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8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右室流出道不同部位起搏体表心电图的形态特征研究 被引量:36
1
作者 潘涛 江洪 +2 位作者 杨波 王小红 杨剑雪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2年第5期338-341,共4页
右室流出道 (RVOT)是一个相对较大的区域 ,事先定位这一区域内心律失常的起源部位有助于指导射频消融治疗。为评估根据体表 1 2导联心电图定位起源于RVOT不同部位的心律失常 ,选择 90例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 (57例房室折... 右室流出道 (RVOT)是一个相对较大的区域 ,事先定位这一区域内心律失常的起源部位有助于指导射频消融治疗。为评估根据体表 1 2导联心电图定位起源于RVOT不同部位的心律失常 ,选择 90例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 (57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33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进行研究。将RVOT分为游离壁和间隔 ,按距肺动脉瓣的距离由近至远再分上、中、下三部 ,共 6个区。成功进行射频消融后 ,于RVOT不同部位进行起搏 ,并同时记录 1 2导联体表心电图。结果 :在间隔和游离壁起搏时 ,Ⅰ、aVL导联表现为特征性变化。间隔部起搏时Ⅰ导联QRS波形态多变 ,aVL导联QRS波主要呈QS型 ,QRSⅠ/QRSaVL<1 ;在游离壁起搏时 ,Ⅰ导联QRS波主要呈R型 ,aVL导联QRS波形态多变 ,QRSⅠ/QRSaVL>1。Ⅰ、aVL导联QRS波形态特征对判断游离壁和间隔具有较高的特异度和灵敏度。在RVOT上、中、下位起搏时 ,V3导联呈特征性变化 ,分别主要呈R、RS(R/S >1 )、rS(r/S <1 )型。V3导联QRS波形态特征对判断RVOT的上、中、下位具有较高的特异度和灵敏度。结论 :可根据体表心电图图形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电图 右室流出 室性心律失常 定位
下载PDF
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3
2
作者 陈泗林 林纯莹 +1 位作者 刘烈 吴书林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7年第3期206-208,共3页
目的评价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应用中的可行性和稳定性。方法160例起搏适应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0例,一组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简称主动固定电极组),另一组应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室心尖起搏(简称... 目的评价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应用中的可行性和稳定性。方法160例起搏适应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0例,一组采用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简称主动固定电极组),另一组应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室心尖起搏(简称被动固定电极组),观察电极置入时间和心电图QRS波宽度,电极置入后随访观察起搏阈值、感知、阻抗,电极脱位及相关并发症。结果主动固定电极组的置入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均长于被动固定电极(26.34±6.54minvs20.86±4.32min,16.78±5.38minvs8.67±4.52min;P均<0.01)。主动固定电极组电极置入15min时较置入即刻的起搏阈值明显下降(0.76±0.21mVvs1.12±0.25mV,P<0.01)。主动固定电极组起搏的QRS波时限较被动固定电极组短(0.14±0.04msvs0.16±0.03ms,P<0.01)。术后随访1,3,6个月,两组的起搏阈值、感知、阻抗均无差异,未见电极脱位等并发症。结论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中的应用是可行和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主动固定电极 右室流出 心脏起搏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的安置 被引量:29
3
作者 李学斌 郭继鸿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0年第4期219-221,共3页
关键词 右室流出 固定电极导线 安置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心律失常的发作方式与单导管消融治疗 被引量:30
4
作者 郭成军 吕树铮 +2 位作者 张英川 方冬平 王天松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4年第6期419-423,共5页
