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傅斯年“史学只是史料学”再析 |
桑兵
|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49
|
|
2
|
试论中国地方志的社会史资料价值 |
常建华
|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
|
2006 |
34
|
|
3
|
这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上]——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工作的总体考察 |
樊骏
|
《新文学史料》
CSSCI
北大核心
|
1989 |
35
|
|
4
|
近代学术转承:从国学到东方学——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解析 |
桑兵
|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34
|
|
5
|
关于建立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的建议 |
马良春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1985 |
29
|
|
6
|
史料学的内容与研究史料的方法 |
李良玉
|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1 |
23
|
|
7
|
什么可以成为思想史的资料? |
葛兆光
|
《开放时代》
|
2003 |
21
|
|
8
|
中共党史学诠释 |
张静如
|
《北京党史研究》
CSSCI
|
1997 |
18
|
|
9
|
史料的二分法及其意义——以所谓的“赵城之战”的相关史料为例 |
乌云毕力格
|
《清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16
|
|
10
|
证与疏 傅斯年史学的两个面相 |
羅志田
|
《中国文化》
CSSCI
|
2010 |
17
|
|
11
|
史料学片论 |
李良玉
|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
2000 |
16
|
|
12
|
历史学即史料学:关于后现代史学的反思 |
赵世瑜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14
|
|
13
|
《青春之歌》的版本、续集与江华形象的再评价 |
孙先科
|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5 |
15
|
|
14
|
网络史料的优势及应用方式 |
陈述
|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4
|
|
15
|
社会历史的研究怎样成为科学——論現代中国資产阶級唯心主义历史学在这个問題上的混乱观念 |
胡绳
|
《历史研究》
|
1956 |
14
|
|
16
|
傅斯年史学即史料学析论 |
蒋大椿
|
《史学理论研究》
CSSCI
|
1996 |
14
|
|
17
|
中共党史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的反思 |
张静如
王朝美
侯且岸
谢荫明
|
《北京党史研究》
CSSCI
|
1995 |
12
|
|
18
|
新文化史视野下的史料探论 |
余新忠
|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13
|
|
19
|
翦伯赞:整合两大学术谱系的史坛巨子 |
王学典
|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7
|
|
20
|
新世纪文学批评:从史料学转向谈起 |
吴俊
|
《小说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12
|
|