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右室流出道间隔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右心功能影响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毛建斌 姜玲 +2 位作者 李锦 江国强 刘政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34-37,共4页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显像技术(TDI)评价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OT)和心尖部起搏(RVA)对右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72例置入DDD型起搏器的患者根据心室电极放置的部位分为RVOT起搏组(38例)和RVA起搏组(34例),术前和术后3个月测...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显像技术(TDI)评价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OT)和心尖部起搏(RVA)对右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72例置入DDD型起搏器的患者根据心室电极放置的部位分为RVOT起搏组(38例)和RVA起搏组(34例),术前和术后3个月测定右心室侧壁三尖瓣环处的相关TDI参数。结果RVOT组患者术后3个月与术前相比收缩期峰值速度(Sm)无明显变化(P〉0.05);而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m)、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m)及Em/Am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等容收缩期时间(IVCT)无明显改变(P〉0.05),而等容舒张期时间(IVRT)缩短,射血时间(ET)延长,Tei指数由0.52±0.08下降至0.40±0.07(P〈0.05)。RAV组术后3个月与术前相比,Sm无明显变化(P〉0.05),Em/Am由0.76±0.10下降为0.68±0.20(P〈0.05),IVCT无明显改变,而IVRT延长,ET缩短,Tei指数由0.58±0.09上升至0.71±0.06(P〈0.05)。术后3个月RVOT组与RAV组相比,Sm及IVCT无明显变化,而反映舒张功能的主要指标Em/Am、Tei指数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RVOT起搏能够改善依赖心室起搏的Ⅱ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3个月时的右心室舒张功能,而RVA起搏则会使此类患者右心室舒张功能恶化,两种不同部位起搏对右室的收缩功能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多普勒 右室流出间隔起搏 右室心尖部起搏 右心室 心功能
原文传递
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患者实施不同部位起搏的效果差异
2
作者 陈建国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3年第18期31-33,共3页
目的探究不同起搏部位对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患者心功能、血浆脑钠肽(BN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无锡市惠山区第三人民医院2018年12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58例需行心脏永久性... 目的探究不同起搏部位对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患者心功能、血浆脑钠肽(BN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无锡市惠山区第三人民医院2018年12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58例需行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9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心尖部起搏植入,观察组患者接受右室流出道间隔起搏植入,两组患者均于植入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植入即刻与植入6个月后起搏导线参数,植入前与植入6个月后心功能、血浆BNP、CK-MB、AST水平,以及随访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植入即刻比,植入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起搏阈值、感知、抗阻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与植入前比,植入6个月后两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房射血分数(LAEF)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均缩短,且观察组短于对照组;血浆BNP、CK-MB、AST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植入期间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经比较,观察组更低(均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心尖部起搏植入,右室流出道间隔起搏植入能够使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患者的起搏参数更稳定,更利于改善心功能,抑制血浆心肌酶水平,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安全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永久性起搏 传统心尖部起搏 右室流出间隔起搏 心功能 安全性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心室同步化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蓝荣芳 徐伟 +3 位作者 吉文庆 宋杰 余洪松 徐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0期3696-3698,共3页
目的:探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SP)与右室心尖部起搏(RVAP)对心室电、机械同步化影响的差异。方法:收集我院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共15例,均因心动过缓在入院后行临时右室心尖部起搏。术后24~48h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永久起搏。分别在... 目的:探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SP)与右室心尖部起搏(RVAP)对心室电、机械同步化影响的差异。方法:收集我院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共15例,均因心动过缓在入院后行临时右室心尖部起搏。术后24~48h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永久起搏。分别在两次术后观察心室起搏状态下心电图QRS时限,左右心室延迟时间(IVMD),室间隔与左心室后壁间的收缩延迟时间(SPWMD),QRS波起点距左心室12节段收缩速度峰值的时间标准差(Ts12SD)。通过上述指标来评估RVSP与RVAP对心室电机械同步性影响的差异。结果:与RVAP相比较,RVSP组心电图QRS时限更短(P=0.007),心室收缩同步化指标IVMD,SPWMD,Ts12SD明显优于RVAP(P=0.0009,P=0.0005,P=0.0004)。结论:RVSP较RVAP更有利于保证心室电、机械同步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流出间隔起搏 右室心尖部起搏 心室同步化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
4
作者 郑江红 胡冬青 《甘肃医药》 2009年第3期216-217,共2页
目的:通过对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S)与右室心尖部(RVA)的起搏,比较其对心电生理学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对68例RVS与RVA起搏患者,术后随访3~5年(平均4±1.6年),分析两种不同起搏方式的心电生理学效应,对比其超声心动图心脏射血... 目的:通过对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S)与右室心尖部(RVA)的起搏,比较其对心电生理学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对68例RVS与RVA起搏患者,术后随访3~5年(平均4±1.6年),分析两种不同起搏方式的心电生理学效应,对比其超声心动图心脏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结果:RVS较RVA起搏QRS波群时限明显缩短,LVEF明显高。结论:RVS起搏更符合生理,优于RVA起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流出间隔起搏 右室心尖部起搏 心电生理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起搏的临床评价