报道 33例右室流出道心律失常的发作方式与单导管消融治疗。 3例仅室性早搏 (简称室早 )发作 ,30例室早与室性心动过速 (简称室速 )或心室颤动 (简称室颤 )并存。其中室早合并短阵单形室速 17例 ,合并持续单形室速 6例 ,合并多形室速 4... 报道 33例右室流出道心律失常的发作方式与单导管消融治疗。 3例仅室性早搏 (简称室早 )发作 ,30例室早与室性心动过速 (简称室速 )或心室颤动 (简称室颤 )并存。其中室早合并短阵单形室速 17例 ,合并持续单形室速 6例 ,合并多形室速 4例 ,合并快速室速或心室扑动 2例 ,合并室颤 1例。单点穿刺股静脉后 ,行右房或心室造影 ,将单根多枚电极导管按需放置于右室心尖部或流出道 ,行电生理检查、起搏与激动顺序标测和消融治疗。结果 :消融成功 30例 ,成功率 91%。靶点电图较体表QRS波始点早 38± 12 .4ms。 12例成功靶点位于右室流出道游离壁、9例位于间隔部、5例在游离壁和间隔部作多点片状消融、3例位于肺动脉瓣上、1例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和左室间隔部消融成功。操作时间 5 2± 2 2 .2min ,X线透照时间 2 6± 18.0min ,放电时间 373± 111.7s。术中 1例未诱发心律失常 ,未行消融。 3例发生并发症 ,2例终止消融。 1例右室流出道穿孔 ,心包压塞。 1例多形室速 ,消融中室早多次触发室颤。 1例剧烈胸痛 ,冠状动脉造影示前降支近端 5 0 %局限狭窄。随访 14± 4 .5个月 ,无死亡病例 ,3例复发 ,1例消融 3次均复发 ,复发率 10 %。住院总花费人均 9133± 12 0 0元。结论 :右室流出道心律失常发病形式多种多样 ,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学 室性心律失常 右室流出 导管消融 射频消融 单导管技术
下载PDF
右心腔不同部位起搏的慢性血流动力学对比研究 被引量:24
5
作者 洪明 吴印生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2年第2期133-135,共3页
比较右心耳 (RAA)、右室流出道 (RVOT)与右室心尖部 (RVA)起搏的慢性血流动力学效果 ,评价RVOT起搏的可行性。2 9例患者 ,9例RAA起搏、8例RVOT起搏、12例RVA起搏 ,分别在术前及术后 6 .11± 4 .0 1、5 .38± 2 .92、5 .5 0±... 比较右心耳 (RAA)、右室流出道 (RVOT)与右室心尖部 (RVA)起搏的慢性血流动力学效果 ,评价RVOT起搏的可行性。2 9例患者 ,9例RAA起搏、8例RVOT起搏、12例RVA起搏 ,分别在术前及术后 6 .11± 4 .0 1、5 .38± 2 .92、5 .5 0± 2 .88个月 ,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观察右心腔不同部位起搏的慢性血流动力学参数 ,包括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内径缩短分数 (SF)、肺动脉瓣口峰值血流速度 (PV)、二尖瓣口E峰血流速度 (E)、A峰血流速度 (A)及比值 (E/A)。结果 :RAA起搏时 ,LVEF、SF分别下降为 4 .5 6 %± 3.71% ,3.33%± 2 .83% ,P <0 .0 5。RVOT起搏时 ,LVEF、SF、E/A分别下降为 6 .38%± 4 .6 9% ,4 .13%± 2 .75 % ,1.2 9± 0 .5 1,P <0 .0 1。RVA起搏时 ,LVEF、SF、PV、E、E/A分别下降为 1.4 2 %± 5 .32 % ,7.92 %± 3.96 % ,8.5 8± 11.33cm/s,8.17± 9.6 3cm/s,0 .2 7± 0 .2 9,P <0 .0 1或0 .0 5。A则上升为 7.91± 11.2 6cm/s(P <0 .0 5 )。RVOT起搏与RVA起搏相比LVEF、SF明显改善 (P均 <0 .0 5 ) ,且临床症状明显减轻 ;与右房起搏相比 ,E/A下降 (P <0 .0 5 ) ,其他指标在随访期内未显示出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别。结论 :对于心功能较好的患者 ,右心腔不同部位起搏对慢性血流动力学均有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心脏起搏 右室流出 血流动力学 对比研究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室间隔主动电极和右室心尖部被动电极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25
6
作者 毛家亮 郝静 +8 位作者 张琪 章隆泉 刘辉 周笙珩 何奔 张彦周 康瑜 黄定九 陈润芬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7年第3期203-205,共3页
目的探讨采用主动电极行右室流出道(RVOT)室间隔起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需要安置体内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二组,50例用主动固定电极行RVOT室间隔起搏术(主动电极组),50例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室心尖部起搏术(被动电极... 目的探讨采用主动电极行右室流出道(RVOT)室间隔起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需要安置体内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二组,50例用主动固定电极行RVOT室间隔起搏术(主动电极组),50例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室心尖部起搏术(被动电极组),记录两组在术中及术后的各项参数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两组固定次数、曝光时间无差异(1.7±1.3次vs1.3±0.5次,7.9±5.2minvs5.4±4.4min,P均>0.05)。主动电极置入后即刻可达到理想阈值,比被动电极高(0.6±0.27Vvs0.5±0.25V,P<0.05),被动电极阻抗比主动电极高(911±225.31Ωvs668±168.03Ω,P<0.05),两组的感知阈值无差异。术后随访1个月时,两组的起搏阈值无差异。主动电极组2例,被动电极组1例出现导线脱位。结论使用主动电极行RVOT室间隔起搏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右室流出 室间隔 主动电极 右室心尖部 被动电极 起搏参数 并发症
