selectivelasersintering,SLS)技术制作原型与仿生型机翼样件,并对其进行静力弯曲试验,与原型机翼相比,仿生型机翼质量、变形、应力都相应减少,证实了小型翼结构仿生设计的有效性和有限元分析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仿生 小型翼 叶脉 选择性激光烧结
下载PDF
基于粒子系统思想的叶片纹理构造 被引量:8
9
作者 雷蕾 郭新宇 周淑秋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6期218-219,共2页
针对自然界中真实叶片纹理细节的不规则性和随机性,该文借助粒子系统思想提出了一种基于能量模型的叶片纹理构造算法。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它比通常的纹理贴图法有更好的随机性和立体感,非常适用于描述叶片纹理这种细节比较复杂但又存在... 针对自然界中真实叶片纹理细节的不规则性和随机性,该文借助粒子系统思想提出了一种基于能量模型的叶片纹理构造算法。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它比通常的纹理贴图法有更好的随机性和立体感,非常适用于描述叶片纹理这种细节比较复杂但又存在内在规律的事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子系统 叶脉 轨迹
下载PDF
Pttkn1基因异位表达对烟草叶片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10
10
作者 丁伟乔 徐全乐 +2 位作者 蒲帆 高清祥 王崇英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40-446,共7页
以红花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叶片为材料,利用农杆菌介导的叶盘转化法将Pttkn1基因整合到烟草基因组中,获得了转基因植株,研究了该基因对植物形态发生和维管形成的影响,并对其进行了RT-PCR分析。结果表明,转基因烟草植株的叶片形... 以红花烟草(Nicotiana tabacum L.)叶片为材料,利用农杆菌介导的叶盘转化法将Pttkn1基因整合到烟草基因组中,获得了转基因植株,研究了该基因对植物形态发生和维管形成的影响,并对其进行了RT-PCR分析。结果表明,转基因烟草植株的叶片形态和叶脉发生了多种变化,包括叶片对称性丧失、出现裂片、皱缩、异位茎、杯状叶片、瘤状结构、叶脉脉序紊乱等。RT-PCR分析表明,该基因仅强烈表达于转基因烟草植株中,而在野生型和组织培养材料中均未检测到该基因的存在。表明Pttkn1基因已经成功转入烟草中,而且在叶片形态发生和维管形成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型 Pttkn1基因 RT-PCR 叶脉
下载PDF
山东滨海盐碱地11个造林树种叶解剖特征对土壤条件的响应 被引量:12
11
作者 陈旭 刘洪凯 +2 位作者 赵春周 王强 王延平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697-708,共12页
叶片作为植物与大气环境连接的重要纽带,对逆境具有强烈的响应。基于叶性状探讨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机制对盐碱地植物群落构建具有指导意义。该研究以山东省滨海盐碱地3种不同土壤条件下的11个造林树种为对象,通过对各树种叶解剖性状的测... 叶片作为植物与大气环境连接的重要纽带,对逆境具有强烈的响应。基于叶性状探讨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机制对盐碱地植物群落构建具有指导意义。该研究以山东省滨海盐碱地3种不同土壤条件下的11个造林树种为对象,通过对各树种叶解剖性状的测定分析,阐明叶片功能性状与盐碱地土壤环境的关系,以期为盐碱地植被修复与群落构建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1) 11个树种的叶片厚度较大,栅栏组织发达,紧密排列在叶肉近轴面,呈3–5层。各树种叶片的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厚度比值(PT/ST)普遍较高但差异较大,可指示叶解剖特征在树种间的差异性。(2)不同树种的叶解剖结构在立地环境间具有显著差异, PT/ST可作为指示指标。(3)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表明,树种叶片解剖结构与立地土壤条件具有密切联系。PT/ST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程度高,且与土壤pH以及土壤电导率(25℃)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硝态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叶片特征和叶脉特征可解释叶性状随环境变异约84%的信息量。综上所述,叶解剖结构与盐碱地土壤条件存在密切关系,基于叶解剖特征可进一步分析树种对盐碱环境的适应性,并为盐碱地植物群落构建的树种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盐碱地 叶片 叶脉 解剖特征 栅栏组织 海绵组织 土壤理化性质