5
作者 吴忠东 许力舒 《新疆医学》 2004年第3期141-144,共4页
房室正常顺序的电激动和机械活动、心室的正常激动顺序和同步性以及频率应答功能是心脏电机械活动的三个生理特点[1].目前提倡的生理性起搏就是为了使起搏节律及血流动力学效果最大程度地近似心脏的正常生理状态.由于起搏器已在房室同... 房室正常顺序的电激动和机械活动、心室的正常激动顺序和同步性以及频率应答功能是心脏电机械活动的三个生理特点[1].目前提倡的生理性起搏就是为了使起搏节律及血流动力学效果最大程度地近似心脏的正常生理状态.由于起搏器已在房室同步、频率应答等生理性功能方面已取得重要进展,因此对生理性起搏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如何恢复和保持左、右室及室内电收缩的同步性[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流出起搏 右室心尖部起搏 右室流出间隔起搏 右室双部位起搏 生理性起搏
下载PDF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与右室心尖部起搏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王秋林 周鹏 +5 位作者 蔡国才 蒋利成 李璐 杨震 蒲静 李文章 《西部医学》 2011年第3期432-435,共4页
目的观察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行起搏器置入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45例行双腔起搏器置入的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按心室电极固定部位分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S)起搏组,于术后3、12以及24个月... 目的观察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行起搏器置入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45例行双腔起搏器置入的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按心室电极固定部位分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S)起搏组,于术后3、12以及24个月末对两组患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采血测血浆B型钠尿肽(BNP)以及行6分钟步行距离(6MHW)测试。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时,两组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BNP水平均无>400 pg/ml者,6MHW亦无明显差异。术后12个月时,RVA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较术后3个月时增大(P>0.05),LVEF较术后3个月时下降(P>0.05),术后24个月,这种差异更明显(P<0.05)。但RVOTS组的LVEF以及LVEDD在术后12个月以及24个月时与术后3个月时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24个月时,RVA组BNP>100 pg/ml者9例,而RVOTS组中只有1例,而术后24个月时RVA有2例患者BNP>400 pg/ml,但RVOTS组无患者BNP>400 pg/ml。在术后24个月时,RVA组患者6MHW较术后3个月时明显减少,而RVOTS组患者却明显增加(P<0.05)。结论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安全、有效,比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更有利于双心室电激动的同步性,避免心功能的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流出间隔起搏 右室心尖部起搏 左室射血分数 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6分钟步行距离
下载PDF
右室不同部位起搏对二尖瓣功能的影响
7
作者 吴金涛 王山岭 杨海涛 《中国实用医刊》 2011年第18期27-28,共2页
目的比较右室心尖部(RVA)起搏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起搏对二尖瓣功能的影响,探讨间隔部起搏的临床益处。方法选取因Ⅲ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起搏器患者72例,随机分成RVA组40例和RVOT组32例,观察两组术前及术后6个月左室... 目的比较右室心尖部(RVA)起搏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起搏对二尖瓣功能的影响,探讨间隔部起搏的临床益处。方法选取因Ⅲ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起搏器患者72例,随机分成RVA组40例和RVOT组32例,观察两组术前及术后6个月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以及二尖瓣功能变化。结果术后6个月,RVA组LVEF较术前明显降低,而RVOT组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两组LVDd与术前相比均无明显变化。RVA组新发反流及反流加重比率较RVOT组明显增加。结论与RVA起搏相比,RVOT起搏对二尖瓣功能及左室功能影响较小,是安全有效的起搏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心尖部起搏 右室流出间隔起搏 二尖瓣功能
原文传递
采用螺旋电极导线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护理体会
8
作者 朱林锋 郭春芳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2年第16期52-53,共2页
目的探讨采用螺旋电极导线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临床护理要点。方法以5例诊断为恶性心律失常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螺旋电极导线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治疗方法,并对整个护理过程进行总结。结果 5例患者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 目的探讨采用螺旋电极导线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临床护理要点。方法以5例诊断为恶性心律失常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螺旋电极导线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治疗方法,并对整个护理过程进行总结。结果 5例患者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后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螺旋电极导线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与常规右室心尖部起搏相比较,更有利于患者双心室同步收缩,改善心功能,更符合人的生理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电极 右室流出间隔起搏 护理
下载PDF
左右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右室流出道间隔最佳起搏部位的研究
9
作者 帕尔哈提.吐尔逊 祖丽皮亚.米吉提 +2 位作者 姜述斌 张宝俭 许力舒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52-552,共1页
对14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患者和11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患者在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不同部位,右室心尖部(RVA)起搏比较QRS波宽窄。结果示CRBBB、CLBBB患者RVOT间隔最佳起搏部分别位于间隔中部和上部。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左右束支传导阻滞 右室流出间隔起搏 QRS波时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