下载PDF
Cx43基因剔除小鼠心脏锥干部的异常发育 被引量:16
7
作者 赵晓晴 黄国英 +2 位作者 谢利剑 彭涛 周国民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8期2715-2718,共4页
目的探讨Cx43基因缺陷小鼠心脏锥干部发育异常。方法选用胚胎(embryon icday,E)11.5 d至出生后1 d C57/BL6小鼠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基因型分为Cx43基因剔除纯合子(Cx43-/-)、杂合子(Cx43+/-)及野生型(Cx43+/+),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鉴定... 目的探讨Cx43基因缺陷小鼠心脏锥干部发育异常。方法选用胚胎(embryon icday,E)11.5 d至出生后1 d C57/BL6小鼠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基因型分为Cx43基因剔除纯合子(Cx43-/-)、杂合子(Cx43+/-)及野生型(Cx43+/+),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鉴定基因型。免疫组化法测定横纹肌肌动蛋白α-SCA、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神经嵴细胞的标志物AP-2α的表达;原位杂交方法检测AP-2αmRNA的表达。结果Cx43-/-出生后24 h内即死亡。大体解剖见明显的右室流出道圆锥部异常膨隆。HE染色示右心室流出道壁大量异常小梁状组织增生突起,右室流出道腔明显狭窄。Cx43+/-无明显异常。Cx43-/-近端流出道隔中央区域α-SCA的表达明显滞后。Cx43+/-与Cx43-/-小鼠右室流出道与Cx43+/+比较可见比较强的α-SMA的表达,主要位于右侧锥干部的异常增生部位。Cx43-/-小鼠在E13.5流出道隔AP-2α蛋白及其mRNA水平表达均增多,且表达位置异常。结论Cx43 KO小鼠以右室流出道异常增生引起的梗阻性畸形为主要特征。Cx43 KO小鼠胚胎期近端流出道隔心肌化迟滞。Cx43 KO小鼠锥干部α-SMA的表达不能正常消退,心肌细胞发育不成熟。神经嵴细胞的发育异常可能参与了Cx43基因缺陷小鼠锥干部畸形的发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缺损 先天性 室性流出阻塞 连接蛋白43 基因表达调控 发育期 基因剔除小鼠 Cx43 异常发育 干部 心脏 右室流出
原文传递
右室流出道与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心脏收缩功能和左室重构的影响 被引量:17
8
作者 巩雪 宿燕岗 +6 位作者 潘文志 崔洁 舒先红 陈松文 孙敏敏 刘少稳 葛均波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12-214,共3页
目的评价右室流出道(RVOT)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脏收缩同步性、收缩功能和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82例高度或III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随机分为RVOT起搏组(A组,n=43)和RVA起搏组(B组,n=39),以术前左室12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Ts-SD)是否&g... 目的评价右室流出道(RVOT)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脏收缩同步性、收缩功能和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82例高度或III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随机分为RVOT起搏组(A组,n=43)和RVA起搏组(B组,n=39),以术前左室12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Ts-SD)是否>32.6ms对两组患者进行亚组分组,Ts-SD>32.6ms者为A1亚组与B1亚组,Ts-SD≤32.6ms为A2亚组与B2亚组。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舒张末左室容积(LVEDV)、收缩末左室容积(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采集组织多普勒图像(TDI)进行脱机分析,测量主动脉瓣射血前时间(APET)、肺动脉瓣射血前时间(PPET)、左室12节段收缩达峰时间(Ts),计算室间电机械延迟(IVMD)和Ts-SD。结果术后6个月,两组的IVMD均较术前增加;两组Ts-SD与术前比无差异。亚组分析表明术前同步性好的A2、B2亚组术后Ts-SD升高;术前同步性差的A1亚组术后Ts-SD降低。术后6个月两组LVEDV、LVESV及LVEF与术前比较均无差异,组间比较亦无差异。结论RVOT和RVA起搏短期内对左室收缩功能及左室重构均无影响,术前收缩不同步者可从RVOT起搏中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超声心动描记术 组织多普勒 心脏起搏 同步性 右室流出 右室心尖部
