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通肩式”、“右袒式”佛衣在汉地发生的变化及成因考
被引量:
5
1
作者
费泳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00-107,共8页
"通肩式"和"右袒式"是古印度佛像仅有的两种袈裟披着样式,可依据律典、经典和造像实物对上述两种袈裟披着样式的具体披法进行探究,汉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习俗对"通肩式"和"右袒式"披法的变化有...
"通肩式"和"右袒式"是古印度佛像仅有的两种袈裟披着样式,可依据律典、经典和造像实物对上述两种袈裟披着样式的具体披法进行探究,汉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习俗对"通肩式"和"右袒式"披法的变化有着内在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像
通肩
式
右
袒
式
原文传递
北朝石窟中弟子像法服初探
被引量:
2
2
作者
李聿骐
《石窟寺研究》
2015年第1期147-181,452,共36页
倘若我们粗略扫视北朝石窟中的佛弟子像法服,我们可能轻易地把它们看成褒衣博带式,与中国同一时期造型艺术中常见的文人服饰相同。但假如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并不都是如此;北朝晚期的弟子像'大袖'别样,弟子并非穿着宽博大衣,...
倘若我们粗略扫视北朝石窟中的佛弟子像法服,我们可能轻易地把它们看成褒衣博带式,与中国同一时期造型艺术中常见的文人服饰相同。但假如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并不都是如此;北朝晚期的弟子像'大袖'别样,弟子并非穿着宽博大衣,而是一种未经缝制的衣片式法服。根据笔者在中原北方典型佛教石窟寺,如大同云冈石窟和洛阳龙门石窟的调查,佛弟子在北魏时期皆穿宽博法服,这应是受到了汉族传统的褒衣博带式大衣影响,系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之结果。邯郸响堂山石窟中东魏北齐时期雕造的弟子像,似乎遵循传统的上座部沙门法服。依据汉译律典和西行求法高僧的记载,我们认为北朝晚期石窟中的弟子法服多转奉天竺旧俗,以传统的三衣为主。所谓三衣,即下衣、上衣、大衣,皆为长方形衣片,既没有缝制,也不具领口,既无衣袖,也无裤腿。石窟中的弟子法服通常包括三衣及僧祗支,其中,大衣主要作右袒式披覆。这应是东魏北齐王朝崇尚西域文化,即北齐'西胡化'的结果。至于二弟子身份,迄今学界习惯称之为迦叶与阿难。依据若干新近检出的佛教碑铭和吉迦夜与昙曜共译《付法藏因缘传》,可以把他们定为释迦牟尼佛的两大弟子——迦叶和阿难,即付法藏第一祖和第二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窟寺
褒衣博带
式
右
袒
式
阿难
迦叶
原文传递
云冈早期佛像“半右袒式”佛衣及“折带纹”的形成与影响
被引量:
1
3
作者
刘芳
《服装学报》
2022年第4期322-329,共8页
云冈早期昙曜五窟“三佛”组合中,主尊所着“半右袒式”佛衣边缘雕刻了精美考究的类似衣褶的三角折线纹样,此纹样多被学者称为“折带纹”,是该佛衣样式的重要特征。通过梳理十六国北魏时期佛教传播过程中同类造像服饰的时间序列,并结合...