原文传递
杜仲叶橡胶丝网络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马柏林 梁淑芳 张康健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1996年第2期10-13,共4页
除去非胶成分使纯粹的橡胶丝完全暴露出来,可得到杜仲全叶的胶丝网络体系。通过观察和比较,可见杜仲叶中的胶丝网络结构与叶脉的网络结构完全一致,证明胶丝是叶脉的组成部分。同时观察到杜仲叶缘锯齿的骨架主要由两股胶丝组成,胶丝... 除去非胶成分使纯粹的橡胶丝完全暴露出来,可得到杜仲全叶的胶丝网络体系。通过观察和比较,可见杜仲叶中的胶丝网络结构与叶脉的网络结构完全一致,证明胶丝是叶脉的组成部分。同时观察到杜仲叶缘锯齿的骨架主要由两股胶丝组成,胶丝网络的分枝形式为反向汇集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仲 胶丝 网络结构 叶脉
下载PDF
基于叶缘与叶脉分数维特征的植物叶识别方法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翟传敏 汪青萍 杜吉祥 《计算机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70-173,共4页
讨论了一种基于叶缘和叶脉分数维描述的叶图形特征提取方法。该方法先将植物叶的叶缘跟叶脉进行分离,并根据多个阈值进行边缘检测得到多个叶脉图像,再分别计算叶缘及多个叶脉的二维分数维,将此作为植物叶分类识别的依据。
关键词 植物叶分类 分数维 叶脉
下载PDF
小花棘豆叶解剖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章英才 张晋宁 《宁夏农学院学报》 2001年第1期36-38,共3页
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 ,研究了小花棘豆叶的形态解剖结构。结果表明 ,小花棘豆OxytropisglabraDC的叶呈典型的背腹型叶 ,表皮被有单细胞长柔毛 ,表皮细胞一层 ,排列紧密 ,细胞外壁外突呈波浪状 ,角质膜较厚 ,气孔器小、密度大 。
关键词 小花棘豆 解剖结构 背腹型 表皮 叶肉 叶脉 盐生植物
下载PDF
双子叶植物叶的脉序特征在植物分类学上的应用 被引量:10
15
作者 陈泽濂 吴七根 《植物学通报》 CSCD 1993年第1X期35-42,共8页
关键词 双子叶植物 叶脉 脉序 植物分类学
全文增补中
水稻叶脉白化突变体wpsm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被引量:9
16
作者 朱小燕 徐芳芳 +5 位作者 桑贤春 蒋钰东 代高猛 王楠 张长伟 何光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409-1415,共7页
叶绿素是植物生长发育必不可缺的元件。叶色突变体的发掘与研究在叶绿体发育、叶绿素代谢、光合作用等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利用化学诱变剂EMS诱变水稻(Oryza sativa L.)籼型恢复系缙恢10号,从其后代中筛选出一份突变性状稳定遗传的叶... 叶绿素是植物生长发育必不可缺的元件。叶色突变体的发掘与研究在叶绿体发育、叶绿素代谢、光合作用等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利用化学诱变剂EMS诱变水稻(Oryza sativa L.)籼型恢复系缙恢10号,从其后代中筛选出一份突变性状稳定遗传的叶脉白化突变体wpsm(white primary and secondary midrib)。与野生型相比,该突变体苗期表现正常,孕穗后期剑叶、倒二叶、倒三叶整张叶片的主叶脉和次级叶脉白化,叶肉细胞无显著变化,该性状一直持续到成熟期。抽穗期突变体wpsm的光合色素含量极显著低于野生型,净光合速率(Pn)及表观电子传递速率(ETR)极显著降低,株高、每穗实粒数、千粒重、结实率等农艺性状均显著降低。该突变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调控。利用892株西农1A/wpsm的F2隐性定位群体,将该基因定位在第6染色体上引物InDel 10与InDel 4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06 cM和0.12 cM,物理距离约为56 kb。本研究为WPSM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sativaL ) 叶脉 白化 基因定位
下载PDF