下载PDF
带瓣牛颈静脉在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9
作者 吴忠仕 胡建国 +5 位作者 杨一峰 王晖 邓又华 刘文亮 胡野荣 杨晓涵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71-473,共3页
关键词 牛颈静脉 先天性心脏病 右室流出 重建
下载PDF
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中的应用体会 被引量:16
10
作者 陶四明 张荣华 +4 位作者 李易 洪云飞 杨锋 吕云 李绍龙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7年第3期209-211,共3页
目的探索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右室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可行性。方法随机选择54例需要安装双腔起搏器的患者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将心室起搏螺旋电极先后定位于右室心尖部及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并测试起搏参数。结果右室流出道间隔部电... 目的探索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右室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可行性。方法随机选择54例需要安装双腔起搏器的患者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将心室起搏螺旋电极先后定位于右室心尖部及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并测试起搏参数。结果右室流出道间隔部电极定位成功率为98.15%,该部位起搏参数满足起搏要求,同时起搏的QRS波时限较心尖部变窄(130.45±18.24msvs153.11±20.10ms,P<0.001)。结论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安全性高、可行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主动固定电极 右室流出 心脏起搏
下载PDF
成人法洛四联症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15
11
作者 来永强 肖巍 +2 位作者 白涛 周其文 陈宝田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274-276,共3页
目的 总结成人法洛四联症的外科治疗及其疗效。方法  1 984年 3月至 2 0 0 3年 4月 ,81例成人法洛四联症病人接受外科治疗 ,其中男 5 0例 ,女 31例 ;年龄 1 8~ 4 7岁 ,平均 (2 5 3± 6 6 )岁。均自幼发绀 ,有杵状指 (趾 )。术... 目的 总结成人法洛四联症的外科治疗及其疗效。方法  1 984年 3月至 2 0 0 3年 4月 ,81例成人法洛四联症病人接受外科治疗 ,其中男 5 0例 ,女 31例 ;年龄 1 8~ 4 7岁 ,平均 (2 5 3± 6 6 )岁。均自幼发绀 ,有杵状指 (趾 )。术前血红蛋白 1 4 1~ 2 4 7g/L ,平均 (1 77± 35 )g/L。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行法洛四联症根治术。 6 6例采用跨环补片扩大右室流出道及肺动脉 ,1 5例仅行右室流出道扩大补片。结果 死亡 8例 ,病死率 9 9%。死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 4例 ,急性肾功能衰竭 2例 ,术后灌注肺合并肺部感染1例 ,延迟性心包内出血 1例。 1 4例因术后引流量多 ,再次开胸止血 (1 7 3%)。 9例二次气管插管(1 1 1 %)。失访 6例 ,随访率 92 %。随访 2个月至 1 9年 ,平均 (7 3± 2 6 )年。 3例术后复查发现小的室间隔缺损残余漏 ,7例跨肺动脉瓣压差超过 4 0mmHg(1mmHg =0 1 33kPa)。无晚期死亡。结论 成人法洛四联症手术死亡率较高 ,二次开胸及二次气管插管发生率偏高 ,但远期治疗效果较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洛四联症 外科治疗 右室流出 气管插管 补片 死亡 成人 流量 压差
原文传递
改良Nikaidoh手术治疗伴左室流出道狭窄的大动脉转位 被引量:12
12
作者 胡盛寿 李守军 +4 位作者 王欣 王立清 熊辉 李立环 王旭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81-382,共2页
关键词 大动脉转位 手术治疗 改良术式 左室流出狭窄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肺动脉狭窄 室间隔缺损 右室流出
原文传递
ISUOG胎儿心脏超声检查指南(修订版) 被引量:13
13
作者 赵胜 《中国产前诊断杂志(电子版)》 2014年第1期46-54,共9页