云冈早期昙曜五窟“三佛”组合中,主尊所着“半右袒式”佛衣边缘雕刻了精美考究的类似衣褶的三角折线纹样,此纹样多被学者称为“折带纹”,是该佛衣样式的重要特征。通过梳理十六国北魏时期佛教传播过程中同类造像服饰的时间序列,并结合文献史料,以佛衣的细节变化阐释“折带纹”的来源及形成。分析认为,伴随“半右袒式”佛衣的形成,“折带纹”经历了由衣褶到单个纹样再到成组图案,由不稳定到明确且规整的发展过程,该佛衣样式影响了北魏中晚期龙门、麦积山及其他地区单体佛造像,是北魏造像家对印度早期“右袒式”佛衣的继承与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冈石窟
昙曜五窟
佛像服饰
“折带纹”
“半
右
袒
式
”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通肩式”、“右袒式”佛衣在汉地发生的变化及成因考
被引量:
5
1
作者
费泳
机构
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
出处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00-107,共8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国佛教艺术中的佛衣样式研究》(项目批准号:08BF39)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科基金项目的资助(项目批准号:08SJB7600005)
文摘
"通肩式"和"右袒式"是古印度佛像仅有的两种袈裟披着样式,可依据律典、经典和造像实物对上述两种袈裟披着样式的具体披法进行探究,汉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习俗对"通肩式"和"右袒式"披法的变化有着内在的关联。
关键词
佛像
通肩
式
右
袒
式
分类号
B948 [哲学宗教—宗教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北朝石窟中弟子像法服初探
被引量:
2
2
作者
李聿骐
机构
故宫博物院宫廷部
出处
《石窟寺研究》
2015年第1期147-181,452,共36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印石窟寺研究》(项目批准号15ZDB058)阶段性成果
文摘
倘若我们粗略扫视北朝石窟中的佛弟子像法服,我们可能轻易地把它们看成褒衣博带式,与中国同一时期造型艺术中常见的文人服饰相同。但假如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并不都是如此;北朝晚期的弟子像'大袖'别样,弟子并非穿着宽博大衣,而是一种未经缝制的衣片式法服。根据笔者在中原北方典型佛教石窟寺,如大同云冈石窟和洛阳龙门石窟的调查,佛弟子在北魏时期皆穿宽博法服,这应是受到了汉族传统的褒衣博带式大衣影响,系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之结果。邯郸响堂山石窟中东魏北齐时期雕造的弟子像,似乎遵循传统的上座部沙门法服。依据汉译律典和西行求法高僧的记载,我们认为北朝晚期石窟中的弟子法服多转奉天竺旧俗,以传统的三衣为主。所谓三衣,即下衣、上衣、大衣,皆为长方形衣片,既没有缝制,也不具领口,既无衣袖,也无裤腿。石窟中的弟子法服通常包括三衣及僧祗支,其中,大衣主要作右袒式披覆。这应是东魏北齐王朝崇尚西域文化,即北齐'西胡化'的结果。至于二弟子身份,迄今学界习惯称之为迦叶与阿难。依据若干新近检出的佛教碑铭和吉迦夜与昙曜共译《付法藏因缘传》,可以把他们定为释迦牟尼佛的两大弟子——迦叶和阿难,即付法藏第一祖和第二祖。
关键词
石窟寺
褒衣博带
式
右
袒
式
阿难
迦叶
Keywords
cave-temples
a loose sleeved gown with wide girdle
ekansikasanghati covering the left shoulder
Mahakasyapa
Ananda
分类号
K879.3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云冈早期佛像“半右袒式”佛衣及“折带纹”的形成与影响
被引量:
1
3
作者
刘芳
机构
宿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出处
《服装学报》
2022年第4期322-329,共8页
基金
安徽省博士科研启动计划项目(2022B5K001)。
文摘
云冈早期昙曜五窟“三佛”组合中,主尊所着“半右袒式”佛衣边缘雕刻了精美考究的类似衣褶的三角折线纹样,此纹样多被学者称为“折带纹”,是该佛衣样式的重要特征。通过梳理十六国北魏时期佛教传播过程中同类造像服饰的时间序列,并结合文献史料,以佛衣的细节变化阐释“折带纹”的来源及形成。分析认为,伴随“半右袒式”佛衣的形成,“折带纹”经历了由衣褶到单个纹样再到成组图案,由不稳定到明确且规整的发展过程,该佛衣样式影响了北魏中晚期龙门、麦积山及其他地区单体佛造像,是北魏造像家对印度早期“右袒式”佛衣的继承与改造。
关键词
云冈石窟
昙曜五窟
佛像服饰
“折带纹”
“半
右
袒
式
”
Keywords
Yungang Grottoes
Tanyao five caves
buddhist costume
"zhedai pattern"
"semi-youtan style"
分类号
J19 [艺术—艺术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通肩式”、“右袒式”佛衣在汉地发生的变化及成因考
费泳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0
5
原文传递
2
北朝石窟中弟子像法服初探
李聿骐
《石窟寺研究》
2015
2
原文传递
3
云冈早期佛像“半右袒式”佛衣及“折带纹”的形成与影响
刘芳
《服装学报》
2022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