华南胡椒属植物叶片宏观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黄安 奚伟鹏 陈美谷 《中南林学院学报》 CSCD 2004年第1期90-92,108,共4页
 研究了华南地区胡椒属植物17种和1个变种的叶脉和叶表皮结构,根据叶片宏观结构编制了分种检索表,同时对脉序级的划分、叶片宏观结构对种的鉴定作用及某些种的归并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林学 植物学 胡椒属 叶脉 叶表皮
下载PDF
基于叶脉分枝结构的飞机盖板结构仿生设计 被引量:9
18
作者 刘良宝 陈五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596-1600,共5页
针对薄壁件的轻量化设计要求,在对王莲叶脉分枝结构形态和构型规律分析基础上,以飞机盖板原型为对象,应用结构仿生设计方法,对盖板内部的筋板分布形式进行结构仿生设计,利用ANSYS APDL参数化设计语言建立仿生型结构的参数化模型并进行... 针对薄壁件的轻量化设计要求,在对王莲叶脉分枝结构形态和构型规律分析基础上,以飞机盖板原型为对象,应用结构仿生设计方法,对盖板内部的筋板分布形式进行结构仿生设计,利用ANSYS APDL参数化设计语言建立仿生型结构的参数化模型并进行筋板结构参数优化.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原型盖板,结构参数优化后的仿生型盖板质量减小,比强度结构效能有较大提高,静力学性能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脉 结构仿生 盖板 筋板分布 比强度效能
下载PDF
组织透明法观察葡萄叶片生长过程中气孔与叶脉形态结构特征变化 被引量:8
19
作者 谢兆森 杜鸿儒 +1 位作者 李建宝 Bhaskar Bondada 《植物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37-246,共10页
本文以‘摩尔多瓦’葡萄叶片为试验材料,采用组织透明法观察了葡萄叶片生长过程中叶片表皮细胞、气孔和叶脉形态结构的变化,测定与气孔和叶脉功能相关的生理指标变化,比较了组织透明法、指甲油法和撕取法在观察葡萄叶片气孔上的实验效... 本文以‘摩尔多瓦’葡萄叶片为试验材料,采用组织透明法观察了葡萄叶片生长过程中叶片表皮细胞、气孔和叶脉形态结构的变化,测定与气孔和叶脉功能相关的生理指标变化,比较了组织透明法、指甲油法和撕取法在观察葡萄叶片气孔上的实验效果。结果表明:组织透明法能够清晰观察到葡萄叶片生长过程中叶片表皮细胞、气孔和叶脉形态结构的变化。相对于指甲油法、撕取法,组织透明法操作简单,且能保持组织完整性,提升观察叶片细胞结构的实验效果。从叶片生长过程中气孔形态结构变化规律来看,葡萄嫩叶齿尖存在大量的大气孔,而叶片中部只观察到中央大气孔和正在发育的气孔保卫细胞母细胞。随着叶片生长,叶片气孔保卫细胞母细胞逐渐发育形成成熟气孔,叶片末端叶脉也是随叶片生长而生长,叶脉密度逐渐增加,提高了树体往叶片供水的效率。从与气孔和叶脉功能相关的各项生理指标变化来看,气孔导度随着气孔逐渐形成和成熟而逐渐升高,但叶片含水量和水势下降,有利于拉升水分和养分从根系往地上树体各器官运输,满足整个植株生长发育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组织透明 叶片 气孔 叶脉
原文传递
褐飞虱、白背飞虱种间、种内密度制约效应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马巨法 胡国文 程家安 《华东昆虫学报》 1996年第1期82-88,共7页
以高感品种TNI为材料,研究了褐飞虱、白背飞虱成、若虫密度对种群的制约效应。实验表明,单虫种一龄若虫密度15头/株和30头/株相比,褐飞虱成虫的羽化率、短翅率、体长和若虫历期均无明显差异,但成虫雌性比率前者高;白背飞... 以高感品种TNI为材料,研究了褐飞虱、白背飞虱成、若虫密度对种群的制约效应。实验表明,单虫种一龄若虫密度15头/株和30头/株相比,褐飞虱成虫的羽化率、短翅率、体长和若虫历期均无明显差异,但成虫雌性比率前者高;白背飞虱成虫羽化率前者比后者高21.22%,短翅率高15。25%。在两种飞虱一龄若虫密度30、45、60头/株等虫量混合组配下,褐飞虱成虫羽化率60头/株比30头/株下降28%,白背飞虱若虫历期以30头/株最长。在总虫量为30头/株时,种内(30头/株)和种间(15:15头/株)比,白背飞虱种内处理成虫羽化率高36.83%,若虫历期短;褐飞虱以种内处理成虫短翅率高。从产卵位点来看,褐飞虱喜产在稻株叶鞘中下部厚肉组织上,白背飞虱以叶脉基部产卵为主,成虫密度2、4、8对/株3处理,其叶鞘、叶脉上的平均卵块变小;10天内的平均卵量亦减少。同密度下,种间组合比种内组合的产卵量多。从各指标对密度反应来看,褐飞虱比白背飞虱更耐拥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背飞虱 褐飞虱 若虫 成虫羽化 叶鞘 密度制约 叶脉 雌性 性比 产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