临床标准委员会国际妇产超声协会(ISUOG)是一家致力于促进妇产科影像安全应用及高质教育的科学机构。ISUOG临床标准委员会(CSC)专职负责起草影像诊断的临床应用指南,发表ISUOG认定当前最优秀的操作指南。尽管ISUOG尽最大努力确保指南发... 临床标准委员会国际妇产超声协会(ISUOG)是一家致力于促进妇产科影像安全应用及高质教育的科学机构。ISUOG临床标准委员会(CSC)专职负责起草影像诊断的临床应用指南,发表ISUOG认定当前最优秀的操作指南。尽管ISUOG尽最大努力确保指南发表时是准确的,但是ISUOG及其雇员不为该指南的任何错误或误导数据负责。CSC并非要确立一个法律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超声检查 先天性心脏病 胎儿心脏 左室流出 心脏畸形 切面 肺动脉 右室流出 操作指南 主动脉弓
下载PDF
右室永久起搏可行的后备电极放置部位——右室流出道 被引量:12
14
作者 祁述善 沈向前 +1 位作者 周胜华 刘剑波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1998年第4期180-182,共3页
为探讨冠心病心肌纤维化、合并糖尿病或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后出现房室阻滞的患者右室永久起搏可行的后备电极放置部位,对3例电极脱位至右室流出道、9例因上述疾病主动将电极置入右室流出道的患者进行了起搏阈值测定及随访。结果:12... 为探讨冠心病心肌纤维化、合并糖尿病或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后出现房室阻滞的患者右室永久起搏可行的后备电极放置部位,对3例电极脱位至右室流出道、9例因上述疾病主动将电极置入右室流出道的患者进行了起搏阈值测定及随访。结果:12例患者右室流出道起搏阈值(电压:0.86±0.10V,脉宽:0.3±0.04ms)较右室心尖部起搏阈值(电压:5.0±6.06V,脉宽:1.52±0.77ms)显著降低,P<0.01。随访68.5±34.65个月无电极脱位,起搏功能良好。结果提示右室流出道是永久起搏可行的后备电极放置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起搏 右室流出 起搏部位 冠心病 永久起搏
下载PDF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电极定位方法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樊济海 巢胜吾 +2 位作者 顾秀莲 王玲 潘瑞麟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7年第1期17-19,共3页
目的探讨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位起搏的电极定位操作方法。方法具备心脏永久起搏指征的患者(n=40),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例。根据右室解剖学特征,设计了双弯曲导线指引导丝塑型,比较应用该塑型指引导丝(B组)与常规单个弯曲塑型指... 目的探讨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位起搏的电极定位操作方法。方法具备心脏永久起搏指征的患者(n=40),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例。根据右室解剖学特征,设计了双弯曲导线指引导丝塑型,比较应用该塑型指引导丝(B组)与常规单个弯曲塑型指引导丝(A组)在RVOT间隔部起搏术中操控主动固定电极中应用效果。结果起搏阈值、导线电极阻抗无显著差异,感知R波振幅B组较A组低(12.32±3.80mVvs9.28±3.34mV,P=0.037);电极定位操作X线曝光时间A组大于B组(23.29±9.23minvs12.85±5.82min,P=0.002),电极固定次数A组大于B组(2.64±1.22次vs1.62±0.77次,P=0.015)。两组RVOT间隔部定位成功率:A组14/20(70%),B组18/20(90%),但未显示统计学差异;RVOT间隔部失败者均固定于低位间隔部。术后3个月内仅A组1例导线脱位。结论RVOT间隔部电极定位双弯曲指引导丝支撑下操作,减少X线曝光时间和电极固定次数,比单弯曲指引导丝方法更加简单化。两种方法均安全、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脏起搏 右室流出 心室间隔 起搏电极
下载PDF
右室不同起搏部位对老年病窦综合征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1
16
作者 吉立双 孙丽颖 +4 位作者 刘刚 郑明奇 王乐 朱秀芳 田立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9期4051-4053,共3页
目的比较右室不同起搏部位对老年病窦综合征(SSS)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4-2016年收治的78例SSS患者,按照右室不同起搏部位分为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40例)和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组(38例),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 目的比较右室不同起搏部位对老年病窦综合征(SSS)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4-2016年收治的78例SSS患者,按照右室不同起搏部位分为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40例)和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组(38例),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9个月两组起搏器QRS波时限、总计右心室起搏百分比和左心室收缩功能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QRS波时限和各项左心室收缩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和术后9个月,RVA起搏组患者QRS波时限较RVOT起搏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个月两组总计起搏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RVOT起搏组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RVA起搏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小于RVA起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VOT起搏对SSS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作用优于RVA起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窦综合征 心脏起搏 人工 右室流出 右室心尖部
下载PDF
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频发单形性室性早搏的体会 被引量:11
17
作者 梁兆光 姜玉萍 +3 位作者 黄明学 刘丕栋 谷宏越 黄永麟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2-23,共2页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频发室早的意义。方法 右室流出道频发单形性室性早搏病人2 8例。无心脏病史。ECG确定为右室流出道频发单形性室性早搏 (10 /min)。采用激动标测法 ,以自发单形性室性早搏V波最提前处为靶点消融。结...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频发室早的意义。方法 右室流出道频发单形性室性早搏病人2 8例。无心脏病史。ECG确定为右室流出道频发单形性室性早搏 (10 /min)。采用激动标测法 ,以自发单形性室性早搏V波最提前处为靶点消融。结果 即刻成功率 10 0 % (2 8/2 8)。术前与术后 2周 2 4h动态心电图监测 ,单形性室性早搏数 15 ,836~ 32 ,4 19/2 4h(术前 ) :0~ 1,2 36 /2 4h(术后 )。随诊 6~ 2 4个月 ,2 8例病人均已恢复正常生活 ,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频发单形性室性早搏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消融 治疗 右室流出 单形性室性早搏
原文传递
电极导线在右室心尖部和右室流出道起搏的随访观察 被引量:10
18
作者 宿燕岗 巩雪 +3 位作者 王蔚 柏瑾 潘文志 葛均波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98-302,共5页
目的评价螺旋电极导线行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的可行性。方法连续入组195例具有植入起搏器适应证患者,术前随机分为螺旋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的RVOT间隔起搏组(A组)和翼状被动固定电极导线的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B组),两组中每例入... 目的评价螺旋电极导线行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的可行性。方法连续入组195例具有植入起搏器适应证患者,术前随机分为螺旋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的RVOT间隔起搏组(A组)和翼状被动固定电极导线的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B组),两组中每例入选患者均分别行RVA和RVOT两个部位起搏测试,最后固定于相应的位置。比较两组术中手术时间、起搏参数、起搏QRS波宽度、手术成功率及起搏3个月、1年和2年后电极导线参数的变化。结果 A组99例,B组96例。两组起搏后QRS波宽度明显大于起搏前,B组起搏QRS波时限长于A组(176.46±24.54 ms vs 165.45±22.78 ms,P=0.001)。用于固定RVOT间隔部的曝光时间长于RVA。两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相似,R波振幅术后2年内及两组间无差别。术中A组起搏阈值高于B组(0.71±0.30 V vs0.56±0.19 V),术后2年内起搏阈值两组内及组间无差异。术后3个月时阻抗下降,A组的阻抗低于B组并持续整个随访期间。术后2年内超声心动图参数组内及组间无差别。结论采用螺旋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进行RVOT起搏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主动固定电极导线 被动固定电极导线 右室流出 右室心尖部 起搏参数
下载PDF
Carto XP/Carto3与常规标测指导下消融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比较 被引量:10
19
作者 邓盛荣 舒茂琴 +2 位作者 宋治远 钟理 周杨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65-270,共6页
目的比较常规电生理标测与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 XP/Carto3)标测指导下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RVOT-PV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分析2013... 目的比较常规电生理标测与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 XP/Carto3)标测指导下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RVOT-PV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分析2013年3月至2015年10月于我科进行射频消融治疗的144例室早病例:36例室早患者采用常规电生理标测指导下射频消融(常规组),108例室早采用Carto XP/Carto3标测指导下射频消融(Carto XP/Carto3组)。从靶点标测、消融、术中X线曝光以及手术总耗时等时间方面对两种标测方法进行比较;检测两组术前及术后1 d和3 d 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血清肌钙蛋白Ⅰ(serum cardiac troponinⅠ,c TnⅠ)和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MB,CK-MB)的变化,观察随访疗效。结果 Carto XP/Carto3组在室早靶点标测、成功消融、X线曝光以及手术总时间方面均较常规电生理标测组明显缩短(P<0.01),心肌损伤指标CRP、c TnⅠ和CK-MB均明显降低(P<0.01);两组的即刻成功率分别为94.4%(34/36)和100%(108/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随访时,常规组即刻成功的34例患者中有3例室早复发,Carto XP/Carto3组无复发病例。术后3个月时,两组均无新的复发病例。结论 Carto XP/Carto3标测指导的消融靶点定位更精准,手术安全性及有效性更好;常规电生理标测指导的射频消融仍具有较高成功率,手术费用相对便宜,为经济困难而又确实需要消融治疗的患者提供了一种可行的选择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早搏 导管消融 右室流出 电生理学 标测方法 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
下载PDF
EnSite标测下射频消融对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患者的疗效及心肌酶学影响 被引量:10
20
作者 许承志 徐健 +2 位作者 崔惠康 王其海 朱坤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2105-2109,共5页
目的探讨EnSite标测指导下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临床效果及对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84例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行射频消融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结... 目的探讨EnSite标测指导下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临床效果及对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84例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行射频消融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结果本组中50例患者在常规电生理标测指导下实施射频消融手术(常规组)、34例患者在EnSite标测指导下射频消融治疗(EnSite组)。EnSite组患者的标测时间、射频消融时间、X线曝光时间、手术时间均显著的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EnSite组和常规组的室性早搏数量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EnSite组的24 h室性早搏数量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术后72 h,EnSite组的CK、CKMB、c Tn T、AST、LDH、Mb、HBDH水平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 EnSite标测指导下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能显著缩短操作时间、减轻对患者心肌造成的损伤,手术效果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ite标测 射频消融 右室流出 室